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武则天历史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06 06:24:23编辑:莆仙君

关于武则天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哪些?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



武则天的生平事业


武则天,名曌,山西文水人,公元六二四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生于长安①,是唐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先以太后临朝,后自己称帝当政,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封建女皇帝。
武则天出身于一个非士族门阀的官僚地主家庭里。她的父亲武士彟虽系寒门地主,但因经营木材致富,得与当时的太原留守李渊相结交。武士彟助唐起兵反隋,成了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跻身于唐王朝统治阶级集团,官至工部尚书、利州都督。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关陇名门、军事贵族之家,外祖父杨士达的隋朝为纳言,是一个宗室宰相。武士彟与杨氏联姻是高祖高渊做的媒人。武则天在这样的农行环境熏陶下,从小精通文史,聪敏机智,性格倔强,善于应变,胆略过人。她十四岁的时候,唐太宗闻其美貌,召入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利用这个机缘,她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太宗李世民死后,她寄身长安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永徽初年,趁太宗忌日到感业寺焚香和武则天相遇,彼此十分感伤,于是高宗再次召她入宫。开始,武则天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争庞的矛盾,对王皇后百般迎合,取得高宗和王皇后的宠信,进封昭仪。此后,又百般设法离间高宗与王皇后。为了取得后位,她不惜把自己亲生女儿掐死,然后诬陷是王皇后所为。从此,高宗遂有废王立武之意。
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宫廷大臣们的意见是有严重分歧的,如握有大权的国舅、太尉长孙无忌和顾命大臣褚遂良、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等都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于是,武同天就拉拢了一批受长孙无忌党羽排斥的人,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势力。中书舍人李义府,因为长孙无忌的排斥,贬官壁州司马,诏书未到,李义府已密知,问计于同僚王德俭。王德俭告诉他。武昭仪甚承恩庞,上欲立为皇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大臣异议耳。公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坐取富贵。这样,李义府便上表奏请高宗废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赐给明珠一斗,表示赞许。武则天派人暗中慰问,秘密结纳。李义府恩庞有加,很快升任中书侍郎,其他大臣如礼部尚书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等都成了武则天的心腹。武则天有了这样一批大臣的拥戴和支持,便加紧了争夺后位的步伐。公元六五五年(唐高宗永徽六年)九月,高宗召长孙无忌、李绩、褚遂良等大臣入内殿,正式提出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的意向。长孙无忌、褚遂良当即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是“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又是先帝为陛下所娶,未闻有所过失,怎能轻易废掉”。次日又议,褚遂良提出“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这是公然揭短,怪不得武则天隔帘大声说:“何不扑杀此獠!”只是因为褚遂良是顾命大臣,才得以幸免。许敬宗又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为武则天立后大造舆论。高宗又征求开国功臣李绩的意见。李绩回答得很圆滑:“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遂下定决心,废去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执掌了宫中大权。武则天先是借故杖王皇后及萧淑妃各一百,断去手足,投入酒瓮中,而后又斩之。继而又把韩青谪为振州(今广东崖县)刺史,来济谪为台州(浙江临海县)刺史,把褚遂良贬降为爱州刺史。在韩瑗、来济贬谪以后二年,对长孙无忌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在公元六五九年(显庆四年)四月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彰水),隔不多时,在同年七年复按谋反罪,逼长孙无忌投环自缢,其姻亲大多皆谪徙,无忌党羽或杀或流放,关陇贵族集团遭到了沉重打击。此后,武则天在朝中执掌大权,“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高宗李治长期患风眩头痛病,深度近视,精神衰弱,萎靡不振,所以从公元六五九年(高宗显庆四年)起,便由武则天替他管理朝政。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反对不是名门望族出身的武则天当皇后和干预见朝政,反映了士族门阀观念在唐朝统治者当中具有很深的影响,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武则天的忧虑。武则天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世和笼络人心,便以唐高宗的名义下令改编《氏族志》为《姓氏录》。《氏族志》是唐太宗时修的,当时参与修订的人由于受士族门阀观念束缚,所以,象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虽是开国功臣,因曾经营木材生意,出身“寒微”,在《氏族志》里就没有他的地位,新修的《姓氏录》完全按唐代官品为标准划分等级,“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又规定所有因军功“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这样,就打破了旧的士族门第界限,凡五品以上,无论是士族与否,完全都写进了《姓氏录》。许多士族地主对此非常不满,称《姓氏录》为“勋格”,表示鄙视,但却得到庶族地主的支持和欢迎,从而扩大了武则天统治的社会基础。
