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行政区划调整
安徽省为什么会撤销巢湖市?
安徽省撤销巢湖市的原因如下:巢湖夹在合芜马三地之间,经济实力在四市之中最弱,区划调整后,合肥,芜湖、马鞍山受益匪浅,三市连成一片,所形成的集群效应能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安徽真正融入长三角的步伐,甚至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安徽方面认为,区划调整将在更大区域范围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学界普遍认为,沿江地区应该发展的重点,合肥应作为中心,这样皖北、皖南的利益均能兼顾。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全面提升皖江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培育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扩展资料:1999年7月9日,安徽省政府批复撤销巢湖地区及县级巢湖市,设立地级巢湖市,地级巢湖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居巢区青年路。原县级巢湖市改为居巢区,以原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为居巢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风路。巢湖市辖原巢湖地区的无为县、庐江县、含山县、和县和新设立的居巢区,实行市领导县、区体制。2011年7月14日,撤销地级巢湖市,设立县级巢湖市,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巢湖百度百科-三分巢湖
巢湖为什么要撤市
巢湖撤市官方回答:1、巢湖在芜湖、马鞍山、合肥之间,相对发展比较缓慢,发展空间较小。2、地理位置阻碍了安徽的经济圈的连接,把安徽发展最快的三个城市隔开了。3、阻断了合肥与芜湖、马鞍山的联系,导致后两个城市向南京经济圈的靠拢。4、合肥经济大发展的需要,向南发展已经到了巢湖边,没有空间了。5、政府发展特大城市的需要,想把合肥发展成为中国特大城市行列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扩展资料:巢湖如今是合肥代管的一个县级市,是以中国五大淡水湖巢湖命名的城市,巢湖是在1984年设立的县级市,1999年升级为地级市,2011年8月被撤销地级市,设立巢湖县级市,在国内实属罕见,这个短命的地级市只短短存在了12年。原来巢湖的各县被三个市所分,称之为“三分巢湖”,庐江县划给了合肥,无为县划给了芜湖,含山县、和县划给了马鞍山,自此地级巢湖市不复存在,成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巢湖的牺牲却壮大了其它城市,尤其是合肥,自此合肥市域面积大增,淡水湖巢湖成为了合肥的内湖,合肥吞并巢湖后直指长江,向来如此,省会的壮大必须牺牲周边的县市,如杭州先后吞并了萧山、余杭、富阳。以后估计海宁、诸暨都会成为杭州的囊中之物。
巢湖属于合肥市吗?
属于。巢湖市,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合肥市代管,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介于合肥、芜湖两市之间,东与含山县交界,西北与肥东县接壤,南与无为毗邻,西南隔兆河与庐江县相对,东北隔滁河与全椒县相望。简介商时地属南疆,故名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周时为巢(伯)国地。春秋时为楚属国。四至东到昭关(今属含山县),西至庐江,南达长江,北到巢湖。巢国多次被吴所占,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灭吴,巢国还楚。秦统一后,置郡县,今柘皋一带为橐皋县,今巢湖以南为居巢县,也作居鄛,两县均属九江郡。东汉末年,曹操占据居巢,此后一直隶属曹魏。西晋在原居巢境内分设居巢、临湖、襄安,隶属庐江郡。来源:百度百科-巢湖 (安徽省合肥市代管县级市)
巢湖属于合肥市吗
巢湖属于合肥市。
巢湖市,安徽省合肥市代管县级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介于合肥、芜湖两市之间,东与含山县交界,西北与肥东县接壤,南与无为毗邻。
巢湖市境内地形地貌系江淮丘陵向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分低山、丘陵、岗地、平原(滨湖平原及波状平原)、水域五种地貌类型。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部低,沿巢湖形成蝶状盆地。
巢湖市属于哪个市?
巢湖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位于省城合肥的南部,西南滨巢湖周边分别与肥东、全椒、含山、庐江、无为接壤。古称“居巢”、“南巢”,“成汤放夏桀于南巢”即出于此,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余年。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淮南、合九铁路及合宁、沪蓉、合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流经巢湖市182公里,芜湖长江大桥和铜陵长江大桥横跨长江天堑,是巢湖市连接江南的跨江通道,政府驻地卧牛山街道。扩展资料:巢湖市境内地形地貌系江淮丘陵向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分低山、丘陵、岗地、平原(滨湖平原及波状平原)、水域五种地貌类型。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部低,沿巢湖形成蝶状盆地。巢湖市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分布较广,经普查和勘探,已发现各类矿产29种,矿产地186处。其中查明的矿种有23种,矿产地144处,开发利用17种。巢湖市水生维管束植物、湿地高等植物共30科,44属52种。水面群落有芦苇、荻、竹叶眼子菜、苦草、菹草、野菱、水花生、水葫芦;柳树群落,滩涂群落有莎草、蓼等;伴生植物有小叶星宿菜、荆三榛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巢湖
巢湖市为什么降级?
