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诚
朝鲜国名的由来?
朝鲜原来的国名叫“高丽”,后来李成桂为了彰显自己对大明的尊敬和仰慕,就 让朱元璋替他们国家起国号,朱元璋为它改名为“朝鲜”。元前108年以前,朝鲜半岛一直是中国的领地,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人烟稀少,中央并不怎么重视这块地方,所以险些被忽视。后来经过战争,朝鲜形成了三股势力,分别是高句丽 、 新罗、百济。新罗一心想要依附中国,但是高句丽和百济则摇摆不定。然后到了唐高宗时期,由于内部矛盾爆发,新罗请唐朝出兵,帮助他们统一了朝鲜半岛。公元十世纪之后,新罗内部再次由以前的潜藏势力分化成三股势力,新罗,后高句丽,后百济。三国纷争十几年,最后由后高句丽统一了半岛,建立了高丽王朝,这个才是我们所了解的高丽。宋元时期,由于中原军事的衰落,朝鲜被迫先后臣服于契丹,辽,金,蒙古,基本上可以说与中原断了联系,一直到明朝朱元璋在位时期,高丽国王派李成桂进攻大明朝,而李成桂则自作主张,趁机发动兵变,一边攻击高丽,另一边向大明示好,高丽国王下台以后,李成桂自立为王。这也是李桂成请朱元璋为自己的国家起国号的原因,让朝鲜依附于大明王朝,能够在别的国家来犯的时候出面替自己解决,毕竟,自己国家国小人少,势单力薄。
中国的朝鲜族在古代叫什么?
高丽族
元朝与高丽一直保持着比较特殊的关系,自元世祖忽必烈后,高丽的历代国王几乎都是元朝皇帝的女婿(尽管其王后不一定是元朝皇帝的亲生女儿),而高丽的美女也成为一种特殊的贡品,元朝灭亡后,明朝继续接收这种贡品,后来的清朝也不例外。而赏赐高丽女子给大臣当小妾也成了皇帝的一种恩赐。但这种关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后才逐步形成的。
当时的高丽国位于朝鲜半岛,与蒙古人兴起的漠北之地相距不远,因此,蒙古人兴起不久便与高丽有了联系。1216年,一支原依附于蒙古人的契丹人军队造反失败后,流窜进入高丽境内,占领高丽江东城,并以此为据点四处烧杀抢掠。1218年,蒙古大将哈真统帅大军追击契丹叛军进入高丽,高丽国王派遣将军赵冲领军协助,并向蒙古军提供粮草。第二年,江东城守敌投降,哈真与赵冲举行盟誓,蒙古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但蒙古人显然对这个兄弟之国一点儿也不客气,从此年年遣使到高丽索要各种物品(从毛皮、绸缎到笔墨纸砚无一不要),让高丽人觉得”蒙古于夷狄中最为凶悍”。蒙古年复一年的巨额勒索,让高丽喘不过气来,也使敌视蒙古的情绪逐渐升温。1225年,一蒙古使者在出使高丽返回的途中被杀,虽然凶手是谁一直没查出来,但蒙古人还是把这笔账算在了高丽的头上。杀死使者在蒙古人看来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曾多次为此与别国开战。但由于蒙古大军西征,接着成吉思汗又在征讨西夏途中逝世,使蒙古没有立即对高丽展开报复。直到1231年,蒙古大军才首次进攻高丽,连战连捷的蒙军直逼高丽王城。高丽高宗无奈只好遣使议和,蒙古军队勒索了巨额财物后退军。但仍在高丽的各京、府、县留下了72名达鲁花赤(镇守者),对高丽进行间接控制。
但高丽人并未因此而臣服,高丽民间的反蒙浪潮从未停止,许多地方的蒙古达鲁花赤相继被杀。为避免蒙古的报复,高丽权臣崔怡决定迁都江华岛。被激怒的蒙古大军又一次入侵高丽。蒙古军队虽然陆上无敌,无奈却不习水战,而高丽朝廷则是坚壁清野,誓死不出岛。到1257年止,蒙古先后遣军7次征伐高丽,但都无功而返。当然,金银财宝和美女、工匠倒是抢了不少。虽然高丽国拒不投降,但蒙古大军的多次讨伐给高丽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不少地方因惧怕蒙古军队屠城,纷纷举城归附蒙古。高丽有不少大臣也对与蒙古对抗到底的政策提出了质疑。同时,蒙古也在筹划另立高丽入质蒙古的质子为新君,而这一旦成为既成事实,高丽朝廷便面临边缘化的危险。1258年,高丽众大臣发动政变,杀死了主张弃陆保岛的权臣崔氏,出陆降蒙。1259年,蒙古与高丽达成和解协议,蒙军撤出高丽,高丽王室也承诺移居陆地,两国战争状态终于结束。
1259年,高丽世子应蒙古要求入朝,前往正在四川前线督战的蒙古大汗蒙哥军营。当他到达六盘山时,得到蒙哥7月在钓鱼城去世的消息(正史说是染病,也有说是攻城时被宋军打伤致死的),于是改道向南,正巧遇见从前线返回的忽必烈。此时忽必烈正打算回去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高丽世子此时前来觐见,无疑是一个吉兆。他十分高兴,对部下说:”高丽远在万里之外,即使是英明如唐太宗,亲征也不能使其臣服,现在高丽世子主动来归附于我,这岂不是天意让我即大汗之位。”于是,忽必烈让王与自己一起北行,共同抵达开平。不久,高丽高宗去世,高丽世子回国即位,这就是高丽元宗。但1260年元宗继位后,国内并不安定,权臣林衍和金俊一直把持着朝政。而由于蒙古多次入侵高丽,高丽国内的反元情绪不断高涨,对这位蒙古人所立的国王本就十分不满,加上忽必烈南征南宋的时候,高丽又被迫为蒙军制造战舰,提供粮草,国人对亲元的元宗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在这种情况下,1269年,高丽权臣林衍趁机废掉元宗,拥立安庆公为国王。