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暴动
龙州起义的历史
1930年2月1日,参加起义的部队包括左江军委领导下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900人和左江各县农军1000多人在龙州举行工农兵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简称红八军,建立左江革命委员会。不久,红八军失败,退出左江地区,余部编入红七军。和百色起义及红七军的情况相似,起义前成立了左江军委,在中共广西前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第一任军委书记为徐冠英,在蒙志仁叛变后,宛旦平、何世昌、邓小平先后担任军委书记。起义时何世昌担任军委书记兼任红八军政治部主任,俞作豫为军长,宛旦平任参谋长。李明瑞虽然不在左江军委,应该还是直接参加并领导了龙州起义,并对起义起了重要作用的,随后担任红八军总指挥。中央代表邓小平在起义发生两个月之前对起义的准备工作进行了两天指导后就离开了,没有参加起义,并在起义发生三或四个星期后,根据中央任命,就任红八军政治委员。龙州起义和成立红八军并没有得到中央的批准,因此龙州起义是在中共广西前委(后称红七军前委,书记:陈豪人)的领导下临时举行的。不过由于龙州的国际地位,其政治影响更大,也得到中央领导人李立三的热情赞扬。可是因为具体参加起义的领导人在政治上的软弱和军事上的短视,起义前准备工作做的很不到位,起义后对旧军官的改造也显得优柔寡断。因此虽然起义暂时取得了胜利,可是红八军很快就失败了。对于红八军的失败,担任军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何世昌的工作能力有限,军事领导人俞作豫的失误应该更大一些。对起义和军队都没有进入状况的邓小平,基本上不应该负什么责任。
龙州起义的简介
龙州起义,又称龙州暴动,是在南宁兵变和百色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广西前委发动和领导的另外一次武装起义。起义的领导人依次为何世昌、俞作豫、宛旦平、李明瑞、和邓小平。
1930年2月1日,参加起义的部队包括左江军委领导下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900人和左江各县农军1000多人在龙州举行工农兵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简称红八军,建立左江革命委员会。 不久,红八军失败,退出左江地区,余部编入红七军。 和百色起义及红七军的情况相似,起义前成立了左江军委,在中共广西前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第一任军委书记委为徐冠英,在蒙志仁叛变后,宛旦平、何世昌、邓小平先后担任军委书记。起义时何世昌担任军委书记兼任红八军政治部主任,俞作豫为军长,宛旦平任参谋长。 李明瑞虽然不在左江军委,应该还是直接参加并领导了龙州起义,并对起义起了重要作用的,随后担任红八军总指挥。中央代表邓小平在起义发生两个月之前对起义的准备工作进行了两天指导后就离开了,在起义发生三或四个星期后,根据中央任命,就任红八军政治委员。 龙州起义和成立红八军并没有得到中央的批准,因此龙州起义是在中共广西前委(后称红七军前委,书记:陈豪人)的具体领导下临时举行的。不过由于龙州的国际地位,其政治影响更大,也得到中央领导人李立三的热情赞扬。可是因为具体参加起义的领导人在政治上的软弱和军事上的短视,起义前准备工作做的很不到位,起义后对旧军官的改造也显得优柔寡断。因此虽然起义暂时取得了胜利,可是红八军很快就失败了。 对于红八军的失败,担任军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何世昌的工作能力有限,军事领导人俞作豫的失误应该更大一些。对起义和军队都没有进入状况的邓小平,基本上不应该负什么责任。
龙州公园内的烈士纪念碑
邓小平在左江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时间虽然只有30多天,然而这30多天却是那么不平凡,它是左江地区历史上最辉煌、最令左江人民引以为豪的日子。几十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湮没了多少往事,邓小平对这段斗争历史记忆犹深。1962年,龙州人民兴建龙州起义暨革命烈士纪念碑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在百忙中为纪念碑亲笔题词:“革命的胜利果实,是烈士们的鲜血凝成的。红八军和人民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红八军英烈、对龙州和左江革命老区各族人民的殷切怀念之情。
去百色起义纪念碑扫墓的作文400字
今天是星期五,学校组织我们去西山烈士陵园扫墓。我们带着十分激动和敬慕的心情上路了。