巢湖市降级的原因:巢湖夹在合芜马之间,经济实力是四个城市中最弱的。区划调整后,合肥、芜湖、马鞍山受益匪浅,三市连成一片。集群效应可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安徽真正融入长三角,甚至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安徽省认为区划调整将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及城乡一体化步伐,最终达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优化土地开发格局,全面提升皖江中心城市建设和承接产业,培育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地形地貌:巢湖市境内地形地貌系江淮丘陵向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分低山、丘陵、岗地、平原(滨湖平原及波状平原)、水域五种地貌类型。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部低,沿巢湖形成蝶状盆地。巢湖市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分布较广,经普查和勘探,已发现各类矿产29种,矿产地186处。其中查明的矿种有23种,矿产地144处,开发利用17种。巢湖市水生维管束植物、湿地高等植物共30科,44属52种。水面群落有芦苇、荻、竹叶眼子菜、苦草、菹草、野菱、水花生、水葫芦;柳树群落,滩涂群落有莎草、蓼等;伴生植物有小叶星宿菜、荆三榛等。
巢湖现在是县级市吗,为什么被降级了
巢湖市安徽省合肥市代管县级市,巢湖已经被瓜分了,被合肥和巢芜湖瓜分了,所以被降级了。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介于合肥、芜湖两市之间,东与含山县交界,西北与肥东县接壤,南与无为毗邻,西南隔兆河与庐江县相对,东北隔滁河与全椒县相望。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介于合肥、芜湖两市之间,地处东经117°25′—117°58′和北纬31°16′—32°。东与含山县交界,西北与肥东县接壤,南与无为毗邻,西南隔兆河与庐江县相对,东北隔滁河与全椒县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2046.14平方千米,其中区域内巢湖水域面积463.78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巢湖市下辖11个镇、1个乡、6个街道,常住人口80.32万人,户籍人口86.04万人。扩展资料:巢湖市境内地形地貌系江淮丘陵向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分低山、丘陵、岗地、平原(滨湖平原及波状平原)、水域五种地貌类型。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部低,沿巢湖形成蝶状盆地。巢湖市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分布较广,经普查和勘探,已发现各类矿产29种,矿产地186处。其中查明的矿种有23种,矿产地144处,开发利用17种。巢湖市水生维管束植物、湿地高等植物共30科,44属52种。水面群落有芦苇、荻、竹叶眼子菜、苦草、菹草、野菱、水花生、水葫芦;柳树群落,滩涂群落有莎草、蓼等;伴生植物有小叶星宿菜、荆三榛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巢湖
合肥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什么意思?
