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的例子
勿以己心度他人之腹——投射效应
勿以己心度他人之腹——投射效应
有一家杂志社曾经针对编辑们展开了一次选题讨论活动:每个策划组都尽量策划出自己认为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选题,以此来提高本杂志社的读者关注度。结果,不同的编辑给出了不同的选题:一个初为人父的编辑认为,婴儿从一出生就离不开父亲母亲的呵护,但是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究竟该怎样照顾婴儿,于是他确定的选题是“呵护从天而降的天使”;一位正处于人际关系紧张期的编辑则认为,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要得到朋友的认可,搞好人际关系才能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救援,于是他拟的选题是“人际关系手册”;而一个爱好篮球的编辑则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需要一种释放压力的途径,于是他提出的选题是“让运动为我们的生活减减压”。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投射效应”,即一种以己度人的心理现象。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总是会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喜好、特性等投射到他人的身上,并且认为对方也具有这样的特性,但是这样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比如你以为对方喜欢听一些恭维的话,于是“投其所好”地阿谀逢迎了一番,结果人家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你是个圆滑的家伙。这便启示我们:当你需要使用“投射效应”来说服对方为自己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冲破该效应的一贯束缚,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衡量他人,正确投射的效应是巨大的,只有在充分并准确地掌握了对方的喜好时,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切勿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应避开投射效应,理性对待问题
哲学上曾讲过,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辩证地去看。没错,投射效应也不例外。
一方面,这种效应会使我们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别人,缺少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造成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深渊,这是需要我们克服的。《庄子·天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富、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由于产生投射效应是主观意识在作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时刻保持理性,克服潜意识和惯性思维,让事物的发展规律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从而消除这种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客观地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不断完善自己,不能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其次,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差异,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别人。最后,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别人。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就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因为人性有相通之处,有时不同的人的确会产生相同的感受。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正如钱钟书说“自传其实是他传,他传往往却是自转”,要了解某人,看他的自传,不如看他为别人做的传。因为作者恨不得化身千千万万来讲述不方便言及或者即便说了别人也不能相信的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实故事。那么,在干部谈话或招聘等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投射效应了解交际对象的态度和动机,为我们带来积极的意义。
所以,对待交际中的投射效应,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其影响,用理智避开它不利的一面,用智慧运用好它有利的一面。
什么是投射效应?早点知道就可以避免以己度人!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身上的特点,归因到他人身上的倾向。
人与人的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形成印象,以为他人也有与自己身上相似的特质,并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也就形成了第一印象。
例如,一个仁慈的人看所有人,都有仁慈的一面,心眼多的人,会认为所有人心眼都多的原因。
这就可以解释了,对于喜欢的人,怎么看都会喜欢,对于不喜欢的人,即使再怎么优秀,都会感到厌恶。
很多时候在工作中,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当你指出他人做的事情有不足之处时,如果不注意念头及语气,其实是在指责对方,因为容易把人与事混为一谈。
对方也会有投射效应,哪怕我们说明是谈事,但是对方对你有看法时,不管你怎么说,还是会认为是被你指责。
有的人把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习惯性的把一些问题转嫁到他人身上,以寻求心理平衡,逃避责任。
例如:有的人把自己工作上的无能或失误带来的影响,会认为同事或上司故意针对自己,就会采取推卸责任的方式应对。
心胸狭窄的人认为他人也都是小心眼,所以也会采取猜疑他人的方式对待别人。
平时喜欢嫉妒他人的人,也会经常将他人的行为动机归纳为嫉妒,所以就会多了几分比较之心。
脾气急躁的人,经常也会认为他人缺乏耐心,所以就会更加急躁或暴躁。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自己喜欢的,他人也会喜欢,这种情况在亲子或伴侣关系最普遍,父母喜欢的学习,孩子也会喜欢。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伴侣也会喜欢。上级制定的目标,下属应该也会喜欢等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很难开启自己或他人的心扉,如果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去猜测他人的思想,我们将无法走近他人,也无法认清自己。
《曼陀罗》里有一句话“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意思是我们喜欢的蜜糖,别人认为是毒药,所以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好处或优势等,只是自己认为的,在他人眼里,根本就一文不值。
我们认知他人的时候,不能单凭自己的情绪或喜欢,也不能将大众认为的公理强加给他人,毕竟我们生活在一花一世界的环境里。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客观的、一分为二的去对待他人和自己,区分清楚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人与事之间的不同,事实与演绎之间的不同,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有效方法。
思考:
在过往的经历中,你对人或事是否有过记忆投射效应的发生?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如何面对?
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上一篇:男士手表哪个牌子比较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