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周处译文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4-20 18:15:44编辑:莆仙君

《周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翻译: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周处)终于杀死了蛟龙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就进入吴郡去找寻陆机和陆云(以求指点)。(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怕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远扬呢?”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原文: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扩展资料:本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从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写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无论时候早晚,总能有所成就。文章写得十分精炼,无论从周处早先的“凶强侠气”、危害乡里,还是后来勇于改过、痛改前非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精心选才,“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本文也颇含哲理。在乡人眼里,周处是义兴“三害”之首,即使杀虎斩蛟也得不到人们的谅解。难得可贵的是周处能从乡人的反应中感悟到自己的严重过失,进而听取贤人的规劝,幡然悔悟,弃恶从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周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周处文言文翻译是如下: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周处)终于杀死了蛟龙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就进入吴郡去找寻陆机和陆云(以求指点)。(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怕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远扬呢?”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作品原文: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周处》的原文及译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天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俱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译文:周处年少的时候,为人凶悍强暴,任性使气,被乡里人认为是祸患。又因为义兴水里有一条蛟,山里有一只白额老虎,他们三个都暴横祸害百姓。义兴人称呼(他们)叫“三横”,而(这“三横”中)周处祸害尤其厉害。有人却说周处斩杀了白额虎和蛟,实际上是希望三横中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杀了老虎后,又潜入水中击杀蛟。蛟有时浮出有时下沉,游了数十里,周处都和他一起(前行)。过了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说(周处)已经死了,都互相庆贺。然而周处最后杀死了蛟出来了,听说乡里人互相庆祝,才知道被人们认为是祸害,已经有了自我会改的想法。周处就进吴郡找二陆。陆机不在,恰好碰上了陆云,将全部的事情说出而且说自己想要悔改但年岁已经浪费了,终究没有什么结果。陆云说:“古人以‘朝闻夕死’为至理名言,况且你的前途还不错。而且别人怕你不立志向,怎么用担心你的名声无法宣扬呢?”周处就悔改自我勉励,最终成为了一代忠臣。扩展资料:周处公元236—公元297年,字子隐。周处年轻时游手好闲,祸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流芳千古。孙吴被晋朝攻灭后周处就去了洛阳,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新平的太守,安抚叛乱的少数民族羌人,使他们归顺朝廷,人民都赞美他是好的官吏。周处后来当上了御史中丞,无论是亲戚还是皇帝的宠臣,他都如实弹劾,秉持法理。最终周处战死沙场,死后被追封为平西将军,赏百万钱,良田五十亩。

<<周处>>的原文以及翻译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ye)?”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译文:
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乡亲们认为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侵犯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上了岸。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自己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可又担心自己年岁太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并且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显露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名忠臣。

1.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2.凶强:凶暴强悍
3.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4.为……所:被 5.患:认为是祸害。后文的是担忧的意思
6.为乡里所患: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 7.又:另外 8.并:一起 9.暴犯:侵害
10.三横(hèng):三害。横:祸害 11,尤剧:更厉害
12 .或说(shùi):有的人劝说 或:有的人 13.冀:希望
14.蛟或浮或没:或,有时;浮,浮起;没,沉没 15.更相庆:轮流庆祝
16.始:才17.为:当作 18.更:轮番 19.改励:改过自勉 20.蹉跎(cuō tuó):虚度光阴
21.二陆:指陆机,陆云。陆机曾任平原内史,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22.平原:指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 23.清河:指陆云,字士龙,世称陆清河
24.患:祸害 25.修改:修,提高修养;改,改正错误
26.贵:意动用法,以……为贵,认为……是宝贵的
27.朝闻夕死:早上听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
28.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29.皆:都
30.彰:显露 31.名:名声 32.竟:竟然 33.朝:早上 34.夕:晚上
35.没:沉没 36.谓:认为 37.俱:一起 38.具:详细
39.谓:称为,叫做 40.遂:于是


《周处》的翻译(七年级上课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如下:《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伤仲永》原文和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宋代】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注释: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异焉:对此(感到)诧异。焉,相当于“于之”自为其名: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立就:立刻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古今异义)扳:通“攀”,牵,引。称(chèn):相当。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通悟:通达聪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彼其:他。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伤仲永》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伤仲永》原文翻译

