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来果
来果禅师的来果禅师简介
来果禅师,法名妙树,号净如,俗姓刘,湖北黄冈人。来果禅师幼时即不食荤腥,不好他乐,惟喜欢捏泥土为佛像,供于田岸土洞之中,日间前往礼拜数次。来果禅师的记忆力极好,其父教他读四书五经,不到一年,即能倒背如流。来果禅师七岁时,曾偶然听见邻僧读诵《心经》,至“无智亦无得”一句时,豁然有省,遂萌出家之念,并坚持早晚念诵《心经》各七遍,习以为常。来果禅师十二岁时曾试图前往汉阳归元寺出家,后被堂兄拖回家中。其父担心他再次出家,于是令他跪在桌前,旁边放着一根木棍,强迫他吃肉,说道:“吃则罢休,不吃三棍打死除害!”来果禅师道:“请父打死,誓不吃荤!”他的父母见他修道之心已决,从此以后便不再阻止他吃素。同年,来果禅师以居士的身分皈依了大智和尚。大智和尚先令他念佛,至睡着做梦时仍不忘佛号,然后再教他参念佛的是谁。来果禅师孝心极重。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曾身患重病,医药无效。来果禅师遂效古人割股疗亲之法,虔诚拜禀诸佛,割肝救父,竟然不曾流一滴血。父亲病好后,便强迫他结婚。不得已,只好与女同房,而各自念佛,身心无染。光绪三十一年(1905),来果禅师前往普陀山进香,途中遇到五位苦行僧,心生敬意,遂私自落发出家,行头陀行,曾十三天未进饮食。后历尽艰辛,赴宝华山受戒,因不懂寺院规矩,饱受寺僧百般羞辱和折磨。不得已,他便离开宝华山,沿途行乞,多日未食,与野狗同卧,备尝人间冷暖之苦,以至心灰意冷,欲投江自尽,后被弥陀寺僧所救。不久,来果禅师来到金山受戒。因不懂寺院规矩,经常挨打,曾经有一天挨香板竟多达四百余次。尽管如此,来果禅师参“念佛的是谁”这一话头一刻也不曾间断过。后发心,乞食游方,或行或止,或山边,或江畔,心心念念都在提撕,话头不断。在游方的过程中,来果禅师用功极为精勤。“每日太阳将出,先举念佛是谁起身,手拗蒲团,举功夫上肩。至晚太阳将落,即放蒲团为止。或止在桥边路边,屋边沟边,山边水边,坟边粪边,概我止处,但先提功夫,后放蒲团。若一次空放者,即提起,重举功夫再放。日为常课。誓不挂单,不赶斋,不歇店,不化缘,不倒单,不问路,不洗澡,不存一切,如愿而行,未稍违犯。”经过长时间的漂泊,光绪三十三年春天(1907),来果禅师回到故乡,化导其父亲及众亲眷完毕,立即前往金山,住禅堂专修。来果禅师自誓“以悟为期,不悟不出禅堂”,终日惟单提一句“念佛的是谁”,不打妄想,不说话,不左顾右盼。一次,有人问来果禅师:“大殿供的,甚么佛像?”来果禅师居然不能回答,对方进一步追问:“可有胡子么?”来果禅师亦不能回答。可见他从未抬头向上看过。另一次斋堂用斋,来果禅师用功正得力,行堂的法师走到跟前盛饭,来果禅师竟忘了举碗,后被僧值打了一巴掌,碗筷子掉在地上,菜汤沾满了衣袍。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第六支香将毕,来果禅师听到开静的木鱼声响起,终于豁然大悟,犹如千斤重担,蓦地放下,身心顿时庆快无比,悲欣交集,大哭不止。第二天,来果禅师来到班首法师的跟前,请求开示。班首法师道:“汝是悟了语句。”说完便诘问道:“念佛是谁?”来果禅师应对如流。班首法师接着又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处”等等问题,来果禅师皆随问随答,了无滞碍。过了几天,班首法师临堂时,遂当众赞叹来果禅师。为了勘验来果禅师,一日,慈本老人拿着毛巾,一边作洗脸的姿势,一边问来果禅师:“是甚么?”来果禅师道:“多了一条毛巾,请将毛巾放下。”慈本老人一听,便默然而退。从此以后,来果禅师用功更加精勤、细密和肯切,决不敢轻易自许。来果禅师悟道后不久,即前往高旻寺,任班首之职,后潜至终南山湘子洞隐修。民国四年(1915),来果应高旻寺月祖老和尚之邀请,回到高旻寺,并接任原方丈明轩禅师之法席。月祖老和尚临终时,曾握着来果禅师之手,要他发愿毕生为高旻尽职。从此以后,来果禅师矢志恢复高旻寺旧制,历尽了艰辛。1953年,来果禅师圆寂于上海,春秋七十三岁。生前著有《自行录》、《语录》、《开示录》等行世。在恢复禅宗丛林制度等方面,来果禅师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释来果的来果禅师
