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子王通
魏征到底是文中子的学生还是友人???
魏征是文中子的友人兼学生。《续六经》完成后,文中子名声大噪,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不仅及门弟子多达千余人,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均为隋唐之际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文中子教学,分门授受,“门人窦威、贾琼、姚义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受《乐》、杜淹、房乔、魏征受《书》,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诗》,叔恬受《元经》,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通过“通学”和“兼学”两种形式,培养出一大批各色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注入新鲜内容的儒学理论。
三字经中的;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请问文中的五子是?五子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诸子中的下面五位,可以对初学者了解百家学术有所裨益。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这里介绍的五子有荀子、扬雄、文中子王通、以及老子和庄子。诸子百家既然是指先秦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杨雄是西汉人还算沾点边,王通是隋唐时期的,怎么也放进来了呢?因为历史上一向认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大体上走两条路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继承派和发展派。
第一条路线,是以继承整理传统文化为主,也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一系。“述”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文化的种子,使其能够以本来面目流传下去。“不作”是自己不搞创作、不对传统文化加注自己的观点,以保持其纯洁性。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自己并没有创作。《论语》是在孔子身后,弟子们讨论老师的言行,集结而成的,并不是孔子的本意。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因为出不了函谷关,生生被守关的尹喜子逼着说出来的。老子明知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反而留下五千言,不是自己掴自己的脸吗?释迦摩尼佛做的最彻底,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路说一路擦,说完了也擦完了。在《金刚经》中,佛告诉弟子们:我一个字也没说。谁认为我留下了什么法,那就是诽谤我。三藏十二部经典是释迦摩尼圆寂后弟子们集结的,也不是佛的本意。
为什么儒释道三教的圣人要“述而不作”呢?他们自己不能著书立说吗?非不能也,实不敢也。他们怕传统被弄走了样,怕文化被自己的思想污染,怕后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歪曲、利用自己的思想来害人。一言以蔽之,圣人要对后代子孙负责任。我们今天刚好相反,都是“作而不述”,不讲继承、不要传统。作不出来,就东抄一段、西抄一篇,反正是“千古文章一大抄”。
第二条路线,是以发展创新为主。这里说的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传统学术思想中融入自己的观点,绝不是东抄西抄的大杂烩。其中有在全面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孟子,他将孔子“仁”的学术思想,具体落实为“仁政”建设,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其次有就传统文化的某一点进行创新,发展出另外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如荀子,他 就孔子思想“礼”的部分进行创新,融合自己“性恶论”的观点,发展出后世的法家学派。
诸子虽有189家之多,实际上都是走这两大路线。所以宋代学者孙明复在《孙氏小集�6�1信道堂记》中说:“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前者是继承派,后者是发展创新派。我们学习诸子的学术思想,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是传统的东西还是后人创新的观点,这是很重要的。
隋朝到唐朝的历史故事
花木兰
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 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
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
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
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
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
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
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
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
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
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
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
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
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
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
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
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
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
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
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
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
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
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
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
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
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
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
建议是买一本《上下五千年》或《二十五史》。那里故事比较多,也很详细。
隋唐瓦岗起义,
薛刚反唐。
