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果城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11 08:42:24编辑:莆仙君

四川南充为什么叫果城

南充是四川规划发展的9个大城市之一,南充在夏、商时为梁、雍之地,三国时为蜀汉重地,盛唐时置为果州,元明清称顺庆。嘉陵江由北而南穿越这里的山山水水。陈寿、张澜、罗瑞卿等文士武将都是这里为中华民族养育的优秀儿女。建城2200多年的果城,在历史上曾有6个称谓。据《顺庆区志》主编潘大德考证,从果城建城伊始的安汉,到现在的顺庆,每一次更名,都与一段有趣的史实相关。 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六年)10月,高帝下令修建安汉县城。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汉王三年(前204)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城中,危急时刻,大将军纪信向刘邦献“金蝉脱壳”之计。刘邦脱险后,化装成刘邦的纪信被项羽烧死。刘邦战胜项羽后,认为纪信舍身为安定汉政权立了大功,故在纪信家乡,设立安汉县。据史载,当年的安汉县城就在今天顺庆北城街道五里店一带。安汉县时辖今天的南充市辖三区、西充县及蓬安县和岳池县部分地方。 西汉及东汉在实行郡县制度的同时,又实行分封皇子及功臣的赐爵食邑制度。因此,在其行政区划之中,除郡、县之外,还有“国”。安汉县后来曾一度称“充国”,虽然充国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但据《汉书·地理志》对巴郡的解释,巴郡领有阆中、江州、临江、安汉、宕渠、充国、涪陵等。可见西汉时已有充国。据巴郡条下所列“充国”后说 “永元二年分阆中置”。有人据此推断东汉初年曾废掉充国并入阆中县。充国的地域包括今阆中南边部分和南部县。汉献帝初平四年(193)撤充国为南充国、西充国。南充国地域包括今天的南部县东部、蓬安县及高坪区北部。城邑在南部县柳驿乡境内。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合并安汉、巴西两县为一县,因地处充国之南,故定名南充县。 顺庆得名始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当年升果州为顺庆府。原来,理宗未作皇帝前任过果州团练使,其登基后下诏,将他最初作官住过的果州升格为府。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改顺庆府为顺庆路,明清时均为顺庆府。1911年,因府县同城,裁除县署,留府,设顺庆府知事公署。民国二年改顺庆府署为南充县知事公署,正式取消“顺庆”之名。到1993年行政区划调整,作为南充城市的主体部分,顺庆地名重新被使用。 果城为南充的别名。其名源于唐初的果州。高祖武德四年(621)设果州,辖南充、相如、西充、朗池(今营山县北部)4县。《旧唐书》说“果州”得名“因果山为名”。据考,果山为南充城西南的西山山脉中的一个小山丘(今省蚕丝校背后)。当年山上“多黄柑”。果州建制一直保持到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设顺庆府时。后来,州制虽早已废止,但人们仍习惯称南充为果城。


南充是四川第几大城市?

南充是四川第三大城市。成都第一,绵阳第二,省会成都市不用说是四川省第一大城市。而我们的全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市,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也是四川省的副省会城市。南充市简介(1)南充市处在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由于处在充国南部得名;管辖3个区(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5个县(西充县、南部县、蓬安县、营山县、仪陇县),代管1个县级市(阆中市);户籍人口7525838人;幅员面积12479.96k㎡。(2)南充历史悠久,源自汉高祖公元前202年设立的安汉,至今建成2200多年。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解放初期为川北行署区的驻地,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四川省东北城市群的双核之一。(3)截止2015年,南充GDP总量达151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389亿元,南充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淳朴,民俗优雅,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交融生辉。行政划分(1)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地处川渝交通要冲,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特殊地理位置,是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交通次枢纽。(2)南充市现辖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西充县、南部县、蓬安县、营山县、仪2陇县,总人口756.2万,是四川省仅次于成都市的第二人口大市。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3)全市共有222个乡(含1个民族乡)、171个镇、29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共有391社区(居委会),2785个居民小组,5360个村民委员会,45195个村民小组。地理环境(1)地理位置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0°35′——31°51′、东径105°27′——106°58′之间。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东邻达川市,南连广安市,西与遂宁市、绵阳市接壤,北与广元市、巴中市毗邻。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辖顺庆、高坪、嘉陵三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五县,代管省辖阆中市。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2)地形地貌南充市可分为北部低山区和南部丘陵区两大地貌单元,地势从北向南倾斜,海拔256~889米。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浅丘平坝、中丘中谷、高丘低山类型大体各占1/3。(3)气候环境南充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主要分布于农作物生长区;气候特征:春早、夏长、秋短、霜雪少、冬暖;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日照时间处于1200-1500小时范围内;年降雨量1100mm;灾害性天气(如秋绵雨、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频率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全年以西北风为主。

