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geforce5700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4-24 01:11:08编辑:莆仙君

玩CF电脑要什么配置

CF最低配置1、CPUAMD Athlon(tm) 64 X2 Dual Core Processor 4600+ (2CPUs), ~2.4GHz 2、内存2G4G及以上3、硬盘11G以上剩余空间4、显卡GeForce 9500GT5、网络512KB宽带6、操作系统win7 32bit7、驱动程序Direct X 9.0c扩展资料CF推荐配置1、CPU Intel(R) Core(TM) i5-3470 CPU @ 3.20GHz (4 CPUs),~3.2GHz2、内存 4G及以上3、硬盘 20G及以上剩余空间4、显卡 GeForce GT 6305、网络 2MB及以上宽带6、操作系统 win7 64bit7、驱动程序Direct X 9.0c参考资料:穿越火线官网 - 硬件配置要求

cf电脑配置要求是什么?

具体配置要求如下图:在CF官方网站有明确的游戏配置需求可以进行参考。一般玩大型的网络游戏对于电脑配置可以从以下一点进行调整:1、在游戏中显卡的配置是很重要的一点,显卡可以决定游戏流畅度以及游戏的体验。2、延迟是游戏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个高频率的CPU会大幅度降低游戏延迟。3、在电脑运行中大内存的配置会避免游戏时出现电脑卡死的情况。4、鼠标是一个游戏高手必要的配置,一个好的鼠标是提高技术的主要装备。5、硬盘越大的电脑对于游戏的读取速度越快,使电脑运行更流畅。扩展资料电脑详细配置:1、CPU主流桌面级CPU厂商主要有INTEL和AMD两家。Intel平台的低端是赛扬和奔腾系列,高端是酷睿第八代,现在酷睿i7-8700k已经生产,是目前最高端的桌面级CPU。AMD平台的低端是闪龙,高端是锐龙。最常用的是两者的中低端。AMD处理器方面,在中高端有e7400,可以搭配频率更高的DDR3内存,这一点是AMD中高端平台中难以实现的。2、主板常见的品牌有intel,华硕(ASUS)、技嘉(GIGABYTE)、精英(ECS)、微星(MSI)、磐正(EPOX)、双敏(UNIKA)、映泰(BIOSTAR)、硕泰克(SOLTEK)、捷波(JETWAY)、钻石(DFI),还有一些二线牌子像斯巴达克等。3、显卡配置显卡作为电脑主机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喜欢玩游戏和从事专业图形设计的人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民用显卡图形芯片供应商主要包括ATI和nVIDIA两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脑配置

5700显卡排行

很多的用户们都非常关注自己显卡硬件的性能,但是显卡的种类和型号实在是太多了,查起来非常的不方便,最近有朋友来问5700的显卡,大概能够排在什么位置呢快来看看天梯图吧~【显卡天梯图】5700显卡排行:5700排名说明:1.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5700的卡排名还是非常靠前的。2.就算对比N卡方面的来说,5700排名也是非常棒的。3.你的显卡排名还是非常不错的哦。以上就是我们为广大用户们提供的RX5700显卡排行天梯图高清大图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的用户们,谢谢阅读~


geforcegt(GT620)显卡怎么样?是什么水平?(显卡的分类是什么?)

