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震
“无私者无欲,无欲者无畏,无畏者刚,共勉之”是什么意思?
“无私者无欲,无欲者无畏,无畏者刚,共勉之”,意思没有私心的人就不会有欲望,没有欲望的人就不会畏惧什么,没有恐惧的人便会刚强,我们相互勉励做这样的人吧。这句话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无欲则刚。下面列举一个上面这句话的具体事例:无欲则刚、无所畏惧,是陆震真实的写照。陆震(1464~1519),字汝亨,号鹤山,明代纯孝乡人(今黄店镇一带)。与黄傅一样,也是女埠渡渎村章懋的得意门生。他学业与品行兼优,受到章懋的赞赏,受到时人的肯定。陆震的出道相应比较迟,正德三年(1508)他45岁时,才考取进士。他担任泰和知县,勤政爱民,千方百计为百姓排忧解难。泰和县在安徽西北部,时属凤阳府管辖,土地肥沃,物阜民康。没想到,太监刘瑾突然在朝廷专权,飞扬跋扈,广植党羽,到处祸害百姓。刘瑾在泰和的党羽许酚诬告百姓欠交盐税,借端敲诈百姓。陆震闻报,当面指责许酚,责令他收手。许酚仗着有刘瑾当靠山,不仅不收手,反而变本加厉,向百姓勒索得更厉害。还有,许酚恶人先告状,向凤阳府知府施压,叫知府处分陆震。陆震不避风险,向知府陈情。幸喜知府比较清廉,又知道陆震的为人,一方面把泰和县盐税案始末上奏朝廷,通报刘瑾,一方面协助陆震擒拿兴风作浪的恶徒,惩戒许酚,很快平息了泰和盐税风波。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在泰和辖地的官兵,以剿匪名义,要求百姓提供“辛苦费”,扰乱百姓。陆震明白,直接去与官兵交涉,效果不会很好。他辗转找到安徽总督,向总督汇报了泰和官兵扰民的情况。总督当场拍板,由泰和县衙向官兵供应粮秣,不许官兵私自摊派收取,违者严惩不贷。陆震还鼓励当地百姓创办了多所私塾,让子弟读书识字,锐意进取。泰和百姓感恩戴德,陆震离开泰和后,百姓为他建祠塑像。据说,至今泰和境内,还有祭祀陆震的庙宇。由泰和调到京城,陆震晋升为兵部主事。明武宗朱厚照喜欢出游,疏于打理朝政。听说朱厚照要北游,陆震上书阻止。朱厚照大怒,要严谴陆震,如果不是大臣营救,陆震在劫难逃。改任武选员外郎后,陆震依然刚正不阿。正德十三年(1518),大臣江彬诳武宗朱厚照南巡,内外谣言蜂起,朝廷有生变的可能。陆震对几个知己说,事情危急,既不能劝阻皇帝出行,又不能当面陈说,当官有什么用呢?他约了黄巩等官员,力谏明武宗朱厚照南巡,要求斩江彬以谢天下,言辞非常激烈,锋芒毕露。朱厚照恼羞成怒,毫不留情,当廷杖打陆震等人,把陆震等人关押在天牢。陆震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自知死期不远,陆震请求狱卒提供文房四宝,给子女写下遗言。遗言的大意是:“我虽然死了,但不后悔;你们要继续忠孝两全,不得有违。我的笔法已乱,但神志并没有乱。”对于家事,陆震没有只语片言。如黄傅一样,陆震也是先恩师章懋离开人世。陆震死于天牢的消息,垂暮之年的章懋迟迟才获悉。他不免为得意门生陆震过早丧身悲哀,也抱怨明武宗朱厚照无容人大量。
关于无私者无畏,无欲者无畏的作文,有关素材
信仰:且携无畏向前行
在山本文绪的《蓝另一种蓝》一文中有着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面对现实的残酷,似乎每个人都更青睐于幻想。可即使设想是成立的,那又如何呢?上帝平等的创造了每一个人,最终却形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同样的起点,最后反而到达了截然不同的终点。归根结底,不过是骨子里的灵魂不同罢了。
在成长的道路上,最初,我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欢笑的向着现实迈步;后来,当我们真正与现实接洽时,才发现心中那最初的幻想早已面目全非,而眼前的世界一片狼藉。忘却快乐的感觉,便不再会笑了。于是,我们终将归于平凡。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啊!初时,我们因无知而无畏;久之,丰富的阅历教导我们:无畏将作为一种信仰,使你走的更远。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顾城在《避免》中如是说。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有些避无可避,我们便硬着头皮做了,很久以后才发现它使你终生受益;而有些可以躲避,于是我们避免了,并且暗自庆幸自己的“偷懒”,但你真的不会感到遗憾吗?