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委员建议迁都河南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4-12 13:13:36编辑:莆仙君

京杭大运河是谁修建的

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是在春秋时期开凿的,它的建设在隋朝时期完成,后还在多个朝代经过多次修建,因此人们大多是说京杭大运河是由隋炀帝下令修建的。杨广下令调征河南、淮北诸郡人民百多万人修通济渠,西段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阳渠故道,东段走汴渠故道入淮水,他还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人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自山阳至杨子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并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次申遗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关遗产58处。

京杭大运河是谁修建的

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下令修建的。始建于春秋时期,后在隋朝时完成建设。京杭大运河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全长1797公里,这条运河连接着杭州、北京两地,它对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巨大贡献。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背景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唐朝国都洛阳还是西安

西安和洛阳是唐朝不同时期的国都。初唐时期选择长安作为首都,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后来唐朝第一次迁都至洛阳,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为“周”,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西安重新变成都城,但公元904年,唐朝第二次迁都于洛阳。

汉唐时期的西北环境比较好,长安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可以说长安这个古都是大环境造成的结果。隋唐时期都选择了长安作为首都。然而,由于气候的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发展变得越来越干燥,导致农田粮食生产产量不稳定。

长安城不再自给自足,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从外面运输谷物。为了顺利地将粮食从外运到长安,隋朝修建了大运河,以方便从江南到长安的粮食运输。

然而,这个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来自江南的粮食只能运到洛阳,而不能运到长安。因此,有一段时间,唐朝皇帝只能去洛阳,为了更加方便起见,他们可以在那里我们建造了一座宫殿。此后,唐朝形成了“左有洛阳西有长安”两个都城。


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为什么要迁都到洛阳?

因为武则天从巩固自己统治地位出发,充分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武则天将首都从长安迁到了洛阳。 1.经济方面看。长安人口急剧膨胀,需从外地大量调入粮食。浪费大量的人力经函谷关、潼关将粮食及其他物资运输到长安。可以说,这种运输成本相当高。然而,洛阳地处河南腹地,有大运河与外界相通,漕运发达,运输成本低廉快捷,使得各地物资可以更加省时省力地到达洛阳。况且,洛阳保留了隋朝遗留下来的最大粮库,有充足的物资可以供应中央朝廷享用。同时,洛阳是当时仅次于长安的城市,城市设施完善,有适宜生活起居的各种场所,不需要大兴土木建设。因此,处于节约成本考虑,武则天迁都洛阳。 2.从政治方面看。长安,是唐王朝的根基所在,很多忠诚于唐朝的旧臣非常多,这些人聚集在武则天周围,时常让她寝食难安。洛阳远离唐王朝核心,不用担心周边的人对自己不利。因此,武则天处于巩固自己地位考虑,迁都洛阳。 3.从社会看。当时的人们盛行信奉佛教,洛阳地区自汉朝以来佛教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更能迎合当时社会的氛围,给大家营造一个亲民感,造成与民同乐的氛围。另外,武则天迁都之前,在社会上制造了大量的神秘感,就像《镜花缘》描述的“百花要在洛阳聚会,洛阳具有王者灵。”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迁都洛阳更能过上安宁、稳定的生活。因此,武则天出于迎合社会风气考虑,迁都洛阳。 武则天迁都洛阳,开启了武周政权二十多年的统治,她统治期间政治、经济、文化都实现了大发展,武则天时期被称为“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武则天建都在洛阳还是在西安?