前缀GTX代表高端,GT代表低端。GTX500代表第五代,GTX600代表第六代,GTX700代表第七代。所以GTX760代表第七代高端6速显卡,档次越高越好,最高9,GTX690是第六代高端9速顶级显卡,GT620代表第六代低端2速显卡。1、安装方法要点可以有独立显卡,也可以有集成显卡。独立显卡是插在主板扩展槽里的显卡,一般性能比集成显卡强。集成显卡是集成在主板上的显示芯片,或者像英特尔酷睿I系列一样集成在CPU中。一般性能不是很强,只能满足一般应用。2.按插槽划分有ISA,PCI,AGP,PCI-X16显卡。其中,ISA、PCI、AGP已被淘汰,不再生产。目前民间主流是PCI-E X16。3.按品牌划分有ATI和Nvidia ,各有优势。n卡更侧重于3D游戏性能。卡A高于高清解码。a卡在色彩还原上更有优势。n卡在游戏性能上更有优势。n卡的CUDA计算解码功能强大,physX也用于物理仿真。a卡处理高清更好。n卡更好的处理游戏。n卡的驱动比a卡好,但是到了高端显卡,这个差别就不大了。4、根据目的。有普通显卡,也有专业显卡。普通显卡就是市面上通用的游戏显卡。专业显卡是平面设计中会用到的显卡。或者在使用设计软件时,专业卡更有利于提高软件效率。5.除以售价有高端,中端,低端。5.1.n卡法则:NVIDIA显卡由3个数字组成,第一个是显卡系列的编号,编号越大,显卡所属的系列越新,第二个是显卡在这个系列中的地位,1,2,这个系列的低端,3,4,中端,5,6,7,8,9,高端甚至顶级。n卡后缀ti,代表强化。前缀GTX代表高端,GT代表低端。GTX500代表第五代,GTX600代表第六代,GTX700代表第七代。所以GTX760代表第七代高端6速显卡,档次越高越好,最高9,GTX690是第六代高端9速顶级显卡,GT620代表第六代低端2速显卡。5.2.a卡规则:HD在2014年之前以a卡命名规则开始,2014年初以R命名。HD是上一代ATI的产物,R系列是ATI被AMD收购后AMD的新架构。应该启用R系列来重新整合产品线。HD系列AMD显卡是前两代的代号,后两代独立显卡都采用R7、R9、RX系列命名方式。r前缀,代表档次,R9代表高端独显,R7代表中端独显或高端核显,R5代表低端独显或中端核显,R3代表低端一体显。最后三个数字,第一个代表世代,第二个代表年级细分。后面有没有X代表核心完整性。比如R9 290X就是一款高端、二代、最高档、完整的核心显卡。R9 290是高端、第二代、最高等级的显卡,有一种规格切割。R7 250是一款中端、二代、中档显卡,一个规格切割。R9 270X是一款高端、二代、中高档、完整的核心显卡。二。a卡和n卡的主流型号怎么才能知道各种显卡的性能差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显卡的性能对比图,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主流的n卡和a卡的性能对比。如何查看空间显卡梯形图:灰色表示已淘汰,蓝色表示在售,绿色表示显卡fo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nVIDIA GeForce GTX和nVIDIA GeForce GT 有什么区别啊

二楼的回答有点不对。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但有时候也有例外。

GT确实是指中、低端显卡,但GTX并不一定就是指中、高端显卡,有时候也指中端显卡。
原本,中端显卡的代号是GTS,比如GTS 250、GTS 450,比中端显卡再高一点,才能用GTX这个代号。但在NVIDIA的5XX系列中,550 Ti明明是中端显卡,却也挂上了GTX的代号。所以啊,显卡型号前面挂什么代号,完全是看NVIDIA的心情,没有一个准的。
另外,还有一个更低端的代号,即“G”。比如210,很多人以为是GT 210,但对于入门级(比低端还低)的独立显卡而已,它连GT也够不上资格,只能是G 210。


NVIDIA GeForce GT 520和NVIDIA GeForce GT 540显卡有什么区别呢

GT 520 540都是NV新一代femi架构5系列主流移动显卡,都是GF108核心
GT 540m 规格 96流处理器 1G/128bit GDDR3 672MHz/1800MHz
GT 520m 48 512M/64bit 740MHz/1600MHz
GT 540m是新一代N卡中端主打,主要用来接替GT 425m,性能方面强于上代GT 435m,性能非常不错。而GT 520m则是定位入门显卡,与410m规格相似,不过相比上代310m这款入门显卡,规格还是强劲的比较多,因此性能提升明显。不过520 540规格相差较远,因此性能有较大差距。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和应用需求选择。
为了更好对比,GT 540m与桌面GT 240 GDDR3版本性能相似。而GT 520m则性能逊于桌面GT220


Geforce 210和Geforce 5700 比哪个好?

