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龙
张秀龙的人物轶事
张秀龙将军少年离家进入铁匠铺当学徒,参与为红军游击队打造刀枪兵器和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革命活动。他15岁参加红军,经历战斗数百次,至今身上还留有战争年代的弹片。1932年,张秀龙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川汉独立团任警卫班长。一次战斗中,他带人一举击退敌人,还为红军搞回几百担粮食。贺龙夸奖他能干,“像个铁匠”。从此,“铁匠”将军的名声越叫越响。 长征时期,张秀龙任二军团9师17团参谋长,曾3次负伤。 一次,部队行至贵州毕节境内,与敌人交火。情况危急,师长郭鹏、政委廖汉生命令张秀龙带伤出征。他率先冲锋,带领部队,硬是将气势汹汹的敌人打得鬼哭狼嚎。战斗结束后,张秀龙的腿部受了重伤,部队撤离时,张秀龙不见了。师长郭鹏下令去找,才将受重伤的张秀龙找回。部队过了金沙江后,浑身是伤的张秀龙跟随部队爬过了雪山。在过草地时,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加上又是雨季,本已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由于沿途不能补给,部队断粮,官兵以野菜为食。一次,张秀龙肚子饿坏了,就扯了一把野菜塞进嘴里,过了一会,眼睛就变得灰蒙蒙的,全身开始浮肿。 张秀龙是从我省仙桃走出来的开国将军。自小家境贫寒,少年离家进入铁铺当学徒,为红军游击队造刀枪兵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15岁参加红军,南征北战几十年。1932年,张秀龙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川汉独立团任警卫班长。一次战斗中,他带人一举击退敌人,还为红军运回几百担粮食。贺龙连夸他能干,“像个铁匠”。从此,“铁匠”之名越叫越响。此后的一次战斗中,部队伤亡惨重。临阵指挥的贺龙来到已任营长的张秀龙面前说:“铁匠,这次战斗就看你的了,你带人冲上去!”张秀龙率队英勇拼杀,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长征时期,张秀龙任二军团9师17团参谋长,曾3次负伤。一次,部队行至贵州毕节境内,与敌人交火。情况危急,师长郭鹏、政委廖汉生命令张秀龙带伤出征。他带领部队,硬是将气势汹汹的敌人打得鬼哭狼嚎。战斗中,张秀龙的腿部负重伤。部队撤离时,大家发现他不见了。师长郭鹏下令去找,才将受伤的张秀龙找回。 部队过了金沙江后,张秀龙问贺龙:“前面高高的是什么山?”贺龙答道:“雪山。”随后,贺龙令战士给他穿上防寒的衣服,牵来一匹骡子,把张秀龙扶上骡子。就这样,浑身是伤的张秀龙跟随部队过了雪山。
南萍的人物生平
南萍是山东省长山县人,1918年出生。1937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4团特务队指导员、4旅10团营教导员、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特务营政委、山东军区4师12团政治处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8纵22师65团政委、35军103师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浙江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师副政委、华东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61年任60军副政委,1964年任20军政委。196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浙江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会由驻浙江部队负责人组成,龙潜少将为主任,阮贤榜(少将,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曹思明(少将,舟山要塞区政委)、南萍、陈励耘(空5军政委)为副主任。省军管会平息武斗,恢复生产,疏通运输渠道,在动乱的环境下起到了控制局面的作用。但是省军管会在“支左”问题上意见相左,步调各异。南萍、陈励耘指责龙潜和省军区搞“二月逆流”,致使一些群众组织到省军管会驻地大院静坐示威。1967年7月25日,温州市发生“火烧五马街”事件。五马街是温州市商业中心区。据《共和国史记》一书记叙:这次纵火事件是事先经过精心策划的,目的是陷害温州军分区和所支持的群众组织“温联总”。事发后,策划者向中央和省军管会多次发电告急施加压力。电报称温州军分区支持的“温联总”从四面八方用枪扫射,用60炮轰击,用火焰喷射器喷火,烧毁市中心的新华印刷厂、服装公司、邮电分局、百货商店及民房。事实上,许多地方的大火是在电报发出后才着起来的,有些地方则根本未起火。这次事件,共烧毁房屋2000多间。事件发生后,省军管会调集两个主力团进驻温州。8月13日,驻温部队和另一部队攻打华盖山,围歼“温联总”,在行动中双方都误认对方是温州军分区部队和“温联总”,互相开枪射击,打死7名战士。事后,“支左联合指挥部”在发给省军管会的电报中承认7名战士死于误伤,但双方部队最后统一口径,将此事加罪于“温联总”。当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浙江省军管会和浙江省军区,南萍被任命为浙江省军管会主任,陈励耘为副主任,龙潜和阮贤榜不再担任军管会领导职务。同时,熊应堂少将代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南萍代浙江省军区政委。张秀龙少将被免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10月,龙潜被免去浙江省军区政委,南萍任浙江省军区政委兼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政委。
