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卡农
推荐几首旋律优美的纯音乐
1、《失去才懂》是一首由Various Artists谱曲,Various Artists编曲,沐泽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热播电音旋律》中,1998-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206首歌曲。2、《北国之春(钢琴小调)》是一首由远藤实谱曲,谢少华编曲,谢少华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日本优美旋律钢琴曲集》中,2019-09-26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26首歌曲。3、《穿越时空的思念(钢琴版)》是一首由八音工坊谱曲,谢少华编曲,谢少华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日本优美旋律钢琴曲集》中,2019-09-26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26首歌曲。4、《潮鸣》是一首由折戸伸治谱曲,谢少华编曲,谢少华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日本优美旋律钢琴曲集》中,2019-09-26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26首歌曲。5、《If I were a Bird》是一首由Hitomi (黒石ひとみ)谱曲,Hitomi (黒石ひとみ)编曲,Hitomi (黒石ひとみ)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コードギアス 反逆のルルーシュR2 O.S.T》中,2008-08-27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求推荐几首好听的纯音乐。
我来为你提供一些经典的纯音乐、非常好听。
1、马克西姆《敲开心门》
2、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
3、《You Are My Destiny》钢琴曲
4、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梦中的婚礼》
5、沈尔宁的《奉献》
6、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友谊天长地久》
7、雅尼的《和兰花在一起》
8、小号《乌苏里船歌》
9、萨克斯《暗香》
10、Era - The Mass
11、钢琴曲《茉莉花》
12、萨克斯《约定》
13、理查德克莱德曼《童年》
14、萨克斯《回家》
15、轻音乐《一帘幽梦》
16、钢琴曲《月光小夜曲》
17、《知音》中国18把小提琴
18、沈尔宁小号《执着》
19、杜冲笛子演奏《彩云追月》
20、《牵手》中国18把小提琴
21、小提琴《假如爱有天意》
22、《罗密欧与朱丽叶》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
23、萨克斯《如果云知道》
24、钢琴曲《映山红》
25、班得瑞《清晨》
26、钢琴曲《追梦人》
27、钢琴曲《月朦胧鸟朦胧》
28、《西班牙斗牛士进行曲》
29、理查德克莱德曼《秋日私语》
30、钢琴曲《读你》
31、萨克斯《春光美》
32、小提琴《在水一方》
33、钢琴曲《心中的祝福》
34、萨克斯《弯弯的月亮》
35、钢琴曲《祈祷》
36、萨克斯《月亮惹的祸》
37、纯音乐《一起走过的日子》
38、纯音乐《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39、钢琴曲《在水中央》
40、轻音乐《知道不知道》
41、沈尔宁《安妮》
42、轻音乐《浪子心情》
43、钢琴曲《爱相随》
44、纯音乐《渔舟唱晚》
45、小提琴《荷花颂》
46、排箫《甜蜜蜜》
47、纯音乐《故乡原风景》
48、小提琴《新春乐》
49、胡伟立的《市集》
50、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51、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水边的阿迪丽娜》
52、《遇上你是我的缘》--纯音乐
53、钢琴曲《葬花吟》
54、轻音乐《渴望》
55、轻音乐《一世情缘》
56、萨克斯《人鬼情未了》
57、《味道》纯音乐
58、《为爱痴狂》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
59、纯音乐《喜相逢》
60、萨克斯《忘记你我做不到》
61、《遇见》钢琴版纯音乐
62、钢琴曲《我等候你》
63、纯音乐《新不了情》
64、《往日情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
65、萨克斯《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66、钢琴曲《片片红叶情》
67、钢琴曲《说句心里话》
68、钢琴曲《涛声依旧》
69、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为爱痴狂》
70、《致爱丽丝》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