没有努力过的失败,是没有借口的零分。试想,如果雄鹰没有在一次次跌落悬崖后忍痛爬起,苍穹之中便不会出现它的身影吧!繁茂的森林中,没有微风、鸟叫和虫鸣,只剩下更加沉重的寂静,那又该是一种怎样的缺憾?这恰如正值青春的我们,没有拼搏,怎会赢得喝彩?“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那么,就请执起你手中的无畏之剑,奋力前行吧!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纵然前路荆棘丛生,命运未卜,只要心中有一星之火尚存,便可营造出燎原之势——这就是信仰。就像老舍先生曾说过的,生活是种律动,需有光有影,有晴有雨,有左有右,滋味就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诚然,如果清澈的湖面上没有一丝波动话,那么与一池死水又有何异?而生活,在没有任何跌宕起伏的情况下,一天与一年似乎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人生一愿,莫过于能在最好的年华里,做着自己最想做的事了。那么我想说的是,去做吧!如今的你虽然不再无知,但依然可以无畏。
曾在某处看到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所愿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是有一些狂妄,但仔细想想,却又别有一番滋味。就像《战狼2》中所说的“勇者无畏,强者无敌”,当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无所畏惧时,那么他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青春,一个多么奇妙的词汇!它代表着蓬勃的生机以及无限的可能,而你找到它的正确打开方式了吗?如果没有,那就从无畏做起吧!
且携无畏向前行,行至远方。愿你眸中有星光,胸中有成竹,从此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兰溪有哪些名人
舒元舆
舒元舆(?-835)字升远,今建设乡(土+见)坦人。少聪颖,唐元和年间中进士。先任(雩+阝)县(今陕西户县)县尉,以干练知名。宰相裴度用为兴元书记,所作文采灿然,颇得时人称许。升监察御史,转任刑部员外郎。元舆自负高才,锐于进取,有志革除弊政。大和五年(831)上书自荐,文宗李昂颇为嘉许,但宰相李宗闵以为浮躁不可用,改任著作郎,再迁左司郎中。不久,李昂录囚,因元舆奏辨明审,升任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宗时,宦官仇士良集团专权。大和九年十一月,宰相李训、王涯、舒元舆及节度使郑注以左金吾卫石榴村上有甘露,欲诱仇等观看时,伏兵起而诛除。事败,李、王、舒、郑均被杀,史称“甘露之变”。无舆擅长文学。所作《牡丹赋》,深为李昂称赏。虽急于事功,但尊敬旧臣,无争宠之意。如裴度贬官,元舆为相后,复以斐为中书令。大中八年(854)诏雪,次年归葬于白露山麓。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太平乡登高里人。7岁在和安寺出家为僧。天资聪敏,日诵《法华经》千字,过目不忘。精修之余喜爱吟咏,16岁已有诗名。其后往洪州(今南昌)等地求师及讲学。60多岁至杭州,作《献钱尚父》诗呈吴越王钱鏐。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天秋。东南永作擎天柱,谁羡当年万户侯。”鏐见诗大喜,因有统一海内之意,传语命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方许相见。贯休答道:“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于是收拾衣钵,拂袖而去。先至富阳申屠山小住,再经江西、湖南至荆州(今江陵)。因与节度使成讷不惬,被流放黔中。天复三年(903)入四川,作《陈献蜀皇帝》诗,自称“一瓶一钵而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蜀主王建甚悦,称为得得和尚,赐号禅月大师,并建龙华道场以待之。蜀永平二年(912)病卒,葬成都北门外。
