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24 02:24:21编辑:莆仙君

湖北省恩施市的土家摆手舞的介绍?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摆手堂”亦称“神堂”、“土王庙”,是专供土家人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地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是摆手舞的故乡,舍米湖摆手堂离百福司镇12公里,占地500平方米,呈长方形,周围困以院墙,系用山石砌筑,大门位于院墙前方正中,略作牌坊状,两立柱和横楣皆长柱形条石,在立柱与横楣接槔处,左右各镶半月形石牙一块,大门与神堂之间是一条石铺通道,位于院落的中线上,道旁夹植高大古柏5株,既增幽静气氛,又便于跳摆手舞时悬挂红灯。神堂的墙壁也是石头砌成,上覆“人”字披的黑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槽飞拱,显得简单厚重,朴实无华,与一般佛寺道观全然不同。有神堂三间,存有土家族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三尊塑像。现存石碑第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进行维修时所立。1988年经国家民委批准在县城新建了具有现代文化特色的摆手堂,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为土家传统吊脚楼式建筑。堂内有土家祭祀厅、民族文物陈列室、民族资料室和民族工艺品展览厅等,被称为中华神州摆手堂第一堂。

关于恩施市土家摆手舞的资料。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土家族摆手舞的来历、形式、特点?

一、土家族以及他们的民间舞蹈——摆手舞 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在土家族生息的这块地域内,确实被人类历史冷藏和积淀着丰厚的原始文化信息。并且,这些原始文化的遗存,更多地保留在这个民族的歌舞艺术之中。民族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异的风格色彩。千百年来,也正是通过这些歌舞艺术不断地传递着土家族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潜化和孕育着这个民族的心理机制,培养着这个民族的气质与性格,使这个民族在其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鲜明而光亮的足迹。(陈冬,2004) 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日”“舍巴巴”,汉译“玩摆手”,为每年正月初举行。《永顺县志》曰:“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祛除不详,名曰摆手,又曰调年。”摆手分大摆、小摆两种,内容十分丰富,有表现古代战争的“马前舞”,再现狩猎生活的“打猎舞”,还有源于农业生产的“农事舞”,以及生活中的打蚊子,梳头发等等动作,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这种舞蹈,群众性、娱乐性特别强,既是一种传统舞蹈,又是一种健身运动,世代以来深受土家群众欢迎。清统治时期土家族诗人彭施铎《溪州竹枝词》描写当时情景写道:“福石城中锦作窝/土司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以祈求吉祥幸福为主题,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纺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争、神话传说及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史诗般的结构和炽热的色彩,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土家历史画卷和风情浓郁的土家生活画卷。(《民族大家庭》,1996) 二、摆手舞的起源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摆手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颇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它是土家人用歌舞戏剧酬报祖先的重要赛会,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现象。因此,关于它的起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截至今天,学术界已做了不少的讨论,不少学者对此也发表了可贵的见解。但仍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概而言之,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 第一种,巴人原始舞蹈之说 1、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再到摆手舞; 王光在《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史》中提到: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巴人“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至汉代演变成“巴渝舞”进入宫廷。 1) 最早始于军战舞 《华阳国志·巴志》中曾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谓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目前,许多学者大都根据这个典故,一致认为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战舞。并且认为,“民间有大量摆手舞起源的传说,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摆手舞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王光,1998)也有学者将之称为“军前舞”。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土家先民组成的“巴师”,就载歌载舞地加入了武王伐纣的行列。当时称这种振奋军威的舞蹈为“军前舞”。(彭英明2001)“这种舞蹈原为军前战舞,天生劲勇。”(林永仁、来层林 2000) 根据史载,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古代巴人骁勇作战,边歌边舞地凌厉进攻的场景。殷人能因此而吓得倒戈而逃,而其歌舞必是战歌、武舞,且士气磅礴、锐不可挡。这是艺术用于战场,取得心理战效应的最好证明。 2) 由军战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 “锐气喜舞”的巴人在助周伐纣的战争中大显身手后,受到周主喜爱,一度被引入宫廷,陈于帝王大乐之中。但它的主要生命力在民间,是男女巴人即歌即舞表现欢乐的一种民艺形式,传到唐宋时,又称“踏蹄之戏”。《归分类要》记“巴人、蛮蜒人好巴歌,名曰踏蹄”。陆游《老学庵笔记》具体描述曰:“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踏歌”,其歌词就是“男女皆唱竹枝”。(林永仁、来层林 2000) 西汉时,此种方法又被刘邦借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板盾蛮云:“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间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封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巴人的这种军战舞自此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渝舞。“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巴渝舞为昭武舞,晋咸宁元年(275年)又废为宣武舞。梁又复原称,后改名为鞞舞。隋因之。唐初,巴渝舞列为清高乐。”宋代,有人认为巴渝舞不宜作为宫廷舞乐,“乃奏罢之”。但在民间,巴渝舞一直在延续。汉代扬雄、何晏都在巴人居住的地方耳闻目睹过巴人的歌舞。从汉到唐宋,巴渝舞在民间经久不衰,《夔州图经》、《蛮书》、《老学庵笔记》等都有记载。《夔州图经》中有:“俗传正月初夜……以鼓为踏蹄之戏。”这种踏蹄舞便是巴渝舞的继承。(王光,1998) 3) 由巴渝舞(或踏蹄舞)终到摆手舞。 明清以后,摆手踏歌的娱乐形式在民间继续发展,土家山寨均设“摆手堂”,以摆手舞作为重要的祭仪歌舞。每年正月初无论男女齐集堂中歌舞,“男女相携,翩跹而


