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光合效应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25 18:57:14编辑:莆仙君

灯光能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吗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其绿色的叶片。叶片之所以呈绿色,是因为叶细胞的叶绿体中分布着大量的叶绿素,叶绿素是细胞色素的一种,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之分,功能在于捕获光能。尽管可见光是光合作用利用的波长范围,但是,光的波长也影响光合作用速度,通常在红光下光合作用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显然,任何光源,只要它的发射光波长在400-700nm范围内,都能够为叶片所利用,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可以。
比如日光灯,科学研究发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主要是靠蓝绿光和红橙光,日光灯灯光里含有这两种光,所以植物在灯光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室内的植物可以利用灯光进行光合作用吗

室内的植物可以利用灯光进行光合作用。但灯光需要有对应的设置。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线,波长在400 ~ 720nm左右。400 ~ 520nm(蓝色)的光线以及610 ~ 720nm(红色)对于光合作用贡献最大。520 ~ 610nm(绿色)的光线,被植物色素吸收的比率很低。按照以上原理,植物灯基本都是做成红蓝组合、全蓝、全红三种形式,以提供红蓝两种波长的光线,覆盖光合作用所需的波长范围。在视觉效果上,红蓝组合的植物灯呈现粉红色。扩展资料:植物灯对显指的要求高,接近太阳光,就是所谓的全光谱,而且不同的植物类要用不同的光谱。目前,农业生产上,特别是设施栽培中,补光栽培已越来越被重视,通过补光实现反季栽培,通过补光提高产量与质量,通过补光打破休眠,通过补光来达到一种特殊的培育效果。在植物快繁过程中,补光的运用更显得高效率,因为它是在高度集约的环境下生产,比栽培上的补光效率更佳,即使增加了较大的成本,但还是极为合算,所以补光已成为工厂化快速育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农业技术措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LED植物补光灯

光电效应有哪些规律?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每一种金属在产生光电效应是都存在一极限频率。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多强的光都无法使电子逸出。光电效应中产生的光电子的速度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强无关。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实验发现,只要光的频率高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光的亮度无论强弱,光子的产生都几乎是瞬时的,即几乎在照到金属时立即产生光电流。响应时间不超过十的负九次方秒(1ns)。扩展资料:按照粒子说,光是由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光子组成,当某一光子照射到对光灵敏的物质(如硒)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该物质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动能立刻增加;如果动能增大到足以克服原子核对它的引力,就能在十亿分之一秒时间内飞逸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形成光电流。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的数量愈大,飞逸出的光电子就愈多,光电流也就愈强,这种由光能变成电能自动放电的现象。光电效应里电子的射出方向不是完全定向的,只是大部分都垂直于金属表面射出,与光照方向无关。光是电磁波,但是光是高频震荡的正交电磁场,振幅很小,不会对电子射出方向产生影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电效应

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和光电效应有关吗

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和光电效应有关
1.呼吸小于光合:呼吸产生的CO2全部给光合利用,而且还需要从外界吸入CO2
光合产生的02部分给呼吸,剩余的释放到外界
2.呼吸等于光合:呼吸产生的CO2全部给光合利用,不需要从外界吸入CO2
光合产生的02全部给呼吸利用,不需要从外界吸入02
3.呼吸大于光合:呼吸产生的CO2部分给光合利用,剩余释放到外界
光合产生的02全部给呼吸利用,而且还需要从外界吸入02
综上,可以相互利用


光电效应有哪些应用?

1、徽光夜视仪工作时以红外变像管作为探测器和显示器,外加一个红外探照灯作为光源。从目标反射回来的红外辐射,聚焦成像在变相管端的银氧他光电朋极上, 激发出光电子。这些光电子被管内的电子透镜加速并聚焦到英光屏上,袭击荧光屏发光,显现出可见光图像。因夜视仪是利用夜天光进行工作,属于被动方式工作,因此能较好的隐藏自己,微光夜视仪对从事特殊工作的部门,如军事、刑警、缉毒、夜晚监控、保卫的应用等,它都是最合适的。2、光鼠标根据工作原理,鼠标大致可以分为机械式、光学机械式、光电式以及轨迹球、无线等类型。鼠标虽然有很多种,当然目前最多的是光学机械式的鼠标了,简称为“光机鼠”。光机鼠的结构:鼠标内有一个圈的实心的橡皮球,在它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各有一个转轮和它相按触,这两个转轮个连接着一个光栅轮,光册轮的两侧各有一个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其关键原理就是利用光敏三极管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当然就是我们的光电效应了。知识拓展:利用光电效应可以制成各种光电转换器件,光电管就是应用光电效应的原理制成的光电元件。用光电管制成的光控继电器用于自动控制,另外在放映电影时利用光电转换来实现声音的重放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某种类型的半导体材料能把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本领,当光入射在这样的材料上时,就会产生电流,入射的光越强,产生的电流也越大。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就是利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当半导体受到光辐照时,自由载流子(自由电子与空穴)增多,电导变大,这种光电效应称为内光电效应,利用内光电效应可以制成光敏电阻,也可以制成光电池。