贯休形体矮胖,落拓不拘小节,又好俳谑。著有《禅月集》一卷,《西岳集》三十卷。其诗多劝善惩恶,指斥弊政。如《酷吏祠》云:“霰雨(氵+爵)(氵+爵),风吼如(属+斤)。有叟有叟,暮投我宿。吁叹自语,云太守酷。如何如何,掠脂斡肉。吴姬唱一曲,等闲破红束。韩娥唱一曲,锦锻鲜照屋。宁知一曲两曲歌,曾使千人万人哭?不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所以祥风不来,和气不复。蝗乎(上贼+下虫)乎?东西南北。”又擅书画,草书尤佳,人称姜体。画有十六罗汉图传世。
梅执礼
梅执礼(1079-1127),字和胜,梅街头村(当时属浦江县)人。宋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有人于宰相前介绍他的才能,并劝他亲自谒见宰相,以谋进取。执礼答道:“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不肯听从,历任鸿胪丞、比部员外郎,擢中书舍人、给事中,迁礼部侍郎。因讥讽宰相王黻奢侈宴乐,出知蕲州,又被撤职。钦宗接任,徒知镇江府,召还为翰林学士。未至京,于途中升吏部尚书,旋改户部尚书。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东京,执礼劝钦宗亲征,不从。翌年京都失守,徽、钦二帝被掳,执礼与宗室及诸将吴革等,谋集兵夜袭金营,迎二帝归,为奸人范琼所泄,未成。金兵以二帝为质,勒索金帛数以百万计。执礼与陈知质、程振等不忍京都涂炭,力陈民力已困,而宦官挟宿怨密告金帅,称城中富有,所取未百分之一。金帅怒,呼执礼等责之。执礼对道:“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号枵空,无以塞命耳。”金帅益怒,执礼犹坚拒强敌无餍之欲,于是被挝杀,时靖康二年。
范浚
范浚字茂明(1102-1150),香溪人,人称香溪先生。浚出自宦门而不喜荣利,刻苦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通。祖锷、父筠、兄弟溶、渭、浒、浩、洵、(氵+徵)皆中进士,浚独隐居不仕,于保惠寺讲学授徒,屋室简陋而怡然自乐。南宋绍兴间,以贤良方正数荐于朝,因秦桧当权,坚辞不出。但以《策略》25篇,详论富国强兵御金之道,与经国要务,供朝廷采择施行。浚精于理学,讲究存心养性。朱熹两次至其家拜访,皆不遇。绍兴二十年(1150)卒,年49岁,朱熹又亲临吊唁。香溪范氏宗祠有楹联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即记其事迹。著有《香溪文集》22卷。
作者: 元佑谠人 2006-9-26 13:18 回复此发言
--------------------------------------------------------------------------------
2 兰溪名人
范锺
范锺(?-1248),字仲和,纯孝乡清口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进士。历官武学博士,太平州通判、知徽州,累迁刑部郎官,尚书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朝见时,宁宗说:“仁宗时甚多事。”锺对道:“仁宗始虽多事,乃以忧勤致治。徽宗始虽无事,余患至于今日。”宁宗甚喜,又迁秘书少监、兵部侍郎兼给事中、权兵部尚书兼侍读。嘉熙四年(1240)授参知政事。淳佑五年(1245),特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明年辞官归里。锺为官多年,虽无赫赫功勋,而清德雅量,惜重名节。虽位极人臣,廉洁奉公,未在家乡建造私宅。淳佑八年殁于金华旅邸,时称“无地起楼台宰相”。赠少师,谥文肃。
金履祥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芝堰乡桐山后金人。少时即抱经世志,学于金华何基、王柏。凡天文、地理、礼乐、图乘、兵谋之书无不通晓。尤精经史,主张学以致用。因奸佞当权,绝意仕进,但仍忧心国事。元兵攻襄樊,上书进牵制捣虚之策。主张用重兵由海道直趋河北,襄樊之危将不战而解。并详叙海运所经远近难易,翔实可据,惜朝廷未能采用。德佑初年,征为迪功郎、史馆编校,辞不就。宋亡,隐居仁山下,著书讲学,教育后进,谆谆不倦。学者称为仁山先生,与何基、王柏、吕东莱齐名,为浙东学派中坚。元大德七年(1303)卒。著有《尚书表注》、《大学疏义》、《通鉴前编》等书,皆有独到见解。清雍正二年(1724)诏从祀孔庙。
柳贯