71、萨克斯《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72、《我怎能离开你》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
73、钢琴曲《敖包相会》
74、萨克斯《等你等到我心痛》
75、、理查德克莱德曼《星空》
76、萨克斯《真的好想你》
77、萨克斯《你是我的女人》
78、电子琴《长相依》
79、电子琴《忘情水》
80、钢琴曲《恰似你的温柔》
81、钢琴曲《我愿意》
82、钢琴曲《昨日重现》
83、小提琴《情深深雨蒙蒙》
84、《柔如彩虹》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
85、《我只在乎你》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
86、纯音乐《执迷不悟》
87、钢琴曲《分飞燕》
88、《水月洞天》纯音乐
89、萨克斯《绿岛小夜曲》
90、世界名曲《卡门》
91、理查德克莱德曼《四季组曲》
92、理查德克莱德曼《春》
93、马克西姆《荒漠天际》
94、马克西姆《野蜂飞舞》
95、马克西姆《胜利》
96、中国18把小提琴《我和我的祖国》
97、萨克斯《午夜情深》
98、马克西姆《狂想曲》
99、马克西姆《出埃及记》
100、小提琴《梁祝
哪个软件可以免费下载音乐
酷狗音乐是国中最大的音乐平台,收集了最多的歌曲,其中有大量的免费歌曲,可以购买歌曲,也可以添加喜欢歌曲,在有网络的时候进行听。酷狗是很有前途的一个音乐库。忘了说了,我怎莫被这莫多人踩!添加喜欢就是那个红色的星,付费的歌曲只要有网络随时听,我有近500首,只有几个是买了的,别踩了啊!有网络就能听收藏到喜欢的付费歌曲,也可以在评论里看别人昵称然后看看他的歌曲你有没有喜欢的,添加后就直接在你账号里了
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 ,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 艺术语言, 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 , 并且 , 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 情、寄托感情的艺术 , 不论是唱或奏或听 , 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听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有效的保健养生方法,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作用。在生理方面,音乐可以调整睡眠、缓解疼痛、协调神经生理功能、提高全身生理运动机能等作用。音乐可以用乐谱描述,依据乐谱演奏,但也有不少音乐类型如民歌或爵士乐是由演奏者即兴创作的。乐谱作为一种符号的语言,只能描述声音的属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却无法记录声音本身。因此在录音技术出现之前,欣赏音乐必需现场聆听,或自己亲身参与演奏。扩展资料: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时期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之间,是与印象主义运动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表现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是否划分到古典音乐尚未定论。这种盛行于20世纪初期的音乐形式与传统的音乐完全相反,表现主义音乐忽视音乐创作总的各种调性规律。新古典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末,这种音乐形式主张音乐的创作应该保持客观性和严肃性,主张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集成古典音乐的形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音乐
《卡农》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什么?
######卡农的概念#######
卡农即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译为华音。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
######卡农的历史######
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卡农的诞生历程#######
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 T. 337),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D大调卡农》(Canon in D)。音乐家帕海贝尔是当时在德国J·S·巴赫出现以前最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他有大量的管风琴作品。他与J·S·巴赫的父亲私交甚好,是巴赫姐姐的教父,他是巴赫哥哥的老师,而巴赫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这位哥哥,所以帕海贝尔也能算是“音乐之父”J·S·巴赫的师祖。
##########音乐大师创作的历程!!!########
Story begins!