G210大致相当于 Geforce 9300GT,自然是210好 。
龙之谷游戏要求最低配置
CPU: PentiumIII 1.6Ghz以上
内存: 512MB以上
显卡: Geforce 5700以上
(Radeon 9550以上)

推荐配置
CPU: Intel Core 1.66Ghz以上
内存: 1GB以上
显卡: Geforce 6600以上
(Radeon X1300以上)
所以说你的配置可以玩龙之谷的


geforce是什么?

geforce是英伟达公司所推出的显卡,属于英伟达的核心产品系列之一。这种显卡在中国一般被称之为是经世,其实这是属于英文产品的一个商标。而英伟达公司所推出的这个系列的显卡,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抗衡AMD所推出的Radeon系列的显卡。现在市面上这个系列的显卡种类还是比较多的,已经到了第10代产品。要注意的是该系列的显卡早期所推出的几款都是属于低端的显卡,在中期所推出的则是属于中高端系列的显卡了。这个系列的显卡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喜爱,主要是它的稳定性方面是比较优越的,所以受到了一致的好评。注意事项:GeForce是nVIDIA公司出品的显卡的一种型号目前以有GeForce256、GeForce2、GeForce3、GeForce4、GeForce FX、GeForce 6系列,GeForce 7系列,目前最新的是GeForce 8800系列,“2006年底,nVIDIA公布了新的显卡型号--Geforce 8系列,其旗舰级显卡GeForce 8800Ultra成为了史上最强悍的显卡”。