来果禅师,俗家姓刘名永理,字福庭。出家后法名妙树,字来果,号净如。湖北省黄冈县人。他宿具善根,三、四岁时,随母亲到寺院,指佛像问∶“这是什么?”母答∶“菩萨。”他说∶“抱我到菩萨前看看。”母拒不肯。母亲他去,他自行爬到莲座上抚摸佛像,笑曰∶“咦!身是黄色,好看得很。”下莲座倒身下拜,看到的人说∶“这孩子将来怕会做和尚。”他母亲闻之,心甚忧虑。此后,他喜欢用泥巴捏佛像。后来,他在田哽边挖一土窟,当作小庙,其中供著泥佛,泥烛台、泥香炉齐全,每日往拜,到塾受学后始稍懈。 后来他在一座小土地庙中供上佛像,放学后到庙中拜佛打座。他父母怕他在外面打坐受凉,遂在家中收拾了一间房,内供佛像,供他礼拜。他每早用净水一盂,内放香灰少许,供在佛前,晚间喝下去,祷告曰∶“求佛慈悲,开我智慧。”礼佛毕,盘膝诵《金刚经》、《心经》。年稍长,曾与外道辩论《心经》。来果禅师与虚云老和尚,同为近代宗门硕德,共负时望。虚云老和尚年长于来果,弘化于南方;来果禅师的法缘在大江南北,而弘化于江南。来果具宿慧,乘愿再来,幼年时即道心坚决,二十四岁出家,参访普陀,驻足金山,潜修终南,承法高旻,为临济正宗法脉。继主高旻后,整顿寺院,重建梵刹。他生平以弘法悟道为己任,宗说兼通,普接三根,棒喝双举,钟鼓交参;领众三十余年,未尝少懈。1953年在上海示寂,翌年四月初四入塔,安奉于高旻寺中,以践其「生为高旻人,死为高旻鬼」的誓言。
释来果的史料
来师身体魁梧,声音洪亮,仪表威严,性情豪爽。主持高 三十五年,行头陀行,挖土担粪,样样俱来。来师宗说兼通,普接三根,隐理致机,用於普说之中。在重建高 期间,他曾到各地去讲经弘法,法缘极盛,各地皈依弟子数以万计。1949年以后,僧侣斋粮,顿感缺乏,高 寺常住一百数十人,少壮者从事编织以糊口,而挂单者犹接踵相接,于是禅堂内坐禅,院落中编织,竹篦与香板声相应。1950年,师卸住持位,到上海驻锡在崇德会内,辟建茅蓬,建净七道场,信众毕集,一时称盛。到1953年,世缘告尽,在上海示寂,世寿七十三岁,僧腊四十八夏。七日荼毗,翌年归灵骨於扬州高 寺。遗著有《来果禅师语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来果禅师开示录》等行世。 季羡林编辑的《近代大师来果禅师语录》在尾录自传中,有段近代释来果禅师割肝救父的经历,鲜有人知:“十八岁时,禅师的父亲病重。禅师侍奉床前,父亲病危弥笃之际,禅师说:历来大德都孝心之举,何来我不可?于是先独自僻静室跪于佛前,焚香净身,乞求加持,良久,取刀于正胸自己划开,刀钝再磨,反复几次终于划开。此时刀和身体上都无血,手伸进去,一团极圆的干血(佛菩萨加持)球滚将出来,落在掌心,置于盆中。再伸手进去,将三分之二的肝割了出来。肝在手中如沸水跳动,伤口不能合拢,直冒热气,取腰带裹衣扎紧。肝包在豆腐里钝了,端去父亲病榻前。父亲食过再要,禅师只有好言安慰。不多时,父亲转危为安,直到病愈。” 像教之末,宗风陵替既久,教内外同深慨叹!挽近而还,世咸知有高旻来果禅师勇于担负承当,为灯下不世出之雄杰;一时龙象并无异辞。师承高旻明轩长老法,为临济宗第四十六世,领众三十余年,道侣咨扣,檀信皈依者累万数;有‘马驹踏杀天下人’之概。近十余年,宇内苦兵,盐酱多缺;百丈农禅之制,既失修而废,寺众常百数十人,少壮者或事编织杂作以醐口;苦行长老,难胜劳作,守死不去,秕糠菜根,甘之如饴;而挂单者犹踵相接,禅堂内行、坐十四枝香,拄杖、竹篦敲击相应,亘古如新。昔人语云:‘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今行脚僧言:‘天下丛林不止单、守禅制者,独有高旻耳!’师于启示开导之余,日忧道粮不给,坐是病,卸住持位。庚寅春,移锡沪渎;病少瘥,假上海凤阳路侯在里内崇德会,辟茅蓬建静七道场,缁白向风,信众坌集。西元一九五二年壬辰八月,弟子编次语录诸稿,汇印行世。师既乐观厥成,当世善知识读之,叹为不落古德窠臼,信能丕振宗风;其中解谤扶宗及参禅普说各百篇,举似清代愿云《锻练说》,湛愚《心灯录》,未脱文士习气者,则师为警切悍利,能开人天眼目,直欲提三尺法剑,辟土开疆,恢廓法门材器者。虽未即著效于当世,必能沾丐于方来,衰迟之际,固有一溉复枯之烈已。越年,师知寺众举炊维艰,病遂危笃,忍死以待;入室弟子禅慧至,启手抚足,师闻述常住事毕,吉祥示化。师讳妙树,字来果,一号净如,湖北黄岗农户刘姓子。生具异禀,七岁闻邻僧诵《心经》‘无智亦无得’句有省;十二岁有脱尘志,潜逃出家,为兄寻回。年十五,大智和尚教以念佛了生死,师遂能念佛成片;梦寐中犹大声念之;和尚曰:‘此真念佛!念佛是那一个,汝知否?’师不能答,和尚曰:‘待汝寻到念佛之人,再向汝道。’年十八,割肝疗父疾。岁乙巳,朝普陀,遇苦行僧有感,遂剃落在宝华山;不胜寺僧磨折楚挞,逃至江干,不食多日,与野犬同卧,欲投江死,遇救于京口弥陀寺僧;随到金山,仍不娴规矩,尝一日被击香板四百余次。