译文金溪有个方仲永的百姓,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5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笔墨纸砚)。 忽然有一天放声哭闹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方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这首诗很快就被全乡的秀才拿去观看。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也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方仲永题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华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王先生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当普通人都不能够吧?词解1.伤:哀伤,叹惜;对……感到惋惜(意动用法)2.金溪:地名,现江西金溪县。3.民:百姓。4.世:世代。5.隶(lì):属于。6.耕(gēng):耕种劳作,耕田。 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7.生:出生后 。8.年:岁。9.未:不;没有。10.尝:曾经 。11.识:认识。12.书具: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等。13.忽:忽然。14.啼(tí):哭叫,大哭。15.求:索求,索要。16.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17.焉:于此,对此。18.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19.与:给。20.即:立即,立刻。21.书:书写,写。22.并:并且。23.自:自己。24.为:题上。25.名:名字。26.其:他的。27.以:把。28.养:奉养,赡(shàn)养。2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30.为:当做,作为。31.意:中心思想。32.传:传送。33.一:全。34.观:观看。35.自:从。36.是:此。37.以......为意:以……作为诗的内容。38.秀才:指与仲永同乡的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39.指:指定。40.作:写。41.立:立刻。42.就:完成。43.立就:立刻完成。44.其:代指这首诗。45.文:文采。46.理:道理。47.皆:都。48.可:值得。49.观:欣赏。50.者:……的地方(方面)。51.邑(yì)人:同(乡)县的人。52.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53.之:代指仲永的才华。54.稍稍:渐渐。55.宾客:这里指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56.其:他的,代仲永的。57.或:有的人。58.以:用。59.乞(qǐ):求取。 60.之:它,代仲(zhòng)永的诗。61.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意动用法)。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样;然,这样(同义复用)。62.日:每天。63.扳(pān):通“攀”,牵,引。64.环:四处,到处。65.谒(yè):拜访。 环谒:四处拜访 。66.使:让。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68.闻:听说,听闻。69.之:代词,代这件事。70.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71.从:跟随。72.先人:意为先父,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73.还:返回。74.于:在。75.令:让,使。76.作:写作,书写。77.称:相当,相称。78.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79.自:从。80.复:又,再。81.问:询问。82.焉:指方仲永的情况。83.泯(mǐn)然众人矣:这里指方仲永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成为普通人。泯然,消失的样子。众人,平常人,普通人。矣,语气词。84.王子:王安石的自称。85.通悟:通达聪慧。86.受:承受。87.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88.彼其:他。彼:他。其:他。(同义复用)89.且:尚且。90.固:本来。91.得:能够。92.卒(zú):最终,最后。93.夫:读“fú”。那些的意思。94.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95.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通“才”,有才能的人。96.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97.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短句解译养父母、收族: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传一乡秀才观之: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一乡,全乡。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朗读停顿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文言字词虚词用法“之”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2. 受之人——兼词,之于。3.卒之为众人——取独,不译。“于”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自还自扬州:从。  然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父利其然也 ----- 代词,这样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 今义:或许,或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从先人还家(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辈。) 故事启示方仲永人生主要的三个阶段:1.幼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 2.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 3.青年时期, (原因是:1.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攀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作者的看法,受于人者不至也。4.方仲永没有主动提出要学习。5.学习环境不好。)骄傲心理是被别人捧出来的 这句话很对骄傲心理从哪里来?有人说是自己的思维产生变化后盲目夸大自己的 而形成的。其实,一个人的主观思维的改变离不开外界对其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骄傲心理的产生绝大多数原因来源于外界对他本人过分夸大所致。古人云:“盛名之下,难副其实”。当一个人在某方面获得一些 时,外界随之而来的鲜花和掌声往往会使他的成就感无形中[1]起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已经处于登峰造极的程度,更有甚者,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尤其是当外界在夸大事实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吹捧的话,会使被吹捧之人的骄傲心理膨胀的速度加快。