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
《被嫌弃的松子一生》明明是喜剧,为什么会让人流泪?
在所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日本电影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直是伙哥心中排名第一的作品。无论之后有多么优秀的电影出现,也终究无法超越这部经典之作。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因为导演在影片中设计的很多情节和色彩等细节之处的表现手法,让观众认为这是一部能够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喜剧片。但实际上导演的真正用意是在用喜剧的方式来讽刺现实的无奈和心酸。电影中讲述了主人公“松子”追求爱和渴望被爱的一生。因为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妹妹,父亲总是把大部分的关爱都放在了妹妹身上,从而使得年幼的松子一直被忽略。懂事的松子并没有因此而觉得不平衡,反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吸引父亲的注意,同时也希望能够看到父亲的笑容。长大后的松子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家,她不必再费心思讨父亲的笑。但因为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导致松子早已经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以致于她在长大后的每一段恋情中都是在委屈自己,就算对方对自己拳打脚踢,她也觉得有人陪伴总比一个人孤零零要好很多。可是遗憾的是松子这样看似包容一切的爱却没能让她遇到真正懂得珍惜她的人。在经历了多段失败的感情后,当心中最后一丝希望被毁灭后,松子终于不再执着于爱和被爱。最后她从一个身材和样貌出众的女人自我放弃变成了一个身形肥胖,邋遢至极的妇女,甚至连精神都变得不正常了。最后松子被一群少年殴打而结束了自己荒唐可悲的一生。这部电影赚取了伙哥的眼泪,但当看到松子去世的那一幕,伙哥并没有觉得多么难过,反而是觉得松子终于可以解脱了。她这一生坎坷而辛苦,最让人觉得难过的是松子得到的爱太少太少。导演中岛哲也把故事中的一个个悲剧用喜剧的镜头表现出来,用多彩的画面展现出了最不幸的人生。《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之所以能够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除了主人公松子让人倍感心疼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透过松子的故事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曾卑微的讨好某个人,也曾对别人付出过毫无保留的爱。但通常这样的付出都是不被珍惜的,到头来受伤害的终究是我们自己。借由松子的故事,也让我们对自己的一生有一个透彻的反思,人生只有一次,我们要骄傲的活着!
年少时看不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看懂后忍不住流泪,为何会这样?
《被嫌弃的松子一生》虽然是喜剧,但是我在观看的全程,每一次的笑都在心疼,全片看完发现早已泪流满面。影片最戳我心窝的片段是最后松子死去的场景,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重拾一颗热爱的心,可最终生命却停止了。极具讽刺。这是一部让我看完之后很长时间无法从片子中走出来的一部电影。 松子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悲剧人生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出端倪。家里有年幼便卧病在床的妹妹,父亲认为要把更多的爱给予妹妹而对松子特别严厉,可以说,松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缺少被关爱的家庭里。松子极其渴望爱,甚至是不惜放下尊严的去最大程度地给予,期望换取别人对她的爱。小时候她为了父亲能开心一点,总是做鬼脸逗父亲笑。长大之后的松子,做了更多“可笑”的行为想让别人过得幸福一点。松子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生活对她并不友好。她没有什么心机,不会用装可怜的方式得到他人的爱。对她来说,一定要百分之一万的对别人好。她爱的姿态卑微到尘埃里,她流泪也是一个人小声啜泣偷偷抹掉眼泪,她就是不想给任何人制造麻烦,想通过自己对人百倍的好换得爱的一个可怜人。松子生前没有太多人珍惜他,但是她死后,有很多人哭着讲述从前松子的好。松子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可是她有什么错呢,她是一个治愈人的天使,只是遇人不淑,没有被珍惜而已。松子生前曾经消沉过一段时间,但是那段时间里,她的心里也有被奉为神的人,她每天都在等待一个回复。她开心,她难过,她所有的情绪,都只是她一个人在感受。最后,当我以为她精彩的人生要开始了,影片却戛然而止,原来意外真的会发生,生活多么讽刺,人生有时真的充满悲剧,那么热爱生活的人,也会被夺去好好生活的机会啊!电影根本就不是喜剧,即使看得时候在笑,也是忍着内心的刺痛而笑,在这样悲剧的人生面前,谁也没有办法毫无顾忌地笑出来。
《被嫌弃的松子一生》讲述了松子渴望爱情,明明是喜剧,为什么会让人流泪?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不是喜剧,而是悲剧。电影通过无限夸张化了的剧情设定,将这个一辈子都在讨人欢喜的松子彻底打压成为了最终老无所依、孤寡独行的悲惨的老人。这是很不现实的,是绝对理想化的,所以松子其实并不是某一个人、某几件事的组合,而是象征着最孤寂、最悲凉的人心。从小开始,松子就通过自己夸张的鬼脸来讨父亲的欢心,后来长大了交了男朋友,又不断迎合男友讨男友的欢心,虽然整体看来,他们对松子其实并不差也没有强行大喜大悲的情节来碾压松子,但是命运往往是不公的这是固定的,松子一生都在委曲求全、曲迎付和别人,看似没有做错事、没有对不起谁,但是,完全没有立场、没有自尊的交往处事,一味将主动权交给别人,就会造成他人的随意戏弄甚至抛弃。松子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是绝对的客观奉献精神造成的,也是所有曾经看似对她好,实际在一丝一缕抽光她骨子里的自尊的那些人造成的,而作为我们观众,其实很难像松子一样如此软弱、如此低微,但我们主动奉献示好、渴望他人也能回报的心理却好像永远无法实现的心理落差,是共通的。所以我们开始伪装自己,开始主动挑别人的刺、开始刁难别人、甚至引起别人的厌恶,我们的目的不是与谁为敌,唯一的原因在于,我们不想受伤,我们谁也不想变成松子。
对于《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应该如何理解?