得知消息的忽必烈立刻派使臣前去责问。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林衍被迫拥元宗复位。为了巩固高丽王室的地位,高丽元宗决定与元王室联姻,借助蒙古的力量保全王室,同时也好阻止蒙古吞并高丽,维持半独立的地位。1271年,高丽元宗再次遣使赴元,为高丽世子王谌请婚,同时遣世子王谌入元为质。忽必烈同意了高丽元宗的联姻请求,决定以自己13岁的幼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后封齐国公主)下嫁已经入元为质的王谌。公主年幼,直到3年后婚礼才举行。。婚后一个月,元宗就去世了,王谌归国即位,是为高丽忠烈王。
与元朝的联姻让高丽王室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原本对高丽国王粗暴无礼、颐指气使的元朝使臣和达鲁花赤们现在居然也开始讲起礼仪来,对忠烈王格外尊重,而这是元宗在世时想也不敢想的。显然这都与忠烈王成了大元皇帝忽必烈的附马有关。尝到甜头的高丽王室于是将娶个元朝公主作为保住王位和性命的首要任务。高丽忠烈王之后,除忠穆王和忠定王因在位时过于年幼,不宜娶妻外,其他国王娶的都是元朝的公主,其中忠肃王因丧偶故,前后迎娶了3位元朝公主。不过,显然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对高丽并不是十分看重,这些”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尽管如此,这些元朝公主们在高丽还是享有极大的特权。她们一旦下嫁高丽国王,无论高丽国王是否已有嫔妃,元朝公主立刻就册封为正宫王后,其生的儿子则自动获得嫡子的地位,并且优先立为世子。同时,元朝公主们依仗元廷的支持,把握内宫权柄,甚至还多次干预国事,决定人事的任免。而从忠烈王开始,高丽国王们则普遍患上了惧内的病症(这与现在的韩国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史书记载,虽然齐国公主嫁人的时候才16岁,而忠烈王已经39了,但齐国公主不改蒙古女子的火暴脾气,经常对忠烈王伸手就打,张口就骂,乃至棍棒相加,而忠烈王对这位公主老婆丝毫根本不敢得罪,只有躲在一边暗自落泪。当然,这种忍让也换来了不少好处,忠烈王携齐国公主第一次朝见元世祖时,提请废除元朝专设的高丽达鲁花赤一职, 忽必烈欣然允诺。后来,高丽还收回了元朝侵占的两处领土。为表示对元朝的敬意,原本与中原汉人服式一致的高丽王室在服装和发式上开始效仿蒙古。忠烈王不仅平时穿着蒙式服装,头发也结成辫子,高丽民众见之都摇头叹息,甚至痛哭流涕。1278年,忠烈王更是规定高丽境内的服式都依照蒙古式样制作,以致于忽必烈闻讯后都十分惊讶,自己好象没有下过这样的。
当然,元朝也不会一味的纵容高丽,当奴才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小国高丽除了献上些粮食牛马和人参之外,唯一让蒙古人看得上眼的特产好象也只有女人了。当时达官贵人们都以拥有高丽女奴的多少与数量相比较,女奴少且”质量”差的,往往被人取笑。因此,元朝不断向高丽索取女子。1287年,元世祖下旨要求高丽的处女必须先告官登记,否则不得出嫁。1307年,高丽王廷下令,全国13岁以上16岁以下的女子,不得擅自出嫁,以优先供元朝挑选。自1275到1347年,高丽共遣使赴元献处女16次。这样做的结果是高丽人生了女儿往往都秘而不宣,即便是邻居也不让知道,以防被官府送去元朝。(当然,生儿子的结果也不一定好,甚至更差,因为元朝也需要大量的太监的,而且高丽太监特别受欢迎,原因吗?我也不清楚。)但即使是高丽国极其配合,也满足不了元朝对女人的需求,因为除了元朝皇帝及王公大臣需要高丽女子作为妃嫔妻妾或侍女以供淫乐外,元朝还需要大量女子配给军人作配偶。于是,高丽国为此专门成立了结婚都监和寡妇处女推考别监,除了处女还到处搜寻已婚妇女和孤儿、逆贼之妻、僧人之女、罪犯的妻女等,以满足元朝的需要(估计高丽人也很能生的。)。而高丽的王室女子的高官之女更是以献给元朝皇帝或王公大臣为荣。两家的姻亲关系也因此更加亲近,以至于元朝皇帝虽然换了不少,其中几个皇帝的家族还有相互敌对的,但与高丽的关系却一直十分亲密。而高丽贡女的地位在元顺帝时也达到了顶峰。通过一娶一送,高丽国依靠女人存活了下来,总算没有被蒙古大军灭掉,对高丽王室来说,应该还是合算的买卖。
元顺帝刚即位的时候,高丽籍宦官、徽政院使突满迭儿向皇帝进献了一批礼物,其中便包括一名高丽贡女奇氏。奇氏生性聪颖慧黠,很快就取得了皇帝的欢心。当钦察氏答纳失里皇后因兄弟叛乱被废杀之后,元顺帝便提出要立奇氏为皇后。 但权臣伯颜认为皇帝必须按照成吉思汗定下”弘吉剌氏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的规矩,册立一名出身显赫的弘吉剌氏女子为皇后。
