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平面图
商业街景观设计的要点是什么有谁清楚
景观的实用性:景观空间的形式上与环境互相协调,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建设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为设计目标,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通过“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建立高效安全的道路系统,同时注重步行系统的构建与生态交通的安排,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社区。
商业街的设计
解决商业街的繁华气氛与别墅的宁静气氛之间的冲突问题。解决商业街车行交通空间与步行交通空间的隔离问题。解决商业街的平直单调,感觉很长,很枯燥的问题。解决商业街的历史人文记忆的缺乏。 据心里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对大自然所作出的最表层,直接的,第一的反映是情感上的,不是认知上的,在情感反映的基础上,才有了思维与记忆、意识与行为。就像电影就是在创造一种场景感受,现代神经心理学也证明这一观点。方案的室外空间设计以传统江南古镇的模式来构筑整个商业街,从历史发展中形成小镇商业街和传统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分析,如人流和街道的关系,河与街与住宅的关系,总结出一个空间的模式,运用到商业街中来。将一个古镇的街空间融合到商业街中来,使其不仅有现代商业街的时代气息,又蕴含原始的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长出的空间,这些空间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信息。街是随着人们交换产生与贸易的发展而逐渐生长的,它是由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形态,通过将街切割、打碎、重组再造的,运用以景观意境为出发点,寻找适宜的尺度,通过空间变化的重组,营造一条生长出来的街,通过各种元素,铺地、雕塑、喷泉、植物来解决商业街的标识性。街是人们行走,徜徉、休息、交流的开放空间,避免西单大街改造的那样的误区(人可以自由徜徉的街巷被大大拓宽成便利车行的大街,人群从街上被挤到过街天桥,或人们已被车流逼迫到某个区域,已不可自由徜徉,人的愉悦心情也就消大半,一条街道变成了一条车的河流,所以区分空间,使人与车的矛盾得到最大解决,)通过高差解决人车分流。 运动与通路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运动心理,把紧张的运动与放松的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沿河散步道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曲折,延长的运动线路,放松休闲的观赏景观。采用坡道设计,提供带轮的步行交通,使设计更加人性化。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景观设施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单调平直呆板的街道虽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离却很长。人车分流通过竖向的变化,使行车道路与人行处于不同高差,人在商业街的购物会感觉安全,真正营造一个休闲,自由徜徉的街道环境。 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柱下等使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给人们提供驻足,停留,停下来与人交谈,停留一段时间的动作诱因。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指出处于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是人们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们要尽量创造多层的边缘。人的活动是从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的的中心的边界发展起来的, 避免目的地路程的一览无余,更要避免可见目的地而不得不绕行。可见目的的时要遵从简捷的原则。规划的直角使用功能是不方便的。这个聚集包括购物,娱乐休闲和享受生活!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有人情味,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单纯的行走空间,人们在其中流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和休闲!入口广场除了应该烘托建筑的特色与气势,更应该是一个适合人们停留的、开放的,水与绿地交融的公共休憩场所。
广场改造设计经典案例有什么?
新乡,河南省省辖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紧邻河南省会郑州,建国初期为平原省省会。新乡是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重要城市,也是豫北的经济、教育、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规模排名河南省第三位。新乡作为河南省重要城市,也是第一个做地下主题商业广场的。这也打破了很多人敢想不敢做的想法。祥和时代广场的领导们邀请领贤设计院设计师们到项目地洽谈合作事宜。我司出了几张设计稿后成功签下祥和时代广场设计案例。领贤商业设计院根据新乡当地的特色以及新的设计思路去量身打造出一套适合祥和时代广场的购物中心设计。并获得甲方领导的一致好评,又奠定了领贤商业设计院在河南商业设计地位。
关于城市广场设计经典案例的推荐 场地位于繁华的都市和老旧居民楼交叉的区域 广场是一种包容性的
上海的外滩,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周围还有位于黄浦江对岸浦东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地标景观,是去上海观光游客的必到之地。外滩自1943年起又名为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它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临黄浦江,西面是由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所组成的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近年来上海外滩天幕的后方又被新建的许多摩天大楼改变了不少。
国外的话,罗马,意大利首都,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其位于意大利半岛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积有1200多平方公里。罗马是全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与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学,市内的梵蒂冈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驻地。罗马与佛罗伦斯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现今仍保存有相当丰富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貌;1980年,罗马的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有谁知道商业步行街设计的注意事项,分享一下!
