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简介
小思是谁
小思,原名卢玮銮,1939年在香港出生广东省番禺县人,1964年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1965年,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研究中国文学,197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中文,1979年任教与中文大学,为中文系讲师,入读新亚四年间, 小思深受唐君毅老师影响,对儒家思想、国家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唐老师身上,她学会了坚守原则,待人以爱。而且她明白到只有自我反省才能戒除缺点,继续面对
将来。
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之体验》曾在小思失意时令她重新振作,确定人生的目标,转入人生道路的另一里程。
正因如此,小思立志做一位老师,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一直以来,小思教导学生均循循善诱,充分表现出她对「承教」思想的重视。
小思的散文创作始于大学时代,先后出版的作品有:
《路上谈》、
《承教小记》、
《日影行》、
《不迁》、
《三人行》、
《彤云笺》等。
小思简介
小思:
卢玮銮教授 (出生于1939年-),笔名小思,生于香港,籍贯广东番禺,香港现代著名小说家、教育家,荣获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2003》。她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早年来到香港之后,小思曾在中、小学任教,因此对教育事业颇有心得。现时在香港《明报》副刊撰写「一瞥小思」专栏文章。
另有笔名明川、卢銮。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翌年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先后任几所中学的教师。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任文学研究员一年,1978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助教、讲师,并任香港青年作者协会顾问及多家报刊专栏作者,从事散文创作和搜集整理现代香港文学史料。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不迁》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曾编纂《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与人合编有《茅盾香港文辑》,研究论文集有《香港文纵》。
百科
小思的著作
小思原名卢玮銮,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大学及中学任教。在教育界前线打拼、努力了四十年,2003年底获中国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12月8日出席于礼宾府举行的颁奖典礼,并举行了以「纤夫的脚步」为题的分享会。 小思《承教小记》的启发 小思的散文情理兼备,因为 它们在写景写情的背后能对生活的感悟作解释并带出人生道理。例如她怀旧的作品,如《旧与新》及《电车》二文,基本上道出了她对古老如电车等事物的感情,说 明自己对过去的一份依恋。但另一方面,《电车》一文也不至滥情,因为她也透过电车被其他车代替说明人生不断在变,社会亦在向前走。同样在《旧与新》一文中 她浅浅道出想起过去的人和事时那份「有点温馨,又带点苍凉」的感觉。但在抒发此种情怀的同时她仍能客观分析人们何以会「怀旧」,亦说明新一代的人怎样在没 经过「旧」下去怀旧。凡此例子足见她情理兼备。 小思在《承教小记》一书中不乏说理的文章,但它们往往亦包含了作者的一点浓情。例如在《鸡仔蛋》一文中,作者明显地在责问人们是否真的要为科学而牺牲鸡仔 蛋。可是,在带出这点道理同时,她亦不忌言自己可能被责「婆妈」,因为她是基于对「蛋」的同情而出此言的。这也证明了她的文章情理兼备,一方面对科学探索 作出了理性的疑问,一方面又没有掩饰自己的同情。同样地,对于身边的小动物的描写,如《蜗牛》及《蛾》等散文,她亦表现了自己兼顾情与理的思想。在《蜗 牛》一文里她坦白地表露了自己为蜗牛的命运感到「悲戚」。与此同时,她却又能从中得到启悟,道出蜗牛的宿命大概出于它们过份执著,那不愿离开行人路的性 格。在《蛾》一文中她懂得蛾飞向灯是由于其科学构造影响的,但她在理性地思考这原因时亦不忘对蛾的命运感到一点可惜,因而称之为「悲剧」。但从中她又能带 出人,跟蛾一样,该学习选择,分清楚该朝向那种光。这也表现了其情理兼备。 书中差不多大部份文章皆充份表现了作者情理上的平行。就算简单如《苔》一文,表面抒发了自己对着盆苔后「宛似精神沐浴,悠然清新」的感受,但内里不忘说明 在繁忙的生活中该静下来,否则忙碌只会「烧得人打从心底焦起来」,变得不健康。这样作者在说理时亦包含了情感。 以上种种都表现此书情理上的兼备,而这亦给我在写作上一点启发。我非常欣赏作者能用短短的文字道出道理同时不忘抒情。例如在《塌包山》一文中带出小心谨慎 的重要。虽然作者没有刻意表现自己对受伤的人的担心之情,可是亦浅浅地包括其中。古代中国作家如白先勇亦曾努力透过学习西方文学而改掉滥情的写作手法。我 渴望有一天能像作者般在看见如塌包山般使人感到不安的情况下仍能理性客观地分析情况,从而使自己的文章能更有道理和客观。 小思的散文亦使我明白师生间的情谊的可贵。作者在《师承》一文道出丰子恺的学生表面上学不到老师的技艺,但实质上潜而默化下学会了做人要温厚。我深信在老 师身上每人也能得到一点有用的东西,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发掘。