至元三年(公元1337)三月,元顺帝依照伯颜的意志册立了他的第二任皇后。她的名字叫伯颜忽都。这位皇后曾生过一个儿子,可惜才两岁就死了。而奇氏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爱猷识理达腊。于是,奇氏被封为第二皇后,这为她将来接任皇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皇后不太爱管事,宫中大权尽落奇氏手中。奇氏因宠生骄,和幼年时的邻居,一个叫朴不花的高丽宦官狼狈为奸,结党营私,干了不少坏事。为了控制其他大臣,奇氏从老家又弄了不少高丽美女,分送给各位王公大臣。这些女子仗着皇后的势力,在夫家为所欲为,不久就取代了原来正妻的位置。眼看着爱猷识理达腊成为太子,很可能在未来登上皇位,在高丽的奇氏家族也逐渐从一贫贱人家变成一方恶霸,并严重威胁到高丽王室的统治。此时已是元朝末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反元义军此起彼伏。1356年,高丽恭愍王趁机以谋反为名尽诛奇氏家族。奇氏决心要报复,她说动元顺帝,出动了一万大军,准备废了高丽恭愍王,结果却大败而回。1365年,皇后伯颜忽都去世,享年42岁。元顺帝册立奇氏为皇后。1369年,明太祖出师进攻开平,顺帝又逃到和林,后来又颠沛流离到了应昌。不久51岁的顺帝因痢疾去世。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这是北元昭宗。他的皇后也是高丽人权氏。此时,逃回漠北的元朝廷对于高丽国再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了,高丽转而向明朝称臣。
但元朝的灭亡最终还是给高丽王室带来了灾难。只是这根子是很早就埋下的。公元1351年(元顺帝至正11年)5月,刘福通在颖州首举义旗,江淮之间纷纷响应,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为消灭红巾军,高丽国也奉诏派兵协助镇压,但出师不利,数员大将先后被杀,但高丽军并未离开,而是在江淮等地大肆烧杀抢掠,这也激起了红巾军将士对高丽人的愤怒。1357年6月,刘福通指挥三路大军北伐,兵锋直指大都。三路红巾军转战千里,声势浩大。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率领,从山东曹州出发迂回包围大都。1359年(元顺帝至正19年)元月,大军攻克辽阳。元顺帝为避红巾军锋芒,下旨于高丽耽罗(济州岛)修建行宫,欲避难于高丽。 为切断高丽对元的军事援助,巩固辽阳行省,围困大都,红巾军决议东征高丽。1359年,红巾军主将毛居敬帅大军四万渡过鸭绿江,开始第一次讨伐。虽然红巾军连续攻克义州,麟州,又于宣州大败高丽军,攻克定州和西京(平壤),但因天寒地冻,红巾军中冻伤者甚众,只好撤离西京,退至龙冈,咸从。咸从一战。红巾军大败,渡过鸭绿江西归者不满千余。1361年10月,红巾军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所部20万大军第二次讨伐高丽。11月,两军大战于安州,高丽军大败。数日后,红巾军攻陷开京。但红巾军将领此时只顾四处抢掠,忘了追歼残敌。而高丽人则以大量女子贿赂红巾军将领和兵士,使之沉醉于温柔乡中。就在红巾军将士在高丽王城中享乐的时候,高丽总兵官郑世云率军二十万,已屯兵于开京东郊天寿寺。一个大雪中,趁红巾军多于营中取暖之际,高丽万户李成桂(以后的朝鲜太祖)率2000精兵出其不意的攻入开京,城内的高丽人群起接应,高丽大军随后迅速攻入,红巾军大败。关先生,沙刘二以下十万人战死,破头潘率余部遁走鸭绿江,退回辽阳,后被元军俘虏。 尽管红巾军被打退了,但立下大功的李成桂却也就此逐渐掌握了兵权,并最终废掉了国王,自立为王,高丽国就此灭亡。称王后的李成桂拟定了两个国号–”朝鲜”和”和宁”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这就是朝鲜国名的由来了。
“心中有芳意,处处见芳华。”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心中对他人有好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见到芳香的花。其实简单一点就是当你爱上一个人,便觉得世界是非常美丽的,人生是非常灿烂的,无论你身处何处。【词语】:芳意【注音】:fāng yì【释义】:1.指春意。 2.对他人情意的美称。【词目】芳华 【读音】fāng huá 【释义】芳香的花;美好的年华. 【出处】《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明·文徵明 《和答石田先生落花》一:“无情刚恨通宵雨,断送芳华又一年.” 【示例】 清·龚自珍 《洞仙歌》词:“奈西风信早,北地寒多,埋没了,弹指芳华如电.” 唐·韩愈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1,《春雪》唐代: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2,《卜算子》宋代:陈道师梅岭数枝春,疏影斜临水。不借芳华只自香,娇面长如洗。还把最繁枝,过与偏怜底。试把鸾台子细看,何似丹青里。3,《芍药》唐代:潘咸闲来竹亭赏,赏极蕊珠宫。叶已尽馀翠,花才半展红。 媚欺桃李色,香夺绮罗风。每到春残日,芳华处处同。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原文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注释: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注释: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第四首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第五首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第六首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第七首
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第八首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第九首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注释:
费览观:费,费力。览观,阅读
难:(读第四声),祸害
第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注释:
特,只是。
少陵,天宝中,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住杜陵(汉宣帝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微之,元稹字。
第十一首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第十二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第十三首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第十四首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第十五首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第十六首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第十七首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征,自是云山韶頀音。
第十八首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注释:
潮阳,今广东潮州。
第十九首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
第二十首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第二十一首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注释:
窘步相仍:窘步,迈步迫促。
相仍,相沿袭。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第二十二首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第二十三首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
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注释:
根据理解,第二句“俳优”应为“俳谐”。
曲学,乡曲简陋的学问。虚荒,虚假荒谬。小说,无足轻重之说。欺,欺人骗世。
第二十四首
“有情芍药含晚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第二十五首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第二十六首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第二十七首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第二十八首
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第二十九首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第三十首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注:
这首诗是《论诗三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结束语。他自谦自己象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元好问在这组诗中基本按时间顺序评论了自汉魏到宋代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流派,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元末红巾军的首领是谁??朱元璋在其中是个什么位置?