Pachelbel, Johann 帕赫贝尔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获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没在德国各地图书馆内。 帕赫贝尔从小就展露对于知识追求的兴趣,尤其是音乐。他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同时,也追随许温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赫贝尔进入阿尔道夫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一年后,帕赫贝尔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在普伦次的影响下,帕赫贝尔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由于帕赫贝尔本人所信奉的是当时德国的新兴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随老师普伦次在1673年前往维也纳,成为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在维也纳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赫贝尔接触到南德和意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写的宗教音乐,之后他进了艾森纳赫(Eisenach)担任宫廷管风琴师,这是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即约翰.乔治王子的辖地。五年后因为王子的哥哥过世,宫廷守丧,乐师都被裁撤,帕赫贝尔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艾森纳赫。这之后帕赫贝尔来到艾尔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并要提供圣歌的前奏曲,风琴师不能乱弹即兴,但每年都要将弹奏管风琴的心得和尽展发挥在一场精致的演奏会上,以显示不是尸位素餐之徒。因此,帕赫贝尔的管风琴技术得以发挥,并发表不少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后期管风琴名家的声望。 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两年后芭芭拉难产过世。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Judith Drommer),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艾森纳赫就是巴哈的故乡,所以帕海贝尔与巴哈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哈的哥哥音乐。巴哈父亲过世之后,教育巴哈音乐的责任乃落在这位长兄的身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帕赫贝尔就是巴哈的师祖。 离开了艾尔特,帕赫贝尔来到伍腾堡(Wurttemberg)宫廷,伍腾堡位于斯图嘉特,这是玛德莲娜女爵的辖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帕赫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巴赫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帕赫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 帕赫贝尔的卡农约作于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现在最红的卡农#######
《卡农》最原始的版本今天已无缘听到,但后世名家的不断演绎却不时推出《卡农》的绝美乐章。
SO---今天我们最熟悉的卡农作品乃是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采用了此曲的改编版—乔治·温斯顿(George Winston)的音乐专辑《December》中的《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Variations on the Canon by Pachelbel),更使之风靡一时。
#########卡农为什么那么触动人心##########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
*************************************************************************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
****************************************************************************
希望你满意我的资料整理哦!!!谢谢 (*^__^*) ……
卡农的创作背景及表达含义
卡农即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译为华音。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年),曾是巴赫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一种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当先后进入的各个声部自始至终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时,即称为卡农。其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起句或主句,随后进入的各声部称为应句或答句。 卡农有许多类型,主要有:①正格卡农。主句和答句在方向上、节奏上完全一致,一般根据它们之间的音程距离称呼,如同度卡农、四度卡农、五度卡农等。在正格卡农中,除同度、八度外,其他音程的卡农常用自由模仿,以免形成调性重叠;其中四度、五度卡农除用自由模仿以保持调性统一外,也可采用严格模仿,使答句转入下属调或属调。②变格卡农。答句是主句的变形。若将主句的时值成倍扩大,则成增时卡农,反之,则成减时卡农;若将主句各音作反向的模仿,称为倒影卡农或反向卡农,若将主句各音出现的次序颠倒模仿,称为逆行卡农或蟹行卡农,答句若为主句之逆行并倒影者,称为逆行倒影卡农。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卡农,如二重或三重卡农,即同时有两对或三对不同旋律的卡农进行;无终卡农,即卡农的结尾与乐曲开始相衔接而使音乐循环不已者;有终卡农,即答句不再进行模仿,另加结尾部分以构成终止者。 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卡农这歌很出名啊,谁作的??
楼上说得对,卡农〈canon〉是一种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样的旋律间隔两拍或一小节、两小节不等先后演奏」。
但最出名的,也就是楼主所指的那首卡农,应该是由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也就是《我的野蛮女友》插曲所用的这一首了。这首《卡农和吉格》数百年来被无数音乐家改变成多种风格多种版本。我本人也很喜欢!
我的野蛮女友卡农钢琴曲
全智贤在其中弹得曲子是卡农变奏版,选自乔治温斯顿的C大调卡农——Flying In The Sky土豆的视频音乐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LpAS5vBIbY/isRenhe=1此为直接下载地址http://www.wsblt.com/kanong.mp3卡农还有许许多多的版本可以聆听,有机会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心得,祝您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愉快~
D大调卡农 有没有什么背景故事?是什么?
