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七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各个科目都有自己的 学习 方法 ,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基本离不开背、记,练,数学作为最烧脑的科目之一,也是一样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总结 北师大版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三、同底数幂的除法 (1)运用法则的前提是底数相同,只有底数相同,才能用此法则 (2)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3)指数相减指的是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要求差不为负 四、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如:bca22-的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五、平方差公式 表达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公式运用 可用于某些分母含有根号的分式: 1/(3-4倍根号2)化简: 北师大版初中 一年级数学 上册知识点 整式的加减 一、代数式 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里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整式 1、单项式: (1)由数和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1)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叫做降幂排列。 (2)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叫做升幂排列。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初一数学主要知识点 代数初步知识 1.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注意:用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限制,首先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 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 a2-b2 ; a与b差的平方是:(a-b)2 ;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 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 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 n-1、n、n+1 ; (4)若b>0,则正数是:a2+b ,负数是: -a2-b ,非负数是: a2 ,非正数是:-a2 . 有理数 凡能写成q/p(p,q为整数且p≠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整式的加减 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整式:凡不含有除法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代数式叫整式.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 (检验方程的解).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0.1 ,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 ,V正方体=a3,V圆柱=πR2h ,V圆锥=1/3πR2h. 七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下册 ★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题 ★ 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 ★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大全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平等线与相交线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2、对顶角相等3、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面三刀条直线也互相平行。4、平行线的特征:(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命题:⑴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⑵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6、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1)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 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1、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个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2、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3、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这样我们就说在平面上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两个坐标轴,其中横轴为X轴,取向右方向为正方向;纵轴为Y轴,取向上为正方向。坐标系所在平面叫做坐标平面,两坐标轴的公共原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象限,右上面的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象限以数轴为界,横轴、纵轴上的点及原点不属于任何象限。一般情况下,x轴和y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3、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点到x轴的距离为|y|; 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的点和坐标的规律: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x轴正方向:(+,0)x轴负方向:(-,0)y轴正方向:(0,+)y轴负方向:(0,-)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横坐标为0。第七章 三角形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确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4、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只要有任意两条边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6、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27、等腰三角形的特征:(1)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3)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4)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
初一下册数学期中复习题
201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30分)
1、如图),如果AB∥CD,那么图中相等的内错角是( )
A.∠1与∠5,∠2与∠6 B.∠3与∠7,∠4与∠8 C.∠5与∠1,∠4与∠8 D.∠2与∠6,∠7与∠3
2、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3=∠4 B.∠1=∠5 C.∠1+∠4=180° D.∠3=∠5
3、如图,AB∥CD,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B.C. D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7是49的算术平方根,即 (B)7是的平方根,即
(C)是49的平方根,即 (D)是49的平方根,即
5、算术平方根等于它相反数的数是( )
A.0 B.1 C.0或1 D。0或±1
6、估算3、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已知=0,求yx的值 ( )
A、-1 B、-2 C、1 D、2
8、如果m是任意实数,则点P(m-4,m+1)一定不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9、若点在轴上,则点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0、将△ABC的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加上-1,纵坐标不变,则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是( )
A、将原图形向x轴的正方向平移了1个单位;B、将原图形向x轴的负方向平移了1个单位
C、将原图形向y轴的正方向平移了1个单位D、将原图形向y轴的负方向平移了1个单位
一、填空题(30分)
1、如图,,再需要添加一个条件: ,就可确定。
2、如图,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0,∠2=500,则∠3等于 度.
3、 若点P(,)在第二象限,则点Q(,)在第_______象限.
4、已知点(a,﹣1)与点(2,2b﹣5)关于x轴对称,则a=,b=.
5、若点P到轴的距离是12,到轴的距离是15,那么P点坐标是________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M(1,3)与点N(x,3)之间的距离是5,则x的值是 ( )
7、通过平移把点A(2,-3)移到点A’(4,-2),按同样的平移方式,点B(3,1)移到点B′, 则点B′的坐标是 ________
8、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的化简结果为______
9、已知、35、立方得—8的数是 .
10、立方根得的—8的数是 .
三.计算题和方程(10分)
1.计算:
2.方程
25x2 − 1 = 0 (x+1)3=16
四.解答题(30分)
1、(6分)已知2a-1的平方根是±3,3a+b-1的算术平方根是4,求a+2b的值。
2、已知:如图,,,求证:.
