又呈吴郎翻译
又呈吴郎原文及翻译
又呈吴郎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诗词赏析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使作品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别具一种活泼、疏散之美。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又呈吴郎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白话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作品鉴赏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又呈吴郎翻译
又呈吴郎翻译,这首诗以老人打枣为对象,体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杜甫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沉郁顿挫,杜甫思想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百姓。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 答: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过得都不容易。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这是一首以诗代柬之作。通过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这件小事,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又呈吴郎翻译: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 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困难和贫穷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 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 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又呈吴郎字词解释: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8)只缘:正因为。 (10)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就。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又呈吴郎背景: 这首诗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历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又呈吴郎中心大意: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关爱。 又呈吴郎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又呈吴郎后世评价: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 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又呈吴郎》(杜甫)诗句译文赏析
又呈吴郎 杜甫 系列:关于忧国忧民的古诗词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平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 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立即,马上。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马:指战乱。 译文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贫困的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流满面。 背景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像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又呈吴郎·杜甫》原文与赏析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杜甫居夔州时,原住在瀼西草堂,后迁往东屯,将原草堂让给一个吴姓亲戚住。从诗题称其为“吴郎”看,当较杜甫年轻;用“呈”字,含有尊重对方之意。用“又”字,乃因以前已有《柬吴郎司法》一诗。此诗就老妇人扑枣事,以诗代信,劝吴郎应以仁慈为怀,时艰为念,准其扑枣。写这样一首诗的确颇费苦心,既要照顾吴郎之自尊心,又要达到使老妇人放心扑枣的目的,诗中又不能流露一点自以为高明的教训人的口吻。对扑枣妇人,杜甫是一腔菩萨心肠;对吴郎,杜甫是一片挚友、诤友之坦诚。 第一联是写自己居此时任凭老妇人来扑枣之由。“任”是任凭,即自己从不干涉。为什么如此待她呢?因为她是一个可怜的妇人,无儿,无食。借此以打动吴郎的心。第二联是讲自己对老妇人的态度,因为她是一个孤身妇女,不穷不会做这样的事,因而不但任她打枣,而且对她表示亲近、体贴,使她毫无恐惧之感。以上四句从自己这边说,极尽体贴、关怀、理解之情。杜甫如此说,不是卖瓜自夸,而是为了启发、开导吴郎,希望吴郎也能如此对待老妇人。下四句即从吴郎这边说。“即防”句,是说老妇人对你不免有所提防,其实她是多虑,谅你还不至于真的会干预她;“便插”句说吴郎:你搬来后,尽管随便插上几根篱笆,她就认为真是防她了。称之为“疏篱”,谓之为“多事”、“却甚真”,都是极力回护吴郎面子和自尊心的言词,杜甫之用心可谓良苦矣。第四联笔势宕开,不再粘滞于扑枣之事,而是引导吴郎把眼界放开,敞大襟怀。“已诉”句,是说我早已向你说过,官府的租税诛求,已使千千万万百姓很穷了。“贫到骨”,极言贫之甚也。这样用“骨”字,是出于群众口语,杜甫在很多诗中用过,如“路有冻死骨”,“疏布缠枯骨”,“穷愁但有骨”,“三年奔走空皮骨”。这是从更大的方面激发吴郎的同情心。“正思”句,是说百姓之苦,还远没有尽头,我们这些还能有碗饭吃的人,只要想一想眼前“万国尚戎马”的局面——有戎马,就有战乱,有战乱,就有军需,军需从何出?出自百姓的租税。现在的租税,已是“刻剖及锥刀”、“一物官尽取”了。再这样下去,百姓将何以为生呢?戎马不止,租税不已;租税不已,民困无有尽头——不正该为此而洒泪沾巾吗?又何苦计较堂前那几颗枣子呢?这句是晓之以理。这两句,杜甫说得剀切、诚恳,简直要把心掏给吴郎看。这种胸怀,我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已经感受到了,晚年诗中类似的诗句还有“枣熟从人打”、“减米散同舟”、“遗穗及众多”等。杜甫晚年,已是“奔走苦不暖”、“饥借家家米”的老人了,胸襟尚且如此,其“穷年忧黎元”,实不虚也。 杜甫此诗,意在开导吴郎,而开导必须言辞委婉,此诗之妙亦即在委婉:首先是因心地善良、富同情心,故而出言委婉,既体察了扑枣妇人的苦衷,又照顾到了吴郎的面子。其次是诗的构思委婉,不能不说扑枣事,又不能粘滞于扑枣事;不能不说自己原情,又不能卖瓜自夸;不能不说吴郎插篱事,又不能说得太直。这些关系处理得十分好。