武则天建都在洛阳。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到了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以周代唐,并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第二年,武则天更是将关内近十万户居民迁到洛阳。定都洛阳的政治问题东都洛阳由于相对远离政治中枢,为武则天与寒门士子的接触提供了某些便利。在武则天定都洛阳后,相继通过修订《姓氏录》、运用酷吏、开设殿试、增设武举等方式,削弱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为寒门士子入朝为官铺平道路。抛弃长安,定都洛阳,不过是武则天处于政治权衡而考虑的结果。然而,在学术家传、书籍罕见的唐代,门阀贵族把持教育文化依然是一种大势,进士科录取数量较少,韩愈考中进士的那届“龙虎榜”人数最多,也堪堪23人而已。在古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影响力的确不容小觑。

国民党历次迁都

  一、国民政吅府
  1.广州(1925.7.1-1927.1.1),由广州的护法军政吅府改组。
  2.武汉(1927.1.1-1927.8.22),因北伐至武汉,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北迁武汉。1927.8.22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吅府合并。
  3.南京(1927.4.15-1927.8.22与武汉国民政吅府合并),因蒋介石与国民党右派於上海清党後,於南京另组国民党党中央及国民政吅府,因此造成宁汉分裂。
  2与3为宁汉分裂的关系,故有两个国民政吅府,後南京与武汉两国民政吅府协议,将南京国民政吅府取消,武汉国民政吅府则迁往南京。
  4.南京(合并後,1927.8.22-1937.11.27),1932年1月一度因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因此短暂迁都洛阳,同年12月迁回。
  5.重庆(1937.11.27-1946.5.1),名为陪都,实为实际首都。因对日抗战,故迁至重庆。
  6.南京(1946.5.1-1948.5.20),抗战胜利後迁回南京,至1948年5月20日因行宪,国民政吅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後改称中华民国政吅府,虽然有时习惯上被沿用国民政吅府,但此说法并不正确。
  二、迁台前的中华民国政吅府:
  1.南京(1948.5.20-1949.⒋25),因行宪改组,後以共吅军进逼南京,代总统李宗仁於是将政吅府迁往广州(但此前行政院已在1949年初迁往广州办公)。
  2.广州(1949.⒋25-1949.10.12),因共吅军进逼广州,中华民国政吅府再迁往重庆。
  3.重庆(1949.10.12-1949.11.28),因共吅军进逼重庆,中华民国政吅府再迁往成都。
  4.成都(1949.11.28-1949.12.10),因共吅军进逼成都,中华民国政吅府再迁往台北。
  5.台北(1950.3.1-今)
  三、其他国民政吅府:
  1.国民政吅府(扩大会议)──北京(1930.9.1-1930.10),因反蒋运动,反蒋各派於北京组织国民政吅府,时值中原大战末期。
  2.国民政吅府(宁粤分裂)──广州(1931.5.27-1932.12.15),因蒋介石无故扣押胡汉民,引发粤系、桂系联合反蒋,粤、桂实力派便於广州另组国民政吅府,导致宁粤分裂。後於1932年宁粤议和,广州国民政吅府撤消,改组为西南政务委员会,仍保持半独立状态。
  3.(伪)国民政吅府(汪兆铭)──南京(1940.3.30-1945.8.12),此为日本扶植的傀儡政吅权,後因二战结束而垮吅台。


曹操不是迁都许昌了吗,怎么会死在洛阳的呢?

曹操末年,都在修复洛阳,因此死在洛阳很正常!
他为什么要修复洛阳呢?主要为儿子曹丕做准备。

1.因为后来曹丕做了皇帝,而洛阳又是东汉皇帝的首都,为了表明自己是能统一天下的皇帝,所以就选择了洛阳
2.因为洛阳繁荣,适合当首都.虽然洛阳曾经被董卓烧过,但是着也是多年以前的事情,而洛阳为于魏国内部,打仗不可能打到那里,而且经过多年发展,洛阳已经恢复昔日繁荣,而其它城市多年征战,已经破烂不堪,所以选择了洛阳
3.封建迷信的原因.因为东汉历代皇帝都居住在那里,充满古人说的”真龙之气”,为了表明自己是真命天子,所以就选择了洛阳

随便说一下,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氏占据邺城,曹操自领冀州,进而统一了黄河流域,始在齐桓公所筑旧址上营建邺北城。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为魏公,在邺“建魏社稷宗庙”。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进封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并召集群臣议事。此后,黄河流域名义上虽属汉朝,都城在许昌,但实际政治中心在邺。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次年,移都洛阳.
魏五都 魏因汉祚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


在三国志中,董卓为什么要不顾劝阻坚持迁都长安?

