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锦州大弟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23 07:39:24编辑:莆仙君

锦州大弟和四平青年哪个更好看? 还有什么类似的微电影??

我认为四平青年更好看。首推四平青年往事这个是真的好看。《四平青年往事》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vd9HtGdApqqn_YdmS0oQQ?pwd=1234 提取码: 1234 四平青年往事的剧情简介 :高考在即,小丽的准考证被码头恶霸刘强抢走,以威胁李老八退出码头的水产生意,老八为了妹妹能顺利参加高考,完成父母和自己的心愿,不惜一切代价,在浩叔等人的帮助下,终于亲手了结了和刘强的恩怨,而妹妹小丽也如期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有没有类似四平青年的电影!介绍几部

四平青年往事《四平青年往事》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在线播放: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vd9HtGdApqqn_YdmS0oQQ?pwd=1234 提取码: 1234 简介:高考在即,小丽的准考证被码头恶霸刘强抢走,以威胁李老八退出码头的水产生意,老八为了妹妹能顺利参加高考,完成父母和自己的心愿,不惜一切代价,在浩叔等人的帮助下,终于亲手了结了和刘强的恩怨,而妹妹小丽也如期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战将韩先楚中的关雎洲牺牲了吗

  牺牲了。在海南岛战役中被最后一发炮弹打中牺牲了。
  《战将》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由宁海强执导,徐洪浩, 肖婷佳,逯长恩,陈姗姗主演。
  剧情简介:1926年,韩先楚结识中共湖北特委委员吴焕先,带领农民开展土地革命。1930年,韩先楚参加中共黄安游击大队,被选拔参加红军。韩先楚作为战斗骨干,成为手枪班班长,后升为排长、营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韩先楚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韩先楚研究平原地区抗日作战新战法,在“反九路围攻”的战役中,再创佳绩。日本宣告投降,党中央发布进军东北的命令,韩先楚任三纵司令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共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使我军转入战略进攻。10月8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韩先楚受命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并任志司前线总指挥,成功指挥四次战役改写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该剧以史实为依据,艺术地再现了开国战将韩先楚从一个草根,成为共和国将军的漫漫人生路。


詹天佑的资料

詹天佑,汉族,字眷诚,号达朝 。 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 ,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扩展资料:詹天佑故居共有两处,一为广州詹天佑出生地;二为詹天佑定居地湖北詹天佑湖北故居省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广州詹天佑出生地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湖北詹天佑故居建于1912年,是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期间由他本人亲自设计监造。湖北省武汉市故居是一栋砖木结构的西式二层楼房。其向阳的东、南、西三面环以回廊,其中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立面则为廊庑。主入口为八字形石台阶,大门、走廊均居于正中,呈内走廊布局。在上下两层走廊的两侧各有三间大小不等的房间,楼上右前房为詹天佑的卧室。顶部为红瓦四面坡屋面,设有阁楼和老虎窗。楼前是种植葡萄和花草的庭院。现保存完好,辟有詹天佑故居陈列。2001年06月25日,詹天佑故居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参考链接:百度百科_詹天佑

詹天佑的资料简介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扩展资料:纪念 1、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2、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3、2005年10月12日,纪念京张铁路开工100周年时,在张家口南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揭幕。詹天佑铜像:高2.8米,重1吨。4、他的事迹已经被收入小学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五课、小学语S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七课。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0课(2012年秋季)和 小学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个人著作《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和《铁路名词表》等。后人汇编有:《詹天佑文选》、《詹天佑书信选集》。慈禧嘉奖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决定修建新(河北省新城县高碑店)易(易县)铁路。修建这段铁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室去清西陵祭拜;为了不误慈禧次年去清西陵拜谒而用,限期六个月完成。朝廷任命詹天佑担任这项工程的总工程师。尽管当时这条铁路线民用价值不大,却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从测量到通车,仅用了四月的时间,比预定期限提前了两月。慈禧坐上这趟专列甚为高兴,特意召见了詹天佑。为了对詹天佑筑路有功有所表示,慈禧竟将随身所带的珠宝赏赐给詹天佑。詹天佑仅取了一只钟作为纪念,其余的全部分给了参加筑路的工程人员。

和詹天佑一样的人还有谁

邓稼先
1.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
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
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
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
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
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
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
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
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
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
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
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
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
研制成了氢弹。
2.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市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
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
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
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
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
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
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
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
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
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
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
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
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
、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
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
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
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
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
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
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
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4.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
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
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
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
,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
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
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
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
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
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
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5.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
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
、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
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
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
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
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
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
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
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
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
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
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
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
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
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
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
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
、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瞬拧?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
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
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
、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
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科技委顾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
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
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
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
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
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
转变。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
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
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9.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
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
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
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
技术顾问。
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
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
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
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
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
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
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国
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
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
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0.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
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
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
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
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
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
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
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
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
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
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1钱学森 (1911-2009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
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
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
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
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
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
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
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
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
、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2.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
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
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
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
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
享有盛誉。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
果奖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
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
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
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国科学
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
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
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
13.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
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
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
总工程师。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
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
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
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
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
重大科研项目。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4.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中共党员,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实验部主任、第九
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
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
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
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
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5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5.陈芳允 (1916-2000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
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
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参加了国家12年长
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负责新电子学研究所的筹组工作。1964年起从事空间技术工作,19
76年调入国防科委,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制、布局建设以
及星地协调工作。1984年调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 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
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
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
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
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
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
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
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赵本山共有多少个弟子,他们分别叫什么

