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争预测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要经过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战略防御;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战争的科学思想武装了中国人民。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立场上,深刻地阐明了人民战争思想,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反复强调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战争,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路线。扩展资料: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相互对立的基本因素和人民战争思想,提出了坚持持久战的总方针,以及必须采取的具体战略方针和一系列作战原则,为中国人民和军队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还深刻地阐明了客观物质基础与主观指导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正确指导战争的重要性,并极为糟彩地论述了作战指挥艺术;强调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实行正确的主观指导是把胜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当时,抗战已进行了10个月,战火由北平、上海烧到北起包头、南到杭州的广袤战线,国民党既没有充分地动员民众,指挥上也笨拙呆板,短短时间内损失了近百万军队。随着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国土的沦丧,亡国灭种的危机犹如黑云笼罩大地和人心——中国到底会不会亡国?抗战到底要打多久?如何才能取胜?整个中国社会都找不到准确的答案。正是在这种黑暗迷茫、莫衷一是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在深刻总结抗战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严肃批驳了“亡国论”的荒谬、“速胜论”的虚妄、“拼命论”的鲁莽,准确回答了中华民族最为关心的时代之问: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中国抗战是持久的,不可能速胜。正面回应了中国全民族抗战能不能打、打多久、怎么打等基本战略问题,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信念。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结果如何?
结果是:导致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极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让日本尝到了甜头,刺激了其侵略野心。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论持久战的意义是什么?
《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以及“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扩展资料:《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持久战》内容简介:著作开篇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通过“持久中的速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简述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相对于速决战而言。有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持久战。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战役、战斗的持久战,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况和需要下进行。历来兵家一般多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张速战速决。但也有的主张以持久战疲惫、消耗对方,尔后击败之。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共产党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特点,及时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及战略、战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3、“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发动和组织以农民为主力的各阶层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使大量侵华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极大牺牲,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扩展资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作用:1、时间上,中国共产党是有组织开展十四年抗战的唯一政党。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明确说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丧、3000多万同胞被蹂躏。而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与国民政府截然不同的政策,事变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布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世界二战史上第一个反法西斯的正义宣言;第三天,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人民一致动员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2、空间上,中国共产党承担了最艰苦的敌后战场战略任务。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面临的最大一场对外战争,作战空间空前广阔,沦陷区有26省1500多个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南方,七七事变之前,党的主要党员、组织、政权和军队主要在南方和西北地区。而抗日主战场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党组织不健全,党员人数较少,几乎没有任何的武装力量。3、效果上,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不愧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流砥柱”的说法最早出现于1941年5月25日毛泽东同志所著的《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中:“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是相对于“一切失败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而提出的。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最先举起抗日旗帜,成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发布了10多份文件,号召全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抵抗的立场。中国共产党是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最早抗击者。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把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8月下旬起,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参加抗战。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中日交战双方存在的矛盾特点是()。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中日交战双方存在的矛盾特点是()。
A.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B.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C.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D.中国是正义战争,日本是侵略战争
正确答案:A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及其分析
您好亲,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终将是属于中国的。【摘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及其分析【提问】
您好亲,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终将是属于中国的。【回答】
每年9月18日是什么纪念日?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每年9月18日)为铭记国耻九一八事变而设立。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纪念场馆1991年9月18日,中国政府在沈阳开放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1997年访华时拜访过这个地方,写下“以和为贵”,成为进入该馆的第一个在位日本首相。除了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在辽宁辽阳市的白塔公园内,还有一座九一八事变策划地纪念馆,当时被称作白塔会馆。事变前一日,本庄繁与关东军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关东军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在火车站前白塔旅馆召开了事变前密谋会议。扩展资料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是?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海域偷袭济远、广乙两艘运兵船,不宣而战,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一个多月后的黄海海战中,中国舰队在黄海被日本舰队击败。次年2月,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这支拥有25艘舰船、4000余名官兵的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在威海卫(今威海)全军覆没。扩展资料: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展开血战,这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最为壮烈的黄海大战。北洋舰队将领邓世昌率“致远”舰等拼死抗敌,并以受伤之舰撞击敌主力舰“吉野”号,全舰官兵250余人全部壮烈殉国。战败的中国与日本签下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条款包括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等。从此中华民族陷入了更深重的灾难,一步步走到了亡国灭种边缘。甲午战争让中国各阶层人士开始觉醒,以不同形式投身于救亡图存。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炎黄子孙不忘国耻
上一篇:塔城租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