Geforce简介及详细资料

产品系列 本文所涉及到的规格与数据,均采用NVIDIA公版显示卡。 第一代 DX7.0 OpenGL PCI/AGP4X(DDR版本只有AGP接口) GeForce 256是第一款256bit显示核心的可程式GPU,支持T&L立方环境映射、Dot3凹凸映射和HDTV动态补偿和硬体alpha混合。在显示接口方面,GeForce 256率先开始支持AGP4×快写模式。 第二代 DX7.0 OpenGL AGP4X GeForce 2有明显高低端之分,MX系列为低端,其余系列为中高端。 加入数字振动控制(DVC),TwinView(双头显示)功能。在当时,FSAA技术已经开始兴起,FSAA可以大量的改善画质,去除难看的锯齿,甚至是旧游戏也可以让它变得更光滑好看,此前只有3dfx的双VSA-100晶片Voodoo5支持。GeForce2 GTS也可以用硬体FSAA,它的方式是用SuperSampling,但是SuperSampling FSAA只能使用在低解析度,很显然的,nVIDIA的SuperSampling方式比3dfx的MultiSampling的效率还要差,另外nVIDIA驱动程式没有DirectX的FSAA功能,这使得拥有FSAA技术的GeForce2 GTS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画质的效果。 支持S3TC、FSAA、Pixels Shaders和硬体动态MPEG-2动态补偿功能。 第三代 DX8.0 OpenGL AGP4X 光速存储结构(Lightspeed Memory Architecture),在高解析度下,即使当时最快的DRAM模组也无法满足新一代的图形晶片这个事实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就因为这个原因ATI开发了HyperZ技术,它可以解决许多在存取数据和消除Z缓冲中浪费掉的频宽。它属于一种无损的压缩算法(即减小了数据量,但不降低画面精度)。nVIDIA的LMA结构的出发点和ATI十分类似,他们希望通过最佳化显存频宽的方法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板载230MHz DDR显存的目的。其中首要的创新是多路交叉显存控制器(Cros *** ar Memory Controller)。我们知道128位的DDR显存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可以同时传递2次数据,换句话来讲就是一次可以传递256位的数据包。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一个数据包的容量只有64位,也会占用一个数据传送周期,也就是在硬体端传送数据时仍然被当做256位来看待的,所以这里频宽的利用率实际上就只有25%非常低下。GeForce3改变了这个情况。它提供了并行工作的4个显存控制器,这些装置能够在与GPU通讯的同时互相联系,具体一点就是4个控制器分别掌管64位数据频宽,在遇到大数据包时(>64位)可以整合在一起工作,遇到小的数据包时各自为战。这样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显存频宽的利用率。 在LMA架构中的第二项技术是无损的Z轴数据压缩算法,这个改进思想来源于ATI RADEON。由于晶片处理每个像素的时候要考虑到它们在三维场景中的深度坐标,所以Z缓冲是显存和晶片之间数据传递的关键部分,频宽占用的分量最重。NVIDIA已经开发了一个可以将Z轴数据压缩四倍的算法,在不会带来任何精度丧失的同时,也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频宽浪费。NVIDIA称之为光速显存架构亦可以称为VS(Visibility Subsystem,可见子系统)。它和隐藏表面去除(Hidden Surface Removal)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在PowerVR和Mosaic晶片设计中得到大量论述的关键技术。如果没有这种技术,一块图形晶片必须处理CPU传送来的每个3D对象,甚至那些在最终图像中被临时遮蔽的对象。采用了绘制隐藏对象或表面的过程称之为超量绘制(OverDraw),它意味着图形晶片在一个典型3D游戏中要渲染2到4倍于所需的像素。这次NVIDIA已经加入了一个被称之为Z轴吸收选择(Z-Olusion Culling)的技术来达到和隐藏面去除技术类似的效果。GeForce3通过在绘制一个帧的早期检查深度值来取消隐藏的像素,也就是在套用转换和光源效果之后。NVIDIA声称它预防超量绘制的方法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可以获得50%-100%的性能提升。 其次是nVIDIA的nfinite FX引擎,nVIDIA在标准的T&L引擎旁边增加了一个高度可程式的动画和效果引擎,这就是"nfinite FX"引擎。它是GeForce3中最精密、复杂的新单元,与纯粹的T&L引擎相比它的套用更为广泛。