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甘露子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10-26 15:57:00编辑:莆仙君

《甘露子》的花语与文化背景

甘露子的花语甘露子的花语是富贵神圣。甘露子的名称由来甘兰子是一种草药。有地下茎,味甘可食,故有甘兰子之名。和它的形状。花蜜开花时会结出种子,结出的种子和荆芥很像。其地下茎形似一串珠子,形似老蚕,故称花蜜。甘露又名甘露二、宝塔菜、地蚕、罗氏菜、地古刘地灵、石蚕、石齐蛇、白金申、石金申、白毛石蚕、石蚕、鼠尾、知母、壁蛇、石地龙、飞蜈蚣、上仁树、骨蛇药、马尾。都是比较接地气,比较形象的名字。甘露子的文化背景甘露子在中国历史悠久,自古就有记载。据说吗哪种子在17世纪末传入日本,19世纪传入欧美。


甘露子的花语和文化背景

甘露子的花语 甘露子的花语是财富还有神圣。 甘露子的名称由来 甘露子是草本植物,它本身有着地下茎,味道比较甘甜、可以食用,所以就有甘露子的名字。还有就是它的外形。甘露子开花会结籽,结的籽很相似荆芥子,它的地下茎长得就像是一串串珠子连在一起,看着很像是老蚕,所以就叫它甘露子。 甘露子也有别称是甘露儿、宝塔菜、地蚕、螺狮菜、地古瘤地灵、石蚕、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岩蚕、岩蚕、老鼠尾、土知母、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上核树、骨蛇药、马骝尾、筋碎补、白毛蛇、白毛骨碎补、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都是比较接地气,又比较形象的名字。 甘露子的文化背景 甘露子在我国的历史还是比较久的,自古以来就有记载。据说,甘露子在17世纪末的时候传入了日本,在19世纪传入欧美地区。

甘露子的功效与作用介绍

  甘露子的功效与作用   1、临床应用   在湖南认为本品能补中益气,故用以治神经衰弱,头晕目眩,病后体虚,气虚头痛,疳积等症,供参考。   2、功效作用   2.1、地下肥大块茎供食用,形状珍奇,脆嫩无纤维,最宜作酱菜或泡菜。贵州用全草入药,治肺炎、风热感冒。   2.2、块茎或全草:甘,平。祛风热,利湿,活血散瘀。用于黄疸,小便淋痛,风热感冒,肺痨,虚劳咳嗽,小儿疳积,疮毒肿痛,蛇虫咬伤。   2.3、祛风热利湿,活血散瘀。用于黄疸,尿路感染,风热感冒,肺结核;外用治疮毒肿痛,蛇虫咬伤。2~5钱。外用鲜根茎适量捣烂敷患处。   甘露子的市场信息   1、甘露子的价格   甘露子的价格约为12元/500克。   2、甘露子的选购方法   药材性状 根茎多成纺锤形,顶端有的呈螺旋状,两头略尖,长1.5-4cm,直径3-7mm。表面棕黄色,多皱缩,扭曲,具5-15个环节,节间课件点状芽痕及根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白色。气微,味微甘。用水浸泡后易膨胀,节结明显。   3、甘露子的保存方法   甘露子可搁置在阴凉通风处,置干燥处。   甘露子的相关信息   入药部位   全草及根茎。   性味   味甘、辛,性平。   归经   入胃、肾经。   功效   祛风清热,活血散瘀,利湿。   主治   用于风热感冒,湿热黄疸,小便短涩。外用治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采集加工   夏秋采根茎及全草鲜用或晒干备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其上密集须根及在顶端有串珠状肥大块茎的横走小根状茎。茎高30-60cm,四棱形,在棱及节上有硬毛。叶对生,卵形或椭圆长卵形式形,长3-10cm,宽1.5-6cm,两面被贴生短硬毛。轮伞花序常6朵花,多数远离,排列成5-15cm顶生假穗状花序。小苞片条形,花萼狭钟形。花冠二唇形,粉红色至紫红色。小坚果卵球形。   生长环境   生于村旁、田间、沟边阴湿处。分布于伏牛山区各地有种植或野生。   性状鉴别

甘露子不适宜哪些人吃?

1、甘露子不能生吃:甘露了这种食材是不能生吃的,不论是入药还是当蔬菜,都应该把它做熟了以后再吃,因为生的甘露子会有很浓重的辛辣气味,直接生吃,它会刺激肠胃,伤害身体健康。2、脾胃虚弱不能吃甘露子:生活中有很多人脾胃虚弱,经常会消化不良,这些人也不宜吃甘露子,因为甘露子性质寒凉,他们食用以后会让脾胃虚寒的症状加重,会让人们出现腹痛或者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等多种不良症状,对人体健康不利。形态特征:方便正确判断甘露子: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其上密集须根及在顶端有串珠状肥大块茎的横走小根状茎。茎高30-60cm,四棱形,在棱及节上有硬毛。叶对生,卵形或椭圆长卵形式形,长3-10cm,宽1.5-6cm,两面被贴生短硬毛。轮伞花序常6朵花,多数远离,排列成5-15cm顶生假穗状花序。小苞片条形,花萼狭钟形。花冠二唇形,粉红色至紫红色。小坚果卵球形。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甘露子

上一篇:中秋祝福短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