再次是造句遣词委婉,诗中用了一系列关连性词语(如中二联),用了一系列可以触动人怜悯之心的词语(如无食无儿、困穷、恐惧、多事、甚真、贫到骨、泪沾巾),锤铸了含义深婉的多层次诗句。真正做到了以委婉之言达委婉之情,使委婉的意象、委婉的氛围笼罩全篇。 杜甫一生信奉儒家的仁学思想,这个“仁”,虽说是从儒家继承来的,但却有所发展,有所升华,其主要标志有二:一是仁下不仁上,所谓“愿分竹实及蝼蚁,忍使鸱鸮相怒号”(《朱凤行》)是也;二是真心诚意地,自始至终地信奉、实践。《又呈吴郎》再具体、生动不过地体现了这一点。 此亦一简,本不成诗。然直写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诗家一体。大家无所不有,亦无所不可也。此妇素来扑枣,畏生客不至,此本人情,却谓其多事; “便插疏篱”,防其扑枣,本属多事,却云“甚真”,谓避嫌宜尔也。皆善巧方便语,本意只是要吴郎任其扑枣耳。至末说此妇之苦,而又推开去,见天下可哀者多,不止一妇。盖前面为此妇,觉婆心太切,须如此收,极得口角。读此诗见此老菩萨心。 (王嗣奭《杜臆》卷九) 卢世曰: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示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二引) 首句提破,次句指出可矜之人,下皆反复推明所以然。……末又借邻妇平日之诉,发为远慨,盖民贫由于“征求”,“征求”由于“戎马”,推究病根,直欲为有民社者告焉,而恤邻之义,自悠然言外。(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
杜甫的《又呈吴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又呈吴郎》的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译文: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和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译文: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都表现了诗人对贫苦妇人的同情与理解,体现杜甫的人文精神。扩展资料赏析《又呈吴郎》一诗,诗人首先以身说法,以情感人。善待老妇人,既表现他悯穷尊老,急人所难的善良品质,更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行为举止,真情实意去感动吴郎。其次是由近及远,以“泪”感人。诗人借一件穷苦寡妇扑枣的小事,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及身处水深火热的穷苦大众,以至于流泪,这既是一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先人后己忧患天下的精神,用时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点醒吴郎在危难时刻相互关照是理所当然,不必斤斤计较,为了一点小事而使人陷入困境。
杜甫 又呈吴郎
《又呈吴郎》 作者: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郎则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8、只缘:正因为。 10、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就。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rng、马:兵马,指战争。 翻译: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 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 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 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 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作者:杜甫 原文: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 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 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 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 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称短歌是指歌声短促,这里可能指音调的急促。王郎是年轻人,称郎,名不详。司直是纠劾的官。代宗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这诗当是这年春末在江陵所作。 上半首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豫、章,两种乔木名,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眼中之人,指王郎。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情绪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情绪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该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又是青眼相望,不是可喜吗?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杜甫 登高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译文: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 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 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 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 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 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 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 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 我且戒酒停杯。 赏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杜甫 佳人 《佳人》 作者: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译文: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八月秋高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翻译是什么?