到了西山烈士陵园,四处绿树成阴,幽静肃穆。在一块广场的中央竖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墓碑,墓碑上面用黑漆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墓碑的脚下已堆满了鲜花和花圈。面对如此肃穆的景象,刚才还唧唧喳喳的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完全忘记了一路的辛苦与疲劳。紧接着老师安排了两名同学做主持人,带着我们举行了怀念烈士仪式。主持人甜美又激动的嗓音把我们一个个带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无限悲痛之中,我们仿佛也回到了革命年代,热血沸腾。
是啊,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我们做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时不时地还向大人发脾气;每天坐在宽敞的教室里上课,却不好好学习,总想着出去玩……我们根本没有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不是太不应该了。当我正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时,一阵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起——“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顿时,我从沉思中回到现实。最后同学们把各自带来的白色纸花和鲜花献给了烈士们,我们带着十分沉痛的心情离开了西山烈士陵同。
这次去西山扫墓,虽然很累,但是我觉得收获很大。因为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革命烈士是创造我们幸福生活的大英雄;更让我明白了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报效祖国,告慰先烈。
百色起义纪念馆作文410字
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
今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 百色起义纪念馆真是雄伟壮丽! 我们登上台阶,一抬头就看见“百色起义纪念馆”七个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大门边的四根大理石柱子稳稳地支撑着皇冠形的外廊,象征着百色人民顶天立地、气壮山河和中流砥柱的气魄。大门两侧分别是高7。3米、宽8。9米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场面。 进了大门就是序幕厅。这是一个宽敞、明亮的扇形空间,大厅的正面墙壁上是反映“百色起义”的汉白玉大型浮雕,它以磅礴的气势,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百色起义波澜壮阔的场面。 穿过序幕厅,我们上楼参观了“百色风雷”、“革命英杰”、“邓小平与百色”、“建设新百色”等四个展厅,展厅共展出文物270多件,图片2000多幅,场景16处,介绍起义人物4000多人。看着这些珍贵的展品,我仿佛看到了右江沿岸农民运动星火燎原迅速地发展。宛如听到了邓小平爷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宣言和百色起义的呼声。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邓小平与百色”这个展厅。厅内展现出了邓小平爷爷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宽阔胸怀和非凡的魄力领导百色人民发动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创造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光荣历史。听妈妈说:“战士们是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诗篇。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是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啊!对照今昔,我们更要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平和幸福。 参观完纪念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百色起义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勤奋学习和满怀信心地奔向美好未来。
全国最能打的兵是哪里?