“大湖”指的是生态之湖、人文之湖、融合之湖。“名城”指的是“六个城”;分别是经济繁荣的实力之城、人才集聚的智慧之城、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全民参与的创业之城、文化浓郁的魅力之城、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创新”指的合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和创新资源,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高地”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就是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吸引更多战略资源、营造更优发展环境、拥有更新体制机制、赢得更好发展先机的“集聚地”。合肥,安徽省省会,居皖之中,地处江淮之间,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发源于此而得名,是正在建设中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是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和县级巢湖市(代管),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4大开发区。全市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9万;城市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409万。扩展资料:合肥历史文化悠久:巢湖流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多年。合肥这座城市已有2200多年历史,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人文底蕴深厚,楚汉相争时期政治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宋代名臣包拯、晚清重臣李鸿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平将军”张治中、人民解放军上将李克农、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都是合肥人。合肥区位条件优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交通便捷,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内河航运等多式运输于一体,是建设中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合肥高铁南站与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和杭州东站组成“华东四大铁路枢纽站”,随着该站的开通,合肥逐步形成“一横两纵四射”“米”字形的高铁路网布局,3小时内可通达国内诸多重要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合肥迈入地铁时代。4E级新桥国际机场设计年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15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新港通江达海,开通了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货运班列。合肥科教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微型电子计算机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等均诞生于合肥。现有中科大等高校60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38所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13家,各类研发机构959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试验室150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进入“千人计划”的海归人才225人,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86名,各类科技人员70多万。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评价,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中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现在,合肥正在大力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中国农科院食品创新研究院、安大绿色发展研究院、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热物理所合肥先进能源装备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中央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国家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试点、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等。合肥产业特色鲜明:现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拥有家电、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一大批重点产业,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城,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拥有江淮、安凯、长安等知名自主汽车品牌。近年来,新型平板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爆发式增长,确立在全国先发优势,集成电路、燃气轮机、生物医药、高端医疗与装备、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推进,正在形成新的突破。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85亿元、增长13.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增长1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86家,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合肥充满开放活力:大力弘扬“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先后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与美国哥伦布等国外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目前,已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40家。已建或正在建设“四港”(水运港、国际内陆港、航空港、跨境电子商务港)、“三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一中心”(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等八大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西延入欧、国际货运航班直达欧美。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积极参加长三角大通关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发展,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不断提升产业承接、市场融合、体制接轨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努力打造对内对外开放新高地。合肥环境宜居宜业:合肥坐拥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城湖共生、产城一体、生态宜居,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和“国家森林城市”,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6.8%,是全国唯一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2014年7月,巢湖流域获批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年来,持续开展“效能革命”,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是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多次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三次捧得“长安杯”。“十二五”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合肥市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文明城市”“幸福城市”“创新城市”“森林城市”“平安城市”的美誉度不断提升。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大多从“十五”末的第17位、18位,提升至前10位,或接近前10位。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74.3亿元,增长9.8%;完成财政收入1114.11亿元,增长1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4.85亿元,增长7.6%;规上工业增加值2269.13亿元,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6501.17亿元,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5.70亿元,增长1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合肥市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树立新标杆、谋求新跨越,努力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五大发展行动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努力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参考资料:南方网-合肥
巢湖是地级市还是县级市?
巢湖是县级市。2010年7月14日之前,安徽省下辖17个地级市,除了以上16个之外,还有一个巢湖市,2010年1月,为实现发展合肥为“地区性特大城市”的目标,安徽省决定撤销巢湖市的行政编制。2010年7月14日,安徽省正式收到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巢湖市将被一拆为三,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此后,安徽省下辖地级市正式变为16个。除此之外,安徽省还有7个县级市、44个市辖区、54个县、以及1个国家级新区。扩展资料区划沿革2004年4月10日,撤销环城镇、半汤镇、亚父乡,新设立半汤街道,原城区4个街道更名并适当扩大区域规模:撤销半汤镇设立半汤街道;原朝阳街道更名为亚父街道,将原亚父乡整建制并入;原城南街道更名为天河街道,将原环城镇的高峰等7个村委会并入。原城北街道更名为凤凰山街道,将原环城镇的灯塔居委会并入;原卧牛街道更名为卧牛山街道,将原环城镇的西圣等5个居委会和贾塘等5个村委会并入。调整后,居巢区辖5个街道、15个镇、2个乡:半汤街道、凤凰山街道、亚父街道、卧牛山街道、天河街道;银屏镇、散兵镇、炯炀镇、柘皋镇、夏阁镇、栏杆集镇、司集镇、中庙镇、槐林镇、坝镇镇、沐集镇、中垾镇、苏湾镇、赵柳镇、黄麓镇、庙岗乡、西峰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巢湖百度百科-安徽
安徽省有多少个地级市?
截至2020年7月,安徽省共有16个省辖地级市:合肥: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芜湖: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湾沚区、繁昌区、无为市、南陵县蚌埠: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淮南: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凤台县、寿县马鞍山: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含山县、和县、当涂县淮北: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铜陵:铜官区、郊区、义安区、枞阳县安庆: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桐城市、潜山市、怀宁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黄山: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阜阳: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界首市、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太和县宿州:埇桥区、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滁州: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凤阳县、定远县六安: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霍山县、金寨县、舒城县宣城:宣州区、广德市、宁国市、郎溪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池州: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亳州: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安徽
安徽省16个地级市分别是?