南姓的介绍
南姓是中文的一个姓氏。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的记载是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说法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南赤龙,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姓;此外还有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南姓等。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的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目前南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2015年健在的开国中将还有谁 开国中将名单
最后一位在世的开国中将张震同志于2015年9月3日17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从此再也没有健在的开国中将了。
177位开国中将:
1955年授衔的有175位:萧向荣、张经武、张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谭希林、莫文骅、刘道生、陶勇、吴法宪、成钧、程世才、李天焕、廖汉生、郭化若、唐延杰、张南生、杜义德、王必成、王近山。万毅、王诤、孙毅、朱明、王宗槐、蔡顺礼、邱会作、张令彬、饶正锡、倪志亮、梁必业、李作鹏、赵启民、方强、罗舜初、王秉璋、罗元发、聂凤智、曹里怀、周赤萍、邱创成、匡裕民、向仲华、谭家述、李寿轩、崔田民、欧阳毅、冼恒汉、王恩茂、张国华、萧望东、丁秋生、赖毅、邝任农、林维先、周贯五、刘先胜、刘培善、彭嘉庆、黄火星、刘兴元、文年生、詹才芳、梁兴初、吴克华、毕占云、陈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汉、曾思玉、郑维山。王尚荣、苏静、刘少文、刘西元、孔石泉、袁子钦、傅连暲、韩振纪、李耀、邓逸凡、汤平、余秋里、陈庆先、刘忠、孙继先、张藩、徐斌洲、韦杰、滕海清、庄田、刘浩天、杨秀山、周希汉、顿星云、周仁杰、康志强、方正平、饶守坤、王辉球、常乾坤、曾国华、朱辉照、余立金、吴富善、黄志勇、胡奇才、周彪、彭林、刘昌毅、韩练成、张贤约、郭鹏、刘金轩、张达志、钟汉华、秦基伟、孔从洲、范朝利、谭冠三、李成芳、陈康、张才千、张翼翔、覃健、鲍先志、皮定钧、周志坚、张祖谅、廖容标、刘飞、梁从学、钱钧、张仁初、饶子健、陈仁麒、杨国夫、晏福生、吴瑞林、杨梅生、田维扬、欧阳文、张池明、刘转连、孔庆德、谭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韩伟、袁升平、王道邦、王紫峰、赵镕、萧新槐、吴信泉、周玉成、曾泽生、温玉成、曾绍山、陈先瑞、旷伏兆、李雪三、谢有法、张天云、卢胜、黄新廷、吴先恩、赛福鼎·艾则孜、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错饶杰。
1956年补授一位:聂鹤亭,时任装甲兵副司令员。
1958年补授一位:贺诚,时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逝世健在的开国将军还有谁
现在健在的少将仅剩49人,名单如下
开国少将(49人)
1955年少将(19人)
李耀文(1918)山东荣城人,88上将,原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政委、海军政委
向守志(1917)四川宣汉人,88上将,原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
任荣(1917)四川苍溪人,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西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政协主席、武汉军区副政委
邹衍(1915)江西兴国人,原中央纪委委员、沈阳军区副政委
詹大南(1914)安徽金寨人,原中央纪委委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张秀龙(1915)湖北仙桃人,原全国人大常委、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王贵德(1914)福建上杭人,原铁道兵副政委
刘居英(1917)吉林长春人,原铁道兵副司令员
胡继成(1915)安徽金寨人,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
贾若瑜(1915)四川合江人,原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副院长
盛治华(1916)江西永新人,原武警部队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熊兆仁(1912)福建永定人,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方槐(1917)江西于都人,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刘中华(1917)山东文登人,原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
杨永松(1918)广东大埔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