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个人少年得志时显得更加突出,因为年轻,所以缺乏应有的判断力而被外界的吹捧所迷惑,最后盲目地抬高自己,产生出 心理。骄傲心理一旦在一个人心中形成的话,很难再改变回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时刻培养自己的定力,面对社会中 的吹捧要做好自我定位,否则必将会成为一个被鲜花和掌声所淹没的人。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 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 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 。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那么,同样,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就像现代许多选秀节目,很多小孩子不过5、6岁,就因为一些唱歌或表演上的才能而被父母带上电视,可是最终结果呢?又有几个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在演艺上取得大的成就,最终还是泯于众人矣。 原因分析整个事件,源起于方仲永五岁那第一首诗。此前的一切,恐怕就只有方仲永的父亲知道真相了。他是如何偷偷教孩子读书写字的,大家不得而知,或者大家都没想过要注意,只是他突然拿出一首诗来说是方仲永写的,并传给一乡 们看的时候,人们才仅凭他的介绍知道:这孩子原本是不认字的。――古往今来,奇闻从来都有放大效应,人们不断地传播出去,全是添油加醋,就像前几年揭穿的那个气功把手指头变长了的“奇迹”一样,谁也不肯从心理上去怀疑这孩子原本是不是读过书。再到一乡秀才们都认可的时候,又都象皇帝的新装一样谁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疑问了。方仲永之父“推星”之 就此成功。儿子走出“星光大道”,自然“星光灿烂”,方老伯第二推手就是蓄势待发,再加上心里可能总也是没底,尽管这孩子确实聪明绝顶,一点就透,但“推星”之初,也别像 那样惹上那么多反伪科学斗士的攻击才好。那么,神童就不是谁都能看的,诗也不是给谁都给写的。推上天的星,总不会亮很久。日日不使学,他就是神童,也总有一天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值,加上人们的新奇感逐渐淡去,亦或乡里出现了别的新鲜事:有个白云婆婆说她家的公鸡下了个蛋,再有个正龙居士说他在林中看到了真的老虎云云,人们转而去别处喷口水,没人再追捧方老伯的臭脚,人气指数一下降,神童便再“不能称前时之闻”了。再糊弄得久了,仲永二十多岁了,什么新的本事也没有,只好拾起他父亲的锄头去锄地了。同今天广泛兴起的 梦中人等炒作相比,方仲永的故事是个 方老伯炒作的成就,是给了儿子一个绝佳的出场机会,但炒作的结果,却因违背事物规律而断送了一个天才的正常道路。或许不炒作的话,方仲永更会埋没,但那种埋没隐藏在规律之中,不会激荡其心志,待他老去时不会扶锄而叹。老庄的无为思想,人们说他们不进步,但没有人能真正证明,老子说的是错的。如今这么多的超女、快男、好男儿,谁知道他们的将来,是苦的还是甜的…… 类似故事 1898年4月1日-1944年7月17日,是一名悲剧性的天才人物,一名拥有极高数学和语言天赋的美国神童。  家庭与教育  他的父亲鲍里斯·席德斯是俄裔移民,在哈佛大学跟从威廉·詹姆士研究心理学及哲学,并取得四个学位,他的母亲则在波士顿大学取得药学博士学位。他在4岁时就已精通法文、9岁就在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的讲座,因而很早就已出名。  幼年的纪录  出生后6个月说:“门”,一两个月后指出地球的卫星,并称他为月亮。 1914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  出生后18个月,阅读纽约时报。  2岁时自学拉丁文,3岁时自学希腊文。  4岁时、可以用希腊文阅读荷马史诗,以拉丁文阅读高卢战争。  6岁时、自学解剖学和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  7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入学测试。  在4岁到8岁之间、写了四本书。两本解剖学和天文学的书已流失。  8岁时、通过MIT的入学测试。  8岁时,可以流利的使用拉丁语、希腊语、法语、俄罗斯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并自己发明一种新的语言,把它称为Vendergood。  9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入学测试。  10岁时、修正哈佛大学逻辑学教授书稿的错误。  11岁时、精通高等数学和天体运动。  晚年  不过之后他的行为变得古怪,最终慢慢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席德斯尽管小时展现神童的威力,成年后,却没有常人期待的成就。他46岁时就死于脑中风,死时一贫如洗、没有工作而且一事无成,成为“神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虽令人惋惜,却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也验证“天才”或“神童”只不过是一个过程,阶段性的成功,不能保证永远的成就。成年后,他竭力避免接触数学,并通过各种化名进行写作,据说他后来一共懂200种语言并在一天之内学会一门外语,而且能互相翻译。估计他的智商超过250,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


周处改过自新文言文翻译

释义:周处年轻时,(为人)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蛟龙,山上有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周处)终于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出处:出自南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扩展资料:典故:公元三世纪中叶,义兴阳羡(今宜兴市)传颂着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义兴阳羡人。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周处父亲死亡,母亲过于溺爱他,年少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西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周处改过自新 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释义:周处年轻时,(为人)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蛟龙,山上有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周处)终于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己实际上被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改意。出处:出南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扩展资料:周处(236-297年 ),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西晋大臣,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拜访名人陆机和陆云,浪子回头,发奋读书,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拜东观左丞,迁无难都督,功业胜过父亲。吴国灭亡后,出仕西晋,拜新平太守,转广汉太守,治境有方。入为散骑常侍,迁御史中丞,刚正不阿。得罪梁孝王司马肜。元康七年,出任建威将军,前往关中,讨伐氐羌齐万年叛乱,遇害于沙场。追赠平西将军,谥号为孝。

上一篇:剑灵火炮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