安徽省16个地级市分别是: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阜阳市、宿州市、滁州市、六安市、宣城市、池州市、亳州市。1、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安徽省辖地级市、省会,是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2、芜湖,简称“芜”,别称江城、鸠兹,安徽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华东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工业基地、全国综合交通枢纽、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3、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安徽省辖地级市,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成员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4、淮南,古称州来,安徽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华东地区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安徽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地处安徽中北部。5、马鞍山,简称“马”,安徽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 是南京都市圈城市,合肥都市圈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
三分巢湖为何能批准
巢湖市政府批复:1.巢湖位于芜湖、马鞍山和合肥之间,发展相对缓慢,发展空间较小。2.地理位置阻碍了安徽经济圈的连接,并将安徽三个发展最快的城市分隔开来。3.它阻断了合肥、芜湖和马鞍山之间的联系,导致后两个城市与南京经济圈关闭。4.为适应合肥经济大发展的需要,向南发展已到巢湖边缘,没有空间。5.为满足发展特大城市的需要,政府希望将合肥发展成为中国特大城市之一国务院。关于同意取消安徽省巢湖市地级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回复。巢湖现在是合肥管理的县级城市,以中国五大淡水湖巢湖命名。巢湖市成立于1984年,1999年升格为地级市。2011年8月撤销,成立巢湖县级市。这在中国很少见。这个短命的地级市只存在了12年。巢湖县最初分为三个市,称为“三分巢湖”。庐江县划归合肥,武威县划归芜湖,韩山县和和县划归马鞍山。
三分巢湖的三分巢湖背景
在安徽全力打造皖江城市带同时,受震动最大当属南京与武汉,尤其是南京,一直以来,安徽马鞍山等地早已被其视为“圈内之物”。事实上,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互补性强,可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交通物流配套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此外,长三角向泛长三角腹地扩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而皖江城市带有望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扩大合肥的经济体量,进而增强对省内资源的集聚力,合肥经济圈做大,将与南京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形成竞争、合作的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学界质疑,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做大合肥,这样的合肥经济圈将圈不住小兄弟。但另一方面,不容质疑的一个事实是,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向心力”将会加强。此前,安徽城市与省外联系远远大于省内联系,改变区划前的马鞍山和芜湖处于长江以南,自视为南京都市圈成员,与南京的经济联系远比与合肥密切。随着芜、马与合肥成为相邻城市,合马芜联系势必加强,此外,安徽对省会城市做大做强的决心,会强化合肥区域中心的地位。南京未来则要看能否与周边城市保持互利共赢的态势和强有力的政策力度,经济圈不是一圈了之,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好事,有利于通过竞争和合作,来壮大各个节点城市的实力,同时改变不同城市间在新的利益格局下的博弈关系在大区域范围内,有形无形地会形成一种竞争,产业的分工、要素的流动,逐渐会突破一些行政区划的限制。但行政区划变大,有利于合肥的扩展,通过一些政策措施,以及新区、开发区的建设,也会吸引一些产业。应该说,如果合肥发展好了,对南京的发展也是促进,由于南京与合肥各有特色和优势。南京和合肥的合作领域很多,当然也会有竞争,在竞争中,发挥优势,避免劣势,较好地解决产业同构问题,更有利于调整两地的产业结构。不过,有压力才能带来两地的快速发展,武汉和合肥的关系也是同样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区划调整后,合肥经济圈将会加大跑马圈地力度,与南京、武汉“三足鼎立”,支撑起中国中东部城市新版图。 合肥之南的巢湖市,因湖和古居巢得名。1999年,巢湖地区及县级巢湖市被撤销,设立地级市。12年轮回,巢湖市似乎从起点回到原点 。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处长殷君伯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处于合肥、芜湖、马鞍山之间的巢湖,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塌陷了。而相邻的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没有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反而像个海绵体一样吸食着巢湖的生产要素。兄弟城市的南北夹击,造成了巢湖市在招商时并无优势可言。据统计,巢湖市财政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亿元,增长26.9%。住房需求大幅下降,2011年到2014年的三年间,房价从6000元一平方暴跌至2000多一平方,大量人口外流是主要影响。第三产业也受到很大冲击,以至于爆发的哥罢运。