我最近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电影相信大家很多人都应该看过。主要就是说松子小时候一直做着白雪公主的美梦,但她不受父亲重视,长大了当了教师又因为误会被辞退,后来又和一个作家同居,作家老是打她,却又因为太爱他选择自杀,死前说“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之后,松子又和一个嫉妒作家的人在一起,惨遭抛弃,后来当浴室女郎,杀人入狱…一系列的打击让松子放弃了自己,最终被一群玩耍的中学生殴打致死。如果说松子的一生处在不断被嫌弃当中,倒不如说是松子从小就养成了讨好人的性格,在松子卑微可怜的映衬下,才觉得所有人都嫌弃她。因为父亲总是对病弱的妹妹好一些,她便想办法让父亲多看他一眼,她发现她做鬼脸时,父亲会笑着看她,便总是做鬼脸,于是长大了,同居的作家打她,她还是会把好不容易借来的钱递给他,别人抛弃她,她也在他关上门后才敢大声的问:为什么。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生活在一个缺失爱和关注的家庭,身边的至亲只能靠着故意讨好才能获得几分关注,那这个孩子一定极度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所以,松子的一生都不快乐,当她决定什么都不再管的时候,她就已经放弃了自己,不是别人嫌弃不愿接纳她,而是她不想再讨好的活着了。我以前觉得动不动说,我不想努力的生活了,再努力也过不好…等等类似的话,你努力了吗,或许你也经历了像松子一样悲惨到哭泣的人生?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是我们遇到苦丧时,应该的态度。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生而为人,对不起」对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这句话可能是松子最后才体会到的,这辈子应该对自己好。《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打了五星,但我给松子的人生观打了一星。她活得很热烈,甚至太热烈了,数次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她觉得再坏的两个人的关系也比一个人孤单要好,宁愿被欺骗、被鄙夷、被辱骂、被殴打,也不要一分一秒的寂寞。这是何其可悲的一个女人。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松子,得怪她童年的阴影。她妹妹患有先天疾病,父亲一直郁郁寡欢,把心思放在妹妹身_上,连笑容都很少有。常年不得父爱的松子,意外发现学小丑扮鬼脸可以让父亲笑,便不时这样逗父亲。 一个小女孩居然要靠天天扮小丑,才能看到父亲的笑容,这个父亲是有多不负责任! 这就像一颗小树苗,成长的时候没有得到好好浇灌,一辈子都是营养不良的。 所以一一作家不管怎么打骂松子,松子都不要离开她。她渴望爱。 所以一一作家的对手明明欺骗了松子,松子还是死死拉住他的手。她渴望爱。 所以一一小混混欺骗松子时,松子发了疯似的失手误杀了他。她不想被欺骗。 所以——理发 师对松子很温柔时,松子想也不想就同他在一起了。她渴望爱。 所以一一松子再次遇到当年的学生,学生说他爱她,松子二话不说就跟他在一起了。她渴望爱。所以一一黑社会的学生对松子拳打脚踢时,她仍是不想离开他。她渴望爱。 所以一一学生入狱之后,松子仍是等他。她渴望爱。 所以——学生出狱后打了松子一拳,离开了她。这回松子彻底放弃了,再也不相信爱了。 「生而为人,对不起。」 也许松子走到最后也开始明白,她这一生所有所有的悲苦,起源是父亲的冷漠,而后来,都是「自找」的,是她亲手扭曲了所有的情爱,扭曲了自己的一生。松子总说:「人 生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付出了什么。」与其说她这么讲,还不如说她这么安慰自己。她付出了很多很多,以为能得到一些,谁知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她总把别人的幸福无限扩大,把自己的寂寞无限扩大,然后不停地钻牛角尖,把自己逼上绝路。 「生而为人,对不起。」我想也是松子对自己说的,因为她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自己。欢迎留言评论哦
如何理解《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我觉得在我国人眼中所看到的东西,和日本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不一致的。在前面的评论中,大多数人都对松子的人生观评价很低,认为她十分可悲。但我觉得,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松子贯彻了“奉献自己的爱”这一人生行动纲领,残酷而又美好,是赞扬。
日本这个国家十分崇尚自己的“道义”,做人就是要坚持自己的道义,即使为此而死,也是十分光荣的。我并不认为松子奉献自己是为了“博得爱”,应该说,对于松子来说,爱就是奉献。电影中的松子,并不是为了获得爱而去和那些男人们在一起,而是她觉得她是被需要的,那些男人们需要她的爱,于是她奉献出了自己的爱。当理发师有了自己家庭后,她不再被需要,所以她退出了。和最靠前的回答相反,我认为电影想表达的是松子这一生从来未曾渴望过爱,对于松子来说爱就是奉献。