传承上千年的土家族摆手舞,它真正的文化起源到底是什么?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个个都璀璨闪耀,引人入胜。像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民族信仰,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节日里人们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每一个传统文化都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每个文化中也都有它们渊源的历史。今天我们便要着重讲一讲土家族的摆手舞,虽然名字取其摆手,但是其真正是来自对生产涉猎生活的模仿。摆手舞集舞蹈艺术和体育健身于一身,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被列为了中国第1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人们的骄傲。一、摆手舞的内容摆手舞又分为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两种,而其中又包括“赶猴子”“雄鹰展翅”“犀牛望山月”等等多种动作,这些动作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土家族人狩猎时的活动表现,而且也能够使人伸展筋骨,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现在土家族人又发挥特有的想象,将复杂繁琐的摆手舞改编成简单易学的新版,更加方便人们学习和传承。二、摆手舞的起源由于摆手舞已流传千年,很多具体起源内容已无法考证。但对于摆手舞的起源,民间也流传着很多种说法。一种是说摆手舞是起源于祭祀活动,在祭祀先祖时要跳摆手舞表敬意求福祉,也告诫后代子民不忘祖先的功劳恩德。另一种说法是摆手舞是由白虎舞巴渝舞相结合不断发展而成,因为摆手舞中很多动作都和白虎舞和巴渝舞相似,并且有着很多相同特征。还有一种说法是摆手舞是当初为了振奋战士们的士气而产生的,用摆手唱歌的方式来缓解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征战胜利之后,摆手舞也从民间流传开来。关于摆手舞的起源,人们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大部分说法都是歌颂摆手舞,传承摆手舞,说法众多也证明了摆手舞真的是历史悠久,传承千古。尽管摆手舞是土家族人的特有文化,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去守护它更好的发展。