河南全国出兵第二,为什么在各个电视剧和电影里很少看到河南的兵,但是有川军湘军怎么没看到豫军?成建制部队少,加上历史上名声不好抗战时期,河南土著组成的成建制部队只有一个15军历史上他们就是刘镇华的镇嵩军(追随北洋,曾围困西安,参见《白鹿原》中对围城的描述)但是,15军在抗战中作战很勇猛,尤其是一号作战,他们死守洛阳,战斗意志连日本人也大加赞叹。河南部队,在北洋时代往往加入直系的镇嵩军,没有形成“豫军”的说法,于川军、滇军不同。说到现在的战争,可以说是相当残酷的。但是战争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抗日战争时期,哪个省的兵力贡献最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抗日战争时期,贡献兵力最多的省份你知道是哪里吗?首先,对于人口众多的川军来说,他们有260万人被派出去参军。虽然当时四川并不特别富裕,装备也相对简单,但依靠这260万人,也形成了全国最多的一个兵种。在出兵数量上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其次,河南是人口最多的省份,自古以来人口众多,民风淳朴。他们知道国家有难,也一定会为军队做出很大贡献,所以抗日战争时期河南有190万士兵。在出兵数量上排行老二!最后,清朝大臣曾国藩创办的湘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湘军也把一百五十多万人投入了战争的前线。虽然没有前两个省份多,排行老三。但在战场上也十分给力。所以说,这场战争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我们团结一致,才最终取得了成功。没有他们的努力,中国的抗日战争肯定不会有现在的效果。
中国历史上哪些地方的兵最厉害
1、陕西(关中兵),在春秋战国大纷乱时代的赢家毋庸置疑是有着八百里秦川的陕西兵,也往往被史学家称为关中豪杰。
2、湖南(湘军),湘军在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彪悍,从秦末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壮烈宣言中我们可以得知,作为楚国的主体湘军的恐怖实力。西楚霸王项羽最终灭掉了秦国,其手下的子弟兵也多是以湘军为主体构成的。到了清末,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更是将湖南兵带上了历史的巅峰。
3、广西兵,有一句俗语叫广西狼兵雄天下。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还有两个地方是他没有征服的,一是北面的匈奴,再一个就是南面的西瓯,即现在的广西。
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
那里土著和移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就了天国运动的必然性。在广西,人们一般管外来的汉人叫“客民”,以与本地居民相区分开来。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广西本土居民仅占30%—40%,由于广西地区向来以少数民族为主,所以我们这里说的本土居民,仅仅指广西的少数民族。当地汉人仅占广西所有汉人的一小部分。所以,19世纪中期的广西,除了百分之三四十的少数民族和一小撮本土汉人,外地移民来的汉人就成为广西人口的主流,这就为土客矛盾的滋长埋下了祸根。历史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要完成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必须需要符合历史潮流的革命思想以及理论指导,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在反封建的同时,还要反资本主义列强,只有反封建,反对资本主义列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才能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以后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太平天国结局如何?
太平天国各王结局如下:第一个死的是冯云山,成为“开国六王”中第一个死掉的,他的家属无一幸免,全都死于战乱。第二个死的是萧朝贵,1852年8月,萧朝贵亲率军队攻打长沙城,“破连营七八里,杀死清朝总兵福诚以下将领数十员,清兵二千余,获得军粮大小炮甚多,火药四千余斤”。之后萧朝贵登上城外妙高峰,指挥军队继续攻城,清军发现后,在城上用火炮轰击,炮弹击中萧朝贵胸膛,当即丧命。第三个死的是东王杨秀清,太平天国自开国以来,东王杨秀清一直总揽朝政,节制诸王,天王洪秀全更像是一位“虚位元首”。结果两人嫌隙渐生,矛盾日益激化,最终酿成了1856年的“天京变乱”,在洪秀全的授意下,北王韦昌辉等人起兵,突袭东王府,将杨秀清满门杀害。杨秀清的首级被割下,悬挂在天王府门前示众。第四个死的是韦昌辉,杨秀清死后,杀戮过多的韦昌辉成为众矢之的,洪秀全又将北王韦昌辉杀死,还把全部责任推给了他。第五个死的是石达开,此后,石达开被迫出走,于1863年被困于大渡河。之后石达开被清军诱骗,被押到成都,惨遭凌迟之刑。“开国六王”中最后一个死的是天王洪秀全。1864年,清军对天京的围困更加严密,城中陷入“里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境地,洪秀全服毒自尽。