董卓不顾劝阻坚持迁都长安的原因有三点。其一,长安离董卓的起兵之地西凉更近。其二,长安地形易守难攻,更容易布防。其三,洛阳政治集团与关西军事集团错综复杂,迁都长安更容易稳定政权。首先,长安区离他的大本营更近。大家都知道,董卓来自西凉地区,也就是现在中国的西北部。当时的都城洛阳地处中原,离他的司令部相对较远。此时,皇帝若能迁居长安,则离他的军队驻防更近,便于进一步控制皇帝,控制朝廷的大权。当时董卓已经被皇帝封为相国,所以他还有很大的权力。为了有效地维持这一地位,他迁都长安。其次,长安更容易防守,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长安附近有一些非常肥沃的农田,那里可以种植粮食,满足许多军队和人民的需要。与此同时,长安的郊区也有一些非常危险的地方。只要有少量的军队驻扎在那里,他们就能抵挡住大军的进攻。董卓选择迁都长安,就是因为这种情况。最后,那就是来自关西的巨大军事压力,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虽然西凉反叛者在董卓面前已经受到了重大打击,但一直没有被消灭,相反,韩隋作为反叛者的领袖仍然占据了相当的位置,东凉部和董卓一直在洛阳威胁着东都。若久留洛阳,凉州乃至关中都有可能遭殃。这样一来,他们只需要派遣少量的部队去保卫一些危险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确保天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命令一些地方的王公。当时,各地的诸侯自发地联合起来,组成联军攻打董卓,营救天子。此时,董卓能够及时撤退到长安,这是一个很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

谁劝董卓迁都长安

  李儒劝董卓迁都长安。  在董卓和诸侯联军的战斗中,董卓一方是处于弱势的,所以董卓才同意迁都。但是为了给董卓迁都提供时间,李儒先是建议董卓提前回到洛阳,回去后就立即准备进行迁都,派吕布先守虎牢关抵挡诸侯,拖延时间,后才建议董卓在离开后四处放火焚烧洛阳。  既然诸侯联军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那么面对董卓逃跑和帝都失火两个选择,必定会选择先灭火,保卫帝都,然后才去追董卓,所以这样一来就给董卓迁都拖延了时间。  李儒不愧是董卓的心腹谋士,在董卓面临着诸侯联军讨伐的困难时,还能为董卓提出迁都长安,焚烧洛阳的一石四鸟之计,不但使得董卓可以避免和声势浩大的诸侯联军硬碰硬,安全撤离,还能坐山观虎斗,为以后一统天下提供兵源和钱粮这些资本。

建议曹操迁都许都的是谁

建议曹操迁都许都的是董昭,他是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
董昭曹丕继魏王位后,董昭任将作大匠。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昭自此成为曹操的谋士。曹丕称帝后,升任大鸿胪。此后先后担任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重要职位。


曹操听从了谁的建议决定迁都许昌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傕和郭汜发生火并,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
回到洛阳。洛阳的宫殿,早已被董卓烧光了,到处是碎砖破瓦,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
阳,没有宫殿,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在断墙残壁
旁边搭个草棚,遮避风雨。最大的难处是粮食没有来源。汉献帝派人到处奔走,要各地官员
给朝廷输送粮食。但是大家正在忙着抢地盘,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谁也不肯送粮来。
朝廷大臣没有办法,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官
员,哪儿受得了这个苦,有的吃了几顿野菜,就倒在破墙边上饿死了。
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召集部下的谋士商量,
要不要把汉献帝迎过来。
谋士荀彧(音yù)说:“从前晋文公发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今洛阳),成为霸主;
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人都向着他。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是不少的。现在皇上到了洛阳,困
苦不堪。将军如果能把皇上迎来,这正是顺从人们的愿望。要是现在不及时去接,一旦让别
人抢先迎去。我们就错过机会了。”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害怕曹操,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现
在洛阳缺少粮食。许城有粮食,但是运输不便,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搬到那边去。免得
在这里受冻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听说到了许城有粮食,都巴不得早点迁都。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
迎到了许城,打那时候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称为许都。


孙中山曾预言,中国若迁都这三座城便能称霸亚洲,到底是哪三城?

