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暴bmf组合棍刀
冷兵器之中国常用四大刀器
冷兵器之中国常用四大刀器“刀,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其以雄浑、豪迈、挥如猛虎的风格而驰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唐刀”一词是我国隋、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并非特指某种刀。也不是仅指唐朝这一段时期。唐刀的外形和制作工艺对东亚的刀剑影响巨大,特别是日本武士刀。唐刀为军队战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其制作工艺严格,并且还要考虑到战斗时的另一个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则需要硬度,并且刃口窄,耐用则需要韧性,所以唐刀采用了最先进的包钢工艺。以百炼钢为外皮,中间夹熟铁,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术,即刃口坚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耐用。这也是和日本刀最大的区别。那么一般简单的辨别与唐刀相似的直刀方法就是:刀尖角状为唐刀。有血槽刀尖半圆,刀刃刃区超过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为日直刀。古人之腰刀,靖康之耻三十余年后的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军器监开始新造一种刀类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为“雁翎刀”到了元朝末期,“腰刀”开始作为所有以提梁和绳索悬挂于腰间的刀类兵器的总称,从明王朝建立起其后的几百年间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的呈文和民间的演义小说中。明嘉靖年间,安南(今越南)内乱,明世朱厚熜钦点兵部尚书毛伯温南下安南平息番乱。毛伯温出征之时,明世赐一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平安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绣春刀是锦衣卫佩带的制式兵器,钢质极好,越是职位高的人,所领的绣春刀材质更纯,铸造更多几层手续,据说除了铁之外,还混有其他金属,以致刀锋犀利无比。绣春刀比单刀要长,较一般的长剑略短,形状是厚背薄刃,有如剃刀,不过整截刀身具有弧度,刀柄颇长,可以双手使用,不仅利于步战,尚还适用于马战,一刀砍下,足可把整只马头砍断。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将日本刀与中国的长刀(如仪刀)结合,改进成为威力更强的苗刀,并将中国枪法、刀法与日本刀法结合,创造出了《辛酉刀法》,用来与沿海地区倭寇海盗们作战,因此又称“抗倭刀法”。之所以被称为苗刀,因其刀身修长形似禾苗,在时期定名为苗刀。苗刀在战场上杀伤力极大,远胜于日本刀,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冲锋陷阵,它既是刀又如枪。苗刀其实在中国一直就有。汉代就是环首直刀。唐代就是大刀以及唐仪刀。唐时期并逐渐出现弧度。这已经是近代苗刀的形状。在日本正仓博物馆有数把日本仿制或是从中国舶来的唐大刀,其刀型与苗刀无二。时期武术家针对刀长120~160厘米,刀型形似禾苗的长刀命名为苗刀,并获认可。同时期武术家经过几百年流传下来的一苗刀结合通臂绝技衍生出二苗刀。苗刀再次在武术界朝气蓬发,引得日本剑道重视。至此日本剑道多次邀请中国苗刀高手实战,然而日本剑道败多胜少。
中国十大冷兵器之刀
中国十大冷兵器之刀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铜刀存世数量不多,体形均轻薄,最厚处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数类。刀作为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首刀(就是这种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环刀,朴刀,还有一些武将所爱用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并且日本的武士刀也是由我国的刀演化来的。保养:以纯棉毛巾布、绒布或鹿皮先轻轻擦去刀身上之残油、灰尘,再以棉纱沾少许拭刀油均匀涂抹刀身。三分钟后以原棉布来回用力擦拭,其目的为去除刃面杂质及促使鏻钙起化学变化。若不是每天养刀或居住处所较潮湿,则刀归鞘前必需涂上一层薄防锈油,以避免与空气接触。但若每日皆能定时保养,则保持刀身光洁亮丽。在桌上垫长条毛巾,将刀身平放其上,以布或皮包裹一小木块,用平整的一面在刃面上用力来回盘擦使其微微发热。等擦至看似有油却又没油时,在刀身上敷以少许拭刀粉,后再继续盘擦持续约一刻钟,其作用为去除刮痕及增加刀身毛细孔之收缩速度,以上动作均须平心静气,可使刀具达到最好的保养效果。
攻守兼备的杀伤性冷兵器
