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三国庞统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06 19:14:02编辑:莆仙君

请介绍一下三国时的庞统?

庞统 - 简明历史传记

庞统是荆州地区的名士,赤壁之战后加入刘备集团,最初只作一名县令,经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为刘备所重视。刘备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力劝刘备取蜀,并跟随刘备入川,计擒蜀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但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中流矢而死,刘备为之流涕。


庞统 - 简明演义传记

庞统号“凤雏”,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请讲讲《三国人物》庞统 的详细资料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未有识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鉴识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交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一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得庞统真正非同凡响,诚心诚意地褒扬庞统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并且赞叹说:“庞德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不久,郡中任命庞统为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植养成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

时人们觉得奇怪,问其原故。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枷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点评: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叹惋。


真实的三国历史中,真的有庞统这个人吗?怎么死的呢?

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中,庞统确有其人,而且是豹眼最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在小说、影视剧中,庞统一般被描绘成相貌丑陋的形象,其实与史实不符。陈寿为蜀汉人物列传,庞统法正合传,在《蜀书》中仅次于诸葛亮,可见在陈寿心中的位置。由于庞统年仅三十五岁就死了,其影响相对较小,但其经历却很高光。少时朴钝,未有识者。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庞统相貌丑陋,仅仅是说他少年时非常质朴,表面看上去不是很聪明,实际上就是非常沉稳,不太张扬,应该是大智若愚。不似诸葛亮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给人以风流倜傥的形象。庞统被称为“凤雏”,唐朝诗人李商隐有“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诗句,从雏凤那清脆圆润的鸣声中,就可以体会到庞统是多么超凡脱俗哦。后来,庞统被郡太守任命为功曹,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对于抚育子女、赡养老人之类的事特别尽心。他对别人的称赞,常常超过他们的实际才干。当时的人感到奇怪,庞统就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雅正的道德衰微,好人少而坏人多。想要振兴良好的风俗,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如果不把值得褒奖的人说得完美一些,那么他们的名声就不能为人们所仰慕学习。”从这一点足以看出,庞统是一个品行很高尚的人,而且很善于用褒奖的方式,鼓励别人,以促进社会道德教化,这在三国时期非常难得。庞统,三国时期真有其人,这没有啥可疑的。而铁锁链桥的计谋是否他提出来的,这没有历史记载。不得不说,赤壁之战,罗贯中描写的非常精彩,其中蒋干中计、铁索连舟、苦肉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等,看着都很过瘾。不过呢,除了苦肉计,几无真事。别的就不说了,仅复习一下这个铁索连舟吧。演义记载,鲁肃向周瑜举荐了庞统,庞统献上了铁索连舟的计谋。庞统通过蒋干见到了曹操,曹操大为赏识,采纳了庞统的建议,最后被烧了个鼻青脸肿。不过呢,史书并没有记载这个桥段,豹眼认为这恐怕是子虚乌有。周瑜死后,鲁肃又把庞统举荐给了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孙权见到庞统这幅尊容,很不喜欢,这或许就是庞统形象丑陋的由来吧。不仅形象不好,而且庞统大话连篇,就连周瑜也没有放在眼里,这就让孙权难以接受了,发誓永远不会用他。这仅仅是演义的说法,从庞统的为人来看,不至于如此狂妄。而且孙权也善于识人、用人,并没有以貌取人的记载。但这里就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第一,庞统是襄阳人,最初被郡守任命为功曹,没有明确记载是哪个郡守。第二,《江表传》记载,庞统投奔刘备后,君臣有个宴语,刘备明确说,庞统曾经是周瑜的功曹,但不清楚庞统何时成为周瑜的功曹。第三,周瑜死后,庞统为何没有被孙权重用,反而投奔了刘备。第四,庞统有没有接触曹操的机会。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击败曹操,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周瑜击败了曹仁,占据了南郡,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问题来了,庞统是周瑜的功曹这是真的,那么,他是何时投靠的周瑜。如果庞统在周瑜任南郡太守时,被任命为功曹的话,那么在此之前,庞统在干嘛?刘备屯兵新野,司马水镜向刘备举荐了卧龙、凤雏。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何对凤雏庞统不闻不问?此时庞统也没有主动去投靠刘备,从后期庞统投奔刘备来看,庞统是不需要三顾而请的。由此,豹眼认为,庞统最初被郡守任命为功曹,一定不是周瑜任命,而是刘表时期南郡郡守任命的。当时还没有襄阳郡,襄阳隶属于南郡。刘备屯兵新野,庞统是南郡功曹,彼此之间并没有来往。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南征刘表,刘琮投降。原刘表的部属一部分跟随刘琮投靠了曹操,一部分追随刘备南渡。此时,庞统如果是南郡功曹,他一定会在南郡治所江陵。曹操占据江陵后,却不见庞统的踪影。根据庞统后期的经历来看,他很可能不看好曹操。演义中罗贯中安排庞统对付曹操,也是合情合理的。否则,庞统是有机会为曹操效力的。但曹操占据江陵后,自然有许多人清楚庞统的底细,此时不投奔,等到赤壁之战时再来献计,岂不值得怀疑?豹眼在别的问答中提到过一个观点,既然司马水镜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庞统,也很可能向诸葛亮、庞统推荐过刘备。有说法认为,诸葛亮就曾经主动去投靠刘备,当时刘备并没有特别的重视。这与庞统投奔刘备后没有得到重用,仅仅派遣他去耒阳做了一个县令相似。因此,庞统在赤壁之战前后的踪迹很模糊,也没有史料佐证,赤壁之战不仅没有铁索连舟的事情,更没有说是庞统之计。

