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窟
大足石刻的石刻分布
以大足区、潼南县、铜梁县、璧山县为范围,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区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大足石刻是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75处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市级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县级有峰山寺等66处。造像1030龛(窟),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 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 宝顶大佛湾处有川东古刹圣寿寺,创建于南宋。庙宇巍峨,雕梁满目,坐落于势峻秀、环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侧南岩为万岁楼,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飞檐翘角楼阁。 宝顶石刻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93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37.1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3.30公顷。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1.东西宽16.50、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法身经目塔、七佛龛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区城东南方向五华里处。山顶上原有道观,名玉皇观。南山石刻造像缘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属道教造像。明清两代稍有增补。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南山摩崖石刻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恢复直辖市以后,又被重庆评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摩崖造像一共有十五龛造像。作品都以道家作品为主是南山石刻的一大特点。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和宝顶山石刻同为大足石刻中最大石刻,位于大足区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区城龙岗街道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绿树环绕,山顶有一倾斜白塔,塔下有两座大佛。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6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1.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15公顷。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石篆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0.21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0.1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7公顷。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后改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4月26日,大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属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石篆山以老君洞为代表作。 石门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1.06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1.3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50公顷。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石门山石窟,刻于宋代,位于大足区城东石马镇新胜村石门山巅,因其山两巨石夹峙如门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龛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足石刻妙高山妙高寺有几处石窟造像?
妙高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偏南方,始建于1144年。“三教”造像区,孔子、释迦牟尼、老君共一窟,造像1000多尊。妙高山上有妙高寺,寺内存祖关通禅师石塔一座和已毁冯楫《忠诚堂诗碑》一通。寺外石岩下,有石窟造像两处,一称佛洞,一称猫猫岩,共有造像12窟。佛洞“三教”窟,释迦牟尼佛坐莲台,下雕蟠龙,两旁有迦叶、阿难两夹待,为佛像。左壁坐像,博衣阔袖,足着靴,高合髭须,执奋,两伺者为道像。右壁坐像,圆顶,大袖,戴冕垂流,执济,左右各一侍者,为儒像。这种典型的三教窟,在大足少见,在全国更珍贵。
大足石刻有什么艺术特色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区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足石刻有何艺术价值?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距成都270千米,建县始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其县取名“大足”为“大丰大足”之意。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650),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延续于明清,现有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遍布大足县100多处地点。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有着不同于早期石窟艺术的特征。
在大足县众多的石刻造像群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无疑是其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美、最有价值的代表。
北山石刻距大足县城北0.5千米,开凿在北山之巅,长度超过500米,形若新月,龛窟如蜂房,分南北两区。有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5处。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雕刻石像近万尊。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佛湾中部集中了北宋雕塑造像的精华。由于当时菩萨信仰盛行,因此,这些造像中最优秀的作品大多是菩萨像。由于观音这位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极具慈悲心,只北山第136石窟普贤菩萨要口诵其名号,就会化难成吉,因此大受人们信仰奉敬。因而,在北山菩萨造像中,华土式的女性观音菩萨尤为出色,这是佛教在市民文化熏陶之下更加世俗化的结果。唐代的观音菩萨造像如同贵族名媛般雍容尊贵,到了宋代,观音菩萨们则带上了平民女性的仪态风神。
大足地区险峻山崖上的这些石刻以其极高的艺术品质、丰富的题材闻名遐迩,成为石窟建筑中的代表之作。
晚唐大足石窟造像造型特征是什么样的?