1.商业步行街建筑根据地区特性,可以多设计半户外空间,比如阳台、露台、架空层空间等,以增加商业铺面的可变营业面积,从而提高商铺价值。
2.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商业形态对建筑的要求,比如餐饮建筑的厨房对烟道、荷载的要求,KTV对建筑防火的要求等。
3.商业街地下停车场须有完备的标识系统,否则很长的地下停车库会让大多数人迷失。
4.商业建筑的店招须进行专项设计,要保证每层建筑都有店招位。
步行街设计应该考虑什么
摘要:商业步行街在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客户构成、商业业态、商业主题、街道形态、人的尺度、造型设计、立面设计、景观小品、标识设计等,在规划设计时,设计风格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不同风格设计出的商业步行街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常见的风格主要有简约风、仿古风和异域风三种。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步行街的设计吧。一、步行街设计应该考虑什么步行街以其多样的商业活动、灵活的空间布局、独特的消费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商业地产界的青睐,成功的商业步行街是一张漂亮的城市名片。城市在规划设计步行街时,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1、客户构成客户群定位是决定步行街规模、形态和风格的重要设计依据,对客户的社会阶层、购物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分析是商业街设计的基础。2、商业业态商业业态的构成、比例、分布是商业步行街设计的核心,处理好商业、餐饮、娱乐等业态的档次和相互关系决定了商业街日后的发展趋势。3、商业主题商业步行街通常都有以文化包装的商业主题,不同主题和主题风格会影响到步行街的整体规划设计。4、街道形态步行街的街道模式会有所不同,当总体规模较小时,主干形式较多采用;规模较大时,可以增加支街,或者构建网状商业步行街,无论采用何种街道模式,其主街长度都要进行控制,一般300米长的步行街令人愉悦,超过500米就会令人感到疲劳和乏味。5、人的尺度步行街的尺度应该以客户的步行活动为参照,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2-1之间。6、造型设计即步行街的建筑外观造型设计,包括建筑的宏观造型、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感知三个层面。7、立面设计在设计步行街时,设计师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步行街的立面设计,例如各种软性面材的使用等。8、景观小品步行街空间与气氛的形成,还取决于景观、小品等元素的运用,如室外餐饮座、凉亭等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等,这些元素是步行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可以深化步行街的设计。9、标识设计优秀的标识设计能大大提升商业步行街的品牌效应和文化内涵,强化客户的视觉感受和行为体验,好的标识设计将功能性和趣味性融于一身,增加客户的愉悦感。二、商业步行街的设计风格有哪些在进行步行街设计时,还需要考虑选择哪种设计风格,一般来说,步行街的设计风格应统一主题,盲目堆砌元素会显得分散割裂,统而不和,而具体的风格设计则要看步行街规划。常见的步行街设计风格主要有三种:1、现代简约风格现代简约风格适合于都市内的商业步行街,大部分步行街都是这一风格的,其立面形象兼容性较好。2、仿古风格仿古风格的步行街则主要存在于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城市,通过营造仿古步行街,可以打造城市名片。3、异域风情化风格异域风情化的商业步行街则一般适合于大型住宅社区附近,内部功能以餐饮娱乐类为主,杂糅融合了其他国家的建筑设计风格,别有一番风情。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数学教案范例【三篇】
【 #三年级#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能你的见解是最先进的一种方式说不准呢?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习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在教室中摆放大图形,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描一描、测一测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话,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各类图形卡纸及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上课前已在教室中间摆放了一个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T:今天小朋友们是不是感到特别奇怪,老师在咱们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图形,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从外形上来说,直线曲线上来说,从对称性上来说。) T: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们以后观察任何东西都要像今天这样仔细。好啊,那咱们观察过了,老师接下去就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走一走了。(教师示范:请一位小朋友仿照老师的走法,从一点出发,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学生走) T:走得棒不棒?(棒!)你们观察得更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小朋友他是沿着这个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线或轮廓)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图形的边线或者说是轮廓叫作“周长”(板书:图形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一)教学周长 T: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交流。) 教师演示:我们从任一点出发,绕着它的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1)教师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来比划一下它的周长; (2)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你能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吗?(我们还发现了物体表面的周长,板书:物体表面的) T:我们发现了不光图形有它的周长,物体表面也有它的周长。 (3)印一印,描一描:利用你桌上的物体,选取它的一个面,用印一印的方法,描出这表面的图形的周长。 (①印当中来发现不封闭图形;②老师也准备了两个图形,请你来描一描它们的周长:这什么这个不描呢?)(我们从一点出发,绕着图形的边线走,不能回到这一点,这个图形叫不封闭的图形,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可用一句更加简洁的话来概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请你判断下面哪些图形能计算周长(能,请坐好,不能,请举手。) (二)探求周长的方法 T:认识了周长,下面请你想想办法来求求周长吧。 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四人小组了。 小组活动:老师把黑板上展示的基本平面图形放入每个小组的信封里,请各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交流: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来求的?(测量、绳子围、对称性……) 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平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有几厘米,怎么办? (2)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 (3)T:那你能这些方法来求一下刚才印下来的物体表面图形的周长吗? (引到地上的教室中的大图形,以他们在上课时找到的特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周长了。) ※(4)小明的书桌面是一个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在它的二个角上分别裁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问你图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图)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T:通过咱们一节课的共同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篇三】 二年级(上册)教材曾经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那时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全单元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或这些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观察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分成三部分。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 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习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 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平面图形。