李布德(1919)四川营山人,原山西省军区政委
钟炳昌(1915)江西兴国人,原解放军军政委、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廖鼎琳(1914)江西兴国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政委、炮兵学院政委
黎光(1914)四川仪陇人,原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
1961年少将(9人)
王砚泉(1917)河北雄县人,88中将,原昆明军区副政委、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委
胡炜(1920)河南新蔡人,原中央候补委员、陕西省委书记、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高锐(1919)山东莱阳人,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宁夏区委第二书记、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杨思禄(1917)江西于都人,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张力雄(1913)福建上杭人,原云南省军区政委、江西省军区政委、福州军区顾问
孙干卿(1919)山东淄博人,原广州军区参谋长、昆明军区参谋长
姜钟(1919)四川平昌人,原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魏国运(1914)湖北监利人,原空军政治学校校长兼政委、空军工程部部长
殷国洪(1911)湖北红安人,原海军炮兵学校政委、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政委
1964年少将(21人)
刘振华(1921)山东泰安人,88上将,原中央委员、沈阳军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外交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玉华(1916)山东文登人,原中央委员、湖北省委书记、武汉军区副政委、南京军区副政委
王扶之(1923)陕西子洲人,原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委书记、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
陈绍昆(1921)江苏宿迁人,原沈阳军区副政委、冶金工业部部长
文击(1918)河北霸州人,原炮兵副司令员、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
姜林东(1918)山东烟台人,原新疆军区副政委、广州军区副政委
贾乾瑞(1916)陕西大荔人,原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顾问
杨斯德(1921)山东滕州人,原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全国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刘自双(1915)四川巴中人,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张中如(1919)山西原平人,原国防部外事局政委、河南省军区政委、总参谋部二部部长
张志勇(1916)湖北红安人,原国防科委训练基地司令员、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
张实杰(1922)山东邹平人,原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周建平(1919)江苏苏州人,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王茂全(1910)江西吉安人,原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方震(1911)江西弋阳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政委
阳自碧(1918)四川巴中人,原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
李丕功(1910)山东淄博人,原上海警备区参谋长、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张英(1916)辽宁盖州人,原吉林省委常委、吉林省军区政委
顾鸿(1915)安徽庐江人,原南京工程兵学校校长
高先贵(1912)安徽六安人,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涂通今(1914)福建长汀人,原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1955年参与授衔的将军们,现在还剩下多少? 都是谁
截止至2007年底,健在的开国将领名单
日前健在开国上将2位,开国中将11位,开国少将231名。
2位开国上将:
吕正操 1905年 101岁 肖克 1908年 98岁
11位开国中将:
罗元发 1910年 96岁 阿沛 阿旺晋美 1910年 96岁
方 强 1911年 95岁 曾思玉 1911年 95岁
孔庆德 1911年 95岁 杜义德 1912年 94岁
蔡顺礼 1913年 93岁 李作鹏 1914年 92岁
黄志勇 1914年 92岁 张 震 1914年 92岁
范朝利 1914年 92岁
(1955年少将1360人,健在230人)截止2006年12月28日