3、 八年级(6)班的小强、小华、小莎、小明、小英和小兰的家都比较靠近(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00米).以小明家为“中心”,请你用一个角度和距离表示出其他五个家的位置.
4.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的位置如图所示.
(1)请写出A、B、C三点的坐标;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三角形ABC的面积吗?
(3)将三角形ABC向右平移6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请在图中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并写出三角形各点的坐标.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学习和复习初一下册数学课本内容,现将初一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分享出来,供参考。 相交线与平行线 (1)相交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2)垂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3)同位角 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或说a,b相交c),在截线c的同旁,被截两直线a,b的同一侧的角,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 (4)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夹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5)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截线同旁,且在被截线之内的两角,叫做同旁内角。 (6)平行线 几何中,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也永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7)平移 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实数 (1)平方根 平方根,又叫二次方根,表示为〔±√ ̄〕,其中属于非负数的平方根称之为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实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负数没有平方根。 (2)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a的立方根,也称为三次方根。 立方根性质 ①在实数范围内,任何实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 ②在实数范围内,负数不能开平方,但可以开立方。 ③0的立方根是0 (3)实数 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实数具有封闭性、有序性、传递性、稠密性、完备性等。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2)有序数对 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定义 二元一次方程是指含有两个未知数(例如x和y),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两个结合在一起的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组。 (2)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①代入消元法 ②加减消元法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不等式 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①对称性; ②传递性; ③加法单调性,即同向不等式可加性; ④乘法单调性; ⑤同向正值不等式可乘性; ⑥正值不等式可乘方; ⑦正值不等式可开方; (3)一元一次不等式 用不等号连接的,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左右两边为整式的式子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想要学好初一数学,知识点的整理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供参考。 点、线、面、体知识点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一条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 一条线段可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注意: (1)表示点、直线、射线、线段时,都要在字母前面注明点、直线、射线、线段。 (2)直线和射线无长度,线段有长度。 (3)直线无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4)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线面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它可以简单地说成: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角的相关概念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当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时,组成的角叫做平角。 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角的表示知识点 角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或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具体的有一下四种表示方法: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定义。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天才其实就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一直都是学习通向成功的最好捷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总结 北师大版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三、同底数幂的除法 (1)运用法则的前提是底数相同,只有底数相同,才能用此法则 (2)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3)指数相减指的是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要求差不为负 四、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如:bca22-的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五、平方差公式 表达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公式运用 可用于某些分母含有根号的分式: 1/(3-4倍根号2)化简: 六、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中常见错误有: ①漏下了一次项 ②混淆公式 ③运算结果中符号错误 ④变式应用难于掌握。 七、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意:首先确定结果的系数(即系数相除),然后同底数幂相除,如果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相似变换】 ※1、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AB:CD=m:n,或写成. ※2、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3、注意点: ①a:b=k,说明a是b的k倍; ②由于线段a、b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k是正数; ③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出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④除了a=b之外,a:b≠b:a,与互为倒数; 【平移变换】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 (4)多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 (5)平移是由方向,距离决定的。 (6)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这种将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位置移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为平移 七年级数学 知识点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 (检验方程的解).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0.1 ,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 ,V正方体=a3,V圆柱=πR2h ,V圆锥=1/3πR2h.