同时日本人也对“单纯”大加赞扬,即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坚持了自己的道义。在各种热血动漫中都看得出,各主角都是单纯、天真、有毅力、能忍耐的性格,而其中单纯得近乎白痴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格特质一直是日本人最赞同的。在电影中,松子也具有这样的特质。松子一直都在单纯地付出自己的爱,并且自己没有意识到,一直在付出。
日本文化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耻文化”。日本人是极其在意他人的看法的,达到了一种极端,甚至把他人的看法内化到了自身的价值体系之中。在本电影中,对松子行为的价值评价这一任务就到了观众手中。在我们看来松子是卑微的,但是她的行为带给了别人爱,这一行为是伟大的,所以她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那接下来不得不说的就是日本人对“忍耐”的推崇。日本有许多变态的修行,比如冬天在瀑布下打坐。他们认为,不管是身体上来自外界的痛苦、或是心理上来自他人的非议,都是可以通过忍耐来化解的,只要心灵能够“顿悟”,不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那么就能更轻松、更加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他们“禅”的精髓。虽然是通过中国传过去的,但不得不说,这方面还是在他们那里发扬光大了。在电影中,松子的失望都是痛苦,也就是说都是需要忍耐的部分,因此“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句话,也是为了突出松子的痛苦,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那么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导演究竟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什么。这部电影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是在歌颂松子伟大的人格,她忍耐了来自男人的各种痛苦,却仍旧在奉献着自己的爱,虽然痛苦,但一直坚持这自己的“道义”。“生而为人,对不起”所说的是松子所承受的痛苦——即使她对自己的人生已经全盘否定,但仍然忍耐着这样的痛苦,贯彻着自己“奉献爱”的人生纲领,继续向偶像组合奉献上自己无偿的爱。
耐人寻味的是松子的死——她并没有像日本人所崇尚的那样自杀,而是被玩耍的少年打死。那么我们看看在她死之前发生了什么:她遇到了自己的狱中好友,打算靠一己之力,为自己而活。在我们眼中,似乎松子悲惨的人生终于有了希望,就要获得真正的幸福,然而却在这个时候死了,我们是为她感到惋惜。但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实际上是——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格的松子,到最后还是背叛了自己的”道义“——奉献爱,要为自己而活,所以她死了。如果导演想表达的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惋惜的话,他大可安排松子出交通事故而死,这样一来更有来自命运的无力感,但导演选择的是被打死。日本人极其热爱各种隐喻,那这样一种死法,其中的内涵则不能无视。可以说,松子是被日本社会舆论杀死的。处于最自由时期的少年,可以看做是最美好的年龄,杀死松子的是一群少年而不是一个,也说明这一种判决是来自于日本的群众,而不是个人。所以,松子违背自己的”道义“,自私地想为自己而活是不被日本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我会这样看待日本人,受到了《菊与刀》这本书很大的影响,撇开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这个问题不论,单就内容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的。日本是如此谨慎小心的一个国家,不会莫名其妙就对自己的文化拥有毫无根据的优越感,甚至到二战时想要在亚洲推行的”大东亚共荣圈“。但是如果用书中所提到的观点来解释,就合理得多。禅修这种东西,对于我国人来说,应该属于兴趣的范畴,不会强迫人民接受。但在日本,他们把精神的重视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甚至不惜给人民加上“耻感文化”,来强迫受到更多的痛苦。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扭曲,然而日本人重视的是通过对痛苦的忍耐来达到“顿悟”的境界,由此便能更好的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说每个日本人都有机会成佛的原因。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日本人会如此“自大”。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的时候,心情实在是非常复杂,日本对人生的理解和实行,跟我们完全不在一个层面,既扭曲,却又充满着一种纯粹的美。
到这里,也就可以发现了,日本的文化,不仅是和西方,和相邻的中国在某些方面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样一部日本电影,在我们这里得到的是完全相反的诠释。
上一篇:张佳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