这句诗的意思是: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扩展资料: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写这首诗于成都草堂。柴门茅舍,是西南常见的郊野房屋。杜甫在乾元二年来到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算是安家之处。后来在好友成都尹兼节度使严武帮助下,有了较大的扩建。严武于宝应元年(762)到任,因此诗中所云茅屋当是初建之草堂,严助扩建应在被风吹破之后。诗反映了诗人到成都后的穷困生活及其狼狈境遇,由己及人地表现他的忧民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通过描写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体现出“天下寒士”的苦难,同时也批判了当时唐王朝的腐朽。下面我整理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写作特点 首先通过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先写狂风破屋,次写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清晰、紧凑。 其次,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如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层,一层,又一层揭走屋上的茅草。 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形,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飞过江去,有的落在水塘里。这样,仅将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而且也把茅屋被吹破的过程写了出来,写出受冻的过程,更体现出“天下寒士”的苦难,同时也批判了当时唐王朝的腐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翻译: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诗文赏析: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石壕吏》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题解】 选自《全唐诗》。《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安禄山早已被儿子安庆绪所杀,长安和洛阳为唐军先后收复。唐军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六十万大军,将安庆绪围困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县),形势对唐王朝极为有利,前途乐观。但是,由于昏庸的唐肃宗害怕武将们“难相统属”,不设元帅,派亲信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让这个不会治军的宦官去指挥那些武将,节度使们相互观望,各行其是,士气低落。是年三月,史思明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率兵前来援救安庆绪,与唐军在安阳河北岸大战。唐军无统一指挥,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溃散,军力损失惨重,形势危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实行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不管老少男女,抓去服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诗人杜甫早年在洛阳居住,置有田宅。唐军收复洛阳后,杜甫回到洛阳探望战乱后的家园。乾元二年三月,唐军大败,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市民惊骇,散奔山谷”,杜甫也离开洛阳,匆匆赶回华州任所。于是,他将沿途亲眼所见的兵役黑暗情形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写成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长期为人们所喜爱,所传诵。 【解读】 这首小型叙事诗,二十四句,分为三段。 第一段,前四句,是故事的序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夜)、地点(石壕村)、人物(吏、老翁、老妇)、事件(夜捉人)。写差吏捉人的恐怖情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我投宿到石壕村,正遇上差吏夜间抓丁。老头子吓得越墙逃走,老太太慌忙出门察看动静。〕(石壕村: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石壕镇。) 首句“暮投石壕村”,直叙其事。“暮投”,点明了诗人到石壕村的目的,是投宿过夜。一个“投”字,表现了诗人行迹匆匆,描绘出作者在一种急迫的情况下投宿的形象,暗示出在兵荒马乱之秋,人们不敢夜间行路,感到四处埋伏着危险,渲染出一种恐怖气氛,为悲剧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这句点明投宿的时间是在傍晚,点明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为诗人在后文中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描述故事做好了铺垫。 “有吏夜捉人”,开门见山揭开了故事的序幕,点出了诗的主题,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这句是叙事,但也寓有诗人的褒贬,如不用“征兵”,也不用“招兵”,而用“捉人”,写出了差吏到处抓丁拉夫的暴行,一语点破了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捉人”,不在白天,而在夜间,表明白天捉人已不易捉到,便趁深夜人们熟睡之时,搞突然袭击,可见差吏捉人手段的狠毒。