大足石窟中的晚唐造像主要集中在北山佛湾,现存20余龛,一半以上的龛像己风化残毁。从保存较完好的第5号毗沙门天门、第9号千手观音、第10号释迦牛尼佛、第51号三世佛、第52号阿弥陀佛、观音、地藏,以及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等龛中,可以看出“人物丰腴,肌胜于骨”的造型特征,但己缺乏盛唐造像的雍容典雅。它们在对称、均衡的惯常布局中,表现出细微变化,并依据修行位确立主从、尊卑、高下、大小的比例尺度。此外,这些作品对形象和衣饰的精雕细刻,在立体的块面中圆刀、平刀互用,并大量地辅之以线刻,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以线条为主导的审美意趣。特别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龛雕刻艺术之精美和整体画面的堂皇富丽,堪称晚唐同类题材造像的上乘之作。总的说来,大足石窟的晚唐造像已逐渐从宗教的神性化走向民间世俗化,同时也为后来大足石窟宋代造像写实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足石刻的出名之处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忧秀代表。石窟多达76处,共有造像6万余躯,石刻铭文10万余字,总称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北山,即古龙岗山,共290龛窟。著名龛窟,如心神车窟,窟正中之皤龙“心神车”尤为奇伟。其间净宝瓶观音、多罗、文殊、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等,雕刻对称,严谨有序,浑然一体。八躯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为此间石刻之精华。北宋著名书家蔡京所书《赵懿简公神道碑》,碑高3.7米,宽1.37米,书法艺术价值较高。宝顶山,风景幽丽,共13处石刻,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内容摘要:过去一向表现为清净、庄严、神圣的寺庙也不能幸免于商品经济强有力的冲击。大足作为宋代巴渝市民的佛教圣地,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它的神圣灵光变得黯然无彩,其宗教艺术渗透着强烈的世俗化思想意识。 关键词:宋代大足石刻装饰特征市民意识表现 一、宋代大足石刻装饰特征 大足石窟主要由北山和宝顶山石窟组成。 宋代大足北山石刻装饰特征与巴渝市民意识探微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这些造像题材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 其中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数量最多,在全国宋代石窟中首屈一指。其中,尤以观音像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它没有汉代画像的苍劲古拙,也不具备南北朝造像的巍峨伟岸,更不似唐代造像的雄浑壮丽,它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清丽俊逸,而这种变化又离不开继承与借鉴。在继承传统技巧方面,我们明显地看出,在造像人物的衣褶上,有着从汉代画像流传下来的“曲铁盘丝”般的线条;在菩萨的宝冠和衣饰上有着典型的传统装饰;在大起大落的块面划分上,在浑圆刀法的运用上,仍能看出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大足石刻石篆山石刻为什么非常罕见?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造像开凿于1082年至1090年,崖面长约130米。石篆山石刻是典型的佛、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非常罕见。其中,孔子龛正壁刻我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三身佛龛中的老君龛,正中凿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得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时为当时著名的雕刻匠师文唯简等所雕造。
重庆大足石刻是什么时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中文名称:大足石刻 英文名称:The Dazu Rock Carvings 批准时间:1999年12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概况: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这里素有“石刻之乡”的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处,始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至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结束。北山石刻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共51种,以当时流行的佛教人物故事为主。它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不同于中国早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精细、技艺高超、俊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中国公元8世纪至14世纪时,民间佛教信仰及石刻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始刻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结束。宝顶山石刻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题材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胜地,展现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艺术的精华。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南,始刻于南宋(公元1127~1278年)时期,明清两代亦稍有增补。南山石刻共有造像15窟,题材主要以道教造像为主,作品刻工细腻,造型丰满,表面多施以彩绘。南山石刻是现存中国道教石刻中造像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一处石刻群。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西南25公里处,始刻于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至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结束。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共10窟,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结合造像群。 石门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20公里处,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结束。凿刻有造像的崖面全长约72米,崖高3~5米,共16窟,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此外还包括有造像记、碑碣、题刻等。石门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佛、道教结合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将神的威严气质与人的生动神态巧妙结合,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大足石刻何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是什么?
1999年12月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i)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1999年12月1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Ⅵ) 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我国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申报的世界遗产只有一项获得批准,那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这也是我国的洞窟石刻类遗产在1987年莫高窟之后的第二次入选。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 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上一篇:魔方少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