攻守兼备的杀伤性冷兵器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中国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刀)。刀在古代是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中国古代刀的出现,源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主要以石刀为主,另有骨刀。在甘肃东乡马家窑发现了距今5000年现存最早的青铜刀。商代铜刀开始渐多,一般刀身较小,有直柄刀,兽首刀,长刀等。商末至西周刀的形制仍没太大变化,但在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地区兽首刀极为流行,有大量实物出土,青铜冶铸技术及制造工艺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时期刀有了长足发展,最有代表性的为环首刀(也称环柄刀),一般为钢铁制造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窄呈圆环状,刀形细长。两汉时代刀的长度多为一米左右。环首刀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汉代另外还有阮家刀。据说阮师作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侯,取刚柔之和”,三年造刀1770口。北齐时期发展了晋代创造的用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隋唐时期军队中大量使用横刀和陌刀,并配有双附耳的刀鞘。横刀也称佩刀,短柄。陌刀也称拍刀,为长柄两刃刀,长约三米,主要流行于盛唐。北宋开始出现,以后各代一直沿用的手刀,刀身及刃部较宽,刀头上翘,刀柄有护手。另外在宋《武经总要》中还介绍了掉刀,掩月刀,戟刀等多种刀型。火器的出现使刀在战争中的威力也逐渐减弱,因此宋以后用于实战的刀,开始日趋减少。明清时期腰刀已不作为有效的进攻武器,除骑兵部分使用外,还被用作防身和权力等级的象征。汉族传统刀类环首刀:汉帝国使用当时先进的锻钢技术制做而成的窄身、直刃、环首长刀,简洁明了、纤长挺直、结实锋利、骠悍实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近身冷兵器。目前出土的环首刀实物,其质量甚至超过明清时期的刀剑,可谓奇迹。钢铁环首刀自汉代诞生,一直沿用到唐代,是为唐代仪刀、障刀、横刀、陌刀之父。唐刀: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其中仪刀类似“龙雀大环”,属于礼仪用刀;障刀、横刀属于腰配实战刀,特别横刀,直接演化自环首刀,军中装备比率很高;陌刀属于大型刀,柄长刃长,杀伤力惊人,“人马俱裂”。短刀:刀的一种。短刀的刀身相对长于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两手执之。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虎牙刀等。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单刀夹拐、单刀夹鞭、单刀碟、刀牌等。单刀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刀单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刀虽然也登得大雅之堂,刀、剑之别未必便是侠盗与君子之别,但在习惯上,尤其在刀剑用在不以战斗为目的的场合时,二者的身份却是有一定差异的。有研究者发现,古龙笔下的侠客们每使刀而较少使剑,并认为这体现了古龙的平民意识。确实,除了著名的小李飞刀外,萧十一郎、傅红雪、丁喜、姜断弦、花错、朱猛等英雄大豪杰用的都是刀。古龙认为:“剑是优雅的,是属于贵族的;刀却是普遍化的,平民化的”,“剑有时候是一种华丽的装饰,有时候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某一种时候,便甚至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刀不是。”确实,在其他诸家武侠小说写手当中,还没有谁像古龙这样如此注重兵器的意义,我们读了古龙作品,也许能够加深对刀的性格的理解。
极具特色的冷兵器
极具特色的冷兵器冷兵器是一种作战效率极高的武器,在没有热武器出现的时候,冷兵器主宰着战场的优劣之势,作为士兵仅能依赖的作战武器,冷兵器的打造就要得到极高的保障,这样士兵在战场上就不会因为兵器脆弱而丢掉性命。冷兵器的材料挑选和制作的工艺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不同的兵器有着不同的锻造方法,他们的制造结合了人们的智慧,它们既具威力,也极具特色。第一款、查克拉这款“查克拉”是来自印度的一种现实中的武器。查克拉是印度语的音译,它是19世纪的印度人的一种作战兵器,专用用来对付骑兵和他们的战马。它被打造得非常锋利,能够瞬间隔断战马的大腿。既可以远距离投掷也可以拿在手上当作近战武器,是非常实用的一款武器,印度人在武器的造型设计上大概是有得天独厚的天赋,这款武器看起来也足够“引人注目”,但它是一款实实在在的利器!第二款、三刃剑这款冷兵器非常具有特色之处,因为它是一个剑柄,但却有三把剑身,这种设计理念让人大开眼界。三刃剑产自于欧洲,其实它本是一柄普通的剑,但是设计者在剑身中安置了两把较小的剑,他们可以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弹出,非常具有特色之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攻击敌人的时候,手动弹出两柄多余的剑以此来增添作战力,如果是已经命中敌人的话,那么手动弹出另外两柄剑刃能够最大限度的割裂伤口,那么敌人绝对是必伤无疑。这种设计平时看起来很有特色,想象力十足,不过真的在战场上使用起来,实在是威力十足!第三款、离别钩离别钩的名字倒是起得相当浪漫,但是其本身的外形就没有那么感性了,倒是充满了冷厉。它略有点像短款的方天画戟,除去锋利的尖端之外,其枪柄上布满的锋利的钩子,既可以用来针对骑兵战马也能够用作砍杀武器,别具一格的外形构造和它的威力都是成正比的。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大力士”武将都喜欢用这把兵器,就是操作难度太大,枪柄布满了钩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伤到自己,必须要多加训练才行。
冷兵器时代,为什么冲最前面的士兵往往更容易活下来?