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 ★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 初一下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梳理 ★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 初一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与学习方法 ★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备战中考 ★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学习,是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学生们从学习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一、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三角形ABC记作:△ABC。 2、相关概念: 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记作:AB、AC、BC。 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记作:∠A、∠B、∠C 3、三角形的分类: 二、三角形三边关系: 1、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几何语言:若a、b、c为△ABC的三边,则a+b>c,a+c>b,b+c>a. 想一想:这个在实际解题中该怎样应用? 2、三边关系也可表述为: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都小于第三边。 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几何语言:△ABC中,∠A+∠B+∠C=1800。 四、三角形的三线: 问题1、如何作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 问题2、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各有多少条,它们的交点在什么位置? 问题3、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应用?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1.已知面积和底边长求高 回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A=1/2bh。 A=三角形的面积 b=三角形底边长 h=三角形底边的高 看一下你的三角形,确定哪些变量是已知的。在本例中,你已经知道了面积,可以将面积的数值代入公式中的A。你也已知底边长的大小,可以将数值代入公式中的"'b'"。如果你不知道面积或底边长,那么你只能尝试 其它 的 方法 了。 无论三角形是如何绘制的,三角形的任意一边都可以作为底边。为了更形象地展示它,你可以想象把三角形进行旋转,直到已知边长位于底部。 例如,如果已知三角形面积是20,一边长为4,那么带入得A=20,b=4。 将数值代入公式A=1/2bh,然后进行计算。首先将底边长(b)乘以1/2,然后用面积(A)除以它。运算得到的结果应该就是三角形的高! 本例中:20=1/2(4)h 20=2h 10=h 2.求等边三角形的高 回忆等边三角形的特征。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相等大小的侧边,每个夹角都是60度。如果你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半,就会得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在本例中,我们使用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 回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将两个直角边描述为a和b、斜边为c:a2+b2=c2。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定理求出等边三角形的高! 将等边三角形对半切开,并将数值代入变量a、b和c。斜边c等于原始的斜边长。直角边a的长度就变成了边长的1/2,直角边b就是所求的三角形的高。 以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为例,其中c=8,a=4。 将数值代入勾股定理的公式,求出b2。边长c和a分别乘以自身求平方值。然后用c2减去a2。 42+b2=82 16+b2=64 b2=48 求出b2的开方值就得到三角形的高了!使用计算机的开根号计算求得Sqrt(2)。得到的结果就是等边三角形的高! b=Sqrt(48)=6.93 3.已知边长和角求高 确定你已知的变量。如果你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夹角和一条边长,如果这个角是底边和已知侧边的夹角,或是已知三条边长,你就能求出三角形的高。我们将三角形的三边称之为a、b和c,三角为A、B和C。 如果你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边长,可以使用海伦公式来求出三角形的高。 如果你已知两条边长和一个角,可以使用面积公式A=1/2ab(sinC)来求解。 如果你已知三条边长也可以使用海伦公式。海伦公式分为两部分。首先,你必须求解出变量s,它等于三角形周长的一半。你可以使用这个公式:s=(a+b+c)/2求出。 例如,三角形三边长为a=4、b=3和c=5,故而s=(4+3+5)/2,也就是s=(12)/2。求出s=6。 然后使用海伦公式的第二部分。面积=sqr(s(s-a)(s-b)(s-c)。再将面积代入含有高的面积公式:1/2bh(或1/2ah、1/2ch)。 计算求出高。在本例中,就是1/2(3)h=sqr(6(6-4)(6-3)(6-5)。化简得3/2h=sqr(6(2)(3)(1),也就是3/2h=sqr(36)。使用计算器计算开方,得到3/2h=6。因此,使用边长b作为底边,得出,三角形的高等于4。 如果已知一条边长和一个夹角,使用两边和一角的面积公式来求解。用三角形面积公式1/2bh来代替上述公式中的面积。公式就变成了1/2bh=1/2ab(sinC),化简得到h=a(sinC),这样可以消除一条未知边长的变量。 根据已知变量来求解等式。例如,已知a=3、C=40度,代入公式得“h=3(sin40)。使用计算器来计算等式,得到高h约等于1.928。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bisectorofangle).三角形三个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 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2.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逆运用)三角形顶点到其内角的角平分线交对边的点连的一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不是角的平分线:一个是线段,一个是射线.三角形角平分线有个有趣的性质:三角形ABC中角A的平分线为AD,则AB:AC=BD:CD.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为三角形的内心,且内心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中线 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中线的交点为重心,重心分中线2:1(顶点到重心:重心到对边中点).中线: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所对边的中点的连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中线也是线段,一个三角形有3条中线.在一个角为30°直角三角形中.60°角所对应的边上的中线为斜边的一半.在一个三角形中,其一短边为斜边的一半,且这个三角形为30°的直角三角行,那么,60°角所对的边上的中线在此三角形中有三个等量.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 考点一、平移(3~5分) 1、定义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性质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但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沿同一方向进行了移动 (2)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考点二、轴对称(3~5分) 1、定义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该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轴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考点三、旋转(3~8分)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其中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考点四、中心对称(3分)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店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考点五、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3分)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相关 文章 : ★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 ★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 ★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一下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下册数学预习方法以及知识点汇总 ★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与学习方法 ★ 初一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下数学知识点归纳 ★ 初一数学课本知识点总结
上一篇:毕业生欢送会主持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