虽然可程式性听起来更像是针对开发商而言,玩家或许不会对此关注,不过可以肯定一点的是没有人喜欢一再看到同样的3D特效!根据这样设计,游戏设计师们可以创造出独特和充满变化的效果。 nfiniteFX引擎分为2个部分:一个专用于处理像素的,另一个则专门用来处理顶点或几何效果。我们记得在GeForce2 GTS发布的时候,它的像素着色器(Pixel Shaders)的技术已经非常眩目。这次NVIDIA决定让它增值,新的技术叫做顶点着色器(Vertex Shaders)。新的顶点流水线可以优先传送实时可见的视觉效果。GeForce3中的可程式Vertex Shaders技术允许开发者有更多的选择。过去一个顶点数据包含了位置坐标(X,Y,Z)、颜色、光影和纹理结构数据,现又多了一个Vertex Shaders数据。它可以在不需要CPU经常传送指令的前提下改变3D对象。顶点Shader效果尤其生动,因为它们可以控制一个物体的形状、动画或光线。很方便地操控一个顶点数据浮现在别的表面,表现不同的透明度以及不同的色彩等。当然了并不是每个顶点都需要进入到Vertex Shaders中进行处理,只有当有特殊要求的时候,这才是必要的。 就像你从附图中看到的那样,顶点投影和硬体T&L加速单元并行执行。如果顶点阴影器正在运行则T&L单元就空闲下来。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其实阴影器本身也包含有硬体加速顶点转换的功能,可以说Vertex Shader是性能更强大,功能更多的硬加速转换和光影引擎。之所以让两者同时存在则是为了兼容的原因。Vertex Shader是可程式的,这里有大量的效果可以产生,唯一的限制是开发人员的编程技能。NVIDIA已经提供了一个手册介绍了整个效果库,其中包括了近百种效果。下面我们简单地来看看Vertex Shader包含的效果。 还有就是顶点效果,角色动画最早被使用在Vertex Shaders中。如果你记得,ATI已经在Radeon引入了一些硬体编码的特点,例如游戏角色的关节皮肤或关键帧插补技术。GeForce3可以进行更加精密的皮肤处理,它允许利用内部骨架建造角色,而美工(或者游戏的物理引擎)来实现骨架的运动,同时仍然以真实方式保持关节附近的纹理。 第四代 MX:DX7.0 OpenGL1.3 AGP4X/8X/AGP桥接PCI-E(PCX4300) TI:DX8.0 OpenGL AGP4X/8X GeFoece 4有明显高低端之分,MX系列为低端,TI系列为中高端。 GeForce4 MX(研发代号为NV17)。GeForce4 MX并不是源自GeForce4 Ti的核心,而是源自于GeForce2 MX所采用的NV11图形核心。与GeForce2 MX相比,GeForce4 MX最主要的改良是拥有较高的频率与两段交错式记忆体控制器的LMA Ⅱ(GeForce3与GeForce4 Ti有四段),可以增加可利用的记忆体频宽。 GeForce4 Ti仍采用4条渲染流水线,每条流水线包含2个TMU(材质贴图单元),但GeForce4 Ti是依靠其他方面的改进和增强来实现提高性能的目的。在T&L单元方面拥有nfiniteFX Ⅱ引擎,它是从GeForce3时代开创的nFiniteFX引擎改进而来的。在GeForce3中只有一个顶点着色引擎,而GeForce4 Ti配备了两个。两个平行的顶点着色引擎是可以在同一时间处理更多的顶点。两个单位都是多执行绪与多执行绪处理,并在晶片上执行的,因此可以通过应用程式或API来获得性能上的好处。指令的分配是由NV25所处理的,但是那必须去确认每个顶点着色引擎处理的是不同的顶点,这样才会使平行处理变得较实用。顶点着色引擎是从GeForce3内的原始版本所最佳化而来的,因此降低了指令的延迟。 此外,GeForce4 Ti也同时引入了LightSpeed Memory Architecture Ⅱ(LMA Ⅱ)光速显存构架Ⅱ技术,通过最佳化渲染过程及数据压缩等技术,大大节省了显存频宽,提升了显示卡的性能表现。在全萤幕反锯齿方面,GeForce4 Ti采用了新的Auview AA技术。 nVIDIA使用「新的取样位置」来改善AA的品质,因为可以减少错误堆积,特别是使用Quincunx AA的情况下。新的过滤技术会在每次(多重)取样时被一起执行来产生反锯齿的帧,并且省下了完整的帧写入,这样可以大幅改善AA的性能。基本上,Auview应该可使AA看起来更好看,并且跑的更顺。 GeForce4可以把nVIDIA特有的「Quincunx」-AA执行像一般2x-AA一样快。除此之外,nVIDIA增加了额外的模式,叫做「4xS」。这个模式应该看起来会比4x AA模式好很多,因为增加了50%的子像素覆盖范围(不过这个模式只支持Direct3D游戏,不支持OpenGL)。通过采用新的取样方式并最佳化执行过程,GeForce4 Ti在这方面的速度是GeForce3的2倍,它保证了高解析度下的运行速度,取得了性能和画面品质之间的平衡。 第五代 GeForce 5(官方统称为GeForce FX系列)是由nVIDIA研发设计的第五代GeForce显示核心产品,分为 GeForce FX和GeForce PCX 两大系列。(本自然段来自维基百科) GeForce FX发布于2002年11月18日。