沈近思的人物生平
近思少孤贫,9岁丧父,为僧灵隐寺。主僧爱其敏慧,使读书应试。有项某,奇其才,以女嫁之。21岁入钱唐县学。完婚有期,主僧悔,关于寺中,予以披剃。县学诸生连名诉于学使,主僧惧,始出之。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四十五年,授河南临颍知县。颍水经许州东入临颍,许州孔家口下距临颍境仅百余步,堤屡圮,水入临颍,害禾稼。近思请筑堤,临颍任夫十之七,士民争输谷。日役千三百人,人谷二升,二十日而堤成。水至不为患,岁大熟。近思又捐资建社仓,积谷4000余石;建立紫阳书院,教士以正学。;建双忠(岳飞、于谦)祠,以昭忠义。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化行于其乡,俗日驯。离临颍之日,士吏攀车洒泣,道不得行。
沈近思的简介
沈近思(1671年~1727年),字位山,号闇斋,又号庵斋,运河镇五杭人。九岁即孤,家贫不能存活,送灵隐寺为僧。主僧爱其敏慧,使读书应试,入钱塘县学,项某以女许之。二十一岁,完婚有期,主僧惧,关于寺中,予以披剃。“三学”诸生连名诉诸学使,主僧惧,始出之。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任临颖县令,临颖与许昌接壤,有孔家口水,其势横冲,为颖县祸患。因动员临颖出夫十之七,助许筑堤。不久水发,安堵无恙。又捐建社仓,积谷四千余石;建紫阳书院课士;建双忠(岳飞、于谦)祠,以昭忠义。离颖之日,士吏攀车洒泣,道不得行。升任广西南宁府同知,执法不避权贵,豪吏敛手。南宁山险多盗,力行保甲,严督缉捕,一年之内,四境安宁。不久,因病请归,招集生徒讲学。后又被推荐监督清河东裕仓,到任一月,分别利弊,整订纲纪,奸吏敛迹,旗弁暴悍者,痛加惩处。未满两月,又奉命掌管台湾府事,时台湾暴动初平,正需安抚,作《远虑四论》,认为台湾为沿海诸省保障,鹿耳天险,澎湖孤悬,非若内地之可以臂指使;以两千里之幅员,只设三县,不易管辖,主张多设数县,每县都分图保甲,统领约束,丝连绳贯,以便稽察;从乡民中选取壮勇,加以操练,增加驻兵;对流杂之民,则审其籍贯,稽其家口,授其田土。帝纳其义。雍正元年(1723年),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密察舆论,杜绝宿弊,升太仆寺卿。不久,又升吏部侍郎。以真诚剀切、敢于直谏,名著一时。四年,主江南试。雍正皇帝称其是:“操比寒潭洁,心同秋月明。”次年春,升都察院左都御史,总裁礼闱,得士称多。卒后,室无余赀。赠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并赐谥号端恪,并命吏部派专人为沈近思办理丧事。其子沈玉琏由清政府抚养,后在乾隆朝时曾出任广西桂林同知。
宋代狄青南征平蛮官兵名录
北宋中叶,广源州壮族豪强侬智高叛宋,北宋名将狄青率将士南征平叛。据史料记载,叛乱平定后,朝廷留禁兵4000戍邕州,还在广西各地屯兵1万人。这些留戍的将士中,许多人和当地人通婚定居,繁衍后代。后来,朝廷还允许禁军官兵带家属随军行动,称为“老营”。因为地域等原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了客家人。
侬智高叛宋
北宋中叶,广源州壮族豪强侬智高叛宋,狄青率将士南征前往平叛并留兵戍守一事,是宋代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客家移民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侬智高生于公元1025年,是北宋时期岭南边境广源州人,“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民间传其武功盖世,精骑射、剑道。广源州在邕州(今广西南宁)的西南,其地为郁江之源,是邕州所属的羁縻州(宋沿唐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单位分州、县、峒三级,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官,世袭,受边州长官统辖)之一。广源州原有韦、黄、周、侬四大姓,到了宋代初年,侬姓成了最有实力的一支势力。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春正月,其首领侬民富被北宋朝廷封为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到了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时,其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了傥犹州(今广西扶绥县)的知州,还杀掉了其弟侬存禄和妻弟侬当道,占领了他们的地盘万涯州(今广西大新县境内)和武勒州(今广西扶绥境内),从而拥有了一片相当大的势力范围。侬全福于公元1029年建立“长生国”,自称“昭圣皇帝”,立其妻阿侬为“明德皇后”,封侬智高为“南衙王”。
侬全福被交趾国杀死时,侬智高14岁,与其母集聚族人,于宋仁宗皇祐初年攻占与广源相邻的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交趾国出兵打败侬智高,夺去了傥犹州。侬智高只好派人向宋朝廷进献金银和驯象,请求宋朝正式授以官职。宋朝廷认为他叛服无常,不可信任,既没接受他的贡礼,也没授予他官职。侬智高恼羞成怒,集中兵力进攻宋朝的广西南路,企图攻占邕州、广州,割据称王。