酉阳摆手舞的基本特性

土家先民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架构。作为廪君即虎巴后裔的土家人,因“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之故,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所谓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祖先崇拜”形式所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是“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八部大王”又称“八部大神”,传说是靠喝虎奶长大的八个神人,他们的名字分别为:熬潮河舍、西梯佬、西河佬、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此也所也冲、接也会也那飞列也。酉阳县酉酬镇的巴柯村建有“八部大王庙”,现仍存“八部大王之位”残碑一块。由于他们神力无边,战功显赫,有德于民,成为土家族崇拜的远古祖先;“土王崇拜”是在土司制度实行以后才产生的一种崇拜形式,均以姓氏为纽带,具有明显的宗族色彩。“土老司崇拜”是“土王崇拜”的又一形式。土老司,土家语称为“梯玛”,是土家人信奉的本民族“巫师”。土家人把“梯玛”看成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在原始落后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土司制度时期,“梯玛”是土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崇拜对象。他头戴凤冠高帽,身穿八幅罗裙,运用八宝铜铃、牛角、司刀、卦子、令牌等法器,从事“摇宝宝“、”还牛菩萨愿“等法事,主持大型祭祖和摆手舞活动,以”梯玛跳神“的形式替人消灾除病,祈求吉祥。”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具体实施者,作为土家文化模式的主要角色,”梯玛“在婚丧嫁娶、摆手祭祖、敬神驱邪、治病消灾、祈求幸福吉祥等社会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在土家地区”梯玛“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土司们也敬畏几分。酉阳地处古代五溪之首的酉溪地带,属土司统治时”九溪十八峒“原始部落。自上古时期就”巫风盛行“,古籍所载昔日这里”言语侏俚“、”连腰踏蹄“、”喜鬼尚巫“,故酉阳州志有”土人面对篝火歌舞膜拜以祀神“的记载。毋庸讳言,在摆手舞的形式和内容中,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巫文化“色彩。”巫“的产生具有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它是伴随着人类对事物的模糊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文化现象在中原地区逐步消失,却在相对落后的武陵山区得以长期保存并渗透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中。土家先民在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和摆手舞祭祖等活动中,都强烈地表现出了对先祖的祭祀和崇拜之情。无论是摆手祭祀歌,还是摆手舞本身都贯穿着祈求神灵庇护和祭祀先祖的主题。土家人用这种歌舞的形式来实现”娱神“和自娱的目的。 酉阳土家摆手舞植根于武陵腹地、酉水之滨这片深深的沃土,赋有灵性的黄天厚土孕育了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它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流露,感情深刻而真挚,艺术表现鲜活而生动,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加工,成为极其精美的优秀叙事诗篇,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质朴、厚重之美酉阳土家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所反映的内容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宏大而又精细。从形式上看,因举办时间、举办地点和祭祀主体的不同,又分为”大摆手“形式和”小摆手”形式。“大摆手”一般为“三年两头摆”,地点大多在“大摆手堂”或“八部大王庙”举行,祭祀主体主要是“八部大王”,举行“大摆手”时,在摆手坝的中央设置丈余高的“龙凤大旗”,以示感谢“龙哺乳、凤羽温”之恩,还要在摆手场的四周插上许多旗幡,以此烘托和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历史上,“大摆手堂”都是分地域设置,届时不分州、县,四乡八寨的土家人均汇集到“大摆手堂”前,参加这一民族盛会。而“小壁手“则是以村寨或姓氏为单位每年都举行的祭祀活动,一般在”土王庙“或”爵主宫“进行,祭祀主体主要是”冉、杨、田“或”彭、田、向“等三姓土司和历代先祖。相对于”大摆手“而言,这一形式更为实用、方便。这两种形式都反映了土家先民用”一年一小摆,两年一大摆”的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和先祖的崇敬;从内容上看,“大摆手”主要表现人类起源、神话传说、古代战争等宏大场面,表演时手持长矛或齐眉短棍,身披“西兰卡普”,以锦代甲,其舞姿剽悍、劲勇,在中途还要穿插表演更为原始古老的土家族“茅古斯”舞,在“茅古斯”表演中除了有神话传说、祭山狩猎等主题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土家先民的“生殖崇拜”的文化现象,即“男根”崇拜。“小壁手“则主要表现民族迁徙和生产生活画面等,舞姿轻柔而细腻,表演时很少运用道具,也不受服饰限制,但所反映的内容十分细致,如:栽秧、薅草、打蚊子、抖屹蚤、牛擦背、打糍粑等等。质朴的表演形式和厚重的表演内容构成了酉阳土家摆手舞极其深遂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了土家人对先祖的崇敬和热爱生活、战胜自然、祈求五谷丰登的朴素信念。歌舞乐结合、自然之美原始摆手舞中既有歌、又有舞,还有打击乐的伴奏,三者浑然一体,互为补充,自然流畅。《摆手歌》的演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由土老司演唱,歌词内容大多为祭祀先祖、民族历史和迁徙故事等,一般安排在摆手舞进行之前演唱。如流传在酉阳县下寨村一带的以反映民族迁徙为主要内容的原始摆手舞,最先就要演唱《古根歌》,歌中唱到:”讲古根来唱古根,讲起土家有原因,想起土家过去事,土家人哟泪淋淋。……为了感谢先祖恩,土家人呀唱古根,山寨修建土王庙,摆脚摆手进庙庭……“这不仅表现出了浓郁的祭祀色彩,还回答了为什么要跳摆手舞的由来;另一种是由表演者自己演唱,歌词大多反映生产生活情景,一般穿插在摆手舞中进行。如流传在酉阳县可大乡、后溪镇一带的以表现农事劳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摆手舞,就要用土家语演唱《农事歌》,歌中唱到:”利古嘛写昔岔也,私里子媚结嘎也……“,其汉语意为:”秧子嘛栽得好,大米饭吃得饱“,同时还要穿插土家语对白,其形态十分原始古朴。而原始摆手舞中的纯打击乐伴奏形式则是摆手舞的又一特色,拌奏乐器为大鼓和土制大锣,声音浑厚、低沉,气氛庄严、肃穆。动作夸张、粗拙原始之美酉阳土家摆手舞在情感的表达上十分自然、真挚,既追求生活的真实,也表现艺术的真实,土家先民从生产生活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许许多多细小而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原始动律,它直接反映了土家人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是历代土家人对生产生活的形象概括和真实情感的升华,情绪自然朴实,感人至深。酉阳土家摆手舞的基本动作都从不同的层面上表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例如:手脚同边的”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动作,正是适应肩挑背磨和行走山涧小道的土家先民对真实生活的艺术夸张,或者说是在强烈的生态压力面前所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又如:”抖疙蚤“、”叫花子烤火“等动作,形态十分丑陋,但它却反映了土家先民在迁徙途中的辛酸和苦难,时刻教育后人不要忘记民族的历史;再如:”磨鹰闪翅“(即岩鹰)等动作,是土家先民对盘旋和翱翔在武陵上空的岩鹰的原始摹仿,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渴望展翅飞翔和冲出大山、搏击蓝天的美好愿望。挖掘推广自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以来,酉阳县委、县政府将土家摆手舞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提炼、升华和普及,推出了集观赏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广场壁手舞和相关舞蹈精品,使酉阳广场摆手舞成为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群众性广场舞蹈。1956年,从事民族事务工作的着名教授潘光旦先生,从北京来酉阳考察时, 被蕴藏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丰富多采的土家文化深深吸引住了。他建议地方政府应该尽快组织专业队伍,尽快抢救,挖掘、搜集、整理这一批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酉阳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将收集整理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82年初开始对蕴藏在本县境内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门类,特别是对酉阳土家摆手舞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摸底和采风工作。1984年,根据国家文化部《关于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通知》精神,酉阳土家摆手舞被作为重点收入集成。1993年,县委、县政府邀请四川省成都市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导张瑜冰,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琚渝安,成都市歌舞剧院曲作家陈大德三同志,以酉阳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基础创作素材,编创了土家族特色浓郁大型乐舞《摆手祭》,并推出了酉阳第一套广场壁手舞。1994年,《摆手祭》在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摘取“特别奖”,第一次唱响了酉阳土家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品牌。此后,酉阳在土家摆手舞的提炼工作中,不断推出新的文艺精品。1998年,以酉阳原始摆手舞动作“岩鹰展翅”为基本素材创作了舞蹈《岩鹰颂》;1996年由鲁小伯同志根据“打绕棺”和摆手舞打击乐为基本素材而创作的土家族吹打乐《欢乐的毕兹卡》在重庆市首届民间吹打乐比赛荣获二等奖;1999年又推出《酉阳广场摆手舞》加快了摆手舞的推广和普及。2001年3月,酉阳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摆手舞之乡“。 1999年,由酉阳县编排的土家摆手舞,代表重庆市赴香港参加国际旅游节展示,受到香港同胞和海外人士的青睐,同年,还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的比赛并荣获铜牌奖;重庆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走进生活》、《魅力12》、《文艺天地》等栏目多次赴酉阳拍摄摆手舞专题节目和人物专访,并将酉阳摆手舞在1998年重庆电视台与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2001年10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回酉阳看望老区人民时,在城北桃花源广场与各族群众同跳酉阳土家摆手舞,后欣然题词:”酉阳——土家摆手舞之乡“。在2002年5月,文化部把酉阳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摆手舞)“。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把酉阳土家摆手舞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酉阳土家摆手舞的普及工作已深入千家万户,普及率达80%以上,群众文化、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为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湖北有哪些特色的非遗文化?