在文学大儒章太炎先生的《相宅》当中,曾经详细记录了1902年章太炎和孙中山讨论定都的问题,当时的孙中山和章太炎,两人因为从事反对清政府的活动而被迫流亡到日本,一见面便惺惺相惜,二人对于中国未来光明的前景,也抱有十分的信心。章太炎认为,如果将来建立了新的国家,那么就可以定都南京,不过孙中山并不赞同这个观点,他觉得“金陵犹不可宅。”孙中山认为南京虽然水利方便,交通发达,而且濒临海口利于发展,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但是地势过于偏东南,而不利于对全国的掌控。对此孙中山关于定都的策略,则提出了自己的三个意见。第一个,是定都湖北的武昌“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而且孙中山认为,武昌的思想比较开放先进,武昌也是全国最早开办新式学校,推广新式学堂的地方之一,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事实证明孙中山的眼光并没有错,后来辛亥革命的开端,正是起源于武昌起义。孙中山提出的第二个观点,则是定都西安“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孙中山指出,如果想要能够稳定去全国,就要定都武昌,但是如果想要平定边界地区,那么西安更是理想的目标。从历史上来看,中国过去经常处于游牧民族的骚扰当中,那么定都西安则能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控。第三个是新疆的伊犁至于孙中山提出最后一个定都地点就比较大胆了,那就是位于新疆的伊犁,这个地方同样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过去还未曾有任何一个中原政权曾定都过这里,不过孙中山却认为,“谋大洲则伊犁”,“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当迁都伊犁”。孙中山的考虑可以说不得不长远,那么为何武昌起义后,最终民国还是在1912年定都在了他并不看好的南京呢?这是因为武昌起义后,武汉却失守了,而南京成为了最理想的居所,在北伐战争后,南京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有着“首都”称呼的城市。从如今来看,孙中山先生的观点在当时毕竟有着环境,政治等诸多的顾虑,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提出来的一些想法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可以借鉴的。

孙中山曾计划迁都到此,并称可称霸整个亚洲,这座城市在哪?

孙中山曾计划迁都到此,并称可称霸整个亚洲,这座城市在哪? 首都,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古代的帝王对于首都的选址尤为看重,因为它关系一个国家的兴亡。自秦朝到唐朝年间,首都的选址都靠近中国的西部腹地,所以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宋朝到元明清,中国的首都都在东部地区,宋朝是开封,元明清定都北京。 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并不在十大古都之列,目前只是一个县级市,孙中山先生曾经认为中国如果迁都到这座城市,可以称霸亚洲,这座城市就是我国的伊宁市。伊宁市位于我国新疆的西北部,地处伊犁河谷地,是伊犁河谷地重要的工业、商业中心,在晚清民国时期,伊宁市称为伊犁,清代伊犁将军的驻地即位于此。 只不过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因为经济方面略显衰微,而又处于四处征战,导致,他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这两大因素都不足,所以建设伊犁这件事也就被搁置。国家的力量也不能够支撑这个地区的发展,所以当时孙中山的伟大计划仅仅成了一个设想。 在国际贸易方面,这里靠近霍尔果斯市,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贸易十分的便利,国内交通方面,伊宁市在铁道、机场与汽车客运方面的基础设施也非常的良好,与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的交流也比较的方便。相信,未来的伊宁市在经济发展方面一定会迈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原因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原因如下:1、政治上的原因。洛阳在政治上对武则天的非常重要,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光宅元年九月,徐敬业等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2、地理上的原因。洛阳的地理形势也适宜作国都。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历史背景:武则天624年2月17日到705年12月16日,并州文水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与高宗并称二圣,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其被选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建立武周。705年,武则天在上阳宫崩逝,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客观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也有利于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当然也促进了历史的前进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是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作用:维护了统一北方的新政权,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上一篇:商洛租房网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