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4月,侬智高率兵5000沿郁江东下,攻占了右江上游重镇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平马镇),旋即攻破邕州,杀死知州,在那里建“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并仿照宋朝官制设置官吏。当时宋朝在岭南各州县驻兵不多,武备单薄,见侬智高率兵来攻,地方官不知所措,大都弃城而逃。侬智高没有遇到多大抵抗便攻陷了横(今广西横县)、贵(今广西贵县)、浔(今广西桂平)、康(今广西德庆)、端(今广东肇庆)等九州数十县。所过之处,侬智高派兵杀戮官吏、焚劫福库,一直杀到岭南另一重镇——广州城下,但广州军民拼死抵抗。侬智高围城50余日未能攻下,其战舰也被番禺县令所募土丁及海上豪杰焚毁。侬智高远道奔袭,利在速战,不易持久,遂于7月间撤了广州之围,向邕州撤退,途中又顺手牵羊攻破贺(今广西贺县)、昭(今广西平乐县)、宾(今广西宾阳)等州。昭州数千百姓逃入山谷中躲避,被侬智高追上,堵在山谷中,被活活烧死。
一时间,大宋皇帝为之宵衣旰食,朝野震动,群臣商讨对策。正当宋廷苦无良方之际,有一人上表请缨,愿统兵南下征讨侬智高。此人正是狄青。
名将狄青16岁从军
狄青生于公元1008年,卒于公元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北宋名将。狄青家境贫寒,16岁时代兄受过,按照北宋的惯例,被强制入伍从军,被选为禁卫军的马兵卫士,担任御前散直(即侍从之官)。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夏宋争战中,在西夏游牧骑兵的猛烈进攻下,习惯了步兵作战的宋军一直处于劣势。宋仁宗下令挑选善于骑射的禁军卫士充实边疆,狄青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来到了西北前线保安(今陕西志丹)。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士兵严重畏战,而新到的狄青却主动要求担任先锋,他骑马持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西夏兵士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宋军趁势掩杀过去,打了一个大胜仗。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他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而逃,无人敢挡,人称“面涅将军”。
经略判官尹洙与狄青谈论军事,很欣赏他,认为他是“良将之才”,便将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两人一见狄青,便认为他是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从此,狄青刻苦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逐步成为宋朝西北防御战的主帅。
狄青因脸上留有黑疤,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黑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以彰化军节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枢密副使。
狄青平生前后25战,以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因功高震主,备受朝廷猜忌,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遗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狄青主动请缨平叛
狄青主动请战,第二天入见宋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领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宋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于是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侬智高叛乱之事,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送行。
“狄青和副将杨文广等率步兵、骑兵2万人,一路南下,于皇祐五年年初,出昆仑关,直奔邕州。”天波杨府联谊会副会长杨庆化说。
侬智高造反后,宋朝廷曾分别任命官员带兵去剿灭,他们或被侬智高打死,或因战败被降职。狄青奉命南下之前,尚在指挥镇压侬智高的重要官员有余靖和孙沔。狄青、孙沔、余靖,就是所谓的“平蛮三将”,其中以狄青为首。余靖为韶州(今广东韶关)曲江人,曾任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等,丁父忧尚未结束,即于公元1052年6月30日被任命为秘书监、桂州(今桂林市)知州、广南西路都钤辖兼经略安抚使、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孙沔系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陕西、河东都转运使等,于公元1052年9月14日被任命为荆湖南路、江南西路安抚使,旋加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广南经制贼盗。