真实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庞统是是什么样的人

庞统非常恪守人伦道德传统,尽心尽职地尊老育幼。每当他夸赞别人时,喜欢夸大其词地说些别人的优点,闻听之人不解其意,便问他为何这样?庞统回答:“如今天下大乱,雅正之道衰弱,好人少见,坏人极多。要想使好的风尚盛行,增强道德观念,不把值得夸耀的人说得更完美一些,他们的名声就不足以使人仰慕效仿;无法仰慕效仿,那么从善之人就会更少了。现在推举十个人,即使其中有五人失当,还可以得到一半。再通过这些人以促进世风教化,使那些有志做善事的人自我勉励,不也是很好吗?”庞统因时因事而异,采取相应的有利策略,反映出他身上所具有的权变智谋的独有素质。在小说中,刘备之军师中郎将。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赤壁之战,统避乱江东,为鲁肃荐于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助瑜火攻大败。瑜卒,亮往吊孝,因得见统。时肃亦荐统,因统貌陋,慢孙权,不用。统遂往荆州投先主,先主亦因貌轻之,任为耒阳令。统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张飞往责,飞识统才,遂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后统随先主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攻雒城,因疑亮欲争功,不从亮书劝阻,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为乱箭射死。


三国时庞统的简介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黄忠,字汉升,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扩展资料公元212年,在西蜀做客的刘备与西蜀主人刘璋反目,刘备依据军师庞统的计策,干脆进攻四川。庞统向刘备献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派出一股奇兵,出其不意突袭成都,一次性解决问题,免得夜长梦多,“大军卒至,一举便定”,这是颇有风险但也是见效最快、成果最大的策略。中策是假装要撤回荆州,约刘璋守将杨怀、高沛来相见,诱杀二人,占据关隘,取得其手下的兵力,再向成都进兵;下策就回师荆州,再慢慢图谋西川。策略有没有用,往往要看执行者的性格。刘备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批创业者,敢于冒险,也讲究周全。他的这种性格不适合在北方发展,因为北方的局势瞬息万变,又没有天险,难以做到周全。但在四川则行得通,因为四川地势险要,敌人明确,局势发展相对较缓慢,可以从容实施战略计划。庞统也是看中了老板的这种性格,才提出上中下三策供其选择。刘备最终实施了中策,一路顺利地攻向成都。在一次庆功宴上,刘备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的回应如果放到现在,倒是有点像传说中的小明。他敲打老板说:侵略别人的地盘,做得很不地道,你还好意思这么开心。刘备怒了,说:滚出去,“宜速起出”。庞统依言滚出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庞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忠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庞统:三国时代的"小明" 曾被刘备要求"滚出去"


庞统简介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未有识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鉴识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交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一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得庞统真正非同凡响,诚心诚意地褒扬庞统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并且赞叹说:“庞德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点评: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


被誉为凤雏的庞统,是三国时期哪国人?