(核心代号NV3X)采用新一代的DX9.0技术,可提供比7.0和8.0更逼真的游戏特效。GeForce5200作为NVIDIA第一款支持DX9.0的廉价显示卡,表现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凭借著DX9.0的名气,市场购买量非常大,但性能却还不如GeForce4 Ti系列,系列的中端产品GeForceFX 5600/5700,也并不成功。就算是GeForceFX 5600U在DX9.0方面,也不尽人意。其高端的GeForce5800,5900,5950,其温度高,功耗大,温度和功耗并对不起它本身的性能。与对手ATI的Radeon 9600,9700,9800的性能相差甚远,NVIDIA在GeForce5系列彻底输给对手ATI。 DX9.0+ OpenGL AGP8X 桥接PCI-E(PCX系列支持HCT、CineFX1.0、CineFX2.0、UltraShadow等技术。) GeForce PCX(核心代号NV3xPCX)在2004年2月17日的IDF2004上正式发布。是业界第一套全系列支持PCI-E接口的GPU。但GeForce PCX只是GeForce FX系列显示卡配合HSI桥接晶片而支持PCI-E,瓶颈依然存在,所以GeForce PCX只是理论上支持PCI-E,完全不能发挥PCI-E应有效果。GeForce PCX名副其实是过渡产品。(本自然段来自维基百科) 第六代 DX9.0C OpenGL1.5 AGP8X/PCI-E。 首款支持DX9C与SM3.0的产品。 NV40将NVIDIA特有的CineFX技术提升到了3.0版本,支持Pixel Shader 3.0Vertex Shader 3.0、实时位移映射和Tone映射,最多支持16纹理/通道,支持16bit和32bit FP格式、sRGB纹理,支持DirectX和S3TC压缩、支持32bpp、64bpp和128bpp渲染以及更多的新视觉效果。 GeForce 6加入了HDR?High-Precision Dynamic-Range,高精确度动态范围 OpenEXR技术、支持FP滤波、纹理、混合。改进的Intellisample 3.0,支持16×AA,改善了压缩性能;支持HCT?高解析度压缩 ,它是一种全新的色彩、纹理和Z buffer在所有模式中的无损压缩算法,并具有高解析度高频率和快速Z buffer清除功能。采用了UltraShadow Ⅱ技术,在大量阴影化套用游戏如Doom Ⅲ中,与上一代GPU相比可提高4倍性能。 另外geometry instancing也是很实用的功能之一,它可以让开发者批量处理大量琐碎的运算和小模件,把他们组成一个大的模组并有效的由汇流排传输到图像里面――这个功能对于即时战略游戏特别有用。通过geometry instancing的功能,程式只需要传送较少的绘图指令就可以批量处理所有的数据,从而大幅度减轻处理器的负担。 GeForce 6还增强了温度监控和管理功能,增强了显示和视频输出功能,如NVIDIA Digital Vibrance ControlDVC 3.0和NVIDIA数字振动控制3.0。在API方面,NV40支持最新的DirectX 9.0C和OpenGL 1.5。 另外,GeForce 6还增加了渲染管线和CineFX3.0技术。渲染管线作为引擎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当3D模型制作完毕之后,美工会按照不同的面把材质贴图赋予模型,这相当于为骨骼蒙上皮肤,最后再通过渲染引擎把模型、动画、光影、特效等所有效果实时计算出来并展示在萤幕上。渲染管线就相当于处理这一系列工作的工作者。渲染管线的快慢直接影响图形最终生成的快慢,虽然GPU可以在一秒钟内处理相当多的三角形,但需要依赖渲染管线来进行贴图等即时处理。所以它的强大与否直接决定着最终的输出质量。 GeForce 6采用了一个完全不同于GeForce FX的着色器,尤其是对Shader Model 3.0(着色器模型3.0)的支持是其独有的功能。Shader Model 3带来了三方面的改进:大大丰富了的编程模型,这样你可以编写更长的程式,可以进行更佳的程式流控制。因此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在Shader Model 3上可以做更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做过去在Shader Model 2上不能实现的功能,或者在Shader Model 3上更有效的去实现某些功能。例如复杂的人物卡通片制作,在Shader Model 3的程式中当你需要略过某个角色或场景时,你可以分支或跳过一些暂时无用的代码,这样可以达到更快及更佳的效果,而在Shader Model 2你就必须去执行这些代码。由此来分析,Shader Model顶点纹理取码(vertex texture fetch)是相当值得关注的一项技术。顶点纹理取码允许应用程式直接从显存中提取纹理信息来作顶点处理,这种技术可以用在包括实时位移贴图(displacement mapping)等方面使用,通过这个功能你可以在顶点着色器3.0中实现各顶点的位移工作。 