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台风利奇马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08 00:04:45编辑:莆仙君

台风利奇马的名字是怎么由来的?

超强台风利奇马(英语:Super Typhoon Lekima,国际编号:1909,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0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anna)为2019年太平洋台风季第9个被命名的风暴。“利奇马”一名由越南提供,意为一种水果。
台风“利奇马”于2019年8月4日15时许获得日本气象厅命名,8月7日5时许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台风,8月7日23时许被中央气象台进一步升格为超强台风,并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向浙江沿海靠近;8月10日1时45分前后,台风“利奇马”的中心在浙江省温岭市沿海登陆,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30百帕。
2019年8月10日凌晨1点45分前后在浙江省温岭市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级(52米/秒),这不仅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台风,也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浙江第三强的台风。


超强台风“利奇马”被除名,还有哪些超强台风被除名?

1,台风天鸽台风天鸽为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3个被命名的风暴。2018年2月28日-3月3日,于越南河内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50届年度会议上,决定将“天鸽”除名。2,台风山竹台风山竹为2018年太平洋台风季第22个被命名的风暴。2019年2月27日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51次届会上,菲律宾提出将“山竹”正式除名。3,台风莫兰蒂台风莫兰蒂为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4个被命名的风暴。2017年02月21日-24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第49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台风委员会决定将“莫兰蒂”除名。4,台风海燕为2为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第30个被命名的风暴。2014年2月10日至13日,由于“海燕”给菲律宾造成了严重灾情,在泰国曼谷举行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ESCAP/WMO)台风委员会第46次届会上,菲律宾提出将“海燕”除名。5,台风彩虹台风彩虹为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第22个被命名的风暴。2016年02月,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第48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决定将“彩虹”除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风彩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风海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风莫兰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风山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风天鸽

台风名称的由来

台风命名方法:1)台风命名法是指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也可称为热带气旋命名系统,或热带气旋命名法。2)国际上统一的台风命名法是由热带气旋形成并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3)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4)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每个国家和地区提出10个名字。台风名字的由来:1)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2)为了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3)台风的命名,多用”温柔”的名字,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妮妲”,为泰国的女士的名字。如茉莉、玫瑰等花名。一方面是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能小些,一方面因为台风的到来,会带来充沛的雨水,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地的旱情,改变当地的高温现象,并非彻底的“大凶大恶”。中国内地提供的10个名称分别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其中“龙王”已由“海葵”取代。扩展资料:台风和飓风都是发生的热带海洋上空的强烈空气漩涡,因发生的地域不同,名称各异。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发生的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叫"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则称为"威力o威力"。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规定,人们所惯称的台风,现改称为热带气旋。全球每年出现的热带风暴(含台风的和飓风)大致有约80个,其中大约76%发生在北半球。我国沿海、中美洲、加勒比海,是经常受台风和飓风袭击的地带。台风是最强烈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它常常带来狂风暴雨,海潮侵袭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和局部地区风暴潮、海啸、山崩、泥石流和滑坡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每年全球由台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0-70亿美元,人员死亡约20000人。