清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六枝香开静鱼响,猛然豁落,千斤重担放下,打失娘生鼻孔,痛哭不止;觉云空川流,碍滞全消;埙篪协应,有问有答;和尚、班首临堂赞叹。一日慈本老人举手巾作洗脸势,问师是甚么?师曰:‘多了一条手巾。’慈老不答而退。师自是益子细!曾充饭头,力事撙节;首座劝任班首,自度学浅,逃往高旻,一任班首;忽动游方之念,潜修于终南,遇高鹤年居士,促其南归。及返高旻,月祖令明老择期传法,临终执手,坚命师发愿:‘生为高旻人,死为高旻鬼。’师升座后,规复旧制,以修建宝塔、大殿、禅堂、延寿堂、如意寮,五大工程自矢,终未圆满,只期以乘愿再来;惟古凉亭落成,水木清幽,增人法喜。师应诸方礼恳,依天慧彻祖先例,撰《自行录》一卷,一生瑰异行迹,具载于内,已附语录印行,无俟赘述。师长身瓠白,细目声洪;五十以后行头陀行,并以素志未遂,不去须发,用志其茕茕之思,仪表益威严。性情贞介鲠谔,遇事强项力行,使人妄意自消。生平以弘法悟道为己任,棒喝双举,钟鼓交参,未尝少懈。当世虚云禅师,同负宗门重望,寿高于师,而与师密契无间。初,常住募缘修塔,师集徒众共议,愿任诸方行化者数人,一僧至武汉,感檀越之发心,遽自断一臂以酬,遐迩惊叹。师灵榇归高旻,邻村有老行婆自断一指,命其子携奉灵前供养,此皆有会于药王焚身之旨;正法感人,深广且久,而沐师之化者,其行实尚如此。师生于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巳,七月初二日寅时。灭度于西元一九五三年,岁次癸巳,十月十七日寅时。世寿七十有三,僧腊四十九春,戒腊四十九夏,法腊三十九秋,住持三十五冬。于冬月初一日,由上海静七茅蓬运柩回寺。腊月初八日阇维;四众云集,如丧考妣;舍利累累,莹如琉璃,五色烂然。明年,四月初四日辰时入塔;安奉于本寺塔院,建亭藏焉。光熹受师教有年,既预编次语录之役,侍师顺寂,随参饰终之典。今常住禅慧和尚,请以塔铭、亭记,辞不获已,自忘谫陋,谨为铭记云尔! 初祖安心,廓然无圣;曹溪直指,言下见性。续焰联芳,但贵眼正;五灯既明,参禅风烈。鞭策功行,见地始彻;话头疑情,妙不可说。高旻仪制,为世所宗;果公蔚起,阐振祖风。瑰奇卓荦,实践在躬;行拟睦州,孝思不匮。板击铿然,脱巾善对;大彻堂前,虚空粉碎。开大冶,锻凡练圣;棒喝淘镕,杀活频仍。道场弘启,狮子怒吼;飙驰霆訇,大虫抖擞。画龙点眼,奇巧换互;解黏去缚,抽钉拔楔。奔风迎雨,窥天监地;造就龙象,不可胜计。一堂禅众,饥殍为邻;怜愍慈怀,不倦济僧。顺逆境遇,定力坦平;养屙退院,应请沪滨。绝涧鹿卧,空坑象填;累年开示,医王妙药。信士遮眼,喜付编削;无言之教,俨然如昨。离生死相,现常寂光;立塔建亭,虔奉瓣香。萸湾法运,永劫无极;来瞻礼者,生大福德。西元一九五四年农历甲午年四月谷旦 四川成都 温光熹 敬撰
释来果(释来果禅师)人物简介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释来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释来果禅师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释来果的逝世日期来果禅师(1881-1953),俗家姓刘,名永理,字福庭。湖北省黄冈县人。出家后,法名妙树,字来果,号净如。中文名来果禅师国__籍中国出生地湖北省黄冈出生日期1881逝世日期1953历代高僧:来果禅师参千年话头“念佛是谁此问为禅门中的“参话头”,参话头是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禅师大力提倡以来,几乎成为禅宗的代名词。千年来,在话头下参悟的祖师不计其数;而由于祖师的亲身履践,也使参话头这一法,淬砺得更加善巧与精致。以下摘录梦参老和尚有关“念佛是谁”的讲解。这是话头!你问念佛是谁?参啊!到底是谁?谁在念?嘴巴在念,嘴巴还在,气没有了。这人死了,他怎么不念,气也不出了?是心在念?心在念,只是意念,意想也可以。但是是哪个心?是颠倒妄想心吗?你找一找。念完了问:念佛是谁?这是无我观的。念佛是谁?究竟是谁?参到一定的时候,破参了,第一步的功夫做到了。破参并不是到家了,破参不等于开悟。破参,第一个功夫入到了,懂得了念佛是谁,没有能念的我,也没有所念的佛,能所性空。念佛就是谁在念佛?能找到这一个,很不容易了。从哪儿学习话头?照顾话头,参活话头,这是一个。你找话头干什么?念佛是谁不就是了吗?这个本身就是个话头!念佛是谁?这也是个话头。不止这一个,谁在念佛?人家听经,谁在闻法呀?哪个能够闻呀?