南充为什么有果城之称。

南充是四川规划发展的9个大城市之一,南充在夏、商时为梁、雍之地,三国时为蜀汉重地,盛唐时置为果州,元明清称顺庆。嘉陵江由北而南穿越这里的山山水水。陈寿、张澜、罗瑞卿等文士武将都是这里为中华民族养育的优秀儿女。建城2200多年的果城,在历史上曾有6个称谓。据《顺庆区志》主编潘大德考证,从果城建城伊始的安汉,到现在的顺庆,每一次更名,都与一段有趣的史实相关。 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六年)10月,高帝下令修建安汉县城。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汉王三年(前204)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城中,危急时刻,大将军纪信向刘邦献“金蝉脱壳”之计。刘邦脱险后,化装成刘邦的纪信被项羽烧死。刘邦战胜项羽后,认为纪信舍身为安定汉政权立了大功,故在纪信家乡,设立安汉县。据史载,当年的安汉县城就在今天顺庆北城街道五里店一带。安汉县时辖今天的南充市辖三区、西充县及蓬安县和岳池县部分地方。 西汉及东汉在实行郡县制度的同时,又实行分封皇子及功臣的赐爵食邑制度。因此,在其行政区划之中,除郡、县之外,还有“国”。安汉县后来曾一度称“充国”,虽然充国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但据《汉书·地理志》对巴郡的解释,巴郡领有阆中、江州、临江、安汉、宕渠、充国、涪陵等。可见西汉时已有充国。据巴郡条下所列“充国”后说 “永元二年分阆中置”。有人据此推断东汉初年曾废掉充国并入阆中县。充国的地域包括今阆中南边部分和南部县。汉献帝初平四年(193)撤充国为南充国、西充国。南充国地域包括今天的南部县东部、蓬安县及高坪区北部。城邑在南部县柳驿乡境内。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合并安汉、巴西两县为一县,因地处充国之南,故定名南充县。 顺庆得名始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当年升果州为顺庆府。原来,理宗未作皇帝前任过果州团练使,其登基后下诏,将他最初作官住过的果州升格为府。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改顺庆府为顺庆路,明清时均为顺庆府。1911年,因府县同城,裁除县署,留府,设顺庆府知事公署。民国二年改顺庆府署为南充县知事公署,正式取消“顺庆”之名。到1993年行政区划调整,作为南充城市的主体部分,顺庆地名重新被使用。 果城为南充的别名。其名源于唐初的果州。高祖武德四年(621)设果州,辖南充、相如、西充、朗池(今营山县北部)4县。《旧唐书》说“果州”得名“因果山为名”。据考,果山为南充城西南的西山山脉中的一个小山丘(今省蚕丝校背后)。当年山上“多黄柑”。果州建制一直保持到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设顺庆府时。后来,州制虽早已废止,但人们仍习惯称南充为果城。


四川南充为什么叫绸都?

具有5000多年的蚕业历史。中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四川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西汉,南充丝绸成为朝廷贡品;唐宋,南充“顺庆大绸”饮誉京城,畅销丝绸之路;果州之绫,被日本皇室珍为国宝;公元1915年,南充丝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盖群芳而获金奖。南充丝绸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出口丝和绸曾分别占四川省出口丝、绸的50%、80%,被外商誉为“万能丝”、“万能绸”。 南充丝绸具有“享天宝物华之誉,胜苏杭品质之优”的美名。
全市有蚕种场13家,省蚕丝校1个、省蚕研所1个、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从事丝绸、蚕桑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为依靠科技振兴南充蚕丝业打下了基础。
南充具有发展蚕桑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鼎盛时期,南充年发种126万张,产茧2.71万吨,丝产量稳定在3000吨左右,蚕茧产量占全国的8%、全省的四分之一,丝绸工业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10万职工就业于丝绸企业。
鉴于上述情况,中国丝绸协会 在2005年4月2日把“中国绸都”和“中国蚕丝绸生产基地”两块金字招牌授给了南充。


上一篇:老李船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