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水之银
如何理解《西江月》中对宝玉的评价
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贾宝玉正式出场,作者以史家之笔,后人之词为贾宝玉做了“开脸”,就是这两首《西江月》,这是《红楼梦》中重要诗词,因为这是对贾宝玉性格、处世、思想、处境、结果等总体评价,如果把贾宝玉看做作者自己,也可以当做作者的自我评价和定位,那它说的是什么,我们分析下。
西江月之一:
无故寻愁觅恨, --------------------多愁善感诗人情怀;
有时似傻如狂; --------------------怪诞无章狂士风范;
纵然生得好皮囊,-------------------表面是白生了一副好摸样,实则更隐含空有一个好资质(有相貌更有才智方面的。)
腹内原来草莽。 --------------------表面是肚内空空,实则不然,而是所学所好与世不合,故只能当草莽看。
潦倒不通庶务, --------------------不通俗务而潦倒;
愚顽怕读文章; --------------------愚顽,愚者蠢也,认知上的错误,顽者,宁也,态度上的;表面是因为愚蠢顽固不读文章。其实是愚者也可当做痴也,顽者也可当做守(坚持)也,沉迷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宁死不读士大夫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行为性情乖戾
那管世人诽谤! --------------------表面自责之语,不可教也。实则亦自得之语,终不改也。
西江月之二:
富贵不知乐业, --------------------实写,富贵的时候不知道经营(也含珍惜之意);
贫穷难耐凄凉; --------------------这是前句的结果,因为不经营贫穷了无尽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白了少年头
于国于家无望。 --------------------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两者都做不到;
天下无能第一, --------------------世俗之见,世俗之眼观之,实无能;然则果真如此?未必全是,一部红楼梦,雪芹若是无能,谁人堪之?
古今不肖无双; --------------------同前句。
寄言纨裤与膏梁:-------------------告诉后人;
莫效此儿形状!---------------------还是自嘲自责自得之语,学之不宜(世俗上看学的确没好处),学之不易(你敢学吗?能守得这份清苦?),学之不得(你学能否学到?红楼梦不是谁都能写的)。
这两首西江月是个连续,前一个是因后一个是果;前一个是心所选后一个是身所得,正因为他选择了魏晋竹林隐士之情,才有了南山东篱之望。从第二回贾雨村“正邪两赋论”看也是如此,他把贾宝玉归为受了正邪之气的人,里面提到的阮籍、陶潜、唐伯虎等都是一类,都是不合于世,恣情妄意,我行我素,为精神而活着的一类人。
西江月很多人说寓贬于褒,其实我认为是有褒有贬,你从这两首词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所受的压力,如“世人诽谤”;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深深自责和惭愧,如“于国于家无望”,结合第一回作者自叙时“负罪固多”之语来看,不乏真情。但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自得和“冥顽不灵”之处,如“那管世人诽谤”,这里很矛盾不过红楼梦本来就很矛盾,他讲的就是精神和现实,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而且我感觉曹雪芹一直思考着,而且矛盾着
《红楼梦》中如何通过《西江月》两首词来描写贾宝玉形象的?
对于贾宝玉的形象描写,书中有不少词句,其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的两首词《西江月》。如此写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乍一看这两首词,还以为宝玉真的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其实不然,纵观全书,这两首《西江月》都只是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能够考中举人,以继承家业的良苦用心。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宝玉身上昀突出的闪亮点,即叛逆性格。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模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红楼梦》教案。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如何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如何刻画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看当代小说,总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作者笔下的美女个个都是如花似玉,真是千人一面。《红楼梦》涉及人物四百有余,但曹雪芹却能做到各具情态。今天我们就以王熙凤和林黛玉为例,来感受曹雪芹浓妆淡抹各相宜的人物描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王熙凤:后人在提到王熙凤时说: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有道理?结合文中对王熙凤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我们找到描写王熙凤的段落(5、6段)。描写王熙凤的段落比较集中,都在这两段。我先找位同学读王熙凤的出场。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是刻画人物的起点,是在读者空白的脑海中打下的第一个烙印,所以文学大师历来都十分讲究人物的出场描写。我们上节课所讲的贾宝玉的出场就采用了预先铺垫、设置悬念的方法。我们刚刚所读到的王熙凤又是怎样出场的呢? 设想:此时尊亲长辈在堂,远客初到,贾府上下个个循规蹈矩。突然,屋外传来旁若无人的笑声,王熙凤如众星捧月般出场了。 这样的出场方式体现出怎样的人物性格?——张扬。 这属于人物描写中的那种描写?——细节描写。 接下来是什么描写?——外貌。 记得读王熙凤的穿戴时,有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这么多,她怎么穿戴呀?作者为什么要对王熙凤施以浓妆?——突出她的贪婪与俗气。再往后是对王熙凤肖像的刻画。应该说,王熙凤是美丽的,因为她的眼是丹凤眼,眉是柳叶眉,可为什么曹雪芹在给她美丽的同时,又说她的眼是三角眼,眉是吊梢眉呢?结合后面那几句话分析一下。俗话说:三角眼,吊梢眉,不是小偷就是贼。可见在人们心目中,这样的眉眼是刁钻的,狡黠的。结合后面几句和导读上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我们更确信这一点。再看她见黛玉时一系列的表现:先是恭维,继而拭泪,忙转悲为喜,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这一切只因为她的机变逢迎。她赞美黛玉的话,句句为贾母而发;抽帕拭泪,转悲为喜,处处为贾母而做。 最后,我们看她一串的问话,一顿的嘱咐,一通的吩咐,捧茶捧果,回王夫人话,无不表现出她的精明能干。看完了浓妆的王熙凤,我们再来欣赏淡抹的林黛玉。 (二)林黛玉:王安石曾说过:意态由来画不成。但在曹雪芹的笔下,人物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集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于一身的一代才女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美。与王熙凤的盛装不同,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刻画只注重肖像,正如老舍先生所言:真正美丽的女人,是绝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文中对黛玉的肖像描写,是分三次完成的。 1、众人眼中的黛玉;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3、贾宝玉眼中的黛玉;这三次描写虽观察者不同,但结论都一致,那就是林黛玉是一个美丽娇弱的女子。其次我们再来看林黛玉进贾府后一系列的语言、心理、动作。