柳贯(1270-1342),字道传,横溪镇柳村(当时为浦江县通化乡乌蜀山)人。入元,历任国子监助教、太常博士、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曾就学于金履祥,凡六经、兵刑、律历、数术、方技诸书无所不通,文学尤为世所称。所作散文长于议论,诗善写景物变化。与黄溍、虞集、揭徯斯齐名,号称“儒林四杰”。至正二年(1342)卒。著有《柳待制文集》、《近思录广辑》、《字系》、《乌蜀山房类稿》等书。
贯端庄凝重,廉正不阿。幼年即不苟取,某日随父逛庙,拾得价值万缗珠宝,候主失寻找,原物归还。作地方官治狱明察公平,为京官正直敢言。生平以奖进人才为已任,人有一善,谆谆称誉,唯恐不闻。门生宋濂称其“负魂雄绝特之才,蓄峻大刚方之德,发而为文则沉雄而雅劲,见于行则端重而遂直。怠色不形于面,媚古不出于口。所学以圣贤为师而不戾俗以为异,所至以教化为重而不阿近以为同。”品行文章皆为世所推崇。
吴师道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家城内隆礼坊(今解放路)。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元至治元年(1321)中进士,任宣平录事,代知县。遇大旱,师道动员富户输捐购米三千七百石,平价出售。又用官储及赃罚钱银三万八千四百余锭赈济灾民,使30万人免于饥饿,百姓颂德。至元初年,迁池州,建德县尹,旋召为国子助教,升博士。教诲不倦,人以为得师。再迁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曾采兰溪历代人物言行可为后世取法者,撰《敬乡录》。又采金华一郡人物言行撰《敬乡后录》。尚著有《易诗书杂说》、《战国策校注》、《兰溪山房类稿》等书。至正四年(1344)卒于家,终年62岁。次子吴沉,字浚仲,明洪武十五年(1382)官东阁大学士。
吴履
吴履(?-?),字德基,明初紫岩乡人。通《春秋》,善书法,尤工行草。朱元璋部李文忠定婺州,聘为本郡学正。洪武初,任江西南康县丞。南康民性强悍,颇轻之,履摘发奸伏,吏民皆慑服。时有王、罗二姓械斗,牵连千余人。履谕以祸福,化解宿怨,两姓皆甚感激,谓“吴公活我”。县令周某下乡巡视,受乡有辱骂,欲捕之而其人逃逸。周怒甚,将其邻人全部拘禁。履阅案卷审明情由,即将所拘邻人释放。当地风俗多巫祀,以蛇为神。履下令禁止,召巫责之,又沉神像于江中。在南康6年,深得百姓爱戴。调任湖南安化知县。其他邻近三苗,有万夫长易俊者据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发兵征讨,召履商议。履以为易俊据险原为保命,并非谋反,以招安为上策。履于亲往易俊家招之,俊果应命而至,得免干戈之苦。于是升山东潍州知州。山东俗以牛羊代秋税,且须远驱至陕西交纳,途中多病患死亡,乡民多因此破产。履改牛羊为粮食,潍民称便。在任2年,奉诏回京。乞归,病殁于家。
作者: 元佑谠人 2006-9-26 13:18 回复此发言
--------------------------------------------------------------------------------
3 兰溪名人
姜琏
姜琏(1427-1482),字迁器,紫岩乡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山东宁海知州。在任兴利均役,除莠安良,储粮备荒,荒年发赈救济,不取其偿。又建庙学、社学,选俊秀者800多教之读书。更定婚姻丧葬之礼,风俗从而大善。升赣州知府,在任七年,重视教育,常集诸生亲自讲课。调永平知府。永平地近辽沈,兵部倚重其才略,命兼治军旅,凡在境军队皆听其节制。时琏已患病,犹乘舆巡视。又增选义勇数千人,教习武艺,戒备不懈。成化十八年(1482)卒于官,终年56岁。
琏居官清正廉明,在宁海任内,曾手书吴隐之《贫泉》诗自勉。知赣州时又书“戒得”二字为斋额。每至任所,即大书“治官事如家事,以民心为已心”十二字于句堂,故所历州郡皆有政绩,称良吏。治学但求通大义,不孜孜章句。著有《凝香稿》、《论丧礼书》、《咏史诗》等书。
章懋