红巾军的背景,起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决定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安徽、河南一带势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等,均打着红巾起义。 北方红军兴起之后,南方长江流域也纷纷打着红军的旗号起事,如彭莹玉、徐寿辉等在湖北,徐寿辉称帝,国号宋,此外,王权在南阳地区的“北琐红军”、孟海满在荆襄一带的“南琐红军”等。
北方红军兴起之后,南方长江流域也纷纷打着红军的旗号起事,如彭莹玉、徐寿辉等在湖北,徐寿辉称帝,国号宋,此外,王权在南阳地区的“北琐红军”、孟海满在荆襄一带的“南琐红军”等。 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也先帖木儿率兵攻刘福通红军,获得数次胜利,赞宰相脱脱督战攻徐州,杀芝麻李,并由贾鲁攻濠州(今安徽凤阳),并由答失八都鲁攻灭南北琐红军,南方元军与徐寿辉军队互有胜负。 至正十五年(1355年)战局有所转变,刘福通先立韩林儿为帝,都亳州(今属安徽),其后数战后,击败答失八都鲁的军队,并展开反攻,甚至逼近大都,南方红军则在湖南、湖北获得胜利,朱元璋则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渡长江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至元十七年前(1357年)前后,在北方以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为首的元军将领(但当时已不听中央号令各自为政)开始对北方红军展开反攻,红军内部也发生争执分裂,势力渐弱,1363年,北方红军在安丰(今安徽寿县)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南方红军将领陈友谅则于1360年杀徐寿辉自代。此后各群雄互相争战,已渐失去原本红巾军的性质。
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敢在兵少将寡时与朱元璋决战?
在方国珍和朱元璋对战之前,方国珍仔细的分析了一下自己的作战实力,当时的朱元璋其实战斗力很强,而方国珍和朱元璋相比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可是方国珍又不想要放弃这个挑战。因为方国珍当时如果不战的话其实朱元璋也不会放过他。第一,方国珍开始联络各方将领去共同对抗朱元璋,方国珍深知自己单打独斗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对手,而当时的元朝其实看到朱元璋的势力在不断扩大,而且越战越勇也是心急如焚,急于想要解决到朱元璋。而当时的方国珍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就联合元朝的将领帖木儿等人共同抵抗朱元璋,因为有了这些支持,方国珍才可以铤而走险。第二,方国珍当时已经给自己想好的退路,即便没有办法赢了朱元璋,但是只要他想到活命的方法也可以自保。方国珍是一个贪财的人,所以多年来他积攒了很多金银财宝,在和朱元璋对战之前,他就已经将这些财宝都装在船只中,如果作战失利他就会登上船只然后逃到其他地方生活。朱元璋已经摸透了方国珍的心思,所以事先已经备好了船只,一旦方国珍逃跑,朱元璋就会派人去追赶。但是最后方国珍走上了逃亡这条道路.,不幸的是,最后在路上被朱元璋的手下给发现了,所以最后方国珍,还是死于朱元璋手下。
小明王是谁
小明王一般指韩林儿。韩林儿是元末红巾军领袖。父韩山童曾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韩山童牺牲后,韩林儿随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凉,改元龙凤,以亳州为都城。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遣沉入江中,伪宋亡。韩林儿,栾城(今河北栾城西)人。祖辈因从事白莲教活动被徙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父韩山童仍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韩山童被捕牺牲,韩林儿随母逃往武安,刘福通等攻克颍州(今安徽阜阳)。十五年春,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扩展资料:韩林儿,有人说他是李氏之子。他的祖先利用白莲教烧香惑众,被流放到永年。元朝末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传言,说:“天下正当大乱之时,弥勒佛将降临于世。”黄河以南、江、淮之间的很多百姓都相信他的话。颍州人刘福通与其同伙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也宣扬“: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应当掌管中原。”于是杀白马黑牛,对天地发誓,图谋起兵,并决定以红巾为号。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事情泄露,刘福通等人急速进入颍州,起兵造反,而韩山童却被元朝官吏拘捕处死。韩林儿与其母杨氏则逃至武安山中。刘福通占据朱皋,攻克罗山、上蔡、真阳、确山,攻打叶、舞阳,攻陷汝宁、光、息,部众增至十多万,元兵已不能抵挡。当时徐寿辉等在蕲、黄起兵,布王三、孟海马等在湘、汉起兵,芝麻李在丰、沛起兵,而郭子兴也占据濠州响应。当时都称他们为“红军”,也称“香军”。参考链接:百度百科—小明王,韩林儿
上一篇:张元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