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法鼓山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10 08:40:41编辑:莆仙君

台湾有哪些佛学院

阿弥陀佛,你要去台湾出家?

那边可是真的宝岛,寺院和佛学院有很多,佛光山,法鼓山,多的是。他们模仿大陆,在台湾有著名的四大名山,还有灵岩山道场,是妙莲长老纪念印光大师创建的,还有南普陀佛学院,好像跟大陆的重名。

都是慈航法师,星云大师,圣严法师,白圣长老,煮云法师,以及很多大德创建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愿正法久住!


台湾高僧有哪些

1、圣严法师(1930-2009),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2、星云法师,俗名李国深,农历七月廿二日生于江苏省江都县,父李公讳成保,母亲刘玉英。3、证严法师,俗名景云,1937年出生于台中,因父亲早逝、母亲多病,悟人生之无常而出家。4、惟觉法师,1928年,生于四川省营山县,俗姓刘,家庭殷实。年少聪慧。学养丰富。


法鼓山的农禅寺

农禅寺成立的时间为西元1975年。主要的成立宗旨即为从事佛教教育、文化与社会关怀工作,并推动佛法、汉传佛教精神。以举办各种法会共修活动,如念佛、初级禅训班、大悲忏法会、净土忏法会,以及皈依典礼、周日讲经等活动为主。法鼓山的重要发源地——农禅寺,是由中华佛教文化馆的开山长者东初老人于北投购地一甲所初建,为文化馆的下院,1977年东初老人圆寂后,由圣严法师接掌管理。1971年由东初老人率领弟子开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启用,并以“农禅寺”为名。创建之初,老人为了效法唐代百丈禅师所创立的丛林制度,期许弟子务农维生、禅修的生活为家风,因此取名为“农禅寺”。农禅寺早期为一栋两层楼的农舍:一楼为客房;二楼供奉文殊师利菩萨,称为文殊殿。寺院周围遍布菜园、竹林,直到1977年常住众仅有四人,平日多亲手种植菜蔬,以供寺内食用。1978年,时任住持的圣严法师开始于寺中举办周日讲经法会,并于1979年成立“禅坐会”,1982年成立“念佛会”,周周举办共修,人数最多可达上百人。1978年4月,农禅寺借予场地给原设在新竹福严精舍的“美国佛教会”驻台译经院使用。1979年8月成立了“三学研修院”,成员即译经院原有成员与禅七学员,共十位。该院进一步发展为“僧团”,而初期僧团运作的所在地即是在农禅寺。1989年,由于北投关渡平原重划开发,农禅寺所在地被纳入“关渡平原保护区”,而面临拆迁的命运。在多方努力之下,即在台北县金山乡找到法鼓山现址,因而促使法鼓山之成立。农禅寺除了定期举办共修之外,早期各单位如基金会、法鼓文化等办公室均设置在此,其不仅是法鼓山的活动核心,更是蕴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记忆,亦是弘法之重要地点。然而,农禅寺的拆迁问题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并感念法鼓山早年开山筚路蓝缕之历史过程,为传承市民对于北投农禅寺之集体记忆,促请保留。因此,台北市政府于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录农禅寺开山时期所建之二层农舍与慈悲门等二处建筑物为本市历史建筑,并建议划设为“保存区”,自此也免于拆迁之命运。

关于苏州灵岩山寺皈依

1.灵岩山寺一般在菩萨圣诞的时候会有,具体的要打电话问客堂,电话:0512-66261310

2.没有什么条件,只要你愿意

3.要带2张相片,不需要费用,但一般信徒都会自愿的出一点钱,多少自定 以前一般都出20元

4.仪式结束后发,只是一张证明而已,到有的寺院会免门票。不需要

5.没有影响

6.皈依是在家人,出家就要剃头,呆在寺院,没有网站

7.是。只有出家人才能去上,选拔的要求也很高,不需要,戒疤是受大戒的时候烧的,是自愿的。


灵岩山不收剃度的和尚,因为印光大师在世时,制定的五条共助规约上,明确规定灵岩山不准剃度收徒,下面的是一般寺院出家的条件: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 年龄不小过17岁,不大于60岁。
8. 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10.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皈依的意义是什么?想到广州光孝寺皈依,皈依有哪些步骤?有哪些事情是皈依后一定要做的?