哪国都不是,因为庞统生前魏蜀吴三国还未建国,仍是东汉末年。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扩展资料:庞统是刘备帐营中著名的一个谋士,正是庞统为刘备建议让刘备攻取蜀地,后来刘备在得以建立蜀汉政权。所谓英年早逝,庞统在讨伐雒城时,遭遇了张任的埋伏,身中流箭而亡,享年36岁。公元211年,刘璋部下法正私下对刘备说,让他借机攻打益州。 刘备犹豫再三,不知道如何是好,庞统得知刘备的疑虑后,便告诉刘备说,荆州饱受战乱,百姓们都已经流离失所了。荆州大批土地早已荒芜没有人种植,况且荆州处于中间位置,东方有孙权,北方有曹操,如果攻下益州,在此地驻扎的话,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荆州和益州相比的话,益州的优势更加突出,益州的人口有百万,土地肥沃,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地域。刘备听了庞统的意见之后,他十分担心自己攻打益州会失信于人。庞统告诉刘备说,益州是个地大物博之地,如果刘备不去即时攻打的话,就会被别人抢了先机,到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刘备听了庞统的劝告之后,便让诸葛亮和关羽等人在荆州把守,自己和庞统率领军队前去攻打益州。刘璋得知刘备率军进入了蜀地,便在涪城招待刘备。庞统让刘备在席间借机要挟刘璋,由于刘璋身边有张任,刘备便没有实行这一计划。后来,庞统以假装回荆州为由让刘备乘机杀掉刘璋将领,慢慢地攻获益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庞统

三国演义 庞统的主要事件

庞统号“凤雏”,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庞统在三国演义的哪几回出现过?来几个有代表性的!!!!急求啊

  有很多,具体代表性的如下,望楼主采纳!
  第一,献连环计,使曹操战船用铁索连环,促使周郎火烧赤壁。能够只身骗得
  蒋干信任,介绍到曹营,施展辩才,夸耀曹操功绩,取得曹操信任,与众谋士“同说兵
  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使“操深敬服,殷勤相待”,这是没有真本事的人所不
  可能做到的。借醉引出妙策,使身经百战的沙场老狐狸曹操“下席而谢”。能够在成功
  献计之后,找到合理的借口(劝降江左豪杰)离开,还摆出官面堂皇的理由(非为富贵
  ,但欲救万民耳),曹操怎么能够不放人?庞统把握人物心理把握的相当好。

  第二,耒阳县凤雏理事。“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
  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
  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庞统真高人也,果然非百里之才,能够在半天时间内处理百余天的公务,可见庞统是个
  讲究效率的人。而且确实有处理事务的才能,只是不屑于处理这百里小县。

  第三,议取西蜀。“玄德独坐沉吟。庞统进曰:“事当决而不决者,
  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问曰:“以公之意,当复何如?”统曰:“荆州
  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
  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
  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
  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
  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
  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
  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第四,献上中下三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
  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
  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
  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
  :“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刘备毁书辱使,前功尽弃,在这危急关头,庞统能够冷静思考,分析形势,尽谋士
  之极至,让君主来决断。ps:我觉得庞统知道上计危险太大,下计速度太慢,中计比较
  稳妥,而且推进速度不慢,故意让献上三条计,让刘备来选,其实他猜得到刘备会选中
  计,之所以说出另外两条只是为了让刘备对比一下。

  第五,识破杨怀、高沛行刺之计。“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
  “帅”字旗吹倒。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
  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庞统叱左右搜其身畔,果然各搜出利刃一口。”

  其他方面,1、挂剑夜读孙吴兵法,可见庞统文武双全,勤奋好学;
  2、面见孙权,不卑不亢,有文人傲骨;
  3、识破诸葛亮吊孝之计;
  4、调解黄忠魏延争功;
  5、办事果断,喝斩二将;
  6、先斩后奏,令魏延舞剑;
  7、肚量宽广,不记刘备酒后之言;
  待补充。


庞统在三国演义中哪一回出现过描写他外貌的句子有哪一句?

1、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原著章节:《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1) 肃曰:“此人乃襄阳人,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权曰:“孤亦闻其名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请来相见。”  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2、统貌陋。原著章节:《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此时孔明按察四郡未回,门吏传报:“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 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上一篇:张世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