章懋(1436-1522),字德懋,号暗然翁,女埠镇渡渎村人。幼颖异,成化二年(1466)会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宪宗朱见深于元宵大张灯彩烟火,命词臣撰诗进奉。懋与同官王仲昭、检讨庄昶谏云:“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千里,百姓嗷嗷,张口待哺……优乞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从明目达聪,省此资财以赈饥恤困,则宋祲可销,太平可致。”朱见深恶懋等之言逆意,杖之阙下。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黜,时人乃合称懋等四人为“翰林四谏”。懋贬临武知县,未行,改南京大理寺评事,迁福建佥事。成化十二年(1476)辞官归里,于枫木山读书讲学,四方学士仰慕其风范,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四年(1501)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士人皆以为得师。既而见刘瑾专权,恣意为恶,又辞归。正德五年(1510)征为南京太常寺卿,明年又征为南京礼部侍郎,皆力辞不就。嘉靖元年(1522)即家进南京礼部尚书,旋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懿。
懋难进易退,襟怀坦荡,器度宏恢,生活俭朴,道德文章为世所惟重。明代兰溪文风最甚,懋实为先导。生三子,皆在家务农。知县至其家,诸子释锄接待,知县惊诧不知为贵公子。所纂《兰溪县志》,为兰溪现存最早方志。侄拯,字以道,幼从懋学,累官至工部尚书。
黄傅
黄傅(1452-1492),字梦弼,因家居白露山麓,自号白露山人。天资聪敏,在章懋门下就学时,备受赞许器重。懋尝感叹:“吾婺有三大担,自东莱(吕祖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后,道学无人担;自宗简(泽)、潘默成(良贵)后,功名无人担;自吴(师道)、黄(溍)、柳(贯)、宋(濂)后,文章无人担”,殷切期望傅能继承比三大担。傅于明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授江阴令,迁贵州道监察御史。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精究法治,兴利除弊,扶贤良,抑豪强,权贵惮其风,相戒敛避。弘治五年,因病卒于家,时有既奇其才又惜其不寿。傅傅学强记,经史百家皆能钩引贯穿。为文雍容宏丽,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著有《江阴县志》、《白露山八集》。
陆震
陆震(1464-1519),字汝亨,号鹤山。明代纯孝乡人。及长,受业于章懋,以学业吕行兼优知名。正德三年(1508)成进士,任泰和知县。时刘瑾专权,其党羽诬泰和民欠盐税,借端苛敛,震不避风险,於上官前极力争辩得免。又增筑学舍,建仓储谷。官兵扰民,震请于总督,准由县供应粮秣,不许官兵私自勒索,民甚感德。离任后,为立生祠。调京任兵部主事,疏谏武宗北游,被严谴,得大臣营救获免,而刚直不改。升武选员外郎。正德十三年(1518)江彬诳武宗朱厚照南巡,内外汹汹,变且莫测。震云:“事急矣,既不能去,又不能言,何以官为?”于是与同官黄巩力谏南巡,请斩江彬以谢天下,语甚激烈。朱厚照大怒,下震于狱,三被刑杖,创甚,作书与诸子云:“吾虽死,汝等当勉为忠孝。吾笔乱,神不乱也。”于家事无一言,遂卒。
唐龙
唐龙(1477-1546),字虞佐,号渔石,城中北隅人。少时受业于章懋。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授剡城知县。升陕西提学副使、山西按察使、太仆卿。嘉靖七年(1508)中进士,改官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在任奏准免征准西官马种牛,寿州正阳关榷税,通、泰二州虚田租及漕卒船料,民甚感恩。迁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摄铨人事。十一年陕西大饥;延绥边境告警。以龙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兼理赈务。龙边救荒边御敌,措施皆得宜,召还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转吏部尚书。二十五年卒。次子汝楫于二十九年殿试第一,状元及第。
作者: 元佑谠人 2006-9-26 13:18 回复此发言
--------------------------------------------------------------------------------
4 兰溪名人
赵志皋
