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佛像
鎏金铜佛像怎样上金粉?
佛像贴金有表面贴金、镏金、描金等多种方法。一般情况下都采用表面贴金的方法,这种方法经济又实用。为了衬托黄金色调,先在铜雕佛像表面涂一层黄色桐油,晾干后再贴上金箔,待金箔粘到铜佛像表面后,最后用毛笔轻压金箔,让金箔完全粘贴在桐油上,铜雕佛像的表面贴金就基本完成了。传统铜雕佛像贴金技法:利用传统贴金技法制作出的铜雕工艺品的贴金效果不相同,主要是因为处理底漆所使用胶水的配制不同,现在常用的胶水主要有水溶胶和牙膏胶这两种。水溶胶比较容易配制和操作,但是贴金效果一般没有牙膏胶的黄金质感好。使用牙膏胶溶剂是直接在铜雕佛像的表面打胶后,不作保护漆,真实地体现黄金的原色,缺点就是不经碰撞,稍微用力刮擦就把表层的金箔刮掉。以前的工艺也曾在金箔表面涂上清漆加以保护,但是不能体现黄金的原色了。2.高强度铜雕佛像贴金技法:高强度贴金技法是在金箔表面涂上高强度保护漆,经常用高光和亚光两种。采用这种贴金技法生产的工艺品,耐摩擦、耐刮、耐蹭、防酸碱腐蚀的性能,保护漆的透明度高低直接影响黄金质感的效果。
如何保养鎏金佛
金的化学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也不易被溶化,仅与氰化物和王水反应,因而纯金的金器一般无需保护,只需注意避免挤压、碰撞。金器的保护通常指的是金的合金,如在金中掺银、铜、铁等,鎏金的金器腐蚀则主要来自胎基的金属。不同的合金,保护措施不同。掺铜的金器易出现绿色的薄锈,可用酸类或氨水除锈。掺铁的金器易出现红锈,可用盐酸去锈。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焊接过的器物,在焊缝处由于焊料含有金属铜,所以出现铜的锈蚀现象,如果不影响美观一般不用去除,它属于器物制作工艺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些时候,表面会残留有石灰质锈壳,可用1%的稀硝酸溶液局部擦拭除净;表面的有机类污垢,可用2%的NaOH溶液浸泡几分钟除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表面的灰尘,由于纯金很软,尽量要避免反复擦拭,最好是用软毛刷或者软羚皮拂拭。遇到难以去除干净的,可用乙醚、苯、中性肥皂沫或者10%氨水来清洗,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
金器不需要特别的保存环境,室温下软纸包裹后存放于囊盒之中即可。
比较复杂的是鎏金银器物。一般地,器物本体多数都是青铜材质,表面会出现大量铜锈。这些铜锈严重影响了鎏金器物的美观,应该予以去除。
目前,对鎏金铜器或银器上的锈蚀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以机械方法为主,利用化学药品来分解软化器物上的绿锈,再用手工工具及一些小型电动机械来除去器物表面的锈层;另一种方法则是以化学方法为主。
第一,机械方法。
鎏金文物的锈蚀,往往是较硬的锈层处在薄软的鎏金层上,纯粹的机械方法去锈很有可能使鎏金层损伤和剥落,因此必须辅助以适当的化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处理效果。一般使用EDTA络合法。
先用棉花签蘸EDTA液滴在锈层表面,使锈层局部处于浸泡状态,片刻后将该部位放置于5或10倍的双目显微镜下操作,用尼龙刷或玻璃毛刷缓慢刷除,对于较硬些的锈,则视锈层的不同坚硬程度分别使用竹刀或有机玻璃刀,直至使用钢针刀进行仔细地剔除。清除掉这一小范围的锈以后再换另一处滴加EDTA,就是这样采取小区域的局部处理。对于浸在鎏金表层的EDTA液,经过一段时间后,无论是否将锈除掉,都应及时将这一局部用蒸馏水清洗干净,依锈层的情况可反复多遍地浸泡和使用工具来剔除锈,当然每次使用EDTA后都必须用蒸馏水清洗干净,用上述的操作步骤和环节直到将锈除净。
如果局部滋生有严重的铜锈已将表面的鎏金层腐蚀掉并产生体积膨胀,这部分采用牙科中使用的电动打磨机,通过更换不同的砂轮将膨胀出原始表面的部分磨掉,直至其表面基本与鎏金层持平为止。
第二,化学方法。
推荐两种化学方法可以用来去除鎏金表面的铜锈。
方法一:乙烯基乙醇/丙烯酸聚合物的稀甲酸溶液:乙烯基乙醇/丙烯酸聚合物是一种强吸水性物质,并具有良好的控水能力。与稀甲酸混合后形成一种新型的糊状物。将新型糊状物放在鎏金器物的绿锈上,糊状物里的稀甲酸溶液就与绿锈表面接触,而且不会向器物的金属本体渗透。这样,很薄的绿锈层就会被去除,依此,一层接一层地处理,就可以达到去除绿锈的目的。为了防止锈斑过分的去除,或将金属器上多孔的、脆弱的锈体部分溶解,可在使用这种糊状物去锈之前,将一种热塑性树脂涂在器物需要保护的部位上。绿锈被去除后,必须用热的蒸馏水将这种强吸水性的物质及保护性树脂完全清洗干净。
方法二:对于鎏金银器,为了不使鎏金薄层和银受到损伤或产生不良的变化,可采用甲酸除锈并添加少量的巯基苯基四氮唑。先用少量无水乙醇溶解巯基苯基四氮唑后,再加入稀甲酸配成溶液。在要除去锈垢的器物表面部位,盖上应用上述溶液湿润过的脱脂棉花,半小时后,表面的绿锈就会逐渐被溶解而出现蓝色的浑浊,轻擦锈垢,再用新的浸有该溶液的湿棉球反复几次即可。最后用蒸馏水冲洗、烘干。
铜鎏金是什么
铜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落,属于金属材质。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过古代鎏金的方法大体可为五个过程:(一)仿“金棍”。预备一根铜棍,将前端打扁,略翘起,沾上水银,晾干即成“金棍"。(二)煞金。即溶解黄金,用水银溶解。待金溶解后,倒入冷水盆中,使之成为稠泥状,叫做“金泥”。(三)抹金,即在器物上涂抹金泥。(四)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变形的铁丝笼中,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烤,以蒸发金泥中的水银,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五)压光。用玛瑙或硬度达到七八度的玉石做成的压子在镀金面反复磨压,把镀金压平,用以加固和光亮。
鎏金铜佛像什么鉴别
颜色: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质量: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仿制鎏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工艺: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嗅觉: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
