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乌台诗案受害人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4-19 06:45:51编辑:莆仙君

乌台诗案是什么时间发生的呢?

“乌台诗案”的发生时间是1079年,此时当政的北宋皇帝是宋神宗。事件背景宋神宗登基之时北宋朝局已处于积贫积弱这一状态多时,为此这位皇帝在登基之后励精图治,想要对这一局面进行改善。有了这一想法之后,宋神宗将王安石召回京城,并命他开始实施变法。名为“熙宁变法”的新法运动展开之后,朝中部分官员基于自身利益,或是因政见不合而对此提出反对。其中苏轼便就是因政见不合而对变法持有反对看法的官员之一,而他的反对则毫不意外地迎来了变法派官员的敌对。受到敌对的苏轼在朝堂上自然也是处处受到排挤,在此情况下苏轼决定远离朝堂,故而主动向宋神宗申请外任。基于他的自请,宋神宗于1071年将苏轼调往杭州担任通判。而苏轼在外任职期间,对朝廷实施的新法又有了新的认知,而这种新认知并非是积极的。任何一件新事物的出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苏轼在新法的实践过程中看到了诸多弊端,于是变得越发反感新法。事件发生基于对新法日渐加深的反感情绪,苏轼开始借诗来表达自己对新法的批评与讽刺。而这时,新法运动的主导者正好因王安石的罢相而变更为宋神宗。如此一来,苏轼对新法的讽刺便很容易被有心人上升为对宋神宗的不满与反对。1073年,沈括前往浙江巡视新法实施情况时听闻了苏轼所作诗文,随后他便将这件事情呈报给了宋神宗。不过这时,事情并未进一步扩大。而待1079年时,改任至湖州的苏轼写了一篇《湖州写上表》呈至朝廷,其中他明确表明了自己对新法的反对态度。这之后,多位御史台官员同时对苏轼发起弹劾,认为苏轼此举是在抨击朝廷,是对宋神宗的不敬。不久之后,苏轼被押送回京并开始接受审判。事件结果这起案件因苏轼的诗作而起,审判期间自然也就主要以其诗作作为“供词”。此外,因为这起案件因御史台弹劾而起,又是在御史台受审,而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这起案件得名“乌台诗案”。这起案件在经由御史台以及大理寺的审查之后,大理寺最后给出的审判结果为苏轼可不必接受惩罚。御史台自然对此表示了反对,而负责复核的审刑院则对此表示支持。最后苏轼罪不及性命,只被贬嫡至黄州。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乌台诗案是什么?

乌台诗案简介: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乌台诗案发生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扩展资料:乌台诗案:苏东坡在湖州做官的时候,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就是讲他在地方上的作为。最后有一句话,既是谦虚,也有些牢骚话在里面。话是这样说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自己年老,不能和朝廷里新提拔的年轻人比,而在那段时间,朝廷里新提拔的都是王安石的人,那意思是说我不和王安石的人一起玩,不同流合污的意思;另外一句话是生事,生事就是瞎折腾的意思,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朝廷里的人都是王安石的人,跟着王安石一起瞎折腾。这下子被人抓住了把柄,有人就告发苏东坡讽刺朝廷,还有人从苏东坡的诗中找到不少讽刺新法的证据,更加证明苏东坡反对新法!当时的宋神宗正是一心要变法的时候,看见这个刺头这么讽刺新法,勃然大怒,让人赶紧把苏东坡抓来问罪。还好太祖赵匡胤不允许后代杀文人,否则苏东坡早就被拉出去砍了!苏东坡虽然大嘴巴,但也很害怕,在去京城的时候,甚至想跳河自杀。最后到了京城,被关押起来,一共关押了103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苏轼在乌台诗案写的是哪首诗

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西江月·顷在黄州》宋代: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代: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4、《初到黄州》宋代: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5、《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哪

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黄州。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在神宗的直接干涉下,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而在当时,王安石早于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相,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当时变法已经成为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神宗的既定决策。


乌台诗案的简介是什么?

乌台诗案简介: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乌台诗案发生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扩展资料:乌台诗案:苏东坡在湖州做官的时候,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就是讲他在地方上的作为。最后有一句话,既是谦虚,也有些牢骚话在里面。话是这样说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自己年老,不能和朝廷里新提拔的年轻人比,而在那段时间,朝廷里新提拔的都是王安石的人,那意思是说我不和王安石的人一起玩,不同流合污的意思;另外一句话是生事,生事就是瞎折腾的意思,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朝廷里的人都是王安石的人,跟着王安石一起瞎折腾。这下子被人抓住了把柄,有人就告发苏东坡讽刺朝廷,还有人从苏东坡的诗中找到不少讽刺新法的证据,更加证明苏东坡反对新法!当时的宋神宗正是一心要变法的时候,看见这个刺头这么讽刺新法,勃然大怒,让人赶紧把苏东坡抓来问罪。还好太祖赵匡胤不允许后代杀文人,否则苏东坡早就被拉出去砍了!苏东坡虽然大嘴巴,但也很害怕,在去京城的时候,甚至想跳河自杀。最后到了京城,被关押起来,一共关押了103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上一篇:死神的试练2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