在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湖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湖北有哪些传统手工艺技能或者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大概的了解湖北都有哪些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吧!1.民间文学。湖北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项目有董永传说、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炎帝神农传说、伍家沟民间故事、黄鹤楼传说、黑暗传等。2.传统音乐。湖北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有武当山宫观道乐、枝江民间吹打乐、宜昌丝竹、兴山民歌、薅草锣鼓、老河口丝弦、马山民歌、唢呐艺术、锣鼓艺术等。3.传统舞蹈。湖北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有土家族撒叶儿嗬、肉连响、高龙、土家族摆手舞、郧阳凤凰灯、麻城花挑、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等。4.传统戏剧。流传湖北的传统戏剧有汉剧、京剧、楚剧、花鼓戏、黄梅戏、皮影戏、提琴戏、傩戏、采茶戏、汉调二簧等。5.曲艺。湖北有代表性的曲艺项目有湖北大鼓、汉川善书、湖北评书、湖北小曲、南曲、恩施扬琴、鼓盆歌、三棒鼓等。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湖北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武当武术和岳家拳等。7.传统美术。湖北的代表性项目有汉绣、雕花剪纸、大冶石雕、天门糖塑、黄梅挑花、红安绣活、阳新布贴、武汉木雕船模、老河口木版年画等。8.传统技艺。湖北的代表性项目有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铅锡刻镂技艺、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凤筝制作技艺等。9.传统医药。湖北传统医药的代表性项目有武当山道教医药、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夏氏丹药制作技艺等。10.民俗。湖北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有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武当山庙会、随州神农祭典、汉阳归元庙会、当阳关陵庙会、嫘祖信俗等。