  皈依三宝,即: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所谓三宝,有自性三宝及住持三宝二种。佛是觉悟的意思。所谓自性佛,是指自心本具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是指法轨和模范。所谓自性法,是指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等懿范。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自性僧,是指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这是自性三宝。所谓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都应恭敬如佛。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都是法宝,出家受具足戒,修持净行,都是僧宝。“归”是归投的意思。如水归海,如客归家。“依”是依托的意思,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就无法出此大苦。若肯发志诚恳切心,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就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譬如我们失足堕海,狂涛汹涌,有灭顶之忧。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登。这就是归投的意义。由于了解自性三宝,从此克己修身,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便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譬如遇险登船,安坐到岸。过去的凶险已脱,现在得重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这就是依托的意义。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死大海,众生当都以三宝为船。既得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乐。
  既归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开始,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典籍。既归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徒众。如果既归依三宝,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则虽日常念佛修持,也难得真实利益。因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的希望。愿大家引起警惕。
  另外,要知道所谓归依者,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依个人,例如今日各位来归我,“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也就是授皈依师,并非归依我一个人(不是拜一个师父)。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义的,在家人则说“我归依某法师”,出家人则说“某人是我归依弟子”。这是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因此顺便说明,免再贻误,望大家注意。


皈依的过程不在此详述,去了寺院便知!皈依时带一张免冠相片用于皈依证。
皈依之后要做的事:随师父精进修行!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法鼓山的文化馆

中华佛教文化馆创立于西元1955年。其主要宗旨为从事佛教教育、文化与社会关怀工作,弘扬正信佛法、汉传佛教精神。主要的活动项目则是举办各种共修活动,例如地藏法会、千佛忏法会、药师消灾法会、观音法会等。位于台北北投光明路上的“中华佛教文化馆”,是法鼓山的发源地。一开始东初老人承租光明路上的公有土地,1955年破土开始兴建文化馆,一年后正式落成。文化馆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缺乏的情况之下,仍致力于佛教文化事业的传承与推展,其中包括主持了《大正新脩大藏经》(简称《大正藏》)的影印工作。而在1965年更是创办了《佛教文化》季刊。此外,每年举办两次法会,即七月份为期一个月的地藏法会以及腊月上旬的佛七,提供民众共修、沈淀身心的机会,也借此募集资金、物资以供救济。至此后,“冬令救济”每年举办而且为文化馆的一项传统。1977年12月15日东初老人圆寂,在美国的圣严法师承继老人遗志,立即返台筹组成立“财团法人台北市中华佛教文化馆”,并于1978年春召开第一次财团法人董事会成立大会。1984年文化馆开始动工扩建,并于1986年4月19日举行落成开光典礼。并聘请护持文化馆廿多年的鉴心法师担任文化馆住持。

请介绍一下法鼓山

法鼓山


一九五五年,东初老人于北投兴建中华佛教文化馆,推动佛教文化弘法、开办冬令救济。并带领弟子于关渡平原整地开垦,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将此处命名为「农禅寺」。
一九五九年,退下戎装的圣严法师来到中华文化馆,在东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一九七七年,东初老人无疾坐化,嘱圣严法师继承法业,接任中华佛教文化馆、农禅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与禅修推广工作。

由于信众日增,为了要寻找一个具有长久性、安定性和未来性的道场建筑用地,前后费时八年,却苦无结果。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例行的念佛共修会中,圣严法师亲自带领僧俗四众弟子,共同持诵二十一遍《大悲咒》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金山乡三界村半岭的观音殿中,全度法师也在观世音菩萨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萨指引,能够早日找到适当的大德法师接掌寺院主持。

结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议的因缘,觅得一块得以深耕的福田宝地。同年七月,圣严法师正式宣布将金山的新道场命名为「法鼓山」,并为道场未来的建设勾勒出清晰的蓝图—发挥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为一般信众提供一个修行佛法、净化身心的良好环境,运用佛法来安定人心、安定社会。


上一篇:李宰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