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四平调
名词解释 前三杰.后三杰
关于前三杰和后三杰,有好几种说法。
一、日本明治维新前三杰、后三杰:
前三杰: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 ;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
二、在中共隐蔽的战线斗争史上,有前、后“三杰”之称。
“前三杰”指的是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后三杰”指的是熊向晖、陈忠经、申健。“后三杰”三人都潜伏在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身边担任职务,熊向晖更是担任胡宗南贴身副官、机要秘书长达十二年。
三、文艺复兴也有前三杰和后三杰: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文艺复兴前三杰)。
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美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名词解释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为方便大家阅读传习,第一范文网特制作了本篇三字经全文解释,每句均包含有启示与解释,并以不同颜色区分原文与译文,欢迎收藏传阅: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启示〗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启示〗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启示〗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河南省有哪些地方戏剧?
河南省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其中的民间小戏如罗卷戏、道情戏、落腔、宛梆和坠子戏,都别具特色。罗卷戏俗称“喇叭戏”,是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成的。其唱腔粗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戏曲音乐风格。道情戏是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落腔原名“落子腔”,也称“安阳腔”,是由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在来,因其曲调轻快欢乐,故又名“乐腔”。宛梆是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坠子戏源于河南坠子,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
河南都有什么剧种?
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这些剧种都有属于戏曲大家族,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又风格各异,迥然有别。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所谓“大戏”,就是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这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剧目,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脸、红脸、为主,豫剧、越调、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戏等就属于此类。这类戏,都有热烈、红火、激昂、明快等特点。地方大戏多演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社会问题的剧目,并不能否认它同样也上演一些反映家庭生活情趣的剧目。而且随着社会生活中民主意识的增长,反映普通人悲欢离合的剧目还在不断增加。而地方大戏在上演此类剧目时,也往往行当较全,矛盾冲突较为尖锐,情节较为复杂,场面也较为庞大。所谓地方小戏,是多演表现家庭纠葛、生活情趣的戏。它以小生、小旦为主,或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称为“二小戏”或“三小戏”。在河南,曲剧、二夹弦、道情戏、豫南花鼓戏等,都是地方小戏。河南的地方戏剧种近80%是产生于清代。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原来风靡全国的大剧种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民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戏剧史家们称这段历史为“花雅之争”。“花”就是“花部”,指地方戏剧种;“雅”就是“雅部”,指昆曲。河南为数众多的地方戏剧种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产生、发展、成熟的。1956年底,河南举办了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一次河南地方戏的大展览、大检阅。23个剧种,演出93个剧目,真可谓百花争妍,一片繁荣。多年来,尽管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也曾遇到过不少曲折和艰难,但它是扎根于民众的艺术,一直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河南人向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人提起豫剧,也大都跷指称赞。可以说,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豫剧具有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诞生之后,不断向外拓展,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平原山区,而且流布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无处不有“豫剧迷”。
商丘古城的民俗文化
