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马勒第一交响曲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09 22:37:05编辑:莆仙君

马勒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2.行板,C大调,三段体。这个慢乐章选用了马勒自己早期为冯·歇弗尔的诗《萨金根的号手》而谱写的歌曲旋律作为基本主题。马勒的朋友斯坦尼塞称这个旋律为“沃纳尔小号曲”,是“一首小夜曲,它飘越月光映照的莱茵河,飞向玛格丽特所住的城堡。”斯坦厄塞说,马勒认为这首小夜曲表达的是感伤。这个乐章的第一段,月光映照的环境下,这首小夜曲的旋律出现后,圆号与小提琴狂热地强化热情,优雅的中间段在小夜曲旋律基础上脱颖而出,小提琴的独奏精妙绝伦。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最后消失在黄昏的天空之中。这个慢乐章后曾被马勒删除(4个乐章版),直到1967年,才又有恢复5个乐章的演奏。

马勒第一交响曲的基本信息

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MAHLER: Symphony No.1"Titan"这首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指挥之时,1889年11月20日由马勒自己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以“交响诗”名义首演。原创作时有标题,“第一部分:青年时代,花卉,果实,荆棘”。这一部分又分为3段,马勒自己的说明为:""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适的快板,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2.采花,柔板;3.满帆,谐谑曲。”“第二部分:人间喜剧”,分为两段,标题分别为“1.搁浅,卡洛风格的葬札进行曲,启发作曲者创作的外因是一幅讽刺画《猎人的送葬行列》,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中的插图,奥地利的孩子们全都知道它。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灵枢送往墓地,兔子拿着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队波希米亚音乐家,猫、蟾蛛、乌鸦等为他们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飞禽走兽尾随送葬行列,作出各种令人发笑的姿态。作曲者的意图是使音乐交替表现讽刺性的欢乐和不可思议的阴郁。紧跟在它后面的是: 2.来自地狱,表现一个受严重创伤的心灵的一声突然的绝望呼喊。”马勒后来抛弃了这个说明,他声称这标题和说明材料是“在作品写好后加上去的,我之所把它们弃而不用,不仅因为我发现它们完全不恰当,甚至不十分正确,而且还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它们曾如何把听众引人歧途。”“在第三乐章中,我的确是直接受著名儿童画《猎人的送葬行列》的启发。但在这里,表现的内容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应该表现的那种气氛。第四乐章便是从这种气氛突然一跃而出,仿佛是乌云背后出来一道闪电。这只是受严重创伤的心灵在经历了送葬行列的阴风惨惨和愁云密布的压抑情绪之后发出的一声呼喊。”

马勒第一交响曲的作者简介

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早年深受布鲁克纳的影响,在后来的创作时期主要受到舒伯特、舒曼和瓦格纳的影响。作为指挥家,他成功地指挥了格鲁克、莫扎特、威伯、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作为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多采用动机发展手法,承袭了瓦格纳的传统,其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他的音乐是通向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桥梁,在音乐风格上是浪漫主义的延续,在表现手法上则不时地先现勋伯格作品的无调性因素,他善于把哲理与通俗、个性与民族性、浪漫与现代的音乐糅合在一起。

马勒第一交响曲

《D大调第一交响曲》,是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一部交响曲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884年到1888年之间,最初的版本被命名为“巨人”交响诗。该作品在1889年在布达佩斯首演,反响不佳,但现在已名列马勒最受欢迎的作品。首演时所发表的曲目,并不是交响曲,而是两篇交响诗。原来的详细曲目一直被沿用到1892年后,才标以简单的标题“巨人”(或“泰坦”)