求光合作用与温室效应关系的资料

一:http://baike.baidu.com/view/345692.htm?fr=ala0_1
http://baike.baidu.com/view/455623.htm

二:http://www.foodmate.net/lesson/187/4.4.ppt#258
http://www.swx.sdnu.edu.cn/uploads/%D6%B2%CE%EF%C9%FA%C0%ED%D1%A7/%B9%E2%BA%CF%D7%F7%D3%C3/5%20%D3%B0%CF%EC%B9%E2%BA%CF%D7%F7%D3%C3%B5%C4%D2%F2%CB%D8.pdf
http://zxshw.jyjy.net.cn/Article/UploadFiles/200605/20060504180743444.doc

三:有二氧化碳测试仪和氧气浓度检测仪

碳酸水(泉)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检测的方法
提供可以生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任意浓度的碳酸水、无适用范围限制且使保养频率降低、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初期性能并持续生成碳酸水的碳酸水生成方法及装置。从二氧化碳气体高压气瓶2向压力容器1供给压力被调整的二氧化碳气体。来自水槽3的水被喷洒在压力容器1的气相区域,在压力下二氧化碳气体溶解于水形成碳酸水。碳酸水从压力容器1的底部通过排出管7被排出。碳酸水排出管7设有节流阀和减压机构8,由此保持在压力容器1的底部积存指定水4位的碳酸水的状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54537.html

四:http://baike.baidu.com/view/758611.htm#8
http://iask.sina.com.cn/b/16544582.html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编辑本段]全球升温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
4.许多小岛将会无影无踪;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7.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8.对生产领域的,例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
9 将感染疾病等传染病……气候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 ,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大西洋,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从而切断北大西洋暖流。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北大西洋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1.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 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 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 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五:在第二点里都说的很清楚。另外下面这网站对你有帮助:
http://refer.biox.cn/doc-view-458.html(很全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所有途径、影响光合效率的所有因素等等都很齐全。

这是器材能够买到的方法:http://openedu.yntvu.edu.cn/media_file/2004_09_06/20040906134504.doc

还有一方法你看简单点吗?
一、材料
细铁丝、白醋、水、烧杯(250mL两只)、试管(约6cm长)、刻度尺、计时表、玻璃棒、试管刷。
二、原理
试管中形成的液柱高度与试管长度的比值代表空气中氧气含量,如28mm/150mm=19%。这存在着一个假设,即试管长度正比于试管体积,试管内气柱长度的变化完全是氧气消耗导致(试管中所有氧气被消耗),而且空气是理想混合气体,温度和压强不发生变化,该比值可表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师最好向学生建议用较细规格的铁丝及合适长度(与试管大小有关);在家里操作也可以用普通玻璃杯代替烧杯。
三、过程
1.量取长约100cm~200cm的细铁丝(越细越好),并弯折成长约4cm。
2.分别取1/8杯(约30mL)的醋和水,配制1∶1的醋—水混合物。
3.将弯折好的细铁丝浸入醋—水溶液中1min(浸于液面以下),然后轻轻取出并小心抖落上面的溶液(勿使醋溅出)。
4.稍扯铁丝使之蓬松,借助玻璃棒将其塞进试管,快速将试管倒放在另一只已经充满了3/4体积水的烧杯中,使试管口靠在水杯底.
5.5min后,轻移试管,使试管中液面和烧杯中液面保持水平,量出试管中水柱高度,然后再将试管口靠在烧杯杯底。
6.每5min重复一次步骤5,当试管中液面高度不再变化时,记下该高度。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细铁丝有何变化,试管中的液面有何变化?
7.当试管内液面不再改变时,取出试管中的细铁丝,仔细观察细铁丝表面有何变化?然后用试管刷刷净试管。
8.测量试管的总长,计算试管液面不再变化时的高度与试管长度的比值,想一想,该比值能代表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吗?
四、问题思考
1.活动中,你观察到细铁丝的变化了吗?想想看,细铁丝是否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你能写出细铁丝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吗?(提示:可根据细铁丝的表面颜色的变化来确定反应产物)
2.试管中液面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此变化?
3.步骤5中为什么要移动试管,使得试管内外液面齐平?
4.在活动中,试管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了吗?
5.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21%,把你的结果与该值比比看,相差多少?思考一下,以上哪些步骤可能对结果的影响较大?
五、参考答案
1.细铁丝的颜色从银白转变为红褐色,发生的化学反应是铁的氧化还原反应或腐蚀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4Fe(s)+3O2(g) 2Fe2O3(s)来表示。
2.水液面上升,试管中的氧气被消耗了,压强和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氧气减少意味着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则水面上升。
3.这是为了保证试管中气体体积(或长度)的测量是在相同大气压下进行,学生应尽可能获得不超过10%误差的测量结果。


光合作用是不是会缓解温室效应

你说的方法是可行的。

只不过方法是多增加绿色植物,而不是让植物24小时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一定必需太阳光能,只要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的植就能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的问题是,你晚上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光源是如果产生的,如果利用化学燃料发电再发光,那又会增加二氧化碳的产生,这样的效果是不好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植树、种草,减少森林砍伐,增加绿地面积,这样就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上一篇:cffilewatcher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