是我在闻吗?是耳根在闻吗?这就是达到前头的反闻闻自性,都是一样的,话头你可以随便的,不止“念佛是谁”。有人说:“父母未生我之前,谁是我?”“那生了我之后,我又是谁?活着的是我吗?不是我呀!死了还有我没有我?”这都是话头。你所怀疑的东西,都是话头。风从哪里来?为何有水?火是怎么样生起的?不用教理,用教理就糟糕了,话都参不起来了。他问我缘起,一切诸法缘起。什么是话头?性空,那你话头参不成。参就要起疑情,疑情越大,你所悟到的时候,你就越能够理解。原先不明白的一些事物,突然间就明白了。也没有经过谁说,你自己就明白,这也叫开悟。悟的大小、事情的深浅,才有种种层次不同。我以前听不懂,我拜一拜;他再讲,我忽然间懂了,怎么懂得?说不出来,怎么以前不懂,现在都懂了。怎么懂的?这里都是话头。当你以前不会,你以前不信佛。我问你:“什么是佛?”你自己可以问:“什么是佛?哪个是佛?”这就是话头。知道丹霞祖师劈佛的故事吗?他到一间庙里去度一位和尚,他到庙里去的时候天很冷,就把佛像劈开烧火了。两人要打架了。丹霞祖师说:“我在找舍利。”“木头里头哪有舍利?”“好,木头里没有舍利,我再烧一个。”这都是话头。这是丹霞祖师破他的执着!这位和尚拜佛拜的不可开交,丹霞祖师把他拜的东西,把他主观的给夺了。夺相取智,夺他的那个相,取他那个智能。不过我们没有这个手段,我们劈佛得下地狱。那是没错的。他劈没有事,为什么他没事呢?他认识,这不但是木头,连木头也没有。性空的得有那个本事,得有那个手段。如何发菩提心元音老人齐志军老师印光法师来果禅师虚云和尚第一个问题:如《无量寿经》佛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请问师父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心?这个菩提心哪,也就是清净心。我们说发菩提心,不是嘴上说“我发菩提心,我要往生西方”那就是发菩提心。那不是发菩提心,那是发愿,也叫发誓,换句话也叫喊口号,体清老和尚讲那叫“牙疼咒”,不能说这叫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呢?就是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心里清净了,它自动发起的那种无相心,才能称为菩提心。这个无相心一旦发出来的时候,没有哪个众生和自己不是一体的。没有哪个众生自己不愿意救的。没有一个“我牺牲如何”或是“我如何”,没有这个。只有一个念头,就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布施给所有的众生。这个“众生”也是勉强说,因为他是无相。这个心,我想才叫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必须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才能发起来,不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你发不起来。今天这个戒破了,明天那个戒破了,你还想发菩提心?我看你所谓的发心还是发愿,不是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是自动发起来的。这个发心啊一定要恭敬三宝、一定严持戒律。什么叫严持戒律?不是说我们持戒,一般就可以了,这个戒律必须持得超过你所思维的、你所能忍受的程度。有的人说:我只要吃素就算发菩提心了,或是我如何如何就叫发菩提心了。那不行,就是一丝一毫都不允许犯。犯了马上忏悔。你比如说坐车,没有收票的。光有卖票没有收票,你这个票是买或不买?你不买也能下车,也没人收。如果你不买,你本身就犯戒。如果说这个大地有花朵,是厂子所养植的,有很多人去摘,你也去摘一朵,这就犯盗。比如说,我们在城市里走,正好有一口痰要吐出来。这个时候又没有痰盂,又没有手纸,我们往哪吐?我们只要随便吐了,那你就犯戒。因为国家有令,要讲究卫生。又比如说,交通岗有红灯不让通行,看周围没有人你就过了,那你就犯戒。这个路边有一个栏杆不允许你在这跨越,而一看周围没有人,你就随便的跨越,那就犯戒。就是说持戒,再微小的戒都要严格去持,这才行。你这样持戒地修行,非常严格、丝毫不犯地修行,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你的禅定功夫,不管你念佛、修禅定的功夫,时时用心才有可能发出菩提心。为什么说只是有可能?