马勒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1.D大调,奏鸣曲式,指示以“缓慢而沉重”的序奏开始,在长大的泛音A持续音上,首先由大管、短笛奏出下行四度动机,待到小号产生动机时,圆号奏出优美的旋律,单簧管奏出下行四度动机以模拟杜鹃叫声。双簧管与低音管奏下行四度为特征的动机,它极似杜鹃的啼吐啭。呈示部演奏两次。第一主题为D大调,首先由大提琴奏出,之后由小号奏出(发展至A大调),其旋律来自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中的第二首歌《清晨穿越草原》。这个动机串联着全曲,成为全曲的灵魂,呼应它的是远方的信号曲,充满宁静。第二主题为A大调,轻快的弦乐搭配亮丽的木管,构成了美妙的画卷,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是,铜管乐器奏出了第一主题旋律与之对位。在结束呈示部之前,下行四度动机再一次出现。发展部先是在高音弦背景上(小提琴、竖琴奏出a3音),长笛奏出了第二主题旋律,双簧管的和弦表现田园性的安详,大提琴乘着持续音,奏出像呼唤一样的旋律。双簧管与单簧管对话后,木管的杜鹃的啼啭再次强调宁静。圆号将乐曲带到D大调,长笛再一次奏出第二主题旋律,大提琴依然乘着歌声的翅膀。然后长笛表现小鸟的歌唱,大提琴、小提琴发展至降D大调,木管奏出新旋律,小提琴在降A大调上奏出第二主题旋律,之后分别转入F大调、f小调。高音乐器在上行发展,终于跳进还原A音,小号以ff力度奏出了引子中的信号动机,引入D大调再现部。最后,一面强调主导动机,一面以强烈的音响而结束。

