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补天日”,记得“此日吃3样,不富也兴旺”,莫忘传统
导读:
正月二十有啥讲究?有个朋友他是陕西人,就告诉我们,在他们当地正月二十是非常热闹的一天,这天也叫“天穿节”也叫“补天日”,作为南方人,对于这个传统节日,真可谓一无所知,后来通过查找资料,才终于明白正月二十“补天日”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根据文献记载,这个节日在东晋的时候就已经流行,在宋代更是达到了顶峰,关于这个节日的具体时间,有正月十九、正月二十、正月廿三等说法,但是其内容完全一致,随后便慢慢衰落,后来也只在少数北方城市流传,比如山西、陕西还有河南一带,具体的时间多在正月的二十。
天穿节是怎么来的?
据传这个节气最早源自女娲补天,《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天穿节和历史传说不无关系。
宋代的时候,天穿节就已经很成熟了,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这里还明确记载了怎么补天穿。
此外按照嘉庆《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同样也说了补天穿的习俗。那这一天具体要怎么做呢?
正月二十“补天日”,记得“此日吃3样,不富也兴旺”,莫忘传统。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补天穿最为关键的还是饮食,那具体吃的是哪3样呢?
在正月二十日,人们会吃烙的很薄的煎饼,饼的直径约一尺,制作好之后,还要撕一片扔到房顶上,以表示补天,撕一点,扔到低处的地上,表示补地,然后全家才能吃饭。
当然这个方法不太可取,有浪费的嫌疑,但是吃点煎饼,还是比较应景的,饼圆圆的代表着天和地,吃点饼或者是用饼祭祀,就是希望接下来一年可以风调雨顺,庄稼也有一个好的收成。
煎饼的做法:玉米面加入白面,放入酵母,加入温水,搅拌成糊状,然后发酵一下,开始放入锅中开始煎,煎好之后,就可以取出来。
煎粄,就是用米面做的小食品。因为客家地区的人都比较喜欢用米、面做各式的小食,和北方的饼差不多。一部分客家人,在过天穿节的时候也会做煎粄吃。
具体做法:把买回来的糯米浸泡,磨成米粉,然后用糖水搓成米团,再捏成一个个小丸子,下油锅煎炸出来的小食品,这就是煎粄。
煎丸就是煎丸子,它也是补天穿的时候要吃的传统食物,制作出来之后色泽光亮,外酥里嫩,滋味醇厚,其制作方法也相当的简单,用的主要是猪肉泥,它象征着新的一年,可以衣食无忧。
具体做法:把猪肉剁成泥,放入鸡蛋清,来点葱末姜末,再来上一点蚝油、盐、和酱油以及五香粉,把它拌匀,接着放入到油锅中去煎,煎好之后取出来,最后制作成料汁,浇淋在上面就可以了。
【食刻说】
天穿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其实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期盼着在新的一年当中,可以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同时这个节日,也是唯一一个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这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一个不少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