公元六七四年(唐高宗上元元年),武后向高宗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京畿地区徭赋);三、息兵(停止对外用兵),以道德化天下;四、禁止一切浮华巧伪的风习;五、减省功费、力役;六、广开言路;七、杜绝诬害忠良的馋言;八、王公以下皆学习《才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以前的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不再复核取消;十一、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禄;十二、任事已久,才高位低的官员,得越级提拨。这些重要的政治主张,高宗都下诏施行,从而得到下层官员和庶族地主阶级的拥护。
但是,贵族官僚集团对武则天是极为不满的。公元六六四年(高宗麟德元年),官僚集团中的宰相上官仪利用高宗对武则天的某些不满,密谋草诏废掉武后,被武则天及时挫败,大批官员被贬斥。结果“天下大权,悉归中宫”,统治权完全控制在武则天手里。继而,贵族集团又勾结太子李贤,于公元六八O年(高宗永隆元年),潜谋发动宫廷政变,事泄失败,李贤被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公元六八三年(高宗弘道元年),高宗病逝,中宗李显继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高宗遗诏军国大务皆听武后裁决,武则天就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幼子李旦为傀儡皇帝。武则天家族诸人掌握大权,“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六八四年(武则天光宅元年)被武则天贬黜的英公徐敬业,以拥戴庐陵王为名,在扬州聚众十余万发动叛乱,要挟武则天让位。中书令裴炎声称:“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武则天临危不乱,采取果断措施,将裴炎下狱处死,又派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领三十万大军,迅即讨平了叛乱。徐敬业、裴炎反对武后比较开明的政治,企图使历史逆转,因而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一触即溃。当时的诗人陈子昂就说道:“扬州构祸,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纤尘不动”,说明武则天统治在当时是得到人民拥护的。
公元六八八年(武则天垂拱四年)唐宗室越王李贞、琅玡王李冲父子,分别起兵,以“匡复”李唐为名,伪造皇帝玺书秘密串连绛州刺史韩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邢州刺史李灵夔等宗室诸王子弟,企图“共趣神都”,夺取政权。武则天派遣左金吾将军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李冲。李冲政武水,不克,还走博州(今山东聊城),为守门者杀。丘神绩未至,叛乱已平。武则天命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率十万大军到豫州(今河南汝南县)讨伐李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李贞兵败,全家自杀,不到二十天,这次叛乱也失败了。
武则天多权谋,对臣僚恩威并重,软硬兼施,她曾召集群臣说:我跟随高宗二十余年,你们的官爵富贵都是我给的。天下安乐,朕长养之。“及先这弃群臣,以天下托顾于朕,不爱身而爱百姓。今为戎首,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负联之深也!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虽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得,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这篇讲话半是恫吓,半是诱导,群臣顿首,不敢仰视,曰:“唯太后所使!”
武则天有驾驭臣僚的能力。当她还是唐太宗的才人时,唐太宗有一匹不驯的宝马叫狮子驹,非常暴烈,没有人敢骑。武则天说,只要给她三件东西,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就可以制服这匹马,“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这个故事充分表现了武则天的倔强性格和刚毅气质,她下是用制烈马的方法来驾驭群臣的,维持了她历时半个世纪有力的专制统治。
武则天为了人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索元礼等一批酷史,以严刑峻法,实行恐怖统治。她在朝堂上设置铜匦(类似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有告密者,“使至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任何官员不得询问,而且要用驿马送到京城,沿途还要按五品官的伙食标准供应饭食。告密核实,封官赐禄;告实失实,并不反坐,于是告密之风大兴,大批朝廷官员被索然无辜株连,朝野上下,人人自危。这正是武则天反对异已势力的一种措施。后来武则天看到,任威刑以禁异议的目的已经达到,为了平息一些臣属对特务政治的不满,便转手杀掉来俊臣、周兴等酷史作替罪羊,“以雪苍生之愤。”天授二年(六九一年)有人密告周兴与丘神A通谋,武则天命来俊臣审理。来俊臣与周兴方推事对食,对周兴说:“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周兴回答说:“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砂!”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然后对周兴说:“有内状推兄,请兄入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段巩固和加强了自己的专制统治。