旅行者之歌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提问者没有说明《旅行者之歌》是哪位的作品,而这方面有几个答案,整理给提问者参考:《Grbavica》(旅行者之歌)  上图是真实人物和小说改编为电影的《Grbavica》(旅行者之歌),是2006年的一部电影,讲述了波黑战争期间萨拉热窝的一位单身妈妈的故事。这部电影获得了评论家们的热烈反响,并且在200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人道主义精神奖以及和平电影奖。   导演:Jasmila Zbanic监制:Tanja Aćimović 片长:90 分 语言:波斯尼亚语 编剧: Jasmila Zbanic和Barbara Albert主演:Mirjana Karanovic, Luna Zimic Mijovic, Leon Lucev等。  《旅行者之歌》原文片名为Grbavica,指的是「woman with a hump」,意义可延伸至有包袱、怀了孕或是背负苦难的女人;除了词汇本身的内涵,Grbavica实为一地名,位於塞拉耶佛郊区。1992波赫战争爆发,Grbavica被塞尔维亚军队占领成了战俘集中营,数以千计的人民在此受到屠杀,而种族净化的残酷激烈手段使的当地上万名妇女集体遭受强暴。以这样一个有著历史创伤记忆的地方来为电影命名,描述波士尼亚战争後,想完成女儿学校旅行的单亲妈妈Esma,为了筹措学校旅行的费用而日夜兼职。但是女儿Sara希望妈妈拿出「烈士遗族证明书」,证明生父因为战争殉国,以得到旅费减免优待与认同。妈妈却不愿回应女儿的要求,宁可想尽办法筹钱支付全额旅费。这样的矛盾是贯穿全片的迷藏。 Grbavica不仅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历史涵义,同时呈现了战後遗民所背负的苦难回忆,中文片名《旅行者之歌》似乎相当程度的削弱了片子的意涵,与洁丝米拉意图想要表现的主题稍有所偏离。   战争导致了无法弥补的伤害,战争後的沉痛更是遗留在每个人的心里。《旅行者之歌》的剧情单纯平实,然而结尾铺陈的瞬间坠落却令人印象深刻。战争後的生活状态毋宁成了《旅行者之歌》的特殊风景,过去的一切早已被摧毁殆尽,死亡的灵魂用生命做为安静的代价,活下去的人却得背负著战争的伤痕继续生活。   母亲Esma和女儿Sara是过去与未来的对比,前者面对爱情拘谨小心最终压抑,後者大胆用青春尝试却迷惑不已。共同点是笼罩著後战争时期的嗟叹和哀伤,「我的父亲是烈士!」Sara倔强的说,另一头是Esma四处奔走的景况。另一种现实层面的展现,贫苦、人情味以及单亲妈妈的无助,导演的故事情感就像饱满的色调一样令人感受强烈。   为了在现实中置入梦境往往需要大量谎言,母亲Esma编织的藉口终究被识破,令人震撼的一幕,Sara拿著枪指著Esma(战争死亡的直接意象),Esma愤怒地槌打Sara,她疯狂大喊,你这个塞尔维亚杂种!波士尼亚的母亲悲伤的对女儿说。Sara诞生是因为战争的丑恶,Esma在战俘营被塞尔维亚人强暴才生下了她。彷佛是战争的再现,种族之争的悲惨在於生命如此可贵完整,然而人类却为了仇恨而想要分割生命的完整性。还记得片子的前面,Sara与Esma打闹嬉戏时将母亲压倒在地,让母亲回忆了战争与民族之间的苦痛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厌恶。   夜总会的光头保镳说:「战争时大家都很相爱,现在都变了。」也许最後一幕,Esma与Sara的互相拥抱可以回应他的疑惑与感叹,即使战争与民族之间的仇恨会让亲情有点苦涩,却仍旧移转不了人类某些与生俱来的本质。  《旅行者之歌》没有结局,观众却可以体验深刻感动、看见无限希望-从艾丝玛将自己自创伤中解放後含泪与女儿道别的笑容里;也从莎拉解开身世之名即将展开成年之礼的旅程中。    2. 《旅行者之歌》是一本台湾出版的旅游书,里面文字少,图片多,13×19cm 彩色平装书112页,没有特定主题和单篇幅的文学性描述,应该不是提问者询问的文章。 上图是这本书的内页,图片占每一页的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的篇幅,文字多不超过100字。 没有文学价值的欧游各地写真集。  3. 马勒的《旅行者之歌》,也称为《青年流浪之歌》(德语: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又译作“流浪者之歌”,乃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如上图,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作创作的首部联篇歌曲。这套作品由四首歌曲组成,由低音声部担任独唱(较常见为女低音)。内容反映出当马勒在德国卡塞尔担任歌剧院指挥时,和当时的女高音Johanna Richter的一段不愉快的爱情经历。   编撰此作品的历史既复杂亦很难追踪。 马勒早于1884年12月开始创作,并在1885年全面完成。期间他曾对此作品进行大幅度的校订,亦将原来计划由六首改为四首;其后在1890年代初(大约于1891年至1896年期间),把本曲的钢琴伴奏配成管弦乐版本。因此,多年来不同的手稿版本,彼此间可能有一些出入。   本曲在1896年3月16日当天于柏林首演时,已经是以管弦乐的版本的出现,但亦不能排除在这版本之前,亦已经出现了供声乐和钢琴伴奏的演奏版本。作品于1897年正式出版,自此便成为了马勒其中一首较著名的作品。   虽然所有歌词均出自马勒手笔,但歌词内容,无不深受他所喜爱的其中一本书籍《少年魔法号角》内的诗篇所影响。例如第一首歌,便源于《少年的魔法号角》的《我的爱人》(德语:Wann [sic] mein Schatz)。   以下为《旅行者之歌》的四段内容全文:(一)爱人结婚那一天第一首名为爱人结婚那一天(德语:Wenn mein Schatz Hochzeit macht),明显是借曲表达他原本爱好该女演员,及视她为他的爱人。流浪者对爱人出嫁感到惋惜。他察觉周围世界的各样美好事情,却又无法阻止内心的一份伤感。此乐曲带有苦中带甜的象征,主要以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为主。Wenn mein Schatz Hochzeit macht,Fröhliche Hochzeit macht,Hab'ich meinen traurigen Tag!Geh'ich in mein Kämmerlein,Dunkles Kämmerlein,Weine, Wein'um meinen Schatz,Um meinen lieben Schatz!Blümlein blau! Verdorre nicht!Vöglein süß!Du singst auf grüner Heide.Ach, wie ist die Welt so schön!Ziküth! Ziküth!Singet nicht! Blühet nicht!Lenz ist ja vorbei!Alles Singen ist nun aus.Des Abends, wenn ich schlafen geh',Denk'ich an mein Leide!An mein Leide! 