隋朝历史很全的网站
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sui/sui.htm
隋代文学的作者:
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还有隋炀帝。
隋朝著名人物: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花木兰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原因
当时正值隋朝和朝鲜开战的时期, 为了运送粮食的需要
而开凿了大运河,由此可见南方已经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因此选南方经济的发展
其实开凿大运河还有皇帝的主观因素,为了个人享乐.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
隋朝王通的
隋朝 文中子(王通)
智卷一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释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心卷九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如何评价隋炀帝及隋朝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01081.htm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01081.html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是什么意思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文中子王通,隋代大儒,就连宋代出现的幼学蒙书《三字经》中亦有“文中子,及老庄”,在宋代人的意识中,王通在中国学术史的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从儒学发展史来看,王通是从汉晋经学向宋明理学过度的关键人物,他以不同于经学的学术形式,在隋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中晚唐形成了儒家子学的复兴。宋明理学诸儒兼具经学的特点,皆源自于王通之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字经全文译文
三字经全文译文: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大家性情都近于善,只是由于后来所受社会的习染不同才有了千差万别。如果从小不进行教育,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孩子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选择邻居而搬家。一次,儿子逃学回来,孟母气愤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以此告诫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窦燕山教育孩子有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孩子,都学有所成,名扬四海。生养子女却不给予良好的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做老师的失职。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如果少年时不努力读书学习,长大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一块没有经过雕琢过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若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为人子弟,在年轻的时候,应当多多亲近良师益友,从他们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孝乃百善之首。“孝”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东汉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暖枕席。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做儿女的应该做的事。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培养这种谦恭礼让的优良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心,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样也会获得别人友善的回报。儿童、少年的启蒙教育,第一是让他们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传统美德。其次才是要学习看到或听到的知识。为孝悌打好基础,有坚实的品德做后盾,然后学知识,长进才华。并要懂得计算数目,认识文字,学习文理。“知某数”,讲的是中国的 数字,中国的计数方式采用十进制,一到十看来简单,但却有无穷无尽的变化。数字从一开始,一到十就是基本数字,十个十就是一百,十个一百就是一千,十个一 千就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儿童时期,要从知数、识文开始,知数简单,识文就比较复杂了。文字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文字、文学、历史等,是难以穷其究竟的。 对于儿童要从他们可以接受的东西入手。某数是较简单的,所以教育孩子先从识数开始。即使今天的教育,孩子在入学的时候,都是从阿拉伯数字开始的。为父母的 要先教他“知数”,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数学教师。宇宙有三才,就是天、地、人。天上有三光,就是日、月、星。天地人包含一切,囊括宇宙万物、芸芸众生。天、地、人之所以为三才,因为:天,指 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浩渺苍穹,运转不息,四季交替,风霜雨雪应时而生;地,是万物借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人类的一切物质供给都取于“大地”。大地用它的胸 怀和滋养孕育着人类和其它生灵;人,有浩大的能力,是万物之灵。人凭借卓越的创造力,把大地耕耘得繁荣兴盛。三光的日、月、星,是人类最初的光明来源,是 宇宙大自然中三个伟大的力量。三者光辉灿烂,给大地上的一切生命送来光明与温暖,促使万物生息循环,永驻生机。三纲是指君臣之间有忠爱之义,父子之间要慈孝相亲,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古代封建社会有“三纲五常”的社会原则,其“三纲”要求臣服从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子服从父,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妻服从夫,丈夫对妻子拥有支配权。但是,今天的社会,再也不是封建专制社会了,三纲自然就不复存在了。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叫春、夏、秋、冬,这是四时(季)。四时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永无尽头。南、北、西、东是四面的方位,这四个方位对应存在,是与中央点相对应而确立的。水火木金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即人们常说的五行。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代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仁爱、公正、礼貌、明智、守信,叫做五常。是做人的准则。这五条准则要努力去实行,不容许出现紊乱。稻子、谷子、豆类、麦子、黄米、高粱叫做六谷。