从象素的角度来说,GeForce 6提供了一个更丰富的编程环境,你可以编写非常非常长的程式,它可以提供比Shader Model 2更多的指令数。你将得到一个真实的程式流控制模型,它可以提供循环及分支选项,就等同一个真实的编程环境。Shader Model 3拥有FP32(32位浮点)的精确度,你不可能得到任何因不够精度计算下产生的对象,现所有低于FP32的运算都只能定为不够精确。随着程式的复杂化,FP24在精度方面的不足会越来越明显。Pixel Shader 3.0的指令槽数目是512,通过循环和分支选项,最多可以执行65000条指令。 在处理方面,GeForce 6采用了顶点处理器,和R420不同在NV40的顶点处理器中是一个32位的浮点向量ALU、32位的浮点标量ALU,以及一个顶点材质阴影单元(这个材质单元还有一个专用的cache),相比较X800的128位的向量处理器似乎少了一点,但是在GeForce 6的顶点处理器中最至关重要的就是他的顶点材质处理器,这是ATi所没有的,这个处理单元是GeForce 6所使用的Vertex shader 3.0技术所必需的,这项技术已经给大家展示出了它的魅力。 和R420不同,NV40的16条像素管线仍然并行分布,而不是上面我们看到R420那样将16条管线分成了4组,并规定了各自的功能。这样的优点是可以非常的灵活组合,NV40支持8x2以及16x1以及32x0三种管线模式,即一个GPU周期同时处理两块像素,每块材质可以有8条管线;或者同时只处理一块材质但是其中使用了全部16条管线;当处理Z轴数据时它不需要分两次独立处理,也就成为事实上的32管线。NV40的像素处理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了超标量技术,我们知道这项技术最好的套用典范便是Intel的CPU。这项技术使得NV40在处理像素时每个GPU周期可以处理最多达到8个像素点,效率比不使用这项技术时理论上最多可提高50%的性能。 第七代 DX9.0C OpenGL2.0,DX9.0C OpenGL1.5(7100GS) AGP8X/PCI-E 支持CineFX 4.0Engine高精度渲染引擎、IntlliSample智慧型反锯齿系统、Pixel Shader渲染指令集,完美支持Microsoft DirectX 9.0 Shader Model 3.0 和OpenGL 2.0 optimizations引擎等技术特性,同时执行效率较GeForce 6系列有大幅提升。 G70核心提升至IntelliSample 4.0版本,除了提升至16X各项异性过滤达128 Taps采样外,更加有了两种全新的反锯齿模式,TSAA (透明动态超级采样)及TMAA(透明动态多采样),旧有的反锯齿技术无法对幼长的物件如栅栏、树叶、植物等物品于Direct3D下产生作用,但新的TSAA及TMAA模式则能解决以上问题,这也是上代GeForce 6所不能比拟。 Geforce7950GT AGP显示卡通过桥接技术成为AGP最后绝唱。 第八代 DX10.0 OpenGL 2.0 PCI-E/PCI-E2.0 NVIDIA GeForce 8代产品发布前本来是有AGP8X版本的Geforce 8400以及8600产品,由于AGP8X位宽等问题从八代产品起彻底抛弃AGP老平台。 2006年11月8日(台北时间9日),nVIDIA公布了新的显示卡型号--Geforce 8系列,揭开了DirectX 10的大幕,GeForce 8800 GTX与GTS天价问世,其后续推出的旗舰级显示卡GeForce 8800Ultra成为了史上最强悍的显示卡。 GeForce 8采用前所未有的设计,统一Shader架构(Unified Shader)带来强劲的性能。G80完全硬体支持DirectX10的各项先进特性,例如Geometry Shaders、stream out、Improved instancing和Shader Modle4.0,支持这些特性使得Geforce8800 GPU拥有极高性能。所有的DirectX9、OpenGL和先前的DirectX程式和游戏在GeForce 8 GPU的Unified Shader设计上都有高性能的演出。 第九代 DX10.0 OpenGL 2.0 PCI-E2.0 GeForce 8大部分产品的工艺与频率改进版 第十代 GeForce GT 200系列 DX10.0 OpenGL 2.1 PCI-E 2.0 第二代NVIDIA统一Shader架构。 支持128位浮点高动态范围(HDR)照明。 NVIDIA第一次放出双芯显示卡GeForce GTX 295,并且凭借著双芯显示卡实现4-way SLI技术。兼容Windows vista系统(GTX 285 亦有Mac版)。 第十一代 GeForce GT 400系列 DX11.0 OpenGL 3.2 PCI-E 2.0 x16 采用NVIDIA Fermi(费米)架构,支持并行Tessellation(曲面细分)引擎,NVIDIA 3D Vision Surround Ready等新技术。兼容Windows 7及DirectX 11.0。对OpenGL 3.2 提供最佳化 在GTX 400 系列中开始普遍使用第五代显存技术(GDDR5) 第十二代 GeForce GT 500系列 DX11.0 OpenGL 4.2 PCI-E 2.0 x16 采用第三代Fermi架构,每一个Fermi的SMS均包含32个CUDA处理器,与上一代SM设计相比,数量增加了四倍。