当时侬智高连战皆捷,锐气正盛,而岭南官军屡战屡败,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战斗力极差。狄青到达湖南后,传令诸军不得擅自出战,一切听从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还未到,擅自率兵进攻,结果溃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人逃跑。狄青抵达后,集合各将领到堂上,逮捕了陈曙,并召集袁用等30人,依战败逃跑罪,推出军门斩首。
为了扭转士气低落这一不利因素,狄青想了一个办法:桂州城南有一庙宇,当地土民盛传庙中神圣十分灵验,于是狄青率部属来到庙中,跪拜之后狄青拿出一百枚铜钱,当众向神祷告说:如此次征南能够获胜,这一百枚钱撒出去后应当全部字面都朝上。僚属们都大吃一惊,认为绝无百钱字面都朝上之理,这样干只会动摇军心,影响本来就不高的士气,于是纷纷劝阻。狄青不为所动,将钱撒出,想不到竟如所祷,百枚铜钱字面无一不朝上。一时间全军欢声雷动,人们都认为此次征南有神灵相助,不愁不胜,于是军心、士气得到极大提振。
夜袭昆仑关击溃叛军
邕州、宾州之间,横卧着巍峨的昆仑关。相传昆仑关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昆仑关是南宁门户和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昆仑关曾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战斗,昆仑关关门上刻有“昆仑关”三个大字,有“南方天险”之称。
狄青经过多日侦察,觉得强攻难以取胜,决定偷渡过关。为了迷惑侬智高,狄青在宾州按兵不动,先是下令预备5天的粮草,后来又命准备10天粮草,并在元宵节张灯结彩,让士兵狂欢、休息。侬智高得知消息后,认为狄青不会即刻进攻,遂放松警惕,竟然未派兵把守作为邕州屏障的昆仑关。
趁侬智高军不备,狄青命全军急速前行,抵达昆仑关口。接着冒雨驰行,连夜渡过昆仑关。当侬智高发现失去险关后,立刻派全军出城迎战。双方在距邕州城10多公里的归仁铺(今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三塘街)相遇。两军摆开阵势,狄青命偏将孙节、祝贵率步兵打前阵,自己与孙沔、余靖领骑兵紧随其后。侬智高军则以持标枪大盾的“标牌军”居前,羸弱者殿后。两军交锋,侬智高军旗开得胜;宋军前锋孙节战死,其他将领惊慌失色,全军有败退之势。
在这危急关头,狄青手执军旗,指挥精悍骑兵由左、右两翼杀出,纵横开阖,前后夹击。侬智高军的“标牌军”被骑兵冲垮,阵势大乱,士兵纷纷溃逃。宋军追杀8公里,侬智高的两个弟弟侬建中、侬智中,军师黄师宓等50余名得力干将及2000名士卒战死,500余人被俘。侬智高率残部退回邕州城,见大势已去,遂往大理国特磨道(今云南富宁县)撤退。据有关史料记载,邕州城破之时,侬智高率其残部弃城而走,携其母、弟、妻、子,依附于特磨寨之侬夏卿,并在这里收集残部,购买马匹,练习骑战,以图东山再起。当时的新任邕州知州肖注带领兵勇前往清剿,活捉了侬智高军的一个裨将。肖注以威胁利诱的手段,知道了侬智高的有关实情。皇祐五年12月(公元1054年),在桂州知州余靖的主持下,以杨元卿、陈充等人率六州之兵袭击特磨寨,生擒侬智高之母阿侬、弟侬智光,二子侬继封、侬继明以归宋,侬智高下落不明。
狄青率部进入邕州城内,缴获金帛数万,牲畜数千。其后,在邕州城下将黄师宓等人枭首示众。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众人说侬智高已死,要向朝廷报告。狄青说:“怎知这不是一个骗局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
侬智高燃起的熊熊战火被平息了之后,狄青率部北还至桂州,撰写《平蛮三将题名》,记录镇压侬智高的各级将领的姓名。余靖亦撰《大宋平蛮碑》,记述这次用兵的大致过程,对主帅狄青称颂有加:“以方召之才,兼机轴之重,出翦狂蛮,无唯类矣。……天生狄公,辅圣推忠;情存义烈,志疾顽凶。请缨即路,仗节临戎;英才遴集,猛将从风。”如今,这两处碑文分别刻于今广西桂林市龙隐岩和镇南峰(今铁封山)的石壁上,至今保存尚好。
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邕州知州陶弼为褒扬“平蛮三将”,在州治望仙坡(今南宁市人民公园内)建“三公亭”(后改为“三公祠”,后人又增祀苏缄、王守仁、莽吉图三人,更名“六公祠”)。1917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将其拆除建镇宁炮台。
宋官兵客居广西
平叛战争中,宋军不断俘获一些叛军官兵,而且解救了被侬智高俘虏的万余人。侬智高占领的数十个州县重新回到了宋朝的统治之下。杨庆化告诉记者,狄青因平叛有功,升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杨文广也因在平叛中有战功,知德顺军,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宋廷以其有统御之才,超升四级,出任广西钤辖,兼知宜(今广西宜山县)、邕二州。