这六种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叫六畜,是人类所饲养的用来吃肉和供使用的禽兽。高兴、生气、忧伤、害怕、倾慕、憎恶、嗜好,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七种感情。用匏瓜、陶土、皮革、木材、玉石、金属、丝弦、竹管等八种材料制成的八种乐器,称为八音。九族指的是同一宗族的人,依照辈分排列的长幼顺序。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自己。再由自己到儿子,儿子到孙子,再到曾孙、玄孙。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论语》这部书共分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孟子》这部书是孟轲写的,共七篇,内容是有关讲述道德、宣传仁义等优良品行的言论。《中庸》这本书的作者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子。《大学》主要讲述从提高自身修养、管理家庭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再读熟四书,才可以读像六经这样比较深奥的书。《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乐经》号称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其余的都保存至今。《连山》、《归臧》和《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是一部用“卦”的形式、以阴阳概念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它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后人广为研究,影响深远。《尚书》上所记载的,都是虞、夏、商、周四代的政论。一篇名为典,是帝王立国的原则。一篇名为谟,是大臣治国的策略。一篇名为训,是大臣对君 主的训诲,如伊训。一篇名为诰,是国君的通告。一篇名为誓,是出兵的文告。一篇名为命,是国君的命令。《诗经》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合称为四诗。(诗经中的诗内容丰富,感情深切)是我们应当诵读吟咏的。《周礼》中记载着当时六官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仪礼》中礼仪大纲分为八种,共十七篇。戴德和戴圣都曾汇编《礼记》并作注释,记述了圣人的言论,完备地记录下了上古的礼乐制度。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跟着被冷落。孔子作了《春秋》, 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善恶行为的认识辨别。公羊高著的《公羊传》,左丘明著的《左传》和毂梁赤著的《毂梁传》,合称为三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经书全部读熟了,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子书种类篇幅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重要的部分来读,记住其中每件事的前因后果。诸子百家中的五子指荀子、杨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通晓经书和子书后,再读各种史书。从中考究各朝代相承的系统,了解历史兴衰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在读史中吸取教训。从伏羲、神农,到轩辕,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他们是远古时代的名君。(另一种传说:轩辕、颛顼[音“专须”、帝喾[音“酷”、尧、舜为五帝时代,他们在公元前26—前22世纪。)唐尧、虞舜二帝先后兴起,尧把帝位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在两位君主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夏代(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开国君主是禹,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约公元前1046—前256年)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有德有才的君主被后世称为“三王”。从夏禹王开始,将君位传给儿子,从此天下被一家统治。夏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后被汤灭亡。汤王讨伐夏桀,灭亡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经历了600多年,到商纣王就灭亡了。周武王起兵公元前1046年灭掉商朝,诛杀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从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建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从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今洛阳西),到公元前被秦所灭,史称东周。周朝前后延续约800年,统治最长久。西周晚期公元前841年,都城的人起义,周厉王逃出,即由共伯和执掌王事,达14年,历史上号称共和,将这一年称共和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纪 年也就从这一年开始。但是,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 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中国的历史的纪年即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西周共和以后,经历了厉王、宣王两代国王后, 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向东迁都到洛阳,历史进入东周。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后,东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各个诸侯国之间时常相互攻伐,政客们也纷纷向掌权者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东周分为 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逞强。战国时代则有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争雄。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秦朝传到二世胡亥(前209—前207年)的时候,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基业。汉朝的皇位传延了两百多年,到了汉平帝时,皇位被王莽篡夺,西汉结束。王莽篡位后,天下又随之大乱。汉光武帝消灭王莽,中兴汉室,建立东汉。汉朝历经400余年,到汉献帝时灭亡。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夺汉朝的天下,这个时代称为三国时代。司马炎灭三国而建晋朝。晋朝分为西晋(公元265—317年)和东晋(公元317—420年)两个时期。晋朝迁往南方不久衰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国都定在金陵。与南朝同时并存的统治北方的王朝称北朝。自北魏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西魏为北周宇文泰所代,东魏被北齐高洋所代。