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观音阁
观音阁为什么在水里
观音阁在水里因为长江发生洪水时,整个观音阁都被河水覆盖淹没。它是在长江流域一座名为鄂州观音阁的著名寺院,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每天都受到江水冲击,但观音阁依然坚固,退潮时依旧安然无恙,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观音阁的整体建筑风格来自鄂州工匠的手,真是可叹。观音阁下的设计是圆弧状,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幅减少河水的冲击力,河水可以奔流,观音阁任凭着长江水轰鸣拍打。在宋代形成于元代的观音阁上建造,历经沧桑,建造多次遭到破坏,现存观音阁为清代建筑,公元1933年又改建,用红石青砖建造,与龙蟋矶巧妙融合为一体。
观音阁为什么在水里
观音阁在水里因为长江发生洪水时,整个观音阁都被河水覆盖淹没。它是在长江流域一座名为鄂州观音阁的著名寺院,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每天都受到江水冲击,但观音阁依然坚固,退潮时依旧安然无恙,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观音阁的整体建筑风格来自鄂州工匠的手,真是可叹。观音阁下的设计是圆弧状,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幅减少河水的冲击力,河水可以奔流,观音阁任凭着长江水轰鸣拍打。在宋代形成于元代的观音阁上建造,历经沧桑,建造多次遭到破坏,现存观音阁为清代建筑,公元1933年又改建,用红石青砖建造,与龙蟋矶巧妙融合为一体。
长江观音阁在什么地方
长江观音阁在长江湖北鄂州城区段小东门外长江中。鄂州观音阁,又称“龙蟠矶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小东门外的长江龙蟠矶之上,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观音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鄂州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以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鄂州观音阁布局得体,构筑精巧,朱槛回廊,重檐飞楹,显示出典型的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又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万里长江之中仅此一处,故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鄂州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基座以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与阁下的龙蟠矶融为一体。鄂州观音阁下如船舷样的弧形石墙,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每到汛潮,水漫楼阁,只剩高层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龙吻、中亭在长江水之中。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它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显示出古代武昌工匠对流体力学的奇妙运用和风格独特的创造艺术。传统诗词:清朝诗人姜愃在他的诗作《龙蟠晓渡》中,对鄂州观音阁进行了简单而直观的描述峭壁起江心,层台水面浮。岂堪龙久卧,但见石长留。云影轻帆处,桡声夜渡头。问津何处是,一柱砥中流。
万里长江观音阁在哪里
观音阁始建于宋朝。观音阁,又称“龙蟠矶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江龙蟠矶之上,始建于1345年,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其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以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湖北省鄂州市观音阁长24米,14米,以红石青砖砌就,与龙蟠矶巧妙地融为一体,显得雄峻巍峨,气势磅礴。千百年来,它饱经风霜,纵览长江。每到汛潮,水漫楼阁,只剩高层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龙吻、中亭在浩淼长江水之中。狂涛巨澜曾使多少名楼华构席卷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龙”(清人官文诗句),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它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
上一篇:漫步者笔记本音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