诗人虽没有具体描写差吏捉人的暴行,但读者通过“夜捉”二字,可以想见。下文,故事情节都围绕“捉人”展开。诗人从“暮投”到“夜捉人”,已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事件的发展,是诗人隔门听到的。 诗的第一句点出了投宿的“石壕村”,第二句点出了“夜捉人”的“吏”,两句合扣了诗题“石壕吏”。 “老翁逾墙走”,这里,诗人没有直写差吏敲打门,但砸门之声已自闻。这句,是写户主对事件的反应。官吏捉人,“老翁”逃走,表明官吏先是抓青壮年人,青壮年人已抓尽,现在抓丁的对象已落到“老翁”头上了。同时,表明“夜捉人”已发生过多次,人们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得安宁。因此,“老翁”在夜间一听到捶门,一听到吏喊,就越墙而逃了。“逾”、“走”二字,绘出“老翁”惊慌越墙而逃的形象。 “老妇出门看”,“老翁”的“逾墙走”,与“老妇”的“出门看”,显然是早有商议的。“老妇”的“出门看”,也许她自己认为不会被捉走。①因为差吏在捶门,在叫喊,不得不开门出来周旋;②为了更好地掩护“老翁”的逃走;③为了防止差吏进院搜人,为了掩护她的寡媳。“出门看”三字,生动地写出“老妇”仓惶恐惧,又故作镇定,观察动静,主动应变的情状。 第一段四句,写得很精练,一句写一人一事。第一句写诗人投宿,第二句写差吏捉人,第三句写“老翁”逃走,第四句写“老妇”出门,从而渲染了一种恐怖的气氛,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祸连绵,官府捉人,人们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同时,也展示了“老妇”一家悲剧发生的社会环境。 第二段,中间十六句,是故事的主体。主要写“老妇”哭诉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直写“老妇”极度悲痛的心情。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吏咆哮如雷,如狼似虎,老妇悲伤地啼哭!〕 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苦。写暴吏突出了一个“呼”字,吏在门外,已等得恼火,捶门,又怀疑有人逃跑,急着叫喊。写妇悲突出了一个“啼”字,“妇啼”是在“吏呼”威吓之下的悲伤的啼哭。这些,都是诗人亲耳所闻,到了笔下,都极带感 *** 彩。写“吏呼”用“一何怒”,写“妇啼”用“一何苦”刻画。两个“一何”巧妙地连用,加重了感 *** 彩,既刻画出了“吏呼”咆哮如雷的狰狞面目,与蛮横气势;又刻画出了“妇啼”悲伤凄惨,愤恨而痛苦的感情,使吏呼之怒与妇啼之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创造了悲愤的氛围。 “听妇前致词”〔只听到老妇上前对差吏诉说〕。 这句承上启下,引出了“老妇”大段申辩的话,共十三句,根据内容,可分为三层:前五句一层,中间四句一层,末四句一层。各层间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出官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妇啼”一直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一个“听”字表明,诗人当时没有出面,吏的捉人,“老翁”的逾墙,“老妇”的出门,吏的呼,妇的啼,以及“老妇”致词,孙媳幽泣,都是诗人心情紧张地倾听到的,使诗中所写的一切,都具有了客观真实性。 第一层五句,是针对差吏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可以想见,小吏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妇”泣诉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个儿子全去防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捎回书信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为了平息“安史之乱”,都被征调,开赴围攻邺城叛军的第一线,参加了浴血战斗。三男参战,已二男阵亡,这贡献可够巨大,这牺牲可够惨痛!可见由“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一个一门三军人的家庭,一个一门双烈士的家庭,论理论情都不应该再从她家里抓人吧! “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幸存的人苟且求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完了!〕 “老妇”一提起死难的儿子,心中极度悲痛。“生者”,那“邺城戍”“附书至”的儿子、“老翁”、“老妇”自己,以及室中的孙、媳,只是暂且偷生,活一天算一天罢了;而“死者”,“长已矣”,就永远完了,表达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怀念、哀思。“老妇”沉痛地哭诉着这些,是想以此打动差吏,取得差吏的同情,不再从她家里抓人。 第二层四句,“老妇”诉说家中只剩下老弱妇幼,生活贫困,遭遇凄惨。反映了繁重的兵役负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老妇”的哭诉,打动了差吏,取得了差吏的同情了吗?没有。凶狠的差吏大发雷霆:“难道没有别人了?”并要进院搜人了。“老妇”只得哀求着诉说家中的情况:“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一个“更”字说明,家中再也没有壮丁可抓,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和带着孙子的儿媳妇。因为战祸,家中极为贫困,儿媳的衣裳破破烂烂不能蔽体,出不了门,又怎能去服役呢?面对着这样一个家庭,两位战死士卒的家庭,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应稍动怜悯之心呀!“老妇”拆说这些,仍想打动差吏,唤起他的不忍之心,断绝他的捉人的念头。 第三层四句,写“老妇”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自己“请从”服役。