爱人结婚的那一天,她的大喜日,我的伤心日!我会走进自己狭小的房间,在那黑暗、狭小的房间,为爱人洒泪、洒泪,为了我的爱人!蓝色的花儿别凋谢啊!可爱的鸟儿,你在绿油油的石南上歌唱!天啊,这世界怎能这样美好?吱吱!吱吱!鸟儿莫再唱!花儿莫再开!春天已逝。一切歌声已成过去。午夜梦回,就会想起伤心事,自己的伤心事! (二)今早我走过田野第二首曲以今早我走过田野(德语:Ging heut Morgen übers Feld)为题,亦是此作品当中最愉快的旋律。这是一首喜乐之歌。流浪者对大自然的美景,如简单的鸟鸣声和草上的露珠等都十分欢喜和惊奇,并重复提醒著说:“它不是一个可爱的世界”然而,流浪者在最后被提醒,尽管这一切皆美,但他的喜乐因爱人的离开而不再回来。此乐章的配器非常细致而优雅,运用了长笛和弦乐的高音音域,而三角铁在这乐章亦发挥重要的衬托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乐章的大部分旋律,均在马勒第一交响曲中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中重新运用和发展。Ging heut morgen übers Feld,Tau noch auf den Gräsern hing;Sprach zu mir der lust'ge Fink:"Ei du! Gelt? Guten Morgen! Ei gelt?Du! Wird's nicht eine schöne Welt?Zink! Zink! Schön und flink!Wie mir doch die Welt gefällt!"Auch die Glockenblum'am FeldHad mir lustig, guter Ding',Mit den Glöckchen, klinge, kling,Ihren Morgengruß geschellt:"Wird's nicht eine schöne Welt?Kling, kling! Schönes Ding!Wie mir doch die Welt gefällt! Heia!"Und da fing im SonnenscheinGleich die Welt zu funkeln an;Alles Ton und Farbe gewannIm Schonnenschein!Blum' und Vogel, groß und klein!"Guten tag,ist's nicht eine schöne Welt?Ei du, gelt? "Schöne Welt!"Nun fängt auch mein Glück wohl an?!Nein, nein, das ich mein',Mir nimmer blühen kann! 今早我走过田野;每跟草仍挂着露水。愉快的鸟儿对我说:“嗨!早安!你啊!这世界不是益发美好吗?吱吱!吱吱!既美丽又生机勃勃啊!这世界使我多么愉快!”还有,田野里的铃兰满怀好意,愉快地一边摇响铃儿(叮、叮)一边道出清早的问候:“这世界不是益发美好吗?叮!叮!美好的事物啊!这世界使我多么愉快!”然后,在阳光里世界忽然闪闪生辉;一切都变得有声有色,是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不论是花是鸟,不分是大是小!“你好,这世界不美吗?嗨,不是吗?难道世界不美吗?”我的快乐日子也会开始吗?不、不—我是说快乐日子将永不来临! (三)我有把炽热的刀第三首曲表达出充满绝望的心情。我有把炽热的刀(德语:Ich hab'ein glühend Messer)描绘流浪者以“被金属刀锋刺透他的心”,比喻他的失去爱的极大的痛苦。周围环境的每件事物,都令他联想起他至爱的某些东西,而他亦但愿他握住这把了刀。音乐完全反映出流浪者的固执和感到痛苦的心情。Ich hab'ein glühend Messer,Ein Messer in meiner Brust,O weh! Das schneid't so tiefin jede Freud' und jede Lust.Ach, was ist das für ein böser Gast!Nimmer hält er Ruh',Nimmer hält er Rast,Nicht bei Tag, noch bei Nacht,wenn ich schlief!O weh!Wenn ich den Himmel seh',Seh'ich zwei blaue Augen stehn!O weh! Wenn ich im gelben Felde geh',Seh'ich von fern das blonde Haarim Winde wehn!O weh!Wenn ich aus dem Traum auffahr'Und höre klingen ihr silbern' Lachen,O weh!Ich wollt', ich läg' auf derSchwarzen Bahr',Könnt' nimmer, nimmer die Augen aufmachen! 我有把炽热的刀,挺挺的插在我胸膛。唉!伤得很深哪!伤及一切快乐、欢喜的情绪。天啊,这附身的邪恶东西!没有停止,没有松懈,不分昼夜折磨我。当我想安睡时。唉!我抬头望天但见一双蓝眼睛。唉!走过黄澄澄的田野,远远看见她的金色秀发,在风中飘扬。唉!当我从梦中惊醒听到她银铃似的笑声时—唉!但愿可以躺在黑色棺木里—眼睛再也不用睁开! (四)那双蓝蓝的明眸最后一曲就如流浪者的一种解决。音乐(也在马勒第一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重复使用)是温和但被压制,且由富抒情及以协调的进行和弦所构成。乐曲标题为那双蓝蓝的明眸(德语:Die zwei blauen Augen von meinem Schatz),表达出眼睛的各种影像令流浪者无法处理如此多的伤痛,使它不可以在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它躺卧于一棵菩提树下,让花在他身上落下。他想要回到他的旅行前他的生活。