这些描写是散落在文中各处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1、辞大舅母:知书达理(语言描写) 2、择座:(1)第10段,贾政、王夫人处;(2)第12段,贾母处吃饭时;心思缜密(心理描写) 3、对读书的回答:(1)第12段:只刚念了《四书》。(2)第14段: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谨小慎微(语言描写) 四、总结全文 课文中,曹公以变化多端的说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暗示衬托,或以衣饰精雕细刻,或用比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五、布置作业 1、赏析《红楼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2、课外阅读原著,扩大对《红楼梦》的认识。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整体感知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内容是叙述描写小说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选文部分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行文顺理成章。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单写与群像结合,描写重点突出,笔法变化多姿。并将人物的描写与环境描写穿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展示了书中主人公生活的舞台。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回是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贾府人物关系,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并介绍贾府中的主要人物。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学法指导 《红楼梦》是一本大书,单是人物出场的安排,已见作者的匠心。本文就是借林黛玉进贾府之机,很自然地安排了好多主要人物的出场。学习时,注意看作者对各类人物的出场都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在重点描写贾宝玉、王熙凤的出场时,对他们的语言的描写尤为精彩。阅读时把这些内容找出来并试着进行分析鉴赏,揣摩分析他们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文中对贾府建筑及其他设施的描写也比较充分,认真读这些文字,总结其描写上的特点,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学习典型环境的描写方法。 文题解读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回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节选部分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走近作者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朝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画像白旗包衣(家奴)。所著《红楼梦》为我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背景纵览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与贾府掌权势力之间的尖锐冲突,正是这种社会矛盾。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3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作者用肖像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掌握课文根据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人物出场的写法。 4、理解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及点导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设想] 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通过课文学习,能体会其中的某些特点。 2、小说有三要素,学习时宜牢牢把握文体特点阅读分析课文。 3、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的第一天行踪为线索,借助她的眼睛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和众多的人物,对人物出场的描写各不相同,人物的肖像描写能透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学习课文时,要细心体会这些特点。 4、本文是古典小说,应了解古代社会的背景;本文又是长篇节选,故又有必要了解该长篇小说的全貌。 5、注意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6、学生已在第三册小说单元中学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可让学生运用所学多分析,教师作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简介《红楼梦》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点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着重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前书中的作用。 3、介绍《贾府人物简表》。 4、梳理课文情节。 第三课时 一、 1、课文是如何介绍众多人物出场的。 2、分析作者对人物出场的写法不同的依据。 二、 1、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 2、小说中关于贾府的环境描写的归类,重点是外观、布局、陈设、器物等。 3、课堂讨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的] 分析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课文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课时重点] 人物的性格及写法分析,肖像描写的学习。 [课时难点]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课时内容] 一、人物性格和写法分析 1、王熙凤 点拨:(1)铺陈服饰:暗示贪婪与俗气。 (2)描写容貌:美丽外表下隐藏刁钻、狡黠本性。 (3)言行表现:A、贾母戏谑之言:性格泼辣。 B、见黛玉,恭维——试泪——喜:察言观色、机变逢迎。 C、回王夫人:果断能干,受宠专权。 2、贾宝玉 点拨:(1)写法:王夫人对黛玉的叮嘱、黛玉的猜度是侧面描写; 后面的外貌、词两首、动作是正面描写。 (2)性格:封建叛逆者,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善良多情。 3、林黛玉 点拨:(1)态度与心境: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2)外貌、神情、风韵: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二、小结: 1、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 2、通过课文人物刻划的横向比较,了解课文用肖像描写透露、显示人物特征的特点。 3、归纳“肖像描写”剖析法: (1)透过肖像看人物的性格、气质; (2)通过肖像看人物的社会地位; (3)抓住观察人物的视角析观察者; (4)结合其他各种描写整体分析; (5)肖像描写的适时适量。 三、课堂练习: 分析肖像描写片断所显示的人物特征(见练习材料) 小结:肖像描写含有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态表情、风度等。 四、布置课后练习: 1、写一个肖像描写片断,要能显示人物特征。 2、完成一课一练。 附:板书设计 写出场:先声夺人,性格泼辣 画肖像:美丽的外表,刁钻的本性 王熙凤{见黛玉:察言观色,看风使舵 主 要{出场前的侧面描写:叛逆者 人贾宝玉{出场后的肖像描写:眉清目秀 物二首《西江月》:正文反作法 林黛玉{态度与心境:寄人篱下,处处谨慎 外貌、神情、风韵:美丽多情,体弱多病 《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导读提纲 1、课文是怎样刻划王熙凤的性格的?