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暴虐,及对人民的残酷迫害。 “老妇”的含泪诉说家中凄惨的情况,仍然没有打动残无人性的差吏,看来连妇女也要抓了。这时“老妇”生怕差吏抓走她的寡媳孤孙,一转念,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段话,真是字字含泪,字字扣击着读者的心。一位年迈力衰的老妇人,一位已为自卫战争献出了两个儿子生命的老妈妈,竟也被抓去服役了。有力地暴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的不合理,有力地鞭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带给广大人民的深重苦难。“老妇”自请应役,是为了掩护“老翁”,不致被抓;是为了掩护儿媳,免于被抓,表现了她的应对能力和忍辱负重的品质。她为了国家,为了平息叛乱,为了给两个献身的儿子复仇,勇敢地奔赴前线,虽无力杀敌,但愿为前方将士备炊,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位识大体,顾大局,爱国爱民的老妈妈,怎不令人肃然而生敬意! “老妇”的“致词”,至此结束,差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诗人在写“老妇”的致词中,没有写差吏的表现,但从“老妇”三层话意的发展中,可以想见差吏的暴虐蛮横、只顾追逼要人的凶相。 第三段,末四句,是故事的尾声,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故事的结局。写“老妇”被抓走后的凄惨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很深很深了,说话声也已消失,我仿佛听到隐隐约约的低微的抽泣声。〕 诗人无限关切地侧耳细听着门外的一切,从“夜”间听到“夜久”,听到“吏呼”、“妇啼”声已绝。咆哮如雷的小吏呢?悲伤凄苦的“老妇”呢?分明地暗示出了:“力虽衰”的“老妪”,已“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去了。在这寂静中,诗人好像听到有人在抽泣。是谁在哭泣呢?显然,是孤儿寡妇在悲苦无告地抽泣。可见,她也在心情紧张地倾听着门外的一切,一直听到“夜久语声绝”。这时,她想到丈夫“新战死”,婆婆又被抓走,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如闻”,是写哭声的低微。哭声虽低,然而诗人却如雷贯耳,同情之心溢于言表。这一笔写得很含蓄,很深沉,儿媳的抽泣确实震动人心。“泣幽咽”三字,更深刻揭示了悲剧内容,渲染了更浓厚的悲剧气氛,加重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待到天明,我重登旅途,临行只有跟老翁一人辞别。〕 结尾两句,以“天明”照应开头的“暮投”,以“独”字照应“捉人”。待到天明,诗人重登奔赴华州的旅途,临行与房东告别,突出了“独与老翁别”。诗人回想“暮投”时,“老翁”“老妇”双双接待,而今登程,只能与“老翁”辞行,再次暗示了“老妇”的被抓,突出了悲剧的结局。此时,送别者与被送者的心情同样凄惨。语简而意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广阔余地。 结尾,诗人不发议论,然而激愤之情已溢于言表,透于纸背。 【综述】 这首叙事诗,记叙了唐军抓丁的真实情况,特别是通过一家“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仇兆鳌语)的典型事件的描述,反映了由封建阶级的统治所造成的人民苦难,揭露了唐代兵役的不合理,和官府捉人的残暴,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愤慨,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人民爱国精神的赞扬。 《石壕吏》,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诗人将主观的评价和情感融于客观的叙事之中。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亦无议论,只是如实地直书,通过事实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在事实面前受到感染,得到教育。诗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叙述“夜捉人”的经过,作者并未发过一句的议论,也未直抒句半的感情,但爱憎十分强烈,十分鲜明。 《石壕吏》写的是真人真事。诗中所记事件,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事,所写人物,是作者亲见的真人。诗人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把自己放在这一悲剧的见证人的位置,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叙述故事。使诗中的人与事显得真实可信,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此诗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以明写“老妇”为主,暗写差吏为辅,明写暗写结合,以明写显示暗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深刻地揭露了悍吏的凶残面目。 善于剪裁,重点突出,主题集中,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全诗紧扣“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词”写来,详写“老妇”诉说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与此无关者一概剪去。这样,诗才写得精练、概括、结实,容量大,含蓄性强。全诗一百二十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时代的面影。
上一篇:卡位面抓灵魂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