阏伯台庙会又称火神台庙会,是商丘最为古老和盛大的庙会。(从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历时一个月零两天)简称“台会”,老百姓又称其为“朝台”。它是由人们对祖先阏伯(火神)的祭祀演变成盛大的庙会,距今已延续四千多年的时间。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初八,许多参加祭祀和庙会的人们,为阏伯添土圆坟并以敲打木棒、石块,吟诵悼念之词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阏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台的人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盛,至唐代已发展成相当隆重的庙会。据考证,火神台庙会至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盛大。朝台本来从正月初四开始,但路途较远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为表达对火神的虔诚与敬意,从头年的腊月便往这儿赶,春节未到,火神台附近方圆几里的村庄上已住满外地的香客。香客们如此虔诚,皆因对火神的崇拜,认为朝拜后,火神会在今后一年里保佑全家平安。台会设有总会,各地设有分会,朝台时由分会会首到总会先行报到,然后由总会安排朝拜时间,按次序进行朝拜。各分会朝拜时,仅随朝台进香队伍奏乐的唢呐吹奏者就有百余人。 阏伯台庙会祭祀是对商先公的敬重,至于祈福免灾恐怕是后人为之,绝不是祭祀之初就有的。按照中国的传统,要祭祀的一定是自己的先人及其所敬重的人。阏伯台庙会祭祀活动如此历史悠久,世世代代的祭祀者定与要祭祀之人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直白为远古商族、商部落的人及其后人对商先公的敬重与感恩。据考证,来阏伯台祭祀的香客多是商丘周边的苏、鲁、豫、皖各地的人们,而这些地方的人们,在历史上,多属于商族、商部落、商国的殷商遗民或后人。 地方戏曲豫东调四平调 豫东琴书河南梆子豫东大鼓曲剧道情戏豫东坠子豫东评书豫东快书 民间舞蹈抬花轿扑蝶舞火老虎龙灯舞狮霸王鞭挑花篮鬼会独杆轿顶灯旱船竹马花鼓舞肘歌小车舞老背少二鬼摔跤挑经舞串果园锔缸舞高跷蹦伞顶塔大头和尚戏翠翠(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 宋绣亦称商丘刺绣,商丘刺绣又分手绣和机绣,其品种又分刺绣、彩绣、平绣、勒绣、刁平绣等。主要产品有生丝台布、刁平绣、棒槌花边、归德花边、万丝绸被面、富丽丝台布、礼拜帽、窗帘、盘垫、床罩及各种装饰品1600余种。之所以称为宋绣,是因为宋绣起源于宋国。早在商汤灭夏前,这块土地上就已发展有养蚕、缫丝、刺绣业了。据《管子轻重甲》记载,商汤时,夏桀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仅女乐就有3万人,而且“无不服文秀衣裳者”。为了削弱夏的力量,商汤采用大臣伊尹的策略,命令自己部族的妇女日夜赶制“文绣”,用来换取夏人的粮食。通过发展商业贸易,商族的粮食日益增多,国力日渐强盛,最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北宋年代,宋绣与汴绣齐名。以绣历史名画著称,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商丘剪纸多取材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风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绣、民间印染传统工艺的营养。商丘市夏邑县火店乡马庄村的剪纸艺人邹素云,因剪龙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华龙女 。她以纯朴的感情将心中之龙趣味化、感情化、人格化,她的剪纸构图新颖,剪法娴熟、不勾、不描、随心所欲,一剪而成。 1995年5月,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她的剪龙作为世妇会礼品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她剪的龙,长的达56米,小的不足一厘米,或卧、或飞、或盘、或戏、或扶摇九天,或腾越大海,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在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展出,备受称赞。 宋州柳编始于宋代,所用柳条枝均匀细长,坚韧洁白,适于制作各种日常用具和工艺果篮、屏风、壁篮、野餐篮、毛巾篮、航空箱、婚礼箱、座椅、书架、洗衣篓、纸篓等。宋州柳编制品工艺讲究,制作精良,美观大方,玲珑轻巧,古朴风雅,能洗涤,不变形,不仅是人舞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馈赠亲龙的理想礼品。 丝织挂毯是以彩色丝线为主要原料,用手工拴结编织的工艺品。丝毯织成后,经过片剪,花纹清晰,丰满秀丽,光泽性好,富有立体感。毯面上的图案像浮雕一样鲜明突出,历经百年不变质。商丘的丝织挂毯,早在 1930 年的旧金山国际博览会上,就以 “ 做工精细,技艺超群,品质优良、式样美观、经久耐用 ” 的特色一举成名。
河南丧葬都有那些习俗?
河南丧葬的习俗有瓮葬,天葬,埋葬忌月,瓮棺葬,哭灵。1、葬俗是人生礼俗的终结,近现代的葬俗多能向邈茫悠远中寻求源头,如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瓮葬"习俗,在已经发掘的仰韶文化墓葬中,陶制瓮棺是初民最早的大量使用的葬具材料。2、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3、埋葬忌月的习俗存在于河南一带,并且与姓氏有关,据说是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腊月动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动土葬埋。4、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2或3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或室内地面下。5、哭灵在农村比较多见,用以寄托亲人对已故父母的哀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瓮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葬文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瓮棺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哭灵
河南戏曲除了豫剧、曲剧和越调,还有哪些比较知名的剧种?
其实,河南戏曲的剧种是非常多的,河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发源地,戏曲种类繁多且经典,很多弦乐和调子都非常有名,除了豫剧、曲剧和越调这三种有名的戏曲之外,传唱的最多的应该就属:,大平调、四平调、二夹弦了,当然太康道情、河南坠子、宛梆也不错,不过在音调上与前者有些区别,因为,大平调、四平调、二夹弦属于那种比较大开大合适的调调,而太康道情、河南坠子、宛梆,在调调的高低衔接处,做得很委婉。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听大平调的,它的代表作有:《反徐州》《下高平》《困河东》,都是非常有名的,尤其是里面的故事情节再配上大平调的调调,听着听着,我仿佛置身其中,让它带我回到了当时的那个年代。不过我个人认为,大平调中有所不足的地方是,大平调对于细节的处理还有所欠缺,对于每个音符的衔接,虽然已经做到很完美,但是可能由于总调的干涉,在高低处理衔接的时候,稍微的有一些瑕疵,就是说让你听着听着,忽然会有一点不搭调的感觉,所以我冒昧的说一下自己的意见,我觉得对于细微之处的处理应,该更加的精准和圆滑,最好是让人听上去感觉衔接感没有那么强烈,而是非常的顺畅。除此之外,《梁祝》大家都听过吧?梁祝就是非常著名的“二夹弦”代表作,梁祝的故事大家也都比较理解,我想说的是,大家在听《梁祝》这首著名曲目的时候,有没有觉得置身其中?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悲的爱情而感到可惜?其实这正是我想说的,这些经典的曲调,准确地表达了,故事当中事情与人物的心情,句句堪称经典。
上一篇:p2k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