清代铜鎏金佛像有哪些特点特征
近年来,铜佛像在拍卖市场可谓大放异彩,受到了各路藏家的极力追捧,成交价格也屡创新高,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一场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竟以1.2359亿港元成功拍出,创下中国铜佛像艺术品迄今为止世界拍卖最高纪录。由此可见,铜佛像铜雕有着广阔的投资前景和升值空间。
铜佛像市场火了,随之而来的赝品也应运而生。目前最常见的一些粗制滥造的新铜佛像,大都散见于全国各地古玩集市,售价也很低廉,藏家一般很容易辨识。较难识别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金铜佛像,这些铜佛像制作也很精致,有些表面还刻意进行作旧处理,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藏家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
如何识别铜佛像的真伪,我省著名文物专家王长启认为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进行鉴别。像基本的标识和坐骑、铜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严格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本文重点以目前市场经常能见到的明清铜佛像为例加以介绍。
明清金铜佛像的时代特征
专家王长启说,明清金铜佛像主要有以下时代特征:
明代铜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清代铜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铜佛像作伪手段五花八门
一般而言,明清金铜佛像作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真品仿造 其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1)以真品翻模制作。这种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轻的感觉,铜质也很生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无法比拟的,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上交代不清。(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因为是参照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铜佛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给人貌合神离的感觉。(3)按传统技艺制造新铜佛像。这里主要是指产自西藏地区的新铜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西藏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的铜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然忠实地遵循古代流传下来的方法在制作着各类铜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自明清以来几乎不变。这些铜佛像原本不是作伪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将这些铜佛像加工作旧,以奇货自居而索取高价,这就另当别论了。
二、用“移花接木”法作假方法有:1.数件拼合。就是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比如,明代的狮子配上清代的铜佛像。2.真品加伪款。如将清代晚期的铜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以此来提高身价。3.新旧拼凑的作伪法。比如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就配上新座子、新背光,来充当完整的旧品,这主要是卖家希望残缺的物品能以完整的面貌卖个好价钱。
三、以款识作伪可分为真品伪款、伪品真款和伪品伪款三种铜佛像。比如,在明代早期铜佛像上加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其实,这反而破坏了真品的品相。“伪品真款”就是前面所说的用“东拼西凑”法造成的,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上,加上新铜佛像,铜佛像是伪的,可款是真的。当然,还可以从字体、字形上来分析。伪品伪款自然是一无可取。总之,要综合判断,才能运筹帷幄,买到真货.
明清时期的小鎏金佛像是什么样的
一、佛像的铸造材质用铜或青铜,然后在表面鎏金。这种铸造完成的器物就是鎏金铜佛像。二、 这种鎏金身的佛像是供奉皇宫、寺庙等地使用。最初是铸造于两汉,在隋唐的时候盛行流通,后来又延续至明清时期。三、延续到了民国,乃至现代,这种工艺铸造的鎏金铜佛像仍然还在使用。铸造的佛像种类也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释迦牟尼佛、观音像、文殊像、普贤像、天王像、母度像等。四、古代的时候,由于生产工艺和科技匮乏的限制,每件铸造成的佛雕教造像都必须经过手工细致的雕塑处理。所以流传下来的铜鎏金佛像大受藏家的喜爱。鎏金铜佛像的鉴赏和收藏要点。一、中国古代的鎏金佛像有很多种风格,藏友们收藏的时候务必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根据相关资料结合整体特征综合分析,判断佛像是不是属于新仿,有没有进行过做旧的处理。 二、古代的佛像一般都放在佛龛上,时间长了,特别是铜像的表层会发生颜色暗淡,现代市场上那些新仿、做旧处理过的佛像颜色艳丽。三、鎏金佛像所用的铜质很纯,非常有重量,而且浇筑的方法使得表皮非常厚重。而仿制的鎏金佛像一般铜质不够纯 ,质量偏轻,铸造使用的是合金材料。四、古代铸造的佛像要经过人手工进行细致雕塑技法处理,其加工的痕迹清晰可见。而现代仿造的鎏金佛像都是使用机制打磨,加工痕迹特别的规模均匀。五、老铜的味道,带着一种火药的铜臭味,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
上一篇:那溪那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