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亭栋
屠呦呦之后,还有哪些中国科学家有望得诺贝尔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摘得诺贝尔奖。 青蒿素具有抗疟性是在1971年发现的,上世纪80年代青蒿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当时青蒿素在抗疟的第一线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可屠呦呦的名字及事迹在当时并不为多少人所知。直到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的拉斯克奖,不少人才开始意识到屠呦呦有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曾经是中国人的一个痛,国内经常讨论谁谁谁的研究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至于中国目前有没有做出能够拿诺贝尔奖的成就,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有些就像90年代的青蒿素那样,虽然还没有让太多的人认识到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但在将来可能会被更多的人认识到其价值。另外,有一些成就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魅力,能够让很多人看到在将来拿下诺贝尔奖的希望。其中希望比较大的有薛其坤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卢煜明的无创产前检测、王贻芳的发现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 卢煜明发明了无创产前检测,用这一技术只需采取孕妇静脉中大约10毫升的血液,即可通过分析胎儿游离出的DNA检验出胎儿将来的部分性状。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医院,并且费用也在大幅降低。在此之前医生们只能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的遗传信息,这会导致其中大约1%的孕妇发生流产。卢煜明的发明将流产的概率几乎降低到0,故可以挽救不计其数的胎儿甚至孕妇的生命。 清华大学的薛其坤最早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刚问世即被杨振宁评价为“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史上与霍尔效应相关的研究开拓出大量的技术应用,并且已经有几项针对霍尔效应的研究被授予诺贝尔奖,薛其坤获奖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王贻芳目前因要建造超大型对撞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人物,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方式。中微子有振荡就意味着它的静止质量不为零,这是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发现。关于中微子的研究可谓是当今粒子物理研究的一个重大热点,并且已经有多项重要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王贻芳的发现如若被授予诺贝尔奖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中国哪些科学家在未来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巨大潜质?
获得诺贝尔奖,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的梦想。诺贝尔奖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是世界的焦点,获得诺贝尔奖是对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研究领域做出贡献的最高的认可与褒奖。但是在我们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却很少,一直都有很多科学家遗憾地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现在属于中国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才寥寥几位,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之前有一个人做了研究说在未来中国会有多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在我们国家在未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我觉得其中一定有薛其坤和他的团队,还有潘建伟。为什么说薛其坤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呢?因为薛其坤和他的团队做出了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霍尔效应在物理科学界是一个极具重量的量子反应。而在之前研究它的人在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之后都获得了诺贝尔奖。薛其坤的研究是物理研究领域在目前为止的一次重大的突破,而且是极具科研和商业价值的研究,那么也应该是在诺贝尔物理奖的评选范围内。然后就是潘建伟,他和薛其坤一样都是我国物理研究领域顶尖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如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成果,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去角逐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因为潘建伟的研究不够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物理研究领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可能并没有特别高,但是在中国依然是最有可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人之一。
今年未来科学大奖有谁获奖?
在今天举行的2017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摘得了今年的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2016年1月17日,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宣布设立未来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在设置上借鉴了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知名科学奖项的经验,同时也做了创新。比如,在捐赠模式上,其他奖项多由一个家族或个人捐赠,未来科学大奖每项奖项由4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2019“中国诺贝尔奖”未来科学大奖都有哪些人获奖?有哪些贡献?
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于9月7日下午揭晓,获奖者有4位,分别是邵峰、王贻芳、陆锦标、以及王小云。截至9月份,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1月份设立以来,已经有4次评奖,共计有16位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获得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的未来科学大奖。在本次获得大奖的科学家邵峰,发现人体细胞内对病原菌内毒LPS炎症反应的受体和执行蛋白,据此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王贻芳、陆锦标,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研究,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王小云,在密码学中的开创性贡献,她的创新性密码分析方法揭示了被广泛使用的密码哈希函数的弱点,促成了新一代密码哈希函数标准。4位获得未来科学大奖表彰的科学家,在不同科学领域实现了突破性的科技研究发现,对各领域的科技进步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们不仅为科学界做了表率作用,还为科技发展事业及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首个由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未来科学大奖,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区完成科研工作,并取得巨大贡献,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没有国籍限制,更没有性别和年龄要求。对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将发挥着激励作用,让更多的人才热爱并投身于科技事业,致力发展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是谁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名为屠呦呦,与其共同获得该奖项的还有爱尔兰医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发现了如何将青蒿素从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来,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扩展资料屠呦呦的医学成就1969年,屠呦呦就职的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这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一篇:汤姆猫的摩托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