湖北有哪些非遗文化

湖北的非遗文化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等。
1、民间文学
湖北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项目有董永传说、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炎帝神农传说、伍家沟民间故事、黄鹤楼传说、黑暗传等。
2、传统音乐
湖北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有武当山宫观道乐、枝江民间吹打乐、宜昌丝竹、兴山民歌、薅草锣鼓、老河口丝弦、马山民歌、唢呐艺术、锣鼓艺术等。
3、传统舞蹈
湖北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有土家族撒叶儿嗬、肉连响、高龙、土家族摆手舞、郧阳凤凰灯、麻城花挑、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等。
4、传统戏剧
流传湖北的传统戏剧有汉剧、京剧、楚剧、花鼓戏、黄梅戏、皮影戏、提琴戏、傩戏、采茶戏、汉调二簧等。
5、曲艺
湖北有代表性的曲艺项目有湖北大鼓、汉川善书、湖北评书、湖北小曲、南曲、恩施扬琴、鼓盆歌、三棒鼓等。


土家族摆手舞的详细解释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位于酉水河畔的来凤县舍米湖是摆手舞的故乡。
  “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正中间栽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每逢新春佳节,土家人吃罢晚饭就扶老携细幼,举着灯笼、火把,撑着五彩锦旗,身上披着各种色彩的花被面涌进“摆手堂”。土家人为了创造热闹后气氛,还要鸣铳放炮,在中间的桂树或松柏树上悬挂红灯,树下悬一面大锣,放一面大鼓,由一人敲锣击鼓,大家按照锣鼓的节奏,围绕大树跳起摆手舞。 摆手舞分“单摆”、“双摆”,舞蹈者随领舞人的示意变换队形和动作,在摆动规律上,绝大部分是顺摆,即摆右手时就出右脚,摆左手是就出左脚,俗称“甩同边手”。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土家人用牛头、猪头、粑粑、米酒、腊肉等供品祭祀过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从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时甚至一连跳几个通宵。 还有一种在野外举行的大摆手舞,它是一种军功战舞,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少则几人,多则上万人,历时七八天不息。大摆手舞每三年举行一次,是军事战争场面的重演。跳大摆手舞集会也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商贸交易会。


什么是湘西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已有近千年历史。


“摆手舞”流传广泛,名称不尽相同。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资”,意思是甩手或玩摆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摆手;有叫“舍巴骆驼”,意思是跳摆手;有叫“跳年”(汉语),名称虽多,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土家人用牛头、猪头、粑粑、米酒、腊肉等供品祭祀过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从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时甚至一连跳几个通宵。还有一种在野外举行的大摆手舞,它是一种军功战舞,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少则几人,多则上万人,历时七八天不息。大摆手舞每三年举行一次,是军事战争场面的重演。跳大摆手舞集会也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商贸交易会。