台风形成原因及防御措施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能够发展成台风。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a.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b.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c. 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d.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如下图所示。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2]一,台风的原因:空气的流动是从高气压往低气压,而形成风在夏季时因为太阳直射由赤道往北移使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风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漩涡,这种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形成的低气压漩涡越深,而四周空气加快向中心流入,流入越快风速就越快,而达到地面最大风速或超过每秒17.2公尺称之为台风.二,台风形成的条件一个地方会形成台风主要与它的热量及水气是否足够,要成立这条件须在热带海洋上.三,台风来临时的预兆台风来临时有下列情况:(1)高云出现:台风最外缘是卷云,当此种云在某方向出现时云层渐渐增加时,表台风将快来临.(2)雷雨停止:当夏季时,山区及盆地区域,每日下午有雷阵雨发生,而雷雨突然停止表台风渐近.(3)能见度良好:远处的山树皆可清晰可见.(4)海啸:台湾东岸的沿海居民,都有此种经验表台风2,3日会到.(5)骤雨忽停忽落(6)风向转变:台湾的夏季吹西南风而风向转变成东北风,表有台风来袭.(7)特殊晚霞:当台风来临的1,2日前,日落时,在西方的地平线会发生数条放射状红蓝相间的光芒发射至天顶再收歛的东方和太阳对称之处称反暮光(8)气压降低:进入台风边缘四,台风的转向台风的移动是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环流,受其南方偏东风而向西进行,到了约北纬20度以北,因科氏力之增加使北半球偏右进行,渐受西风导引而转向,如台风前进时,前方有高气压台风就受阻无法继续前进,这时台风就必须向低气压地方进行转向.五,台风的消灭台风刚开始时,风力不强,威力不大,但只要条件适合就会逐步发展当台风登陆后,因陆地水气供应缺乏发展不易,且陆地山峦起伏,地形阻力大台风因而渐弱,而至消灭很少能深入陆地台风登陆如:菲律宾,台湾,日本等,海岛地形会降低其威力.[台风]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台风分类 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从1989年元月起,使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国际标准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小于8级称为热带低压,8~9级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称为强热带风暴,12级或以上称为台风。为统一台风警报的发布,我国对出现在150°E以西,赤道以北洋面上的台风,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9202号台风,表示这个台风是1992年出现在150°E以西的第二个台风。台风的活动有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季节性。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5~10月,尤以7~9月为最多。台风的源地有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地域性。台风源地分布在南、北纬5°~20°左右的有岛屿分布的洋面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西太平洋菲律宾东侧的洋面、日本的关岛附近和我国南海中部等地。 台风结构和天气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按其结构和带来的天气,分为台风眼、涡旋风雨区、外围大风区三部分,从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排列。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直径约5~10公里。台风眼内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睛朗,风平浪静。台风眼外侧为涡旋风雨区,这里盛行强烈的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浓厚的云层,出现狂风暴雨,风力常常在12级以上,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区域。再向外为外围大风区,风速向外减小,风力通常在6级以上。台风过境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广阔的高温洋面。台风的形成与发展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热带洋面上,海温高,蒸发强,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具有高温高湿不稳定条件,其大量内能是台风产生和发展的巨大能量来源。②合适的流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气流产生拢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台风无法形成。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④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上升气流发展为气旋性涡旋。气流上升,绝热冷却产生凝结,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暖。风的垂直切变小,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的暖心结构。暖心的反馈作用,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为台风。 台风的移动 台风形成后要发生移动。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但受众多因素影响,移动路径又很复杂。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路径分为三条:①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②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浙闽一带登陆。③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


最近台风利奇马登陆我国许多地方,造成不小危害,那么台风利奇马是如何形成的?

超强台风利奇马(英语:Super Typhoon Lekima,国际编号:1909)为2019年太平洋台风季第9个被命名的风暴。“利奇马”一名由越南提供,意为一种水果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经过太阳照射,海面上形成很强的积雨云,这些积雨云里的热空气上升,周围较冷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再次遇热上升,使得上方空气热、下方空气冷。上方热空气里的水汽蒸发扩大了云带范围,而云带扩大使得这种运动更加剧烈。不断扩大的云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起来,形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中心的空气逐渐稀薄,空气压力不断变小,周围空气便全部涌向热带低压,然后遇热上升。 此时,热带低压里空气旋转更厉害,中心最大风力升高,气压进一步降低。等到一定级别时,热带低压会提升到热带风暴,然后形成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台风分六个等级:热带低压——中心风力可达6~7级,或阵风7级以上。热带风暴——中心风力8~9级,或阵风9级并可能持续。强热带风暴——中心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级并可能持续。台风——中心风力为12~13级,或阵风13级并可能持续。强台风——中心风力为14~15级,或阵风15级并可能持续。超强台风——中心风力为16级或以上,或阵风17级并可能持续。

超强台风利奇马台风,它的名字有何由来?

“利奇马”本是越南的一种水果,但依据WMO所制定的台风命名规则,由越南于1997年提出将“利奇马”作为台风的名称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同一时期越南还提供了另外九个台风名称与“利奇马”一道供WMO轮流使用。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每年海洋上生成的台风数量不计其数,因此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 。其中“利奇马”是越南提供的10个名字之一,意为一种水果。“利奇马”台风于8月10日1时45分许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沿海登陆,随后纵穿浙江、江苏两省并移入黄海海面,又于8月11日20时50分许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沿海再次登陆,此后移入渤海海面并不断减弱,最终于8月15日完全消散。值得注意的是,台风命名规则中有一条规定如果台风对某国造成的损失巨大,那么该国可以申请取消这个台风的名字,并永久不得使用,鉴于“利奇马”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的极大破坏,我国中央气象台已于8月14日取消了“利奇马”的编号,这也就意味着此次台风登陆是“利奇马”的绝唱,“利奇马”和我们永远的说拜拜了。

台风为什么命名叫利奇马?

今年第28号台风“利奇马”(英文名称:Lekima,)今天下午加强为强台风,下午5点钟其中心位于日本东京市东南方大约267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601099,股吧)洋面上,就是北纬16.7度、东经156.2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40百帕,7级风圈半径390公里,10级风圈半径140公里。  预计,“利奇马”将以每小时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还将继续加强。未来“利奇马”对我国海域无影响。(责任编辑: 和讯网站)


上一篇:炭疽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