1955年少将(9月授衔798人,年底、56、57、58年各补授2人 健在97人)
王直1916、王屏1919、王兰麟1912、王兆相1909、王若杰1914、王诚汉1917、王贵德1914、牛书申1913、方槐1917、方子翼1917、方国安1913、卢仁灿1915、朱耀华1917、任荣1917、向守志1917、刘春1918、刘中华1917、刘华香1913、刘华清1916、刘居英1917、刘鹤孔1914、刘懋功1916、江文1914、江勇为1914、江腾蛟1919、汤光恢1909、关盛志1916、阮贤榜1909、李觉1914、李中权1915、李水清1917、李布德1919、李德生1916、李耀文1918、杨永松1918、肖思明、吴瑞山1913、何光宇1910、何廷一1916、谷广善1909、邹衍1915、汪东兴1916、沈启贤1912、宋承志1917、宋维栻1917、宋景华1919、张瑞1909、张文碧1910、张汉丞1913、张廷发1918、张秀川1919、张秀龙1915、张国传1910、张铚秀1915、陈波1908、陈浩1914、陈茂辉1912、陈金钰1914、陈锐霆1906、陈鹤桥1914、范明1914、欧阳平1916、罗应怀1915、罗维道1916、胡定千1910、胡继成1915、钟元辉1915、钟炳昌1915、胥光义1916、贺健1911、贺吉祥1915、桂绍彬1916、栗在山1916、贾若瑜1915、钱信忠1911、徐光华1913、郭林祥1914、陶汉章1917、曹达诺夫.扎依尔、盛治华1916、彭富九1918、程世清1918、曾美1914、曾克林1913、谢斌1914、谢振华1916、谢家祥1914、詹大南1915、裴周玉1913、廖鼎琳1914、漆远渥1915、谭右铭1910、熊兆仁1912、黎光1914、黎东汉1914、戴润生1916、魏天禄1908
1961年晋升少将218人(健在48人):
王晓1913、王定烈1918、王砚泉1917、左爱1916、叶泰清1913、史进前1917、吕清1915、吕仁礼1916、朱士焕1913、朱春和1917、朱家胜1914、刘瑄1917、刘月生1917、刘耀宗1918、江鸿海1913、孙干卿1919、杜屏1915、李静1918、李永悌1916、李懋之1910、杨思禄1917、肖荣昌1918、肖德明1912、吴罡1917、吴纯仁1921、张力雄1913、张蕴钰1917、林真1918、罗洪标1918、胡炜1920、胡立声1917、胡鹏飞1915、赵晓舟1916、钟发生1914、段思英1917、姜钟1919、柴成文1915、殷国洪1911、高锐1919、曹中南1914、彭施鲁1916、程明1918、曾凡有1916、赖达元1917、雷钦1915、雷起云1915、鲍奇辰1916、魏国运1914
1962年少将授予3人,晋升9人( 无人健在 )
1963年少将(授衔3人 健在1人):刘西尧1916
1964年少将授予1人,晋升320人(健在84人):
丁钊1920、马宁1922、马洪山1918、王展1920、王猛1920、王文英1918、王扶之1923、王茂全1911、王淮湘1920、韦统泰1918、文击1918、方震1911、白云1917、曲竞济1919、朱致平1914、伍生荣1918、华楠1921、刘汉1916、刘世昌1921、刘光涛1920、刘自双1915、刘春山1917、刘振华1921、江含章1916、江学彬1917、许志奋1920、阳自碧1918、纪亭榭1914、苏克之1919、苏宏道1916、苏锦章1916、李元1917、李健1918、李孔亮1914、李丕功1910、李东野1916、李树荣1919、杨斯德1912、肖友明1916、肖选进1920、何云峰1922、辛国治1921、汪运祖1915、沙风1917、沈鸿林1910、张英1914、张翼1918、张中如1919、张水发1919、张玉华1916、张志勇1916、张伯祥1918、张宜步1913、张实杰1922、张耀祠1916、陈绍昆1921、国林之1915、周建平1919、宗凤洲1912、胡立信1915、茹夫一1916、赵峰1914、赵华青1919、赵复兴1914、姜林东1918、贺明1919、袁意奋1917、贾乾瑞1916、顾鸿1915、夏伯勋1917、铁瑛1916、徐明德1916、高占杰1921、高先贵1912、涂通今1914、常勇1915、常仲连1914、程坤源1920、廖步云1914、黎原1917、颜文斌1915、颜吉连1916、戴金川1918、瞿道文1919
历史上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吗?
这确实是个奇怪的魔咒,就从秦始皇称帝开始算吧,老将王翦因为深知皇帝为人,于是从一开始就装糊涂演戏,攻打楚国时又要钱又要地,待成功后就立刻退掉了所有要求的封赏,隐退山林。可李斯却贪得无厌,最后落了个腰斩菜市的下场。到了汉朝,三杰中萧何不算带兵的人而且是刘邦必不可少的管家,所以没事。张良在开国后就学王翦的过了半隐居的生活,于是最倒霉的就是韩信了,虽然刘邦没杀他,但也把他整的够呛,最后还是没逃过沦为政治牺牲品的下场。有人很多人认为唐代是个例外,这也和太宗一直坚称不愿学众多帝王那样杀功臣有关,但是这些开国将领的后代却还是没能幸免,比如说秦琼的后人最后就被判为谋反。宋太祖到是很精明,他既不愿戴个杀功臣的帽子也不想晚上睡不着,所以干脆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一了百了。如果没这场戏,估计以宋朝皇帝历来对领兵将领的不信任,铁定也回闹出不少腥风血雨。明朝就是很乱了,和尚皇帝对任何人,哪怕无兵权的宰相都不放心,更别说带兵的将领了,先是杀了胡惟庸,后来又是蓝玉。有名的刘伯温算是知道和尚皇帝的心思,所以一直都不愿为相,但是最后还是被猜忌软禁病死。清朝就更乱了,八旗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被架空的架空,被杀的被杀,被囚的被囚。多尔衮带兵入关得天下,但是死后却落得鞭尸的下场。还没多久又是三藩之乱。到了我们近代幸免的又有几个?
上一篇:张国荣风继续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