他希望整件事件从未都未发生:“每件事物:爱和伤痛,和世界和梦!”Die zwei blauen Augenvon meinem Schatz,Die haben mich in dieweite Welt geschickt.Da mußt ich Abschied nehmen vom allerliebsten Platz!O Augen blau,warum habt ihr mich angeblickt?Nun hab'ich ewig Leid und Grämen.Ich bin ausgegangen in stiller NachtWohl über die dunkle Heide.Hat mir niemand Ade gesagt.Ade!Mein Gesell' war Lieb' und Leide!Auf der Straße steht ein Lindenbaum,Da hab'ich zum ersten Mal,im Schlaf geruht!Unter dem Lindenbaum,Der hat seine Blütenüber mich geschneit,Da wußt'ich nicht, wie das Leben tut,War alles, ach, alles wieder gut!Alles! Alles, Lieb und LeidUnd Welt und Traum! 那双蓝蓝的明眸是我爱人的眼睛。是这美目把我带来这偌大的世界。我不得不告别这至爱之地!蓝蓝的眼睛啊,为何凝视着我?现在我要面对永恒的哀愁。我走出去,步入宁静的夜,走过大片漆黑荒野。没人跟我话别。再见!爱与哀跟我作伴!路上伫立着一棵菩提树,在这里,我第一次能在睡梦里歇息!椴树花像雪花般飘落,落在我身上,我不知道是怎样活下去的,一切都已重新开始!一切!一切:爱与哀、还有尘世与梦幻!    本乐曲的译名,曾有过不同的解读。有人将"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译作“流浪者之歌”或“旅行者之歌”,亦有人将该词译作“旅人之歌”。不论如何,都无损这曲奠定马勒作为联篇音乐作曲家之地位。  4. 黑塞的《旅行者之歌》小说   《旅行者之歌》(Siddhartha),又译为《流浪者之歌》或《悉达多》,德国小说家赫塞(赫尔曼·黑塞、或译作赫曼·赫赛,原文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照片如上图),德国诗人、小说家,1946年同时获得歌德奖与诺贝尔文学奖)所著的三部式文学作品,描写主人翁悉达在古老的印度追求他自己的三个重要历程的过程。   此部小说从自觉的禁欲主义,透过自我放逐和视觉感官享受,最终知识及和平成为他追求生命的最终目标。   他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邦(Baden Württemberg)的卡尔夫镇(Calw)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的父母和外祖父都曾在印度传教。黑塞自幼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遵照父母意愿考入毛尔布龙隐修院,可是由于不堪忍受学校那种扼杀人个性的教育的摧残,半年后即逃离学校。此后他上过文科中学,当过机械厂学徒,还曾在蒂宾根和巴塞尔的书店和古玩店当过店员。在此期间,他一面攻读歌德、席勒、狄更斯、易卜生、左拉等人的作品,一方面开始练习写作。1899年,他自费出版了他的处女作诗集《浪漫之歌》,次年又出版了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这两部作品虽然使黑塞的文学才华初露端倪,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04年,黑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又译作《乡愁》)出版,引起很大反响。使黑塞一举成名,从此开始走上专业创作的道路。   黑塞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是一部公开抨击旧教育制度的小说。作品描写的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少年朋友在神学院身心受到摧残的故事,在连续出版了两个短篇小说集《此生此世》(1907)和《邻居》(1909)后,黑塞于190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盖特露德》(又译作《生命之歌》),作品以他反复描写的知识分子的“孤独”为主题。   1911年,黑塞做了一次印度之行,对印度和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古老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发表的游记《印度纪行》(1913)和长篇小说《流浪者之歌》(1922年,又称为《旅行者之歌》或《悉达多》)就是此行的收获。1915年出版的《克努尔普》由《初春》、《怀念克努尔普》和《结局》三篇连续性的小说组成,是黑塞著名的流浪汉体小说。   一战后,由于受战争和家庭关系破裂的影响,黑塞的创作发生明显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对荣格的精神分析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试图从哲学、宗教和心理学方面来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又译作《彷徨少年时》)、《流浪者之歌》(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荒原狼》一书因其深刻的心理分析、广博的思想内容、离奇的情节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长篇小说《流浪者之歌》(1922年,又称为《旅行者之歌》或《悉达多》)可说是近代欧洲人认识东方佛教思想与文化的滥觞之一。

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怎么写

是6716/6716/123-/123-/1231/2341/5436/3342 。
风よ、云よ、仰ぐ星よ。
波のように、騒めく胸よ。
永く、永く、戦止まず。
汝等帆を、いま上げなん。
漆黒の暗が、前途を阻めど。
遥か 想う、君を护らん。
あの宇宙を、征け。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D大调,标题为《泰坦》,11月19日日本才发售……
所以我只能把OP的1分30秒歌词打出来……


上一篇:乱弹阿翔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