其舞蹈内容以上述仪式程序结构而成。土家族摆手舞舞姿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舞蹈场地一般在坪坝上。舞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祭祀族群始祖,规模浩大,舞者逾千,观者过万;小摆手主要祭祀本姓祖先,规模较小。其音乐包括声乐伴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有起腔歌和摆手歌,乐器主要是鼓和锣,曲目往往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而一曲多变。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表现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


“摆手舞”是集体舞蹈,大多成圆形,锣鼓放在中央或边上。男女老少都可参加,有时两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时女的在里圈。“导摆者”在行列之前领头,行列之间有“示摆者”作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摆者”压队,在锣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舞。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后才换一个动作,各个动作连接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动作连接在一起,就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那健朴的舞姿,高亢、自由的歌声伴着强烈的锣鼓节奏,给人以清新而热烈的感觉。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种全民族的大型舞蹈,它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表现狩猎劳动的;有表现军事战斗的;有表现农业生产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


土家族摆手舞对研究土家族历史、战争、宗教、迁徙、民俗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湖北土家族有哪些习风习俗?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男 婚 女 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对家中每位亲人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来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的这样几种婚俗:
  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处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
  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斥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
  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
  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
  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她们"骂媒人":
  你做媒人的想穿鞋,树上的鸟儿都哄得来。
  你做媒人的想喝酒,山上的猴子都哄得走。
  ……
  花言巧语几箩篼,不愁银钱不到手。
  好比我家馋嘴狗,东家吃了西家走。
  ……
  "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它主要表达这样几种情感:一是感谢父母的养之恩
  红花开时离枝去,爹娘养我枉操心。
  一尺五寸养育起,背过许多山和坳。
  二是表达对亲人的离别之情,如表达对哥嫂的期望穿上嫁衣别哥嫂,好比鲜花叶掉了,好比风稳断了线,好比油灯去灯芯。
  花儿红,叶儿青,只有哥嫂最操心。
  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双亲你孝敬。
  三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
  一把指拇尖又尖,娘把女儿往外掀,
  一把指拇齐又齐,爹把女儿往外赶。
  罐子装人冤头死,活人掀到死人坑,
  左脚踏进阎王殿,右脚踩进烂泥坑。
  婚期愈近,哭得愈悲切。上轿之前,更是哭得嗓子嘶哑。哥哥将其背出门时,她便用又手捶着哥哥的背:
  哥哥呀,哥哥呀,
  你为什么这样狠心,背我往火坑里送。
  你为什么要帮人家的忙?
  你把我背互岩坎上倒了吧,
  让我变只鸟儿,飞到无边无际的天边头去吧;
  你把我背到深潭里倒了吧,
  让我变只鱼儿,游到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去吧!
  感情是何等的强烈、真挚!他们是在用哭来表达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啊!
  今天,婚姻自由了。天府好望角的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土家族过端午的具体习俗

土家族过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分“小端阳”和“大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这天称为“小端阳”,之后的农历五月十五日,称为“大端阳”。在土家族有人死后10日投胎新生之说,所以土家族人过了“小端阳”后还要过“大端阳”。
在黔江,端午节除了包粽子、挂艾叶、洒雄黄酒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相亲“踩屋基”,现在很多中年夫妇都是在端午节这天相识的。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多数农村适婚青年谈对象都是通过媒人牵线,媒人先介绍对方的情况,觉得有好感后,便安排女方到男方家里了解情况,俗称“踩屋基”,一般都选择在端午节这天。
女方“踩屋基”一般都要到男方的房前屋后看一下,看田多不多,房子修得怎么样,看嫁过来后吃饭穿衣存不存在问题。
“踩屋基”结束时男方会给女方一些衣服之类的礼物或礼金,女方满意则会欣然收下,如不满意则会委婉拒绝,或者先收下由媒人退回。


苗族过端午节的具体风俗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届时,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争相竞发的起跑线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运动健儿,上着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阴丹士林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龙船似离弦飞箭,两岸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天空。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相伴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节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满载鸡鸭、棕粑回娘家探望。


上一篇:黄石花湖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