隋文帝杨坚再次统一天下,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但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隋朝只传了一代,至公元618年便很快灭亡了。唐高祖李渊,发起“仁义”之师,清除了各路的反隋大军,消除了隋末的动乱,开创唐王朝的基业。唐王朝共传了二十代,历时近三百年,后被梁所灭,才又改换了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及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更替,历史上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的兴衰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然而,五代都是短命王朝,因都是军阀建立,以武力建国,成的快,败的也迅,得之容易,失之也易。宋太祖赵匡胤兴起,接受后周皇帝的禅让而建立宋朝。宋朝传了十八代,是北宋、南宋合在一起算的。宋朝时期,虽然在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努力下,消除了两百多年的封建割据,但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兴起,南北混战,中国依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度。北方的少数民族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亡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元朝统一了中原,并且兼并了边疆的少数民族。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王朝。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史称太祖,年号洪武,定都南京。明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明朝共经历了十七个皇帝,到崇祯皇帝为止时明朝灭亡。宦官肆意专权,为所欲为,农民反抗运动,风起云涌,遍及各地。义军首领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太祖努尔哈赤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了各地“流寇”,统一了中国。二十一史全在这里了,它记载了各朝各代治乱之迹,从中可以了解各代王朝兴衰的原因。读史书的人,还应查考历代实录,通晓古今发生的事件,就好像亲眼所见一样。读书的人在读书时,要作到口里吟诵,心里思考,早晚心思都用到学习上面,才能真正学好。从前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老师。古代的圣贤,尚且如此勤学好问,普通人更应发奋努力。宋朝的赵普,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还天天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做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汉代的路温舒把书抄在蒲席上学习,公孙弘把书抄在竹简上学习。他们没钱买书,但还能如此勤奋努力学习。汉代孙敬读书至深夜,为防瞌睡将头发悬于梁上;战国苏秦读书困倦时用锥子刺大腿,痛醒时再继续读书。这两人都不用别人督促,自己就能勤奋刻苦学习。晋代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布袋里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借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里虽然贫困,却能坚持学习,最后成就不凡。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为生,他把书挂在柴担的一头,边走边看;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读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然坚持读书,成就不凡。宋代苏洵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当他年纪已大时,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像你们小孩子,更应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北宋有个叫梁灏的人,年纪八十二岁,在朝廷对答策问,成为考生中的魁首。他成功以后,大家都惊异。你们后生小子,应当早日立志,努力用功。北齐人祖莹八岁时就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唐朝人李泌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作诗。他们二人聪慧绝顶,在当时很令人们感到惊奇。现在你们正是求学的时候,应该效仿他们,努力用功读书。东汉蔡文姬博学通音律,东晋谢道韫聪慧能咏诗。二人都是女子,尚且如此聪明,你们这些男子,更应当自我警醒,充实自己。唐朝刘晏,年方七岁,被皇帝举为神童,作了正字官。他年龄虽小,已经当官。他年少读书,努力就可做到。你们作为年幼的学生,应当努力勤学达到这样的目标。狗知道夜间替人守卫门户,公鸡知道每天早晨鸣叫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还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蚕吐丝可以供人们做衣服,蜜蜂酿蜜可以供人们食用,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连动物都不如了。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有所作为后,就能使自己名声远扬,显耀父母,光宗耀祖,使后代富裕。人们往往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满箱金银,我教育子孙的,只有一部经书而已。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想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玩乐,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我们要时刻勉励提醒自己啊!扩展资料:三字经小故事孟母三迁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一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孔融让梨东汉时,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锵锵”是什么意思?
“锵锵”的意思如下:(1)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发出的洪亮清越的声音。 (2)象声词。特指诗文音节清越响亮。 (3)象声词。乐声。 (4)象声词。鸟虫鸣声。 (5)美好貌。 (6)盛多貌。 (7)高貌。 (8)步伐整齐貌。 读音:【qiānɡ qiānɡ】释义:锵【qiānɡ】拟声词。模拟撞击金属或玉石的声音。[例]铿锵,咚咚锵锵。造句:(1)她铿铿锵锵作响地敲著两个平底锅叫我们起床.(2)那是一台锵锵作响的旧式机器,和我们今天的计算机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它几乎一无所用,但正是它改变了我的一生。(3)他在网上锵锵有力的宣言,道出了无数网友的心声。(4)每次车子移动时,雪链就锵锵响。(5)那是一台锵锵作响的旧牌机器,和拥计算机相比,它逊色几乎一无所用,但正是它了我的生活。(6)铿铿锵锵的武器相交之声不断传来,一听就是真家伙。(7)听着铿铿锵锵的,看似无用,其实不可或缺。(8)玻璃杯铿铿锵锵,房里再次有各种闲聊的声音。(9)那铿铿锵锵地音符如疾风暴雨,如万马奔腾,如大江东去,如林涛回荡。(10)正行进间,耳边一时浏亮,听见有一处所在铿铿锵锵甚是热闹。
上一篇:蓝色雨 歌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