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心层
夹心层的夹心层人群
第一个夹心层,是指不符合廉租房租赁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也就是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上年度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低于60%,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却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第二个夹心层,是指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低中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也就是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上年度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但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住房困难家庭。
夹心层的简介
近年来,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有的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小,部分大中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较高、上涨过快、可供出租的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等原因,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来解决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这部分游离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之外的住房困难群体通常被称作“夹心层”。
夹心层的影响
这是我找到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经济困难时期,一些平时不成问题的问题往往会凸显,“夹心层”的急速扩大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最早认识“夹心层”,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香港。连续数年,香港股市、楼市暴跌,股指、楼价比最高峰的1997年下跌三分之二以上;受外部需求锐减的拖累,各业均陷萧条,裁员、减薪、倒闭风潮一波紧接一波,失业率直线攀升至近9%。虽然香港各阶层都受到影响,但实际生活质量下降最大的,是中间层。处于顶端的富豪阶层,家族财富虽然大幅缩水,但日常消费不会降低;本来就生活在底层的贫困户,有相对丰厚的“综援金”(社会救济,人均2500元左右)保障,一般也衣食无忧。中间层就不同了,在危机的巨浪冲击之下,发生急剧分化,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打入破产行列或被推到濒临破产的危境,连日常生计也难以维持。在最严重的时段,因房价跌落而沦为“负资产”的户数竟超过10万;连连减薪致使人均收入低于“综援金”标准的新贫民户也大大增加。外出辛苦工作,不如在家领救济,成为一时的怪现象。而2003年香港“七一”大游行的主力,就是这个处境最惨、怨气最大的“夹心层”。
眼下,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化,内地城乡也出现了“夹心层”急速膨胀的趋势,值得密切关注。毕业却不能马上就业的大学生,失业返乡而又无地可耕无业可就的农民工,无疑是涌入“夹心层”的新力量。对于这个两三千万的流动大军,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办法,全力给予帮助。而身边的实际,使笔者觉得还有两类新“夹心层”也不容忽视。一个是城市里的部分老知识分子退休群体。他们大都50年代初参加工作,如今均已80来岁,由于退休时间早、单位效益差、社保水平低、医疗费超高以及单位领导素质等各种因素,他们沦为新的贫民。青壮年时,他们不仅是共和国建设的中坚,而且靠工资赡养全家老小,但现在靠微薄的退休金甚至连自己一个人的体面生活都维持不了(1000多元的退休金只相当一个城市保姆的收入)。经济危机使他们更加困难。改革开放后实际生活水平降低的现实,使他们心理严重失衡,不仅影响本人身心健康,而且聚到一起就发怨气,也深深感染着“周围环境”,而且能量很大。
另一个是农村的“夹心层”。一位西北农妇家的情况,就很典型。按说村子不算偏远,就在火车道边,离某中等城市也只20分钟车程,但近几年她家“种啥啥不值钱”:种粮,入不敷出;改种水果后,夏天,鸭蛋大的杏子3块钱一箱(约5公斤),卖不掉;秋天,苹果1毛1斤,没人收,开始还能喂猪,后来连猪见了苹果都躲。最后弄得果子熟了都懒得摘,逼着人下决心砍树。更愁人的是,去年5月大地震把屋子震成了危房,但由于不属于重灾区,救灾物资和资金迟迟见不着;而在苏南打工的两个女儿又相继下了岗……在北京当保姆的她,如今成了家里的唯一支柱。说起搬进新房的重灾区农民和经常接受政府“送温暖”的老贫困户,他们心理落差很大,认为自己是被政府“遗忘的一族”,连叫苦都没人听。
这两类“夹心层”,一城一乡,至少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他们的日子都曾经好过过,后来发生了变化;二是他们都不属于政府关注的帮扶、救济对象;三是他们积郁的怨气都很大。这些特点,决定他们是经济困难时期最不安宁、最易冲动的特殊群体,而且对上下左右都容易产生影响。
切实关注并有效帮助“夹心层”,防止他们因无助而陷于绝望,进而采取极端举动宣泄、抗争,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事实证明,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夹心层”,往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活跃力量,但也最容易被忽视。
http://hi.baidu.com/luogaoxu
臭氧层空洞原因 解决方法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造化工制品氯氟烃和哈龙污染大气的结果。氯氟烃,即氟里昂(CFC)。应用于泡沫塑料、护发摩丝、灭火剂、杀虫剂、致冷剂的生产中。氯氟烃气体一经释放,就会慢慢上升到地球大气圈的臭氧层顶部。在那里,紫外线会把氯氟烃气体中的氯原子分解出来,氯原子再把臭氧中的一个氧分子夺去,使臭氧变成氧,从而使其丧失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在对流层顶部飞行的民航和军用飞机排出的氧化氮气体,也是破坏臭氧层的催化剂。农业无控制地使用化肥,会产生大量氧化氮,各种燃料的燃烧也会产生大量氧化氮,这些物质都是破坏臭氧层的因素,将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产生潜在的威胁。另一种用于灭火的化工制品叫溴氟烷烃(Halons,哈龙)。这种化学物质排入大气,进入平流层,也会使平流层的臭氧浓度减少,导致透过平流层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危及人类与生态环境。
研究表明,哈龙在大气对流层中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寿命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它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照射,会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可与臭氧分子作用生成氯氧基和氧分子,从而消耗掉臭氧。氯氧基能和大气中游离的氧原子作用,重又生成氯原子和氧分子,这样循环反应产生的氯原子,不断与臭氧分子作用。一个哈龙分子可以消耗成千上万个臭氧分子,从而使臭氧层受到耗损。
夹心阶层的夹心层
“夹心阶层”指既不符合买经济适用房条件也无力购买商品房,置身于市场和政府保障之间空白地带的一种居民群体。在日前政府倡导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之时,绝对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而与此相反的是,一些高收入人群却仍可在高房价下买房而不考虑价格。但是,却有这么一群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既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又买不起市场中的商品房,这就是“夹心阶层”。他们目前处于最尴尬的局面:买市中心房?买不起;买郊区二手房?太远了,上班不方便,而且首期还得厚着脸皮借点;继续租房?没有归属感。谁来关注他们?或许大家可从我们本期的“聚焦夹心阶层”专题中了解到这群人的购房辛酸。随着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通过住房保障这种制度解决了住房困难,一批不属于低收入阶层,也还不足以通过市场来买或者承租自己的住房的群体,他们的住房问题就显现出来。2009年,建设部将研究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指导意见》,总结各地通过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经验,明确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及相关政策。除了公共租赁住房外,2009年,建设部将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扩展资料有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3、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4、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5、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6、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7、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 ——巴尔扎克
