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卷席筒
戏曲卷席筒是什么朝代的事?
宋代。《卷席筒》又名《白玉簪》《斩张苍》等,大影片中的主人公张苍娃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少年,他从小失去父亲,跟着母亲嫁到曹家。可是心术不正的母亲害死了曹老爷,并嫁祸于曹保山之妻张氏。正直的苍娃为了救出嫂嫂张氏,一人承担了杀人的罪名,被判斩刑。幸亏新到任的巡抚是苍娃进京赶考取得功名的哥哥曹保山,苍娃获救。他接来了嫂嫂张氏,一家团圆。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曲剧不仅在本省大部地区盛行,而且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有专业剧团。历年整理的传统戏有《陈三两爬堂》 、 《风雪配》 、 《卷席筒》 、 《阎家滩》 、 《草人媒》 、 《寇准背靴》等。创作的现代戏有《赶脚》、《下乡》、《掩护》、《游乡》等。其中《赶脚》、《下乡》、《陈三两爬堂》、《游乡》、《卷席筒》、《风雪配》均已摄制成影片。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卷席筒
卷席筒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卷席筒》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登封县。《卷席筒》又名《白玉簪》《斩张苍》等,是河南曲剧传统剧目,也是河南曲剧的经典剧目,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明末清初期间流传于豫西一带,剧中主要描写了唐代登封县曹家湾村的曹保山一家从家庭锁事、到闹出人命,曹保山历尽生活的苦难,最终得中头名状元,以及小苍娃替嫂坐牢等一系列故事经过。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扩展资料:《卷席筒》1978年郑州市曲剧团整理排演,197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成戏曲艺术片。该剧讲述了张苍娃代嫂受斩,后获释一家团圆的感人故事。后以河南曲剧名丑海连池拍成电影而闻名全国。大影片中的主人公张苍娃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少年,他从小失去父亲,跟着母亲嫁到曹家。可是心术不正的母亲害死了曹老爷,并嫁祸于曹保山之妻张氏。正直的苍娃为了救出嫂嫂张氏,一人承担了杀人的罪名,被判斩刑。新到任的巡抚是苍娃进京赶考取得功名的哥哥曹保山,苍娃获救。他接来了嫂嫂张氏,一家团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卷席筒
曹操的历史、文学、戏曲中的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崛起,在短短时间里迅速击败了许多地方割据军阀,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之后,他积极推动北方的经济生产,中国北方在魏晋时期能够保持相对安定和富庶,曹操功不可没。文学方面,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合称“三曹”是东汉末年了不起的诗人和文学家。在诗歌方面,曹操代表了东汉末年诗歌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方面,曹操主张通脱,支持消除汉以来文章华而不实的弊病,从这两个方面说,曹操也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文学《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紧扣两个字而写,奸雄。《三国演义》把曹操和刘备作为相对的两个极端。曹操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华,保持了中国北方的安定和富庶,这些在《三国演义》中是得到了肯等的。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他狡诈,多疑,残酷和野心勃勃的性格作为反面角色进行批判和讽刺。
戏曲中的曹操是反面脸谱化了的曹操。在戏曲里完全否定了曹操的才华和对贡献,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贪婪,残暴,野心勃勃,可怕又经常出丑的这样一个反面角色。
(岳麓版必修三历史)总结不同时期思想科技书法文学戏曲..最好制成表格..谢谢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墨、道、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诸子百家针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见解。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①创始人——老子: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②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和“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应顺从自然;在文学、美学方面建树颇多。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等,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
(4)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哲学思想大发展。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1.儒家思想的形成
(1)创始人——孔子
①“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谐人际关系。
②“礼”:即“克己复礼”按周礼矫正等级名分以求贵贱有序(保守的一面)。
③“为政以德”以“礼”治国,要求爱惜民力,包含了民本思想。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⑤教育方面贡献巨大,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孔子也被尊崇为“圣人”。
(2)奠基人——孟子
①提出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道德观上,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的人格精神。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
(3)集大成者——荀子
①继承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教治国,但又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
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及其新儒学
①地位: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糅合了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对孔孟儒学加以改造而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②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大一统”思想。
(2)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集权,因此汉武帝接受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纳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由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儒学也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 ⑴理学的兴起: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代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使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2)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②主张:“理”是世界本原,表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表现在人身上是人性,即要“存天理,灭人欲”;认识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3)陆王心学
①指以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
②主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的方法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主张克服私欲回复良知以求理。
(
4.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1)李贽及其思想: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存在的理论基础。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要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主要科技成就
(1)天文: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唐代僧一行在世界首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2)数学:春秋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发明了度量衡,出现了算筹计数法;东汉《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方法,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年。
(3)农学: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载了各种生产工具的改革;明代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
(4)医学:《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东汉华佗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代表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2.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贡献
(1)造纸术:西汉已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
(3)火药:唐代发明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时产生了巨大作用。
(4)指南针:战国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四、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汉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
(1)汉字: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演变,由繁到简。
(2)书法:篆书和隶书具有书法的美感,但仍为实用性汉字;魏晋南北朝时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唐代楷书步入盛世,以“颜筋柳骨”闻名,草书有张旭、怀素等;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2.绘画艺术
(1)发展脉络:①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彩陶画等,自然、质朴又不失浪漫。②战国至汉代的帛画,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③魏晋时期形成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以顾恺之为代表,注重“以形写神”。④唐代以吴道子为代表,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⑤宋代: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亮点,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著名。⑥明清:流派纷呈,文人画、宫廷画、表现民间风情的年画、木刻版画、剪纸画、布贴画等各具特色。
3.文学成就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其中国风是精华部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基本创作方法。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吸收南方民歌精华,创作出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又称“骚体”,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较为活泼自由。代表作《离骚》。
(3)汉赋:是吸收了《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一种带韵散文,表现手法夸张,词藻华丽。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等。
(4)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词:又称“长短句”,可更加灵活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宋代最为流行,且流派甚多,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岳飞等。
(6)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是在俚曲俗谣的基础上经文人加工而形成的新诗体。表达了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的愁闷情怀。
(7)明清小说:唐代就有小说,叫“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已渐趋成熟;“话本”是宋元小说的形式;明清通俗文学大发展,小说创作进入繁盛期,出现了四大名著、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4.戏曲艺术
(1)南戏:两宋之际,在商品经济较为繁荣的闽浙一带流行的一种戏剧。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创作,贴近百姓生活,主要流行于民间。
(2)元杂剧:元代在北方兴起的融诗词、歌唱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等“四大家”。
(3)京剧: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徽剧、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等唱腔,形成了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出现了第一个繁盛期,涌现了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成为国粹。
上一篇:武汉是什么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