其中很重要的便是透过耐心的聆听。在《为甚么不聆听》中我明白到留心和以开放的态度聆听的重 要,因为我们若不懂真心听可能便不能得到真切可贵的精萃。 最后,我亦更明白「伟大」的真正意义。正如作者在《也谈鲁迅》中所言,真正的伟大见于小事上的努力,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这提出我们做人也要有如《挑山》 中的挑山者般的勇气不屈地向前走,像《敲钟者》般永不言弃,不屈于风雨下。我因此明白每个人在世上的贡献也很重要,因为一个敲钟者已能使很多学生受教,如 陶知行先生般造福人群。因此,我们也该「敲到无力才罢休」。 阅毕本书后使我明白做人不可以太执著,有如《老人与鱼》的老人和《蜗牛》般。人定要坚毅但在确立目标时也要小心。为了虚无飘渺如大鱼般的东西而执著对自己 不一定有益,甚至像蜗牛般招致灭亡。最后,我希望也能学习作者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因为原来连一只《小酒杯》也有其蕴含的道理。人生尽是可以写的题材,我 希望能好好把握,写出一些有意义的好文章。
作者小思及席慕容资料??
席慕容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 意为浩荡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 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 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 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 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 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品目录
爱的筵席 白鸟之死 蚌与珠 悲剧的虚与实 悲喜剧
禅意 禅意 出岫的忧伤 揣想的忧郁 此刻之后
灯下的诗与心情 短歌 妇人的梦 给青春
给我的水笔仔 惑 际遇 结局 诀别
泪·月华 美丽的心情 年轻的心 盼望 青春
青春的衣裾 请别哭泣 囚 溶雪的时刻 如歌的行板
散戏 山百合 山路 山月 山月
山月 生离别 诗的价值 十六岁的花季 十字路口
试验 试验 四季 昙花的秘密 为什么
我的信仰 无悔的人 习题 野风
一个画荷的下午 疑问 艺术家 饮酒歌
永远的流浪者 咏叹调 诱惑 雨中的了悟 缘起
远行 致流浪者 自白
小思
小思,原名卢玮銮,1939年在香港出生广东省番禺县人,1964年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1965年,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研究中国文学,197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中文,1979年任教与中文大学,为中文系讲师,入读新亚四年间, 小思深受唐君毅老师影响,对儒家思想、国家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唐老师身上,她学会了坚守原则,待人以爱。而且她明白到只有自我反省才能戒除缺点,继续面对
将来。
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之体验》曾在小思失意时令她重新振作,确定人生的目标,转入人生道路的另一里程。
正因如此,小思立志做一位老师,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一直以来,小思教导学生均循循善诱,充分表现出她对「承教」思想的重视。
小思的散文创作始于大学时代,先后出版的作品有:
《路上谈》、
《承教小记》、
《日影行》、
《不迁》、
《三人行》、
《彤云笺》等。
初一人教版第3课<蝉>小思和<贝壳>席慕容 学习资料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 文学常识: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 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四、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3、《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贝壳》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五、欣赏探究: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总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初一语文第三课:卢玮銮(小思)的《蝉》和席慕容的《贝壳》的课后习题
1.手段作者先表明对蝉的感情——烦,这是一抑;接下来作者又描写了一只病蝉,这又是一抑;最后作者引用朋友的话“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蝉的生命”这一话题上来,而简短的一句话“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则道出了蝉的生命意义。至此,作者对蝉的感情发生了微妙而彻底的变化,“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实则是赞扬了蝉生命的伟大。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能表达作者对蝉的赞美与敬仰。
2.(1)斜阳与秋风渲染了蝉的生命短暂,即将结束的悲凉气氛,进一步引起了人对它生命的思考.