王熙凤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刻划贾宝玉的?贾宝玉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3、作者是如何刻划林黛玉的性格特征的? 4、从本课人物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小说的哪些特点? 5、粗读本单元其他课文,你发现了本课在刻划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6、请学着用本课有特点的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断,反映人物的特征。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分析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动和心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课文用肖像描写反映人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3)区分、了解、并应用小说的相关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分析、归纳、评价、写作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眼光,领会人物的美感。 (2)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典型的环境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2、难点: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教学策略】 1、教法:讨论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还原法等综合运用 2、教学对象分析及策略:现在高一文科班学生课外阅读量小面窄,本着巩固基础、迁移知识、加强能力的原则,强调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补充延伸教材内容,采用设疑激趣、启发调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用具媒体组合运用:多媒体平台、学生搜集的资料等。 4、资源开发利用:语文教材、《红楼梦》以及学生搜集、整理的各种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提示】 现存的《红楼梦》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舒序本,这四个版本。而评定《红楼梦》的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脂砚斋之外,还有一个名叫畸芴叟。现在,在“红学”这一学问当中,成就颇高的,除了“红学”创始人胡适之外,还有周汝昌、周思源、胡文彬、刘心武等人。希望大家下去可以找些这些代表人物的著作看一下,对《红楼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大家也可以上网去看《百家讲坛》的相关视频。 【预习作业】 1、阅读课文,查找曹雪芹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2、《红楼梦》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如何?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小说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2、思想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的重要意义。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贾宝玉的分析完成的。 3、《红楼梦》的开头四回是全书的序幕,为后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作了铺垫。教师简要介绍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4、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 教学时数:1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作品、《红楼梦》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教师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2、简要介绍《红楼梦》开头四回的内容。介绍时,无需细述情节,只讲梗概,重要的是讲清楚与课文有关的地方,使讲解确实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1)第一回,是全书的楔子,写了女娲补天、顽古转世、木石前盟的故事,既暗示了人物性格,又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女娲补天,剩下一块“无材”的顽石,有一僧人施展幻术,把这块巨大的顽石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的晶莹的美玉,这块美玉就是和贾宝玉一起降生、又被贾宝玉随时佩戴的“命根子”“通灵宝玉”。作者用这块石头“无材补天”的特性来暗示贾宝玉是不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于国于家无望”的废物;用这块石头从天而降的顽劣性来暗示贾宝玉的与封建传统相对立的思想和叛逆性格。 “木石前盟”的故事,主要介绍了顽石和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降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了一棵绛珠仙草,使仙草能够久延岁月,脱离草木之态,变成了一个女子。后来,顽石要下世投胎时,绛珠也要同去走一遭,为的酬报顽石的灌溉之恩,把一生所有的眼泪都还给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过这段关系,本篇课文在写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初次见面时,都觉得对方眼熟、面善,好像曾经见过。“还泪”之说,也和课文中“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的话相照应。 (2)第二回,通过冷子兴的“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开列了人物表。 (3)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耳闻目睹,第一次描写贾府环境,第一次描写贾府的一些主要人物,照应了前两回的内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就选自第三回。 (4)第四回,通过贾雨村断案,展现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并由薛蟠的案件引出了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开头的四回,交代了主要人物、社会背景、典型环境,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了充分准备。 3、认字解词。 (1)给字正音 敕造(chì)阜盛(fù)绾着(wǎn)内帏(w?i)盥沐(guàn) 两靥(ya)忖度(cǔn)宫绦(tāo)嗔视(chēn) (2)解释词语 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厮,古代剥削阶级对服杂役的人轻蔑的称呼。 厮认:互相认识。厮,互相。 纳罕:感到奇怪。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敛,liǎn,收拢;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种茶。 憨顽:天真顽皮,憨,hān,朴实天真。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杂草。“腹内原来草莽”,意思是说贾宝玉腹中只有杂草,没有当时一般人所说的才学。 潦倒:对自己的举止行为不加约束检点。 