战乱结束后,宋朝廷留禁兵4000戍邕州,还在广西各地屯兵1万人。这些留戍的将士中,许多人在当地娶妻生子。后来朝廷还允许禁军官兵家属随军行动,称为“老营”。因此,留戍岭南的官兵大多落籍广西或广东西部,成为广西人或广东人。这些中原移民大多自称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人。因为地域等原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了客家人。据广西当地史料记载,北宋皇祐四年,时年广源州首领侬智高树旗反宋,宋仁宗遂命狄青讨侬,平蛮结束,狄青派将士戍边,桂州、邕州及左右江、柳江沿岸留下了后裔,桂中北有“客军”之说。
广西图书馆原馆长、研究馆员麦群忠2012年撰文指出,北宋、南宋300多年间,向广西迁徙的客家人日渐增多,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宋代,广西已经有主户和客户的区分,当时的桂州,“主,一万六千七百一十九,客,七千七百五十九。”而客户多从山东、河南、江西、湖南及广东各省迁来,不但在桂东、桂南落户,还有少数客家人已深入桂北和桂西南的山区定居。陆川县南部的清湖、良田、乌石等村庄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他们是宋皇祐年间狄青率军南下镇压侬智高以后,一些落籍地方官兵的后裔,主要有杜、丁、郑、包、邹、黄、李、邓等姓。他们迁入的时间早,居住多属僻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人丁不旺,没有族谱,不修祠堂,但语言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客家完全相同。
麦群忠说,两宋时期,还有不少客家人向桂西各地迁移,如崇左县的黄姓,就是宋皇祐年间狄青奉命率军南征侬智高,部众多来自山东,事平后,黄胜奇以“功”授江州土官,就成了现今崇左江州万余户黄氏的先祖。
留戍广西的官兵不仅给当地带去了先进技术,也带去了先进文化,广西方言——平话的产生就与他们有密切关系。据《宋史》及族谱记载,说平话的居民祖先是宋代从山东随狄青南征广西屯驻下来的。“平话人的历史与军事有关,宋朝将领狄青曾南下驻军,留守屯戍的士兵和古邕州的百姓通婚,逐渐融合演变成了南宁平话人群体。”广西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平话人研究权威学者徐杰舜说,据统计,广西的平话人约有650万左右,南宁市区从津头村、白沙村、亭子、平西村、友爱村到心圩、石埠均有平话人的踪迹。广西医科大学的一位教授用DNA检测技术研究平话人的基因,发现在母系遗传中,广西本地人的基因占据主体,也就是说,当时驻军广西的士兵多与本地妇女通婚繁衍后代,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平话人。
宋朝皇佑4年狄青南征
北宋皇佑四年,西南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并在邕州(今南宁)建立了大南国。史书上记载侬智高为了摆脱交趾(今越南北部)的控制,多次向宋朝恳求内附,宋仁宗赵祯担心因此得罪交趾,多次拒绝了侬智高的请求,侬智高忍无可忍,向大宋发动了一场风云变色的战争。
是年九月,大宋枢密院副使狄青率北方的劲旅南下。,汇合在广西的土司部属军队号称20万(包括土官部属其实只有3万多人),次年二月在邕州归人辅与侬智高激战击溃了侬军,先锋孙节阵亡。侬智高逃到大理国,后被杀。狄青班师回到桂林后,为了纪实威服”蛮贼的功绩,特在龙隐洞口刻石永志。
有哪些革命先烈的故事
1、刘胡兰刘胡兰,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她转移。次日拂晓,国民党却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随同群众来到会场。国民党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等,并胁迫她出场坦白。审讯中,国民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土地。刘胡兰百般不从,英勇就义。2、邱少云邱少云,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玉屏村邱家沟,战后,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所在军党委根据他生前意愿,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3、叶挺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肇庆成立,全团2100多人,叶挺担任团长,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担任北伐先锋,被誉为“铁军”;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4、赵一曼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赵一曼在慷慨就义之时,留下了对儿子的期盼:“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5、黄继光黄继光,民族英雄。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敬仰,他的英雄事迹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编辑于 2020-08-27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革命先烈的故事有哪些?