武则天在逐步完成了对李唐宗室大臣政治清洗的基础上,于公元六九O年(武则天天授元年)正式改唐为周,自称大周皇帝,又改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政权。
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励精图治,为唐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燕尾服,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第一、广泛搜罗人才,不拘资历,不问门第,任何人可以推荐人才,也可以毛遂自荐,经过考试,量才录用,使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六九O年(天授元年),武则天“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七O二年(长安二年),又开武举,选拨军事人才。武则天善于选拨人才,又能委以重行,使臣属感恩戴德乐以听命。他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边将如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都是一时人选。正如《通鉴》所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况为之用”。武则天广开仕途,放手给人官做,同时又严密控制,发现不称职者革免或杀戮,虽进退沉浮难料,但这正是武则天能维持产个世纪统治的原因之一。
第二、重视农桑,发展生产,维护均田制,抑制兼并,保护百姓财产。武则天明令规定州县官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提升和奖励;如“为政苛暴,户口流移”,年终就要解除职务,予以惩罚。她还组织编写了题名为《兆人本业记》的农书,颁行全国,发给各州县来京的朝集史,对掌握农时、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参考作用。
第三、重视文化建设,亲自倡导编撰重要文集。武则天在文化上做过不少工作,如她召集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等诸儒于内禁殿撰《玄览》、《古今内范》各百卷,《青宫纪要》、《少阳正范》各三十卷,《维城典训》、《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各二十卷。武则天自己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惜已经失传了。武则天还自制《大乐》,用舞工九百人演奏。她还大胆创造了曌(照)、丙(天)、埊(地)、(日)、(月)、○(星)、(年)等数十字。
第四、巩固了唐帝国的边防,排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武则天统治时期一度与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关系比较紧张,武则天采取募兵、发奴、就地组织团结兵等办法,解决兵源,同时又大兴屯田,解决粮源运输问题。六九二年(长寿元年),武则天利用吐蕃内乱之机,命武威军部管王孝杰进攻吐蕃,大获全胜,恢复和重建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巩固了唐帝国西部边防,确立了大唐帝国对天山南北的统治,重新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细亚商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武则天较好地处理了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大胆起用少数民族将领,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功大于过的杰出女政治家。唐帝国在她统治的四、五十年间,由于实行政治改革,打击士族豪强势力,基本上消灭了关中军事贵族部曲、佃客制,使庶族地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上升,在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夺财产和权力的斗争中,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庶族地主取得了胜利。武则天广开才路,重用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扩大了其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她重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得到发展,社会秩序得到进一步安定。在唐高祖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即唐太宗死后三年,全国人口380万户,到神龙元年(公元七O五年),全国人口已增至615万户,比唐初人口增加了近一倍。所以说,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朝极盛时期之一,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有这些,在客观上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武则天的统治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武则天大量破格用人,造成职官的冗滥,使国家开支空前加大,增加人民的负担。武则天崇信佛教,广修寺院,“好乐真道,长生神仙”,建天枢,铸九鼎,仅用钢铁就达二百余万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后,同士族门阀地主一起加紧掠夺农民,破坏均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出现了农民流亡,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了。
七O五年,武则天已八十二岁,年老多病。她亲自选拨的宰相张柬之与司刑少卿桓彦范、中台(即尚书省)右丞敬晖、内史(即中书令)崔玄暐、(相王府佐吏之一)袁恕已等密谋,以恢复李唐为号召,迫使武则天退居上阳宫(西宫)恢复中宗李显皇位。这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遗制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于奉天县乾陵(今陕西乾县)。至此,武周政权也寿终正寝了。但是武则天的事业并没有中断,她为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在历史上是肯定