引言:按照常识,我觉得古代打仗,两军对垒,然后两军对冲,那么这个时候冲在第一排的士兵按理来说应该是死亡率最高的吧?因为仗一开始打,双方都是最有气势的,你想杀了我,我想砍死你的心态,那么双方第一排的士兵一接触就是下死手,死亡率估计很高。但是为什么每次打仗都会有士兵冲在最前面呢?难道是不怕死么?那为什么最前面的往往更容易活下来。古战争原因一:每一支军队,最前面的往往是步兵,而步兵个体小,分散能力强,更容易改变阵型和控制,也让冲锋的士兵的生存率大大提高,其次每一支军队都有执法队。列阵不敢上前,开战怯懦后退。军阵之上,执法队可以当场杀人,不敢不从。因此后退是死,往前冲还有活命的机会。古战争原因二: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一句话,赏千金,封万户侯。“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建功立业拼命的不再少数。冲在最前方的部队比拼的正是勇气,哪一方先后退就可能打乱自己后方的阵型,导致被敌人包围分散各个击破。既然后退一定会死,前进尚有生机不如抛开生死,奋力一战!古战争原因三:大家被电视剧误导的因素很大,实际情况是作战时候分成好多层次,分批冲的,第一批冲上去找掩体,然后掩护第二批冲,然而第二批冲的距离要比第一批远,冲的越近越危险。这么看来其实第一批反而是最好的。冲的时候就是心里想,赶快过去找个掩体就算任务完成了,如果你不冲可能会被事后审判,或者当场枪决。电视里面那种冲锋的时候一窝蜂的情况相信是少之又少的。古战争结语:所以,冲在最前未必是一件坏事,只要你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保护好自己,甚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对于此现象,各位看官你们怎么看?