因为我讲的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解决了,这才能发出菩提心。就是说把你的妄想心用戒律把它捆死,不让它有任何自由,它死了道心就会生出来。也就是说“人心死道心生”,这才可能。发菩提心啊,发出这个心,他就不退转了。他没有退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去修行,都会努力。所以这个菩提心应该这么发,这么去努力,这才可以。第二个问题:佛法依靠僧传,佛法是否住世全靠僧众住持弘扬。在家居士是护持位,护持三宝是居士的本分,护持是为佛陀的正法久住。如果不去寺院,不懂得如法护持三宝,还算不算居士和信徒?究竟如何护持为如法?这个他已经讲了,佛法是靠僧传,因为佛规定末法时期,说法主,行来主,坐禅主,讲法主都是由僧来担当。就佛在世时候,授戒也是由僧来传的。包括释迦牟尼的父亲受五戒的时候,佛不是亲自给授的,是由僧给授的。所以说佛法得靠僧团来住世弘扬。在家居士是护持位。什么叫护持位?是护持三宝的位置,来修行。为什么居士有很多,修行的多?成就的少?因为他把这个位置给颠倒了。比如说,一个市长去当警察去,警察去当市长。你说那个市长在交通亭上,坐在交警那块指挥,他会把这个交通给指挥乱了。那警察去当市长呢?能把整个城市计划全都打乱,他不懂啊。所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因为他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说僧是修行位,居士是护持位,如果各在各位,他们的作用都能发挥,而都能成就。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大居士成就呢?就因为他们是护持位,他们把自己的护持位看得很重要,很重要。比如_树给孤独园的那个孤独长者。为什么他最后成就了,开悟了,甚至佛给他引出城门了?因为他护持三宝,他用黄金铺着这块地,给它买下来,来供养三宝,所以他成就。还有末利夫人等等的,为什么成就?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位置是护持位,所以成就,这个很重要。我们现在的居士呢,有很多到寺院要干嘛?要争夺修行位。“师父,我得到道场。我得师父,你这修不修行啊?允不允许我念佛啊?允不允许我打坐啊?”他问这个。我给他回答,我说:“我们这里只知道干活,不知道修行。你还是上别的地方去吧!”因为他的位置找错了。有的居士来了,我说:“你来干什么?”“我就是来三宝干点活。”我说:“留下。”你要说干活我就给留下。因为什么呢?不是说我们缺工人,缺干活的。而是我们需要的是懂得自己位置的修行者。你自己的位置都找不正,你怎么修行?佛法就乱套了。为什么有很多的寺院现在是居士当家?就因为他不知道他是护持位,而且他要奔着修行位去。什么事都他说了算,最后就代替了佛法僧,将来的结果就是要下地狱,这是要下地狱的罪。所以作为居士一定要加小心,千万千万一定找到自己的位置。到哪个寺院别说我来修行来了,我就是来干活来了,我来发心。别说是居士了,就一个沙弥“挂单”,从僧人来讲,一个沙弥来“挂单”了。如果他到寺院的客堂,说:“你干什么来了?”说:“我来挂单了。”只要这句话一说,马上就不给挂单。因为你是什么?你是沙弥,不具备挂单的资格。挂单是什么?是到这里修行。所以说不具备挂单的资格。那沙弥到寺院应该怎么说呢?“我求忏悔来了。”求忏悔。一听求忏悔,那客堂师父:“留下吧!”他是真正知道他是沙弥位。什么叫求忏悔呢?“我就是来发心行苦行,为大众来服务的。”这样的人可以留下。所以说常住这条规矩啊,可能很多居士不知道。有的居士来到寺院也说:“师父我要挂单。”我们也就知道居士不知道,所以也不说破,也没办法,怎么说?说:“你不具备挂单资格。”他就不好意思了,是不?实际上居士是不能出去说挂单的,连沙弥都不能说挂单。你想一想,沙弥只能说来求忏悔。那我们居士到寺院说什么呢?只能说我来发心护持三宝,干点活吧,消消业障。这样才符合你的身份。是不是我这么说,身份低了呢?不是。就像警察站在警察位置上,市长站在市长的位置上,各在其位。这样整个的佛法就能运作起来,都能成就。如果位置颠倒,他就不能成就。比如说佛法僧,我们都知道,佛法成就了佛,但是一切法又由佛说的。如果你把法放在佛的前面,就结罪,就是错误。必须把佛放在法的前面。佛、法、僧这么个次序,那就是如法,它就不结罪,我们就能修行。你看,这个位置都不允许颠倒,何况我们作为一个居士,对护持的这个位置更一定要清楚。如何去护持佛法算如法呢?第一个,不要给僧人钱。居士一见面就要给僧人钱,认为这样供养是一种虔诚心。