首款可充分存取高速快取的GPU架构。 高速快取长期以来一直为CPU所用,其目的是提升存储器存取性能。同GTX400系列,兼容Windows 7及DirectX 11.0。但对OpenGL 4.2 提供最佳化 双芯卡GTX 590 第十三代 GeForce GT 600系列 DX11.0 OpenGL 4.2 PCI-E 3.0 采用NVIDIA Kepler(克卜勒)架构,全新的 SMX 流式多处理器在效率方面可达上一代架构的两倍,全新几何图形引擎绘制三角形的速度也实现了翻倍。支持GPU 动态提速技术 (GPU Boost) ,自适应垂直同步,两种全新的抗锯齿模式: FXAA 与 TXAA 双芯卡GTX 690 第十四代 GeForce GT 700系列 DX11.2(理论支持win10 的DX12) OpenGL 4.2 PCI-E 3.0 本代,NVIDIA推出自家单芯旗舰级显示卡TITAN(泰坦)系列。以及首次推出次旗舰级甜品级显示卡GTX 780 Ti(此前Ti级别显示卡一直处于中高端定位) (注:GT 800M系列并没有桌面级GPU,因此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系列,而且大多数GT 800M系列显示卡都只是GT 700M 系列高频马甲,因此被归类与第十四代GeForce系列) 双芯卡GTX TITAN Z 第十五代 GeForce GT 900系列 采用新一代NVIDIA Maxwell(麦克斯韦)架构,提供了如高级采样、 Super Resolution (DSR) 、 立体像素全局光照 (VXGI) 等尖端技术以及全新的抗锯齿技术多帧采样抗锯齿(MFAA) NVIDIA本次成功将桌面次旗舰级显示卡GTX980 完整的移入移动平台 标识含义 Ultra:Nvidia早期旗舰级产品,为本系列中的最强者。后由295、590、690、TITAN Z等代替 GTX:其性能介于GTS和Ultra之间。一般为NVIDIA首发的高端产品。 GTS:始终为Nvidia第三强的产品(GeForce 2 GTS与GeForce 8800GTS均可展示出来),性能处于GTX之下,与GT相比有些模糊。 GT:频率提升版本"GeForce Technology"的缩写,频率和管线都较LE GS SE XT有较大的提升 GS:相比GT,渲染管线或者显存位宽的缩减,频率一般在GT之下,并且由于规格限制,性能在GT之下。 LE:"Limit Edition"的缩写,表示限制版本,代表某一产系列中的入门级产品,主要是频率和显存位宽均与标准版本相比有一定的下降,如GeForce 7300LE。 SE:在Nvidia卡中不常出现,与LE相似,在GeForce GTX560SE发售之前多见于OEM显示卡。 XT:"Cost Down"表示降频版本,将标准版的频率降低,部分产品削减了管线。 早期命名: MX:GeForce2/4系列,低端产品 Ti:GeForce2/3/4系列,中高端产品 NVIDIA曾经使用过Vanta, Model 64(TNT2 Model 64), PRO(GF2), ZT(FX5900), GSO(9600) 自 GeForce GT GTS GTX 200开始, NVIDIA开始使用"G、GT、GTS、GTX"的命名方法: GTX: GeForce200/400系列 高端产品 GTS: GeForce200/400系列 主流级别产品 GT: GeForce200/300/400系列 低端系列产品 G: GeForce200/300/400系列 最低端系列产品 没有: GeForce200/300/400系列 第二低端系列产品 自 GeForce GT GTX 500开始, NVIDIA开始使用"G、GT、GTX"的命名方法 GTX: 低端偏高产品(550TI,650,650TI), 中端产品 , 中高端产品 , 高端产品 GT: 低端产品 G: 系列最低端产品 没有: 系列次低端产品 自 GeForce GT GTX 600开始, NVIDIA开始使用"GeForce、 GT 、 GTX"的命名方法 GTX: 游戏用户产品 GT: 普通用户产品 GeForce: 入门级别产品 自GeForce GT GTX 600开始,NVIDIA开始使用新旗舰级显示卡命名方式 TITAN 系列:其定位介于专业绘图卡与游戏显示卡之间,但性能处于同代x80显示卡与同代双芯卡之间。 GTX TITAN(俗称白泰坦):GTX 700系列(发布时间较早与TITAN Black) GTX TITAN Black(黑泰坦):GTX 700系列 GTX TITAN Z:GTX 700系列双芯卡 GTX TITAN X:GTX 900系列 自GeForce RTX 2000开始,NVIDIA开始使用新旗舰级显示卡命名方式 移动平台 无后缀:入门级 GT :主流级 GTX :x50M-x70M高端级,x80M(900 系为980)旗舰级


上一篇:dreamweaver2004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