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学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 May. Rollo& Angel. E等: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in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New York:basic books,1958[3] 冯大彪,刘国权:罗洛·梅的存在心里治疗观之评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06[4] 张松:罗洛—梅存在心理治疗的基本思想,心理学探新,1991.02[5] 科克·J·施奈德,罗洛·梅: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叶浩生: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及其特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1[7] 雷美位,谢立平:存在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探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No. 2[8] 高申春:布根塔尔存在—分析心理学述评,上海:心理科学,1997(20)
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存在主义对生命意义充满悲观色彩,死亡、焦虑、绝望都是它的主要议题,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是满富乐观的。
存在主义将人的本性视作善恶皆有的(原始生命力),认为人性中同时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认为人性是建设性、走向自我实现的,其中的破坏性因素来自于社会的不利影响,而这是与存在主义的在世存在观相违背的。
与存在主义哲学联系更密切地的存在心理学,它在美国的发展大致和人本主义在同一时期,其代表人物罗洛梅同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与马斯洛是同时代的人,两个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密切。
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区别
1、存在主义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思想的主要的影响源。存在主义强调的是人的本身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只有在独立性的前提下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可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也就是指独立性前提下的个休的人的特殊性。因此,存在主义催生了人本主义心理学。2、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萨特提出的)命题之一:“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命题之二:“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我的理解是:人与人的不同,是本质上的一些不同。不同的人们之间,在有些方面是可以趋同,而在有些方面是难以趋同的。不能趋同的是使人有分别的本质方面,如果没有这些本质方面的分别,那人的存在几乎就等同于虚无。“人是自由的”,这是强调一个人在自己的命运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人的命运的好坏,都只有自己能对其负得了责任,也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人是在发展着的,过去的一切经历,如果并非全是完全正面的,但它可以成为未来的有效借鉴。人是发展的,因此,人在一生中的选择并非一次性完成的。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 “自在存在”指的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也可以理解为人在一种较自然状态下的选择;“自为存在”是说人有意识的、能动的、发展的、有所作为的存在,这种存在是靠人的积极性的选择来实现的。可以说,自在存在是被动的选择的结果,而自为存在是审时度势之后的更高级的选择。有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地下室的马铃薯——从自在存在的角度来主,这马铃薯在缺少阳光、水分、氧气的地下室里,它只会是保持原状地存在,虽然它不具备发芽的条件,但它具有生长的欲望。如果它象人一样有自由的选择,它的命运应该是它自己选择的结果。人比马铃薯要复杂得多,因此人的“生长”的欲望也相应地要强烈得多,特别是对于一些个性特别强烈的人来说。
上一篇:rta少年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