(2)以一颗感激的心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感情;要力所能及地吧事情做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着,努力而感动.
(3)从内容来讲,这段话这段话把我们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所产生的结果通过未来人的叹息展现给现实中的我们;从结构上来讲,与开头看到贝壳发出感叹向照应,是文章浑然一体;从表达上来讲,使文章具备了一种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空间感,使文章的主题更深邃,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3.相同之处:1.对“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触轻柔而自然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不同之处:1.《贝壳》是直入主题,而《蝉》则是先抑后扬
2.《贝壳》对生命的感悟是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细致,更加地一丝不苟,而《蝉》则是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好好地活着
3.《贝壳》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是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而《蝉》是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积极地态度,不要被一时的不如意压倒,要振奋精神.
-----------------------------------
呼~~打字好累呀,这些答案大多来自我以前的作业本什么的,希望您能满意!
人教版语文读本七年级上册里的生命的滋味的答案
1.作者自觉以前一直没有明白,生命其实是种最自然、最单纯的滋味。能让生命“喜欢”的就好,如创作,如友情,不必寻找理由,也没有理由可寻。
2.⑴没办法用几句简单而明白的话,描述出“我”此时的心情。(或没办法用几句简单而明白的话,描述出“我”的感激与珍惜。)
⑵指作者美妙的感受:朦胧的欢喜与朦胧的幸福。
3.⑴“我”经历了许多焦虑不安之后,终于澄净了,体味到了生命单纯与自然的滋味。
⑵在生命历程中认真了,努力了,却没有听到回响,无人共鸣。
⑶再一次提起对生命滋味的思索,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首段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回环的美。
4.从头到尾都采用了独白的形式,使作者对生命滋味的思索似乎可感可触。
启迪:生命只是一种最单纯最自然的现象,从而坦然地喜欢、感激所值得喜欢与感激的一切。
轻微在短文中的意思为()(1小,细小2低下3精深奥妙。
1.细小,细微。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饿寒之患。” 峻青 《黎明的河边》二:“旷野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2.菲薄,微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就取些银子做功果钱,与和尚去,‘有劳师兄,莫责轻微。明日准来上刹讨素面吃。’”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 瑞丰 拿来的一点礼物很轻微,可是 大赤包 极郑重的把它接过去。”3.卑微,微贱。 宋 司马光 《答谢公仪书》:“虽 光 之愚陋轻微,不足齿於僚列者,皆亲枉车骑,怀启袖谒,临其蓬荜,一无所遗。” 明 陈子龙 《古意和舒章》之二:“托身在轻微,弃置不复道。”
《蝉》小思的写作背景
卢玮銮教授 (1939年-),笔名小思,生於香港,籍贯广东番禺,香港近代著名小说家、教育家,荣获香港教育学院第二届《杰出教育家奖2003》。她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早年来到香港之后,小思曾在中、小学任教,因此对教育事业颇有心得。现时在香港《明报》副刊撰写「一瞥小思」专栏文章。
作品列表
《路上谈》
《承教小记》
《丰子恺漫画选择》
《日影行》
《不迁》
《彤云笺》
《香港文纵——内地作家南来及其文化活动》
《香港文学散步》
《纤夫的脚步》
《香港家书》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上一篇:温州记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