武则天属于哪个朝代的皇帝?

武则天属于唐代人,但是武则天创立的武周朝,后又将皇位还于李唐。且武则天在执政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所以也被纳入了正史之中。武则天称帝,史称“武后革命”,这里的“革命”不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动词,命是朝代,所以,革命是“改朝换代”的意思。武周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政治上,前期曾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后期知人善任,号称“君子满朝”的娄师德以及狄仁杰,“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均在其列。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置北庭都护府。历史学家郭沫若给予武周很高的评价,称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扩展资料:武则天以巨大的魄力削弱贵族势力,提拔重用了许多以武家为首的中小地主出身的官吏,扩大了统治基础。任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例如名相狄仁杰、魏元忠、张柬之、姚崇等,鼓励农业生产,州县荒地开垦并户有余粮的,州县长官可得升迁。统治期间,户口增加,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武则天前后执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她首开殿试,破格选用人才;不计门第,一律量才使用。她奖励农桑,发展经济;她提升官员的标准就是能够致“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则予以升迁;否则,不以农为本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增加很快。据当时统计,高宗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武则天执政的最后一年,全国户数已达615万户,几乎翻了一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周

武则天的历史事迹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3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有哪些著名功绩?

武则天的著名功绩有:1、政治较清明 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2、经济有发展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还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发达。武周时期的交业事业,亦相应发达。 3、国力很强盛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4、文化已发达 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发展。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武则天历史功绩有哪些

一、功绩:
1、政治上:打击门阀。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2、文化上:发展科举,重用寒门。
武则天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则天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则天虽以官位收买人心,但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于为武则天效力。

3、经济上:轻徭薄赋。
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4、军事上:稳定边疆。
在军事上,由于武则天称帝前后杀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更由于均田制的逐渐瓦解,使得府兵减少,国家防御力量较弱,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对外战争频频失利。安北都护府、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时仍然被唐朝统治,而武则天时期滥杀程务挺、弃用王方翼等名将更使后突厥扩张占据漠南、漠北。武则天几乎将太宗、高宗辛苦经营的安北、安西全部放弃了不过随着统治的稳定又逐渐挽回了颓势。
二、简介:
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
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李治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在位时,杀唐宗室,任用酷吏,但她多权略,能用人,所以贤才辈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晚年逐渐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恢复唐朝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则天皇后。天宝八年(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历史故事

1、创字改名武则天为改革文化,创造了则天文字。部分则天文字还传到日本,成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韩国庆州也发现过则天新字的印经。武则天称帝前一年,改名为“曌”。曌是“照”在则天文字中的写法,取“日月当空”之意。又作“瞾”,取“双目当空”之意。 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2、大享明堂明堂既是布政之宫,也是敬神之所,为武则天“至尊所居”,是皇权的象征,大享明堂,是武则天当政时的重要政治活动。武周革命前,武则天五次大享明堂。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共三层,上为圆盖,周围有九条龙捧托。顶部有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号“万象神宫”。明堂落成后,武则天宴赐君臣,大赦天下,并允许百姓入紫微城参观万象神宫。允许百姓参观皇宫正殿,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从明堂建成,历经武则天称帝,从永昌元年(689年)到长安四年(704年),几乎每年元日、冬至都在明堂大朝大祀,明堂圣殿成为了正殿,成为了她的统治中心。3、凤凰来仪据《资治通鉴》记载,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五日,群臣上言:“有一只凤凰从明堂之上飞出,落在了上阳宫的肃政台梧桐树上。”武则天率众人观看,只见凤凰看到武则天后便向东南飞去,身后却有数万朱雀云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离去。看到此景,一个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则天解释道:“凤凰象征的就是神皇您,它飞到肃政台,见到您后才离开,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宝;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们,您如果还是不登基,就是违背天意,朱雀们便不会离开,我们也将长跪不起呀!”在看似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武则天决定“顺应天意”,登基称帝,身后的数万朱雀也果然飞走了。其实,这并非真的天降祥瑞,而是武则天为登基而制造的舆论。凤凰是孔雀所扮,“赤雀数万集朝堂”是因为武则天事先派人在朝堂上布满鸟食,掐准时机将数万赤雀从笼中释放,饿了许久的鸟儿见到朝堂上的“饕餮盛宴”,自然久久不肯离去,于是成功制造出了这一出瑞兆。4、万国颂德长寿三年(694年)八月,梁王武三思率领诸国首领、使臣奏请用铜铁铸造天枢(纪念柱),立于皇城端门外,籍此铭纪武则天的功德,贬黜李唐,歌颂武周。各国君臣聚钱百万亿,买尽天下铜铁仍不足用,只好用民间农器补足。次年四月,天枢建成,高一百五十尺,柱身八面,下层为铁山,周长170尺;中部棱柱用铜制的蟠龙、麒麟萦绕,顶部为腾云承露盘,上置四龙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及万国元首的名字,武则天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寓意武周帝国位居天下中心枢纽,统领万国、协和万邦,屹立于世界之巅。 天枢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武则天大周建天枢,寓意武周统领万国,引领世界潮流,各国都像众星朝着北极星一样对武则天俯首称臣。天枢又比喻国家中央政权,立于皇城前,表示皇权至高无上,神都洛阳为帝国权枢所在。5、女主武王当武则天还在幼年襁褓中时,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的骨相,一定能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让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只不过是能保家的主儿,还不算大贵。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武顺(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最后由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则天,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但又遗憾地说:“可惜是个男子,若是女子,当为天下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

上一篇:圣诞节歌词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