赵志皋(1521-1601),字汝迈,号(氵+縠)阳,家城中南隅。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初年迁侍读,因忤宰相张居正,出为广东副使。居正殁,历任国子监祭酒,吏部左侍郎。十九年(1591)进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二年后为首相,年已70余。志皋秉政,稳重得大体,临下宽和,臣僚获得罪者,多尽力解救。好吟咏,平易近人,与亲友交谈不涉朝政。因病求退,疏80余上,神宗皆勉留。二十九年(1601)卒于官,终年81岁,谥文懿。
徐用检
徐用检(1529-1611),字克贤,号鲁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条陈《恤囚议》。出补山东按察副使,专抑豪强。迁江西参议,擢陕西督学,精力课校,好贤重才,得士尤盛。再调苏松参政,适有吴江灾民喧拥军门,巡抚欲论罪,徐请从宽不究。累升至广东按察使。其时粤人往逻罗、占城等国航海经商者多至万人,常与内地奸徒勾结生事,徐设法防止,其患渐息。又迁河南布政使,兴学济贫,疏剔累年积弊,后以太常卿致仕,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年84岁。
徐为官30余年,行迹半天下,而清操始终不易,生平致力理学,曾三赴婺州崇正书院,两赴新安霞源讲学。讲朝日手一编,寝食不释。病剧犹与子侄辈娓娓论学。著有《婺州新安记》、《会友声编》、《已亥二录》、《五经辨疑》、《剑虔录》等,又汇录薛瑄、陈献章、王守仁三家语录,分类编纂成《三儒类要》。
兰溪历史上的名人
1、贯休:贯休,俗姓姜,字德隐,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2、张志和: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3、李渔: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籍贯兰溪市夏李村。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扩展资料:兰溪地处金衢盆地北缘,地质学上称为绍兴江山深断裂带,地层展布相当齐全。岩体以沉积岩为主,有少量侵入岩体和次火山岩体。地质构造属浙江西部扬子准地台浙西台褶带诸暨衢州拗陷。板块构造属晚元古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市境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克的稳定地区。境域地貌为浙中丘陵盆地地貌。东北群山环抱,西南低丘蜿蜒,中部平原舒展。境内有四支山脉:北部东部为龙门山脉和金华山脉,西北为千里岗山脉支脉,南部为仙霞岭山脉余脉。三块丘陵北部丘陵、南部丘陵和西部丘陵。两个盆地金衢盆地和墩头盆地。一片平原三江河谷平原山地丘陵822平方千米,盆地平原403平方千米,水面85平方千米,自古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溪(著名人物)
明史陆震传翻译
全文译:名:王骥,字:尚德,家庭:束鹿县人,特征:身材高大魁梧,有利于骑射,性格刚毅有胆量,通宵戎谋略。经历:永乐四年考上进士。提拔为为兵科给事中,出使山西,上奏免除盐池逃税20万余,不久迁为山西按察司副使。洪熙元年调任为顺天府府尹。宣德初年,提拔为兵部右侍郎,代顾佐临时管理都察院。时间长了,临时代理兵部尚书。九年命为转正为兵部尚书。正统元年奉诏商议边事,超过五日未奏。皇帝发怒,逮捕骥与侍郎邝野下狱。不久得以释放。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犯甘、凉,边将多次失利。阅军甘、凉,淘汰掉三分之一。更改确定军队更替之法,士兵得到休息,后勤转输也省掉了。俄阿台又入侵。皇帝以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赵安为副将军,骥监督军务。三年春,偕同诸将领出塞,以贵为前锋,而自己与任礼帅大军随后,与贵约定曰:“不胜利,不要相见了。”招降他的部落,追逐到尽头,进至黑泉。而赵安等出昌宁卫所,抵达刁力沟,也擒获右丞、达鲁花赤三十人。分道夹击,辗转战斗千余里,朵儿只伯远远地逃遁。评定功劳,贵、礼都封伯爵,而王骥兼大理卿,支取二份俸禄。不久召还,管理部事。一段时间后,麓川之役起。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叛乱,多次打败王师。黔国公沐晟征讨他,出师不利,道途中去世。采用沐昂代替。他分条上书攻取策略,征兵十二万人。中官王振刚刚用事,喜欢功名,认为骥可管辖,想大举发兵。骥也想效力。《明史》列传之体例采用类传形式,于诸臣传中亦因类分卷,而未尽以父子及孙等为传。