中国大部分古代流传下来的冷兵器感觉都不太实用,想知道中国真正用来战争的近战冷兵器。
剑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矛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矛头。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商妇好大铜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该钺并非实战兵器,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戟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刀 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一把军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这把军刀是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的。
匕首 一种短小似剑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戈 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弩 中国古代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待机发射的远射兵器。由弩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三部分。汉代的弩在弩机外面加装了一个青铜机匣,称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 另外,汉驽在用于瞄准的“望山”上增设刻度,相当于现代步枪的标尺,提高了命中率。
弓箭 中国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是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战车 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以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 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 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盾 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手持防护兵器。形状有长方形、梯形或圆形。材料为皮革、木材、藤或金属等。大盾高约1米,宽约60-80厘米。小盾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
铠甲 中国古代军队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兵器。由3部分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缩,便于作战。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制造,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可以用效地防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
火铳 中国元代及明代前期金属管状射击火器。由前膛、药室和尾[上“巩”下“金”]组成。使用时点燃由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预装入前膛内的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人。火铳是中国元古代第一代金属管状射击火器,以铜和铁铸造,至迟出现于元代(约公元14世纪初),后普遍用于海战和陆战。战时使用的火铳有:单管手铳、多管三眼铳、五排铳、七星铳、十眼铳和大口径碗口铳(口径为100-120毫米)等。
佛朗机 中国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佛朗机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
鸟铳 中国明朝后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组成。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扣动枪机,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人。鸟铳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年间由鲁密(今译鲁姆,位于今土耳其)传入中国,明廷遂仿制。最初仿制的鸟铳为前装、滑膛、火绳枪机,为近代步枪雏形。口径约为9-13毫米,枪管长1-1.5米,全枪长1.3-2米,重2-4 千克。弹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为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装备之一。
世界上都有什么武器(冷兵器,所有的),包括小说和电视剧,还有电影
我国的武术兵器种类繁杂、难以计数,形制多样、异彩纷呈,造型奇特、优美巧妙,名称典雅、动听有趣,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小巧玲珑,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表现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大致归纳如下。
1.来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哪吒的风火轮、猪八戒的九齿钉钯、二郎神的三尖两刃刀,还有吕祖金锥、观音梳等。
2.取样民间吉祥物龙凤的形象而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如龙枪、凤枪、龙头杖、龙凤双剑、龙凤双笔、凤翅铲、麒麟鞭、麟角刀等。
3.寓意天地山水:如倚天剑、量天尺、天荷凤尾镡、地行双橛、山河带、赶山鞭、劈水錾等。
4.寄情日月星辰:如太阳针、月牙刀、乾坤日月刀、日月牙、三星刺、五星骨朵锤、八卦七星杆、七星剑、流星锤等。
5.比喻风云雷火:如风火轮、火焰枪、掌心雷、雷公锤、云头刀、雷震�等。
6.象征花草树木:如铁莲花、八岔树、铁橄榄、铁蒺藜、梅花钩、梅花针、草镰等。
7.取形鸟兽鱼虫:如大鹏鸟枪、鹰爪鸳鸯镖、蝙蝠镖、追风鹤、虎爪双抓、狼牙棒、鹿角钩、蜈蚣刺、蝴蝶双刀、蛇矛、蛇形剑、蛇形钺、乌龟圈、乌鳖圈、铁蛤蟆、鱼王槊等。
8.描状家禽家畜:如鸭子拐、鸡爪镰、鸡爪鸳鸯钺、金牛�、牛角叉、马牙刺、羊角橛、牛尾鞭等。
9.从农猎渔具演化而来:如避云锄、�镰、捕虎叉、木耙、拍耙、龙头船、大铁锚、蒙仙网等。
10.平时是生产工具,战事或习武时就是兵器:如铁镐、铁锹、铁铲、斧头、铡刀、金刚凿、夺命钎等。
11.日常生活用具,随手拿来演练也是兵器:如扫帚、板凳、马架、扁担、绳索、菜刀、剪刀、织布梭、铁筷子、竹笠、长烟袋、大杆秤、铁锁、铁扇、挎虎篮等。
12.与金银钱币有关:如元宝�、金钱枪、金钱锤、金钱镖、凤翅镏金�、银丝鹿角棒、八楞紫金锤等。
13.文化用品也可制成兵器:如状元笔、判官笔、铁算盘、铁印、铁砚等。
14.表现音律的乐器亦可用来健身、杀敌:如铁琵琶、铁笛、铁钹、链子铙、阴阳钟等。
15.来自佛教界的法器:如木鱼、念珠、袈裟、金佛、禅杖、双�等。
16.道教器具演变而来:如太极图、太极球、拂尘、鸳鸯幡、鸳鸯�等。
17.取形人体器官:如铜头铁身娃娃槊、男女童子槊、独腿铜人、铁拳窝、指剑、手盔、掌槊,铁拳头等。
18.平时穿用的服装鞋帽也可用来健身习武、杀敌防暴,如僧鞋、石帽、褂子、腰带、铁手套等。
19.为了防身护体,有的妇女用品也演绎成为兵器为己所用:如宫天梳、宝镜、金钗、铁手镯、铁如意等。
以上仅仅列出百数十种民间武术稀有兵器,还可以举出一些,不须赘述,足以显示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武术古兵器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没有能得到发扬光大而鲜为人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