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习活动。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平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 “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第1、2题要求学生先用三个正方体摆一摆。其中第1题是照教材画出来的几何体那样摆,第2题是按“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要求摆,教学时不能疏忽这一点。第3、4题是“依据视图要求拼搭”,其中第3题的每小题都只有一种摆法,摆好后还要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并画出视图。第4题是开放的,符合正视图要求的摆法不惟一。先把两个正方体一上一下竖着(或一左一右横着)摆放后,第三个正方体可以摆在这两个正方体的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虽然摆成的物体形状不同,但正视图相同;虽然这两个物体的正视图相同,但侧视图不同。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第5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左边和中间的物体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4个正方体,右边物体只能直接看到3个正方体,让学生体会还有1个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 #课件# 导语】精心设计的课件,在教学中能起到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下面是 无 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推理》课件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意识。 2、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难点: 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一直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最能干,今天终于有机会和你们一起研究数学问题,我真的很高兴! 师:你们看,我这里有一支白色粉笔和一支红色粉笔(展示粉笔),我把它们分别放在两只手上,藏在身后,谁来猜一猜,我的右手可能拿着什么颜色的粉笔? 师:请3名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说老师右手拿着红粉笔,也可能说老师右手拿着白粉笔。) 师:有几种可能性呢? 生:两种。(肯定学生的回答。)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信息:红粉笔不在左手。谁能准确猜出我手中分别是什么颜色的粉笔? 请一名学生猜出来:老师右手拿着红粉笔,左手拿着白粉笔。 师:真不错!(展示手中的粉笔)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因为红粉笔不在左手,所以红粉笔一定在右手,那么左手一定拿着白粉笔。 师:说得真好!在生活中,我们常利用一些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判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数学问题——生活中的推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教师:老师从智慧老人那里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出示例1前半部分):“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 师:你知道“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答 师:现在知道他们可能在哪个兴趣小组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纷纷发 学生甲:淘气可能参加足球组,因为他是一个很顽皮的男孩子。 学生乙:淘气可能参加航模组,男生都喜欢玩航模。 学生丙:淘气还可能参加电脑组。…… 教师:可能性太多了!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了。幸好智慧老人还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出示例1完整信息):“淘气喜欢航模,小明不是电脑组的,笑笑不喜欢足球。”我们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 师:“笑笑不喜欢踢足球”,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笑笑有可能参加了电脑小组,也有可能参加航模小组。 教师:现在,请你们在心里默默地思考:这三句话能让你判断出什么?(给学生30秒的独立思考时间) 生自由答 可能会说出:淘气喜欢航模,笑笑喜欢电脑,小明喜欢足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像这些通过文字叙述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文字推理。(板书文字推理) 2、师讲解表格法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方法,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方法,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师:(边贴表格边讲)我是用表格的方法进行推理的。第一行依次写上兴趣小组的名称,第一列分别写上他们的姓名。注意:填写表格时要有序整理信息。“笑笑不喜欢踢足球”我们就在这一格画×。“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该怎么在表格中体现呢? 生:在小明的第三格画×。 师:“淘气喜欢航模”就在表格里淘气所对应的航模的格子里画∨。 师指着淘气第三格问,这里该画什么? 生:画×。 师:为什么? 生:因为淘气喜欢航模,他就不可能喜欢电脑 师:你还能在哪里画×?为什么? 生:因为淘气喜欢航模,他就不可能喜欢电脑,也不可能喜欢足球。 师:表格完成了吗? 生:没有。 师:谁来把表格继续完成? 生:在小明的第一格画∨,第二格画×;笑笑第二格画×,第三格画∨。 师:通过列表,我们推理得出淘气喜欢航模,笑笑喜欢电脑,小明喜欢足球。我们把这种通过列表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列表推理(板书列表推理) (板书结论) 师:你们认为这种列表推理的方法有什么优点? 生:很清楚、很明白。 3.试一试 智慧老人觉得我们同学特别聪明,就想考考你们,他给你们出了一道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师:接下去请你们用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可以提醒让学生试着用表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摸球游戏》课件 】 一、谈话引入课题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一张是“生”,一张是“死”,抽到“生”就可以获救,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请问,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么?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板书:可能(不一定)一定不可能【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介绍学具,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纸箱、8个黑球、1个红球(两种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猜想】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出示课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填在书上。 三、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实践探索。 (1)【操作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每人摸5次,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组长负责)。 (2)【验证】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 (3)【深化认识】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延伸:如果要一定摸到黑球,该怎么办? 如果要黑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怎么办? 四、实际应用 1.试一试(1)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试一试(2):让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课本85页练一练) 2、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分别摸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出示课件】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冬天会下雪),内陆地区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学生回答),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冬天不太冷,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说一说活动 【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在平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具有可能性,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把结果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自我问答: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使枯燥的知识趣味性,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之中。