对于你来讲,确实是虔诚心,但是同样一条,由于你不如法的供养,会造成僧人的犯戒行为。僧人是不允许摸钱的,所以说不能供养金钱。我们居士一定要懂得戒律。如果不摸金钱,我们怎么样来护持呢?那我们就看看僧团里有哪些困难需要我们来解决、来帮助的。但是你首先要明白,不是三宝需要你,是你需要三宝这块福田来给你培福。有的人啊,到寺院他讲:“师父,我来护持你了!来看看你们有什么困难,我来帮助帮助你们。”我听完了,只能说是笑一笑,我知道他好心。你想,我连钱都不要,一天一顿饭,我都乞食生活,我要什么?我什么都不要。但为什么有的东西还收呢?因为给你种福田。我给大家再讲一个例子:在美国有这么一个州(地区),有几个要饭人,经过几年的要饭啊,他们都富裕了。这个州里做个决定,说这些要饭人已经都富裕了,我们这地方不允许再要饭了,要饭人已经能自理了,他们应该转移了。最后这个决议下来把所有的要饭人用车给送到别的地方去了。送走几年以后,过去这地方很安宁送走以后,这地方赌博、打架、吵架这些刑事案件,还有很多其它的事情不断的发生。大伙就纳闷了:过去那么多要饭的人在这块,反而没这些事,这要饭的走了反而多出这么多事?经过研究,包括宗教人士的研究发现了:这个地方不能缺少要饭的。因为这个人不布施,他这个道德不能提升。只有经过不断的布施,道德才能够提升,而且人心就平了。所以说他们发现要饭的很重要,是他们的需要。最后州里又重新作个决定,派出代表把所有那几个要饭的人又请回来。我们说一说,到底谁需要谁啊,是不是?我们一定不能颠倒。我们有很多居士往往认为:三宝需要我们居士护持。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慢心。应该怎么看?应该是三宝给我们成就的机会,给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让我们早日成佛。我们抓住机会别失去,这才是正确的。所以说不能颠倒。什么叫如法护持?改造你不正确的知见,成就你,就叫如法护持。有的说,你看师父办什么事都离不开我。实际上人家那是锻炼你,成全你。因为我们有感到,咱们这里的僧人,很多跟我讲:“师父,咱们进深山吧!”早就想进深山,原先就厌恶就不想在闹区里呆,就这个地方我们认为也是“闹区”。我们这的僧人就想进深山里去修行。但是有一点,佛法不兴盛,正法不住世,谁来起这个带头作用?所以说我们还有这个因缘,要把这个法要继续传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不能进深山,反复给大家讲。有的师父也说:“师父,咱们干嘛要盖那些房子?”我说:“你不盖房,怎么给众生种福田?另外是给咱们盖吗?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就完事了。早晚一天我们要进深山。”所以说护持一定要知道三宝的心,这样你才会珍惜三宝,知道怎么样去和三宝一条心。你在护持位成就,他在修行位成就,成就的结果没有区别,但修行的方法有所不同。这个一定要清楚。(转自学佛网
释来果的开悟
他由普陀山回到宁波,行脚到金陵,投入宝华山剃度出家。时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年二十五岁。在宝华山剃度后,因受不了寺僧对他的折磨,乃逃离寺院,到得江边,在一个草棚中与野犬为伍,采食野果充饥。困顿多日,欲投江死,幸为人所救,送他到京口弥陀寺,休养了一段时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闻得金山江天寺开坛传戒,欲待赶往金山受戒。往金山时,途经南茅山,山有朝阳洞,闻人云∶“朝阳洞中有碟子大一块天。”他欲一探究竟,找到朝阳洞,攀缘而下,洞深约五丈,下为平地,伸手不见五指,而广大无涯。他前行约一里许,双手摸得一块石头,乃放下浦团,盘膝打坐,不知过了多久,忽有月光照入,洞内景色晃然清朗。茫然四顾间,忽闻水声如雷,于是急负物起身,出得洞后,遇到人问今日几时,人答曰∶“二月三十。”他记得他是二月二十三动身,何以下了一次洞就到了月底,难道当真像古人所说“洞中方七日,人间已三年”吗?匆匆赶到金山,参加受戒,之后留在寺中随众参禅,单参“念佛者是谁”一句话头,以悟为期,不悟誓不出禅堂。由于他不熟悉禅堂规矩,曾有一日被击香板百余次的记录。惟他道心猛勇,绝不退悔,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九月二十六日,在禅堂中坐香,晚六枝香开静声响,猛然豁落,千斤重担放下,顿觉云空川流,碍滞全消,他开悟了。一日,慈本老和尚举手巾作洗脸的姿势,问他∶“这是什么?”