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西林设计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4-27 06:40:07编辑:莆仙君

武汉长江大桥是谁建的

武汉长江大桥是茅以升建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于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全长1670.4米,它在武汉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

扩展资料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那一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9月,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1670余米。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武汉长江大桥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意义。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同时,大桥连接起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串起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形成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内容参考 湖北省政府——中国最早的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单位岗位情况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微笑][鲜花]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的岗位包括:1. 调查员:负责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包括森林面积、植被分布、物种组成、生物量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2. 规划设计师:根据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相关规划要求,制定并实施森林规划,并对森林资源进行设计和优化。3. 工程师:负责森林资源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包括森林保护、林木种植、抚育、采伐、运输等方面的技术支持。4. 经理:负责管理该单位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员调配、任务分配等方面的工作。【摘要】
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单位岗位情况【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微笑][鲜花]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的岗位包括:1. 调查员:负责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包括森林面积、植被分布、物种组成、生物量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2. 规划设计师:根据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相关规划要求,制定并实施森林规划,并对森林资源进行设计和优化。3. 工程师:负责森林资源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包括森林保护、林木种植、抚育、采伐、运输等方面的技术支持。4. 经理:负责管理该单位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员调配、任务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回答】


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单位岗位情况

您好,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是一个专门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单位。该队的岗位情况主要分为三类: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技术岗位包括林业调查员、林业规划师、林业设计师等。这些岗位的主要职责是根据需要进行林业资源的调查、评估和规划设计,为林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管理岗位包括队长、副队长、科长、主任等。这些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队伍的管理和组织协调,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指导和督促下属完成任务。服务岗位包括后勤保障、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这些岗位的主要职责是为队伍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务,包括物资采购、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总的来说,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的岗位情况比较齐全,涵盖了从技术到管理再到服务的各个方面,为队伍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摘要】
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单位岗位情况【提问】
您好,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是一个专门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单位。该队的岗位情况主要分为三类: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技术岗位包括林业调查员、林业规划师、林业设计师等。这些岗位的主要职责是根据需要进行林业资源的调查、评估和规划设计,为林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管理岗位包括队长、副队长、科长、主任等。这些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队伍的管理和组织协调,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指导和督促下属完成任务。服务岗位包括后勤保障、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这些岗位的主要职责是为队伍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务,包括物资采购、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总的来说,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的岗位情况比较齐全,涵盖了从技术到管理再到服务的各个方面,为队伍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回答】


题西林壁古诗的简单诗意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原文:题西林壁(宋代文学家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话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扩展资料:题西林壁文学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小班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单位情况

亲亲~您好[微笑]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是一家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和设计等工作的专业机构。该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开展林业资源调查:负责对当地的林业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收集和整理林业资源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制定林业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制定林业规划:负责制定当地的林业规划,包括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森林防火规划、森林病虫害防治规划等,为当地的林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摘要】
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单位情况【提问】
亲亲~您好[微笑]西林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是一家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和设计等工作的专业机构。该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开展林业资源调查:负责对当地的林业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收集和整理林业资源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制定林业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制定林业规划:负责制定当地的林业规划,包括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森林防火规划、森林病虫害防治规划等,为当地的林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回答】
亲亲~您好[微笑]接上述回答:进行林业设计:负责进行林业设计,包括林木种植设计、森林防火设计、森林病虫害防治设计等,为当地的林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负责开展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当地的林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回答】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知诗意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品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   3.作者   三、读正确,明诗意   1.听录音读   2.指生读   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情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2.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能答出来,就说明这首诗大体读懂了。   题一: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找出来。   (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题二: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真的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   小结: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题三:作者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结:看来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引导回答: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诗意引申   1.师举生活实例1:一位同学放学校外等车远观学校教学楼……于是,他轻轻地吟诵道:   (引读)不识庐山真面目——   2.师举生活实例3:以《背影》为例,引出不识“父爱”真面目,只缘身在”父爱”中。小结:诗中的“山”不是指庐山了,这个“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3.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举例说一说。   (逐一事例引读)不识××真面目——   4.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引导理解: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预知事情真相与全貌,需全面了解。   四、全文总结   小结: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五、拓读古诗   古诗欣赏

《题西林壁》怎么写?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全文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下面是我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诗意是什么?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原文:题西林壁(宋代文学家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话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文学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下面是我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   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   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   3、集体交流。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专业怎么样?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专业是很好的。风景园林学是浙江省级一流学科(B类)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列为B档,位列前30%,2020中国软科排名全国第七。学校有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风景园林、旅游管理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硕博研究生419人。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其他情况简介。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和项目2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精品在线课程9门,优质通识课程4门。学院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第一课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第二、三课堂活动,建立“园林青年”新时代学生工作平台,开展 “风采园林”“旅游文化节”“展望”学术沙龙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以上内容参考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学院简介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怎么样

浙江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始于1985年,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16年成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2022年成为“十四五”浙江省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现有风景园林、园林2个国家一流专业(中国软科A类专业)和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博士点,在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五(前10%),学科评估结果从第四轮的B升为第五轮的B+,进入国内前列。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6人,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住建部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浙江省151人才7人,拥有省部级创新团队2个。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东湖、衣锦2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超6亿元;设有20个学院(部),1个独立学院,开设69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6个;有全日制本科生17249人、研究生4578人、留学生490人,教职工2165人。

上一篇:腾讯tim和qq区别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