为什么人要不断的学习
原因:学习的好处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是人们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充实原有知识结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法宝。学习目的:为了掌握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作好铺垫。学习仅仅是一个过程。正如人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学习就是为了将来的发展。因此头脑清醒的人,学习会有的放矢,目标非常明确。而头脑糊涂的人,学习则无的放矢,忙于应付,非常被动。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新事物,只要抓住了机会,调整好心态,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怎样才能学以致用,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学习方法:/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43731be71b385343faf2b4d1"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43731be71b385343faf2b4d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7003af33a87e95043731be71b385343faf2b4d1"/>每天坚持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每天的时间要适度,找到适合自己强度的时间。把每天的学习计划放在首要位置。
社会学三大奠基人
社会学三大思想家: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观点及方法之述评主讲嘉宾:邹晓辉(将在今晚九点在清华大学雨课堂跨学科思维训练公益课开讲)扫二维码或用邀请码都可进入清华大学雨课堂跨学科思维训练公益课程班这是今晚雨课堂主讲嘉宾邹晓辉老师讲座的提纲一、马克思(Karl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出生于律政世家,却因为所处时代的尖锐社会问题和自己深邃反思而步入了大起大落又大落大起的人生旅途。1830年秋季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专业是法律,但他兴趣焦点却在哲学和历史上。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即位,腓特烈·威廉四世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了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由于马克思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会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因此马克思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改寄给了耶拿大学审查其博士资格。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学位得到了学术委员会一致认可,未进一步答辩就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不幸遇到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于是,他在克服了法律专业问题和学位问题之后,又遭遇了社会问题。由于其立场与当局尖锐对立,因此,不久就失业了。之后的工作和事业及生活都遭遇了超乎寻常的坎坷。一般人早就被击垮了。好在马克思的才情双丰收,让他有大无畏的精神。其细节倾听讲课或阅读相关资料!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经济上却是严贫户,他这位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透彻研究的伟大经济学家,其自身却一贫如洗,他的一生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马克思没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他极不稳定而又极其微薄的稿费收入,加之资产阶级对他的迫害和封锁,使饥饿和生存问题始终困扰着马克思一家,差不多已把马克思置于死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无着,在困境的泥沼中挣扎。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两卷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1881年12月2日,燕妮去世。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享年65岁。后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恩格斯发表墓前演讲,约有20人参加葬礼。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绝对的影响力;但是就在他过世几年后的19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世界的普遍危机的加剧,马克思哲学迅速的传遍各地。建立资本主义式的福利国家成为欧洲先进国家政经改革的趋势。其后续发展有两个大的派系,其一,修正主义派,以爱德华·伯恩斯坦为中心,主张渐进式社会主义发展,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道德标准;其二,革命派学说则以激进的列宁最为著名,强调暴力革命对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不可回避的必要性。革命派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历史科学理论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认为这种理论是历史客观进程的理论反映,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的产物,是所有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根本的理论问题,即:劳动究竟应该怎么来定义?犹太人在德国的解放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对新兴资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卡尔·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指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从而获得自己最后的解放。这又引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如:哲学、解放、人与社会,应该怎么定义?社会类型、社会形态和社会规律,又该如何做更进一步的探究?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有效的计划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人一旦进行有计划的劳动生产就与其它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因为要劳动,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系及其它社会关系。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制约着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生产方式,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构成社会的基本架构,并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可见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劳动阶级的生产劳动之上的,劳动阶级造就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像是杂乱无章,其实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内在规律。