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来了!二比一更好!
“打五星是因为只有五星”
“神仙打架”的春节档,有多少人在苦等这部《流浪地球2》?
四年前的《流浪地球》,开局只有11%的排片率,却以黑马之姿逆风翻盘,最终斩获了46亿票房。
这个数字不仅从此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也让观众和影视从业者看到了科幻题材的巨大潜力和更多的可能性。
四年后,小破球归来,观众的期待程度可想而知。
那么问题来了,《流浪地球2》究竟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我的回答是——
他们好像在拍一种很新的电影。
01
《流浪地球2》是第一部的前传,故事发生在2044年,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在急速老化,持续膨胀,将在三百年后毁灭,而留给地球的时间只有一百年。
各国紧急派出代表群策群力,最终制定了“移山计划”,也就是第一部开篇提到的“流浪地球”计划,第一阶段就是规划建造万台行星发动机,驱使地球离开太阳系。
但这样一个影响全人类命运的决定,诞生和执行的过程要经历多少质疑和纷争,又是如何艰难地推进的呢?
恐怖袭击↓
抗议示威↓
蓄意破坏↓
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针对太阳危机提出的计划, 正在成为危机本身。”
可以说不管是故事线的精彩程度,还是特效场面的制作水准,《流浪地球2》都是小破球的一次全方位升级。
毕竟第一部的票房是46亿,
毕竟导演是以硬核和细节控而闻名的郭帆。
分享一组数字:20万、3300个、270次。
为了让电影的世界观架构更加完整,仅中科院提供的科学顾问资料就超过20万字,保证全片为真实的计算机语言。
也因此,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反应就是:史诗感。
当观众惊叹于这个前所未见的科幻世界时,殊不知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水面之下是主创团队为了把这个世界呈现到你眼前所做的更为庞杂的努力。
全片的特效镜头超3300个,单个镜头修改次数高达270次。
一直到电影上映前的一个多月,官博发布预告后,有网友指出了预告中飞行器不应该在“砂石地面”起飞,郭帆导演马上现身评论区回复:我们赶紧改。
小破球能处,有bug它是真改。
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上,郭帆导演曾提问《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究竟什么样的电影可以被称之为好的科幻片?”
大刘的回答是:“如果一部电影看起来像是未来的纪录片,那它就是成功的科幻片。”
为了“像未来的纪录片”,《流浪地球2》选择用一种“不讨巧”的方式进行拍摄——
在一部科幻片里搭建大量实景。
大到影片中出现的月球基地、作战室等重要场景,
小到一件航天服、 一辆战斗机等道具,能实景拍摄的就绝不使用特效。
轴”到这种程度,才配称为中国科幻的扛鼎之作。
站在观众的角度上,《流浪地球》系列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期待?
我想分享主演之一沙溢的一段发言:
“以前看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就像看到别人家有变形金刚,我手里是个小木枪。可是现在呢,我也有了,我也有这么一个能变形的玩具了。”
这也是从影院走出的观众的心声。
四年的时间,中国科幻电影,被《流浪地球2》刷新。02就像在刘慈欣的作品中,社会人文思考和科学技术描写同等重要一样,一部好的科幻片,也必然拥有不俗的精神内核。
以往的科幻灾难片最常见的便是“超级英雄”叙事,在这样的架构中,有顶着正义光环的英雄,就必然有坏事做尽的反派和沦为陪衬的配角。
而《流浪地球2》的愿景显然不止于此,
如果这是一部来自未来的纪录片,那在纪录片里何谈主角配角之分?地球的命运平等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
这次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被评价是“最不刘德华的角色”。隐去了天王巨星的锋芒,电影中的图恒宇是一位沉默寡言、人堆里甚至有点不起眼的科学家,始终佝偻着背。
这样设计是因为图恒宇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妻女,他想用数字生命技术延续女儿的生命,因此成为了“数字派”的拥趸。
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低头和微微驼背传递出来的是内心世界的封闭
“数字派”和“移山派”看似对立,但图恒宇和刘培强很多决定的出发点其实是一样的。
刘培强面试领航员的时候看向镜子里的自己,也是在看向图恒宇:
两个人的命运在某一瞬交汇,又朝着不同的方向各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