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兴传》、《韩林儿传》、《刘福通传》,虽亦为明建国前群雄之列,而与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关系不同,归为一卷。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合为一卷,扩廓、陈友定、把匝剌瓦尔密合为一卷。诸臣中,如徐达、常遇春单为一卷,是功臣亦有别而分立。史臣为建文帝遗臣列传颇详,甚至有传闻之人,能列立传者尽量立传,也是史臣寄托遗民之情的一种方式。《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但由于经历史无前例的满清“文字狱”,曲笔隐讳和篡改不实之处甚多。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明史》诸列传中,亦多见以事附传之体例。如卷一八九《夏良胜传》,附同下诏狱者万潮、陈九川、张衍瑞、姜龙、徐鏊、姚继岩传,均连署进言谏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马录传》附颜颐寿、聂贤、汤沐、刘琦、卢琼、沈汉、王科,均嘉靖中“李福达之狱”受牵之人。如隆庆中御史庞尚鹏疏中称:“据李同之狱,福达罪益彰,而当时流毒缙绅至四十余人,衣冠之祸,可谓惨烈。”此附传后史官评论中所引述,以为同事附传之由也。此类附传,于《明史》中不胜枚举。
《明史·熊鼎传》的全文翻译
熊鼎,字伯颖,是临川人。元代末年熊鼎被乡里推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贼寇暴乱,熊鼎聚合乡里兵丁自行守卫。陈友谅屡次威胁,熊鼎都没有顺应他。邓愈镇守江西的时候,多次邀请熊鼎相会,为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向朝廷)推荐他。太祖想授予熊鼎官职,熊鼎用双亲衰老(需要照顾)的理由而辞谢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幕府之中辅助军队事务。等到母亲去世并守孝期满之后,熊鼎这才应召到了京师,被授予德清县丞的官职。松江人钱鹤皋反叛,相邻的郡治都非常惊恐,熊鼎予以镇守抚慰使他们得以恢复平静。后来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敕令(任命文书),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皇帝都没有接受。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一起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出御史。改洪武纪年后,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人,都非常凶暴横蛮。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住地分辩,几百个老百姓都来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想要听从民意,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的罪名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人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没有敢隐瞒的。洪武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熊鼎察知敌寇是假装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使节前来慰劳,赐给他皮裘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来召他回京。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以大义相斥责,怒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一起被杀害了。
上一篇:攻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