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论。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深受德国当代知名哲学家黑格尔辩证论的影响,一同认为万物皆由演变而成。但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论点,马克思的思想是唯物论点。两个论点差异在于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看法即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自然界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意识归根到底是物质的产物,自然界的产物。【社会关系】【社会意识】【社会发展】都是社会学范畴需要探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呢?比马克思他晚40年出生的涂尔干则解答了这个问题。二、涂尔干(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或:迪尔凯姆)涂尔干以经验科学的方式探索社会学。涂尔干是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年鉴》创刊人。卡尔·马克思(犹太人)和涂尔干(犹太人)及韦伯并列为当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他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涂尔干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涂尔干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即: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迪尔凯姆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来解释。他说,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他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他注重研究前者。对社会事实的含义做进一步解释:任何对个人施以外在的强制作用的、固定的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社会总体中普遍出现的、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只有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的现象才算作社会事实。实际上,社会事实正是社会的独特属性或社会层次上突生性质,这种属性或性质原则上只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其特点是:1)外在性: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人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人身内的生物现象。即使有些社会事实表现为内在的(如:某种道德义务),其根源却是外在的,是后天接受而来的。2)强制性:即社会事实约束和强制着个人的行动,人们如不依从它,便会受到它的直接或间接的制裁。3)客观性:也就是说它是实际存在的一种对象,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认为客观性不等于可见性或者可触性。例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甚至包括语言以及货币制度等都独立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4)普遍性:这是由于它具有集体性。他利用19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了聚合在一起的个人行为不同于其独处时的行为。在他看来,人从来都没有生活在孤立的状态之中,所以,精神风尚一定会凝聚成社会集体观念。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在《社会学方法论的规则》一书中,他将社会事实分为两种类型:1. 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①社会;②政党;③教会;④组织;2. 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主要有:①道德;②集体表象(价值规范);③社会潮流。在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规则》中,杜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他于是提出了如下“准则”:1. 把社会事实当作社会学研究的起点:1)要摆脱一切预断,尊重事实,排除一切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像笛卡尔那样,做到“我思故我在”;2)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去开展研究,达到对社会事实的本质认识;3)要剔除感性材料中的主观成分,寻求价值中立。2. 要能区分正常的社会现象与病态的社会现象。1)正常的社会现象是指“规则的现象”,即“应当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现象”;2)病态的社会现象指“不规则的现象”,即“偏不这样的现象”,“
社会学的特征包括什么四个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社会学简介:社会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态度、实际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为人们积累认识社会和安排社会生活的科学知识,为有关社会部门正确处理社会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和科学依据。概括地讲,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首先提出“社会学”这一学科名称和创立这一学科的是19世纪的法国实证论者孔德,后又经英国学者斯宾塞把这一学科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此后,社会学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西方获得了发展。社会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不少研究社会某一领域问题的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等已成为了专门的独立学科,另外对如人口、劳动、民族、宗教等社会现象问题的研究,也正在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学科,最终将从社会学中分离出去。但这并不会影响社会学的存在和发展,因为这些专门学科之间总是留有许多空白点,社会生活的发展中又总是会出现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必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这正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所以社会学有着广阔的发展领域。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社会变迁等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基础理论和许多专门社会领域还可以构成社会学边缘研究学科,如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学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更好地为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服务。社会学有自己一套专门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观察、采访、舆论调查来搜集资料,并运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分析。社会学专业需要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技能。目前社会学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人口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方向。
上一篇:室内环境检测设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