在帕赫贝尔10岁的时候一个人独自来到英国,被一个琴师收养,随后很顺其自然的也就学会了钢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帕赫贝尔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潇洒帅气,能弹得一手好琴的小伙子。可这时的帕赫贝尔全然不知,在隔壁村里,有一个名为芭芭拉的女孩喜欢上了自己。当时的芭芭拉是全镇最漂亮的姑娘,家里也有钱有势。可从小被家里宠惯的芭芭拉却不敢向帕赫贝尔表白。最后芭芭拉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她决定去向帕赫贝尔学钢琴,借机可以靠近自己的心上人。可毕竟芭芭拉向帕赫贝尔学琴的目的不纯,学了一段时间也没什么起色,帕赫贝尔就对她说:“你回去吧,你不适合学钢琴。”这句话却惹怒了芭芭拉,她对帕赫贝尔说:“给我半年的时间,我一定会把奖拿回来。”就这样,在半年的时间里,芭芭拉刻苦练琴,终于在一个钢琴大赛上拿到了名次。她兴高采烈的去找帕赫贝尔,可是在动荡的年代,帕赫贝尔已应征入伍,赶赴前线。这时芭芭拉对自己说,好,我等你回来。在度日如年的等待中,村长的儿子几次向芭芭拉提亲,可是芭芭拉也不予理睬,村长的儿子知道芭芭拉的心早已有了归属,便派人到前线找来了一具尸体,就说是帕赫贝尔的。芭芭拉信以为真,割腕自尽了。当帕赫贝尔九死一生的回来以后,得知了此消息。在芭芭拉离开的半年里,帕赫贝尔已经爱上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写出来了第一部分,在前线的时候写出来第二部分,回来之后,在芭芭拉的墓前完成了整首曲子。 就在那天晚上,帕赫贝尔就在那座教堂,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扩展资料帕赫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帕赫贝尔的卡农约作于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在古典音乐TV动画《金色琴弦》中,也出现了这首曲子。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婉转的曲调却并不悲痛,用28度的轮回诉说暴雨后的晴空。真像这样的感觉。雨后一尘不染的天空,湛蓝、悠远、纯净。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卡农的创作背景,是谁?曲子寓意是什么
卡农简介
什么是卡农?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简单的讲,卡农〈canon〉是一种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样的旋律间隔两拍或一小节、两小节不等先后演奏」。
“卡农”就是根据严格模仿的原则,用一个或更多的声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于用什么乐器,几个声部,就要随作曲家的便了,一般来说,2-6个声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写个几十个声部也未尝不可,倒是现代音乐里常有的事。卡农是最基本的复调音乐的一种,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学复调音乐时都要作一大堆卡农去练习技巧,不过都是练习罢了,编了号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么乐器都有,兴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长笛和钢琴的,中提琴和钢琴的……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听到卡农,不只是帕黑尔贝尔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农,只是我没听过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说。好多的交响作品里都会有用卡农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没有单独提出来像帕黑尔贝尔那样单独算作一首作品罢了。顺便提一句,卡农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点不差的模仿下来,可以加快和放慢节奏(这一点在帕黑尔贝尔德猕农中应当能够看到),还可以做倒影处理。
在卡农乐曲中,帕海贝尔的卡农是最著名的一首,简单不过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听起来却丝毫没有单调之感,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
关于帕海贝尔(Pachelbel' Johann):
英文姓名:Pachelbel, Johann
生卒年月日:1653/09/01--1706/03/09
国籍:德国
乐派:巴洛克
【生平简介】
帕海贝尔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获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没在德国各地图书馆内。
帕海贝尔从小就展露对于知识追求的兴趣,尤其是音乐。他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同时,也追随许温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海贝尔进入阿尔道夫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一年后,帕海贝尔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在普伦次的影响下,帕海贝尔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由于帕海贝尔本人所信奉的是当时德国的新兴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随老师普伦次在1673年前往维也纳,成为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在维也纳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海贝尔接触到南德和意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写的宗教音乐,之后他进了艾森纳赫(Eisenach)担任宫廷管风琴师,这是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即约翰.乔治王子的辖地。五年后因为王子的哥哥过世,宫廷守丧,乐师都被裁撤,帕海贝尔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艾森纳赫。这之后帕海贝尔来到艾尔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并要提供圣歌的前奏曲,风琴师不能乱弹即兴,但每年都要将弹奏管风琴的心得和尽展发挥在一场精致的演奏会上,以显示不是尸位素餐之徒。因此,帕海贝尔的管风琴技术得以发挥,并发表不少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后期管风琴名家的声望。
1681年,帕海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两年后芭芭拉难产过世。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Judith Drommer),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艾森纳赫就是巴哈的故乡,所以帕海贝尔与巴哈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哈的哥哥音乐。巴哈父亲过世之后,教育巴哈音乐的责任乃落在这位长兄的身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帕海贝尔就是巴哈的师祖。
离开了艾尔特,帕海贝尔来到伍腾堡(Wurttemberg)宫廷,伍腾堡位于斯图嘉特,这是玛德莲娜女爵的辖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帕海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巴海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帕海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上一篇:万芳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