纨裤:wán kù,原指富贵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引申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贵子弟。 劳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说“东西”。 (3)课后练习题四 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 态度:神态。 像这样的词语,课文中还有,例如: 不经之谈:不合常理。 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惜。(《红楼梦》的“可怜”有时作“可爱”讲。) 惫懒人物:涎皮赖脸。 4、分析情节结构。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2层。 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3层。 12—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4层。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布置作业 1、按课后练习题一、二的要求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不同的方法介绍众多人物的。 2、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高二语文上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2、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3、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要点】 1、《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2、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2、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写作背景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见明显。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二、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三、情节结构 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包括: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见王熙凤,见贾赦、贾政,初次见到贾宝玉。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第二课时 一、总结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探究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2、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上引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3、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三、理清人物关系 如下: ┌贾 敷 宁国公:贾 演──贾代化│ ┌贾 珍─贾 蓉(秦可卿) └贾 敬┤ └贾惜春 ┌─贾 琏─巧 姐 ┌贾 赦──┤(王熙凤) │(邢夫人)│ │ └贾迎春 │ 荣国公:贾 源──贾代善─┤ ┌贾 珠──贾 兰 (史太君) │贾 政──┤(李 纨) (贾母) │(王夫人)│贾元春 │ │贾宝玉 │ └贾探春 └贾 敏──林黛玉 (林如海) 第三课时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林黛玉: 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只刚念了《四书》。 ”和“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的不同和 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2、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⑴ 写出场; ⑵ 绘肖像; ⑶ 见黛玉; ⑷ 回王夫人。 3、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两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⑴ 出场前: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⑵ 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第四课时 一、理解、探究两首《西江月》 1、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2、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二、小结全文 1、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2、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3、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三、作业 课后练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有哪些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刘禹锡的《浪淘沙》、杜牧的《江南春》、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共六首古诗。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所有古诗
1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西江月” 是( )
《西江月》是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还有同名歌曲《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吴王宫里人”。《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清季敦煌发现唐琵琶谱,犹存此调,但虚谱无词。兹以柳永词为准。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沈义父《乐府指迷》:“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第二、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侧声韵,如平韵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方可。”
嘲讽别人的诗句
15句嘲讽别人的诗句:1、绿鬓朱颜一样妆,侍儿谁是段安香。2、鸡帻昂然来,谁断神鳌骨。3、枕窍孤眠梦已忘,人间两手漫收藏。4、竹叶旧时酿,梅花何处村。5、行程指两月,为日亦不少。行程指两月,为日亦不少6、故关当年浮云蔽,欲留不能去无计。7、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8、平生万事无助长,岁晚所收皆至宝。9、碑铭细刻三千字,茔兆新捐十万钱。10、雨湿天犹暑,风薰草正青。雨湿天犹暑,风薰草正青11、我曾凭高阁,凝睇缑山树。12、西湖烟树晓依微,正是平轩忆我时。13、树下茅斋当昼清,江边寺阁倚新晴。14、马群杂沓草蒙茸,刮目权奇一洗空。15、千古兴亡,英雄事、翻新演出。
讽刺人的诗句有哪些?
讽刺人的诗句有:1、《观祈雨》唐·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2、《贫女》唐·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3、《丁督护歌》唐·李白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4、《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唐·杜甫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上一篇:花开了没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