截至目前(2020.01),赵本山共收过九批弟子,共66个。第一批:李正春(已逝)、路遥、张小飞、唐鉴军、王小宝、王小利;第二批:蔡维利、蔡小楼、王永会、张小光(已逝)、波比·肯、闫光明、王小虎、王金龙;第三批、高明娥(女)、孙立荣(女)、贾小七、姜海军、程野、燕飞、杨冰、张春光、苏小龙;第四批:刘小光、小沈阳;第五批:张小伟、孙小飞、张凯、历小峰、程红、董三毛、贝亓儿、宋小宝、田娃、红孩、小鹏飞;第六批:汤潮、张议天、董成鹏;第七批:潘大勇、宋晓峰、周云鹏、刘传龙、王龙、杨明、文松、二黑;第八批:赫小刚、李小明、六岁红、小飞龙、于洋、陈美心(女)、刘宝成;第九批:王小福、曹兴、张林、小超越、小王刚、小沈龙、宋冠澎,贺树峰、吴云飞、孟令宇、金鸿鸣、黄宝吉。1、小沈阳小沈阳,原名沈鹤,1981年5月7日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中国男演员、歌手、导演、主持人。2006年拜赵本山门下;2007年参演首部电视剧《没完没了的爱》,开始崭露头角,正式进入影视圈。主要作品有大笑江湖、三枪拍案惊奇、怪侠欧阳德、后厨、我叫小沈阳、猛虫过江、冰之下等。2、宋小宝宋小宝,本名宋宝利,1981年1月5日出生,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楼街乡光明村人,中国内地男演员,喜剧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先生的第32位徒弟。主要作品有相亲、相亲2、樱桃、樱桃红、男人四十要出嫁等。3、王小利王小利,1969年4月28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二人转演员,喜剧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先生的第一批徒弟之一。主要作品有《乡村爱情系列》、《刘老根2》、《乡村名流》、《捐助》、《同桌的你》等。4、刘小光刘小光,本名刘建光,1974年3月20日出生于吉林省桦甸市,二人转演员。主要作品有《乡村爱情系列》、《第二十二条婚规》、《中奖了》、《就差钱》等。5、田娃田娃又名田逗,1985年9月24日出生,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人,二人转演员。田娃师承刘殿才,赵本山。在小沈阳外出拍戏后,他已然成为了刘老根大舞台北京剧场的新台柱,网络高涨的人气和慕名而来的观众,都在向外界证明,“下一个小沈阳”——田娃,已经冉冉升起成为二人转新星。曾在《乡村爱情7-9》中扮演王木生。代表作品有《乡村名流》,《老兵》等。

赵本山共有多少个弟子?

一共有十位1李正春 李正春是赵本山最大的弟子、十个弟子中李正春与赵本山的渊源最深,相处的时间最长,所受的恩惠也就最多。 《刘老根1》 扮演 冯乡长2王小宝在赵本山众弟子中排行老二 、1964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八道壕乡望北楼村。3唐鉴军 本山传媒集团辽宁民间艺术团副团长。 4张小飞 二柱子张小飞 197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一个叫矿物局的地方,父亲张万昌,母亲懂春艳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二人转演员。张小飞在哥兄弟中排行老二,与大哥张小光(电视剧《马大帅》中扮演牛二者)大弟张小野,小弟张小龙—从小起就和父母学起二人转,号称张家四虎。张小飞在赵本山众弟子中排行老四。 5王小利 王小利(宋秃子饰演者) 王小利出生二人转世家,父亲叫王明山,母亲叫黄小秋家原在黑龙江省嫩江县农村。王小利在赵本山众弟子中排行老五。6波比-肯 波比肯艺名:赵博英文名:brabykon 生日:11月25日 星座:射手座 身高:174CM 出生地:乌克兰菜奥夫 波比肯在赵本山众弟子中排行老六7闫光明: 闫光明1972年生于吉林省一通县一个二人转世家,姥爷是王锐恒是二人转老艺术家李青山的关门弟子。闫光明在赵本山众弟子中排行老七。 闫光明 赵海燕夫妻搭档 [乡村爱情]分别饰演刘一水和永强妈8蔡维利 蔡维利196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父亲的矿,蔡威利在赵本山众弟子中排行老八。[乡村爱情]饰演王老七 9王小虎 ‘李大国’王小虎 本名王虎,1974年生于辽阳小屯镇中旭村父亲是村里会计,家中几代都是本本份份的庄稼人。王小虎在赵本山众弟子中排行老九。 老婆张可。 10王金龙 王金龙1987年出生于吉林省咏吉县大口勤镇。一家都是二人转演员。王金龙在赵本山众弟子中排行老十。


锦州烧烤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店,推荐菜品!

1.锦州御烧烤,2.晓涛烧烤,3.唐鸡头烧烤,4.食神烧烤,5.老万烧烤,6.晓波烧烤,7.小国凤爪烧烤,8.兆明烧烤,9.高家烧鸽子,10.新锦州烧烤广场。这是大家整理放网上公开的十家店,面积比较大的烧烤店,其实好吃的烧烤不在于店面大小。推荐菜,烤肉筋,烤脆骨,排骨串,烤虾,烤豆角,烤韭菜,烤多春,烤羊腰,烤羊眼,烤蚶子,烤鸡头,烤凤爪,……,说不下去了,凡是能吃的都能烤


上一篇:大佛低头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