来果答∶“多了一条手巾。”老和尚不答而退,来果自是也益为仔细谨慎。他在金山一住数年,其间曾充任饭头,力事撙节,极有成效。首座见他有才干,劝他任班首,他自度学浅,一再辞谢。离开金山,曾去朝礼过五台山,也曾到印度朝礼圣迹。赴印途中,经过湖北,他昼夜兼程,赶回黄冈家乡,去探视他老年的父亲。他的一身装扮,仍是头戴一凉蓬,身穿一衲袄,方便铲,圆蒲团,一瓢一筷,不带其他杂物。在《来果禅师异行录》中,记载有他回家度化他父亲的情形∶“午夜兼程,拟将父亲化回,皈依三宝,以满我愿。将到家庙门口,与父相值,寒暄後,一同回家,既至,诚劝父云∶‘韶光虚度,数十年如一瞬,我父前途,路有多少,还有几天光阴可过呢?’父不觉泪下不止,遂倾心皈依三宝。”
释来果的修行
清末宣统末年,他到扬州高旻寺挂单。高旻寺长老月朗老和尚命他任班首,他为老和尚诚意所感,不得已接受,在高旻住了一段时间,决意到陕西终南山结茅潜修。终南山是高僧潜修的胜地。清季末年,高僧如虚云、冶开、法忍、月霞等都在山中潜修过。来果在终南山时,住在韩湘子洞,曾有一段“降蟒”的故事,记在他撰的《来果禅师异行录》中∶“住在终南山韩湘子洞时,洞内另有一门,高约三尺,用维摩龛遮挡。据云,此洞有数十里之深,唐朝时,避难男女二千馀人,隐匿洞中,尚不见人多之象,洞之大,可想而知。我一日静坐於龛内,觉背后有冷风飒飒,置之不顾,偶微睁眼,见三尺余高之黑色肉团蠕动,亦不以为意,心静心安,了无畏惧。及再睁眼一望,始知是蟒,蟒身渐渐出外,盘在石场上,约七、八圈,中盘两层,约六、七尺高,头向东南望。我自念云∶“孤身一人,怕也无益。”随即下龛,欲出不得,因蟒身塞门,两边无多余空隙,乃奋起一跳,跃过蟒身,坐于石台之上。蟒眼不时开闭,眼闭时,眼皮如瓢大,我大胆对蟒说∶“你我同住一处,必须护我,万不可坏我道念,我当为你皈依。”彼即将眼一翻,一对大乌珠如脸盆大,旋复闭目,似愿受皈依者。我即下来,以手按蟒头,为说皈依。说毕,大雨倾盆,我即归洞静坐,蟒亦随余进洞。及后,不知蟒之著落如何。不多时,天晴云散,对面山腰黄土崩堕,现出低洼约四亩地面。后闻此处曾起龙,大概蟒出送龙耳。后闻人言,此蟒六十年出现一次云。”来果在终南山住了两三年,回到江南,到宁波天童寺任维那职,未久又到福建雪峰寺掩生死关,翌年,高螟旻寺屡屡来信催他回扬州,他未与回音,不欲返回。他在关内不设桌榻,誓不倒卧,后来患了水肿病,他宁死关内,不肯出关,他每夜静坐一小时,精进如此。后来,高旻寺的月朗老和尚,托徒步行脚的旅行家高鹤年居士带口信给他,促他回高旻寺。他不得已乃出关回扬州,时为民国四年(1915年),来师年三十五岁。回到高旻寺,月朗老和尚命住持明志择期传法于他,并命他继任住持。未几,月朗老和尚圆寂,临终之前,命来师在病榻前发愿∶“生为高旻人,死为高旻鬼,护持高旻寺。”来师继主高旻寺後,矢志恢复高高旻寺旧制,整顿寺院,严行戒律,革除积弊。他以高旻寺为专主禅宗,所有常住,只许坐香,其他闭关、般舟行、念佛七、持午、讲学、学社、学戒堂、大小经忏佛事等,悉行禁止。并整治丛林规矩,制定《高旻寺规约》,声明任何人皆不可擅自更动。以此受到诸山长老的赞誉,故有云∶“天下丛林不止单,守禅制者,独有高旻寺耳。”他发愿重建高旻寺,以天中塔、大殿、禅堂、延寿堂、如意寮五大工程为目标,曾各方奔走,化缘募捐,历时数年,终於使高 寺面貌一新。特别是重建的天中宝塔,完全仿照湖北黄州石塔修建的办法,塔身全部以石块砌成,两石相接处以钢铁 键,坚固无比。塔之石面刻以《法华经》文,以之连接。塔每层有八门,每门供玉佛一尊,塔中亦供若干尊。这些玉佛,是由心如、福如二师到缅甸募化而得,共为七十九尊。而此项巨大工程,到中日战争爆发时犹未竣工,后来受战事影响,不得已停顿下来。来师以素志未遂,不去发需,用?萦诚之思。到抗战胜利后,来师原拟接续未竟工程,又复受到内战的影响,卒未能实现。
佛学(教)中婆子烧庵是什么意思
佛学大辞典/婆子烧庵 【婆子烧庵】 (公案)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饭奉侍。一日使抱定曰:正与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严,三冬无暖气。女子归,举似于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令遣去,烧却庵。见五灯会元六。 解释:关于枯木禅 枯木禅源出临济一脉。唐代黄檗希运教导学人「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这,可以看作是较早的有关枯木禅的文字。 