与此同时,也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课件 】 第1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 奇思的父亲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2、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3、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三、日历中的规律 1、观察日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角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日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发现 3、观察日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4、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看日历》课件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日历,能从日历上找到一些重大节日并熟记。会计算从哪年到哪年是几周年,从哪天到哪天是几天,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能从日历上找到一些重大节日并熟记。 2.会计算周年、经过天数,会根据一些相关提示推算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时间和推算星期几。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年当中都有许多节日,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节日依次写到黑板上。 1.为什么喜欢过“六一”儿童节? 2.其实这些节日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所以大家要牢记它们。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看日历。 随便翻开一页日历,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2.分别在今年的日历上找到各个节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结合各个节日的特殊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用年、月、日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同学们可以随便说一个今年的日期,老师不用看日历就能推断出这一天是星期几,不信就试试。 生提问,师回答。 你们想不想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师交待方法:先算间隔时间(天数),用天数除以7,如果没有余数,即为原星期几;如果有余数,从起始的星期几往后推出余数所表示的天数。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见教材P72—练一练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年、月、日》教案 】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3.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制作年历,培养初步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 1.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能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评价要点: 1.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判断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方法。 2.掌握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的方法。 3.知道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2时=()分60秒=()分60分=()时1星期=()天(二)新知学习 课题:认识年、月、日。 1、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教学P47例1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31天有哪几个月?30天有哪几个月?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教学P49例2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840 1902 1955 2000 2009 2100 1996 1987 1994 2008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有几个月?一个月中最多的有几天?最少的有几天?还有的月份是多少天? 二、归纳 习惯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1、3、5、7、8、10、12,小月(30天)有:4、6、9、11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5、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简便的算法有 (1)31×7=217(7个大月)30×4=120(4个小月) 平年217+120+28=365(天)闰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0×12+7-2=365(天)闰年:30×12+7-1=366(天) 三、小结 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四、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3)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2.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3.为了算出全年的天数,平平把12个月每月的天数都加了起来。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列出算式。 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年?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6.张华今年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7.小组内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8.用下表制作一个明年1月份的月历。 9.填空 (1)1年有()个月,是31天的月份有()。 (2)1年有()个季度,一个季度有()个月。 (3)平年有()天,闰年有()天。 (4)平年的2月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 (5)2年=()个月3个星期=()天。
一整套建筑设计图纸包括哪些内容?
一套完整的建筑图纸,根据其专业内容或作用的不同,一般包括:1、图纸目录包括每张图纸的名称、内容、图纸编号等,表明该工程图纸由哪几个专业的图纸及哪些图纸所组成,便于检索和查找。2、设计总说明主要说明工程的概况和总的要求。3、建筑施工图包括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构造详图。表示建筑物的内部布置情况,外部形状,以及装修、构造、施工要求等。4、结构施工图包括结构平面布置图和各构件的结构详图。表示承重结构的布置情况,构件类型,尺寸大小及构造做法。5、设备施工图包括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等设备的平面布置图、系统图和详图。表示上下水及暖气管线布置,卫生设备及通风设备等的布置,电气线路的走向和安装要求等。建筑设计图纸分类1、建筑施工图。主要用来表示建筑物的规划位置、外部造型、内部各房间的布置、内外装修构造和施工要求的图件。主要图件有:施工首页图、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和建筑详图(主要详图有外墙身剖面详图、楼梯详图、门窗详图、厨厕详图)。简称“建施”。 2、结构施工图。主要表示建筑物承重结构的结构类型、结构布置,构件种类、数量、大小及作法的图件。 主要图件有:结构设计说明、结构平面布置图[基础平面图、柱网平面图、楼层结构平面图及屋顶结构平面图和结构详图(基础断面图楼梯结构施工图、柱、梁等现浇构件的配筋图)]。简称“结施”。 3、设备施工图。主要表达建筑物的给排水、暖气通风、供电照明等设备的布置和施工要求的图件。因此设备施工图又分为三类图件:(1)给排水施工图:表示给排水管道的平面布置和空间走向、管道及附件作法和加工安装要求的图件。包括管道平面布置图、管道系统图、管道安装详图和图例及施工说明。 (2)采暖通风施工图:主要表示管道平面布置和构造安装要求的图件。包括管道平面布置图、管道系统图、管道安装详图和图例及施工说明。 (3)电气施工图:主要表示电气线路走向和安装要求的图件。包括线路平面布置图、线路系统图、线路安装详图和图例及施工说明。简称“设施”。
上一篇:天津九号公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