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云南花灯戏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10-27 15:26:39编辑:莆仙君

花灯戏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戏曲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江西、广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以及陕西等地,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属于民间小戏剧种。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花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最早花灯戏记载花灯艺术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初的《平越直隶州志》


源于民间花灯歌舞的是什么戏?

花灯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传统剧目: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我的家乡戏(要山东地方戏,最好是吕剧)600字作文

我的家乡戏我们山东有许多很不错的剧种,其中的吕剧最为出色,被人们称为“鲁戏\”。吕剧曾称“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又称“山东洋琴\”)演变而来。 山东扬琴是距今二百余年前(清代中叶)在山东西南部农村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最早是民间的小曲联唱,始称“小曲子\”。演唱者被称为“唱小曲子的\”,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洋)琴(亦名“蝴蝶琴\”),故称为“打扬琴\”或“唱扬琴\”的。1933年扬琴艺人邓九如到天津电台播音后,才定名为“山东琴书\”。 由曲艺扬琴发展为戏曲,至今还不到一百年。1900年,由广饶县谭家村扬琴艺人时殿元、谭秉伦、崔兴乐等组成的扬琴班为了争取观众,最先把《王小赶脚》的扬琴脚本改为化妆演出的脚本,并进行化妆演出的试验。他们用纸、布等扎成驴形,加以彩绘,由崔兴乐扮演的二姑娘,身绑驴状,由时殿元扮演的脚夫王小赶驴。演出时虽仍唱着扬琴的唱腔,但因载歌载舞,深受群众欢迎。艺人们为了把这种演出形式和坐唱扬琴相区别,称之为“化妆扬琴\”。一些群众,由于看到第一个“化妆扬琴\”剧目的表演有驴形,且当时的“化妆扬琴\” 又常用毛驴驮着包括驴形的头部和身子在内的道具,曾随口把“化妆扬琴\”称作“驴戏\”。 “化妆扬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在济南称“扬琴戏\”(简称“琴称\”),在西南称“上妆扬琴\”,在临邑、济阳一带称“迷戏\”,在胶东称“蹦蹦戏\”,在博兴被称作“闾戏\”(旧时二十五户为一闾,闾戏意味着本地戏、家乡戏),也有称“缕戏\”的(因其主要乐器坠琴的演奏者在演奏坠琴时,经常用手指在琴弦上“缕\”上“缕\”下)。后来过去唱扬琴的多由“两口子\”(即夫妇俩)或一家人搭班,演唱的节目内容又多是关于公子投亲、小姐赠金、夫妻团圆等两口子的故事,两个“口\”字成“吕\”字,因此称吕剧。另一种说法是,吕字系“驴\”、“闾\”、“缕\”的谐音字,故在用文字标明剧种时,写作吕剧。 吕剧的传统剧目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解放后创作的《李二嫂改嫁》、《姐妹易嫁》等也有较好的口碑。 解放后,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名家声名显赫。而我们作为山东的一份子,也有义务将我们的家乡戏——吕剧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传播它


作文: 题目:我的家乡戏、我是个小戏迷、苏三的故事 3个题目任选其一

我的家乡戏——吕剧
2009年05月17日 星期日 16:01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吕剧虽是新中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历史上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向东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到1933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1917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吕剧陷入困境。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后“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

吕剧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就是我的家乡戏——吕剧,一种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戏剧。


昆剧属于哪里的地方戏

昆剧是属于苏州昆山的地方戏。1、昆区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2、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3、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搬走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4、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发展: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昆剧属于哪里的地方戏

是江苏省的地方戏。昆剧,迄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昆曲剧目丰富多彩,文辞华丽典雅,曲调清逸婉转,表演细腻优美、载歌载舞,武功技艺卓绝,富于诗的意蕴,画的风采,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价值尤其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的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昆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崇高的声誉,欧美许多学者将中国昆曲称之为最能体现东方艺术美的典型代表。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经典曲目王实甫的《西厢记》、洪升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孔尚任的《桃花扇》、李渔的《风筝误》、王世贞的《鸣凤记》、朱素臣的《十五贯》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

上一篇:本草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