01 1、黄继光。黄继光烈士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951年20岁的黄继光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射口,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道路,黄继光同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邱少云 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1953年8月30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3、董存瑞 董存瑞烈士1929年10月出生于河北怀来县南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在党的培养下参加了党领导的各种抗日活动。1945年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工作用心、做战勇敢,先后立过四次大功,得过三枚奖章。 194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城的战斗中董存瑞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开导火线,与敌人同归于尽,为胜利开辟了道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董存瑞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要学习英雄精神,沿着英雄的道路奋勇前进。 4、刘胡兰 1946年7月盘踞在汶水的阎匪军狗急跳墙,风狂反扑,袭击了云周西乡村。刘胡兰同志不幸被捕,在敌人面前,她英勇顽强,坚贞不屈。她跨过了战友的遗体,踏着烈士的血迹从容来到轧刀前,振臂高呼,“乡亲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新中国就要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万岁。”刘胡兰同志牺牲时,年仅15岁。 刘胡兰同志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高度赞扬了刘胡兰同志伟大而光荣的一生,她没有死,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5、赵一曼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 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忙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能够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能够把人剁成烂泥,但是你们消灭不了中国共产党员的信仰!”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 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6、孟起安 孟起安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9岁进私塾读书。1939年冬结婚后,在蒋垛处馆教书。1940年10月,参加减租减息斗争,成为蒋垛农抗领导人之一,后任五抗会主任。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蒋垛区委组织干事、组织科长。 1942年春,以塾师身份到江村发动抗日救亡工作,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建立了江村乡党支部。1943年夏,任姜南区区委书记,组织“二五”减租,开展惩奸运动。1945年8月,调任蒋垛区委书记,组织发动了对地主的清算斗争。 1946年秋主力北撤,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斗争。由于关节炎发作,行动不便,组织上让他暂时离职休养。1947年2月,在邱西乡西后港,不幸被捕。关押期间,敌人软硬兼施,透过其亲友诱他自首,他宁死不屈,坚持狱中斗争。 2月21日,在姜堰东场上,他被绑在电线杆上,敌人用铁丝穿过他的手心,鼻子和耳朵,敌人又把他押到南天寺广场(现姜堰中学内),一个地主举起菜刀,砍下他的耳朵,其它几个家伙一齐扑过去用刀乱戳,他昂首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倒在血泊中。
上一篇:儿童子母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