关于枯木禅,《五灯会元》里有一段公案∶ 有位老太婆建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时都由一位二八佳人送饭服侍修行和尚。一次,老太婆对女子说∶「等一下你送饭去时,抱住他试试他修行的功夫。」 女子送饭时依言抱住僧,问他感觉何如,那僧人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老太婆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我二十年来供养的竟只是一个俗汉!」 于是她赶走和尚,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 和尚已经修行到「枯木倚寒岩」的地步,无情无欲,然而婆子仍斥之为「俗汉」,就是因为那个和尚能「死」而不能「活」。禅家有「大死一番」之言,妄念灭尽,然后才能显示真心的妙用,「大死」才能「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只是「俗汉」了。枯木逢春才是枯木禅的旨趣。 杀人刀、活人剑是枯木禅的两面。妄想分别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禅门许多机锋、话头,都是为了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所谓「打念头」。这种「打念头」的机用,喻如「杀人刀」,让人「大死一番」。然而,打去念头后,如木石一般不思不动,却是禅家最担心的弊病。佛教之「空」,「空」去妄想而已,却需显出「真性」的无穷妙用,所谓「打得念头死,,救得法身活。」这就是「活人剑」的妙用∶以智慧的利刃斩除一切妄想,复活「真性」的妙用,谓之「活人剑」。圆悟论杀、活之机用谓∶ 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却是活人剑。既杀得人,须活得人;既活得人,须杀得人。 一刀一剑,能杀能活,方有息妄显真之用。 可见,枯木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泼的自性妙用,得大自在。
佛教既然是无神论的宗教,为什么他们认为普通人做不到的事念佛就可以做到
佛教寺院里的各种神像,其实是表法。他们是一个众生从学佛到成佛所经历的不同阶段。
近门第一个是代表包容的弥勒佛,他的背面是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曾经发愿众生都成佛了,他才成佛,所以学佛第二步是发下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的决心。然后,是大雄宝殿,是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努力学习,依教奉行,并且要象观世音菩萨一样护念众生,慈悲喜舍。最后,大多寺院是供养西方三圣殿的,表示得到极乐净土的无量无边的清净,平等,觉悟的境界,就是成佛,并成就佛土。
佛教是承认有神的,可是佛教的神不是最后的成就,众神是善的化身,可是他们还是众生,还会堕落,所以还要再努力,要觉悟。
而且佛教也没有主宰我们生命的神存在,一切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你行善就往天界等的世界去,为恶就向地狱等的世界进军。关键是你的觉悟。
我是一名居士,想在我家里 建立念佛堂。
发大善心者,必得大福报。
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提供信息如下:
一:念佛堂,属宗教性质。须向宗教部门申请。除寺庙外,很难建立。非公开性质除外。
二、如果经常聚会,会引起公安或一些社会安全性质部门的注意,并会关注你,让你取消正常的活动。
三、产权不会受影响。
四、建立新的宗教活动场所,国家宗教管理部门有具体的规定,一般说,原有的宗教活动场所予以承认就不错了,新建的需要省以上宗教管理部门审批,太难了。
五、社团与民政部门有关,宗教活动场所与国家宗教管理部门有关。哪个容易,看你的缘分。
六、如果要净修,可以考虑定期与不定期的“研讨”式的佛法参究活动,不拘固定地点。
七、如果附近的寺庙有念佛堂,应去随喜,去那里念佛更好。一是应法。二给公安保障部门也减少负担。三是减少心地的烦乱。
阿弥陀佛。真心向佛,佛何处不在。真心念佛,佛生我在心间
上一篇:煎饼侠百度云资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