尽管地级巢湖市建制极不稳定,但是其下辖的四个县建制却基本未受影响,且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这种弱市强县的现象,一些学者形象地称之为’‘小马拉大车”。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认为,巢湖设立地级市违背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其本身不具备区域经济中心的实力,对周边地区也就没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巢湖自己市区人口40万,下辖总人口却达到400万,巢湖城区仅为37平方公里,而它整个辖区面积却有9000平方公里。分拆巢湖市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方便安徽省内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合肥是不二之选。长期以来,安徽省一直心怀缺乏一个特大中心城市的缺憾。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2010年人口总量570万人,只占全省的9.6%,低于同期全国省会城市13.3%的平均水平,GDP为2702.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2%,经济首位度远低于其他省会城市。合肥与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经济总量小,也导致全省资源的集聚效应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合肥急需做大,增强对省内城市的向心力,提高全省资源的集聚能力。。事实上,近年来,合肥一直也想大力发展自身,设立滨湖新区就是一个标志,这也意味着合肥试图从内陆走向沿湖的滨湖城市。而此次三分巢湖,巢湖正式成为合肥的内湖,并使其距离“沿江省会”的梦想进了一大步,合肥如今距离长江最近仅有数公里的距离。不仅如此,新合肥拥有708万户籍人口,人口占全省比例上升到12%,并以1140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一跃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按照2010年的数据,巢湖市撤销后,合肥的GDP由原先的2700亿元增至3012亿元,一举跨过3000亿元门槛。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即定下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不过,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区域内主要产业均靠招商而来,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不免导致产业整体布局落实不到位,产业同构现象突出。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横亘在三个城市之间的巢湖市,让三个产业结构较为相似的城市联系弱化了不少。而此次三分巢湖之后,三座城市实现无缝对接,对于有效协调产业招商,协调产业布局规划等,均将起到巨大作用。程必定认为,这个方案将最大限度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升至新的高度。而更大范围内看来,按照分拆方案,合肥、芜湖、马鞍山将正式连在一起,三者在钢铁、汽车、家电产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以家电产业为例,合肥白色家电产业庞大,但芜湖同样也不落后,而此次三分巢湖之后,两市成为“邻居”,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产业链的延伸,通过更为完善的协调机制来防止恶性竞争。“合作、降低沟通成本将成为今后三市在协调产业规划方面的主题。”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省上报给国务院的方案里也提到了这一点。分拆巢湖带来的产业重组机会亦得以增加。以港口为例,位于江南的芜湖都曾经试图在长江北岸建设沿江工业园区和物流中转基地。尽管规划得到安徽省省政府批准,但由于长江北岸的无为县、和县归巢湖市管辖,致使规划无法实施。此次分拆之后,将直接有助于芜湖港(600575,股吧)口的大规模发展。事实上,芜湖和马鞍山一直在打造同城化,这次拆分后,今后两市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对于同城化步伐将大有促进。 和当地的老百姓相比,政府官员的人事变动,可能是巢湖拆分最大的振荡波,主要来自利益阻力、心理阻力。”张永理告诉记者。新华社报道称,从8月22日起,安徽省将全面启动行政区划调整的对接实施工作,计划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员安置等主要工作。从宣布拆分之日起,原巢湖市直机关干部如何进行安置,就成各界关注焦点。据公开的方案显示:处级、科级及以下人员,分流至省直、合、芜、马和县级巢湖市,也可申请去省内其他地市,正处级原则上安排实职;50周岁以上或满30年工龄可自愿提前退休或离岗;市直属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机关工勤人员,全由合肥市接受。地级巢湖市共有49个工作机构,其中,政府工作部门30个,直属机构9个,加上事业单位等,需分流的公务人员较多,如何消化吸收是个大问题。尽管这样,人们对节约的行政成本仍充满期待。地级政府的撤并,大量费用会随之而产生,专项经费数额至少以亿元计。安徽方面并未公布经费数额,拆分节省下来的钱,肯定要超过花费的钱。程必定举例说,撤销地级巢湖市后,将有上千辆公车停开,这将节省约5000万元,原巢湖市每年大约100人出国,加上开会、接待等公费开支,撤并后这些费用也能节省下来。业内专家认为,此次分拆巢湖市仅仅是个开始,更大范围的行政区划调整已在酝酿。不仅仅是安徽,当前各地调整区域规划方兴未艾,需要注意的难题除了安置撤销机构的人员外,还有要考虑,原来的区域能否融入新的新政单元?因为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生力量可能被边缘化。张永理认为,在大区域范围内,有形无形会形成一种竞争,产业的分工、要素的流动,逐渐会突破一些行政区划的限制。所以,调整行政规划,应该遵循经济活动自身的规律,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
上一篇:cz6318航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