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巴拉丁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06 12:04:26编辑:莆仙君

欧洲史上的首次国际大战是怎么发生的?

欧洲战争1618~1648年,欧洲史上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三十年战争,先后卷入战争的包括有西欧、中欧和北欧的全部主要国家。战争起因于德国新旧教矛盾,但很快就演化为各国的争权夺利和领土之争。结果,德国四分五裂。法国迅速崛起,从而带来了欧洲战略格局上的一次重大变化。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德国和整个西欧经宗教改革后,教皇和皇帝权力有所削弱,路德教、卡尔文教等新教势力迅速发展,新旧教势力几乎相等。在德国,天主教统治的地区是南部、东南部和莱因河中下游;路德教的中心是萨克森、黑森、勃兰登堡等地,卡尔文教则传布于莱茵河上游的巴拉丁地区。路德教诸侯与天主教争夺领土,要求获得更大的教权。卡尔文教要求获得与路德教同样的合法地位,而天主教则拒不承认卡尔文教合法,天主教对路德教也以反对异端为口号,竭力打击之。皇帝与诸侯之间矛盾重重。皇帝虽不能实际控制整个帝国,但统治着奥地利和捷克等地。哈布斯堡家族的直接领土在德国各邦版图中最大,它的旁支还统治着西班牙。皇帝为图实行中央集权,以反对异端为借口,限制新教诸侯。旧教诸侯在宗教上和皇帝一致,但是反对中央集权,企图在反新教中扩大自己的势力。17世纪初,皇帝卢道夫二世企图用武力限制新教诸侯的权力,于是,德国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即“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教皇、皇帝、西班牙都支持天生教同盟;德国、荷兰和英国等支持新教同盟。欧洲各国之所以干涉德国,主要是想阻止它强大,并趁机获取好处。德国两大诸侯集团和西欧各国尖锐对立的形势,使战争终于以1618年捷克人民起义为导火线而爆发。捷克1526年并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德国皇帝兼为捷克国王,但捷克人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但到三世皇帝马提亚(1612~1619年)时,他派遣耶稣会士深入捷克,企图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遭捷克人强烈反对。当国会向皇帝马提亚提出抗议时,遭马提亚拒绝,并宣布新教徒为暴徒。于是捷克人在1618年举行起义,冲进王宫,把国王的两个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这个“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起义的开始,也是30年战争的开端。30年战争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丹麦时期(1625~1629年);瑞典时期(1630~1635年);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组成以图伦伯爵为首的临时政府。1619年,捷克国会推举新教同盟首领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国王,对斐迪南作战。战争开始时,捷克进展顺利,6月进抵维也纳近郊。斐迪南求助于天主教同盟,天主教同盟出兵25000人,并供给皇帝大量金钱;西班牙也出兵进攻巴拉丁。1620年11月,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被天主教盟军击败,腓特烈逃往荷兰,巴拉丁被西班牙占领。捷克成为奥地利的一省,约有3/4的捷克封建主土地转入德国人之手。征服者还强迫捷克居民改奉天主教,焚毁捷克书籍,宣布德语为捷克国语。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直接威胁法国和荷兰的安全。法国不能容忍查理五世帝国的复法;荷兰则已于1621年与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英王詹姆士一世关心女婿腓特烈的命运,垂涎北德领土的丹麦的瑞典,也不愿看到德皇对全国实现有效的统治。于是,战争很快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1625年,法国首相黎世留倡议英国、荷兰、丹麦缔结反哈布斯堡联盟,英、荷两国则怂恿丹麦出兵,从此开始了战争第二阶段。1626年,捷克贵族瓦伦斯坦和天主教同盟的军队打败丹麦和新教诸侯的联军。丹麦国王被迫于1629年5月在律贝克签订和约,保证以后不再干涉德国的内务。皇帝规定新教诸侯1552所以后将所占教产全部归还原主。同时根据瓦伦斯坦的计划,德国将在波罗的海上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害怕此计划影响它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遂在法国大量金钱的援助下,瑞典军于1630年7月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道夫率领,很快就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占领美因斯,4月又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在列赫河战役中,天主教同盟军惨败。同时,捷克和德国本部有很多地方农民和市民起义。德皇在危急之中,重新起用瓦伦斯坦为统帅,11月与瑞典军发生会战,瑞典获胜,但古斯道夫阵亡。瑞典军取胜后军纪松弛,德皇乘机联合西班牙军,于1634年9月在诺德林根附近大败瑞典军,一直追到波罗的海沿岸,这对法国大为不利。在此之前,法国一直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的势力,当丹麦、瑞典以及德国新教诸侯连续失败后,法不得不直接出兵了,致使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法国首相黎世留先与瑞典议和,商定发动战争后任何一方不单独与哈布斯堡皇帝议和,然后于1635年5月对西班牙宣战。站在法国和瑞典方面的,有荷兰、萨伏衣、威尼斯、匈牙利等;站在皇帝方面的,则有西班牙和德国的一些诸侯。战场主要仍在德国境内,但战争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战争开始后,双方蹂躏所占领的对方地区,掠夺和杀戮居民。法军采取多点进攻和破袭交通等手段疲惫对方。1643年5月19日,法国孔代亲王率法军在罗克鲁瓦(法国东北部)附近,采用瑞军惯用的集中主力、实施一翼突击战术,歼灭西班牙军队1.8万余人。1645年,孔代亲王杜伦尼元帅在讷德林根(德境)打败德皇军队。法国和瑞典军队还取得了其他几次战争的胜利,使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无力再战。瑞典军的节节胜利,引起丹麦王的嫉妒和恐惧,乘瑞典军深入南德时期,丹麦对瑞典宣战,经3年(1643—1645年)战争,瑞典从海陆两路围逼丹麦,丹麦被迫求和。从1643年起,交战双方在威斯特发利亚开始谈判,一直到1648年10月才达成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至此战争结束。30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德国分裂为近300个独立大小不同的诸侯领地和100多个独立的骑士领土,皇帝企图在欧洲恢复天主教地位完全破灭,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作为三十年战争主战场的德国,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由原来的商业中心而沦为诸侯的统治中心。西班牙也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法国从胜利中得到了法国大片领土而成了欧洲霸主。战胜国瑞典也因此而成为北欧强国。然而,这场战争对世界军事学术和技术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滑膛枪大量投入使用;火炮实行标准化;炮兵已成为一个独立兵种;战术发生了革命,战斗队形趋向灵活;许多国家军事制度发生变革;在战争中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将领,如瑞典的古斯道夫二世、法国的蒂雷纳等。

德国对斯洛伐克历史战绩

1526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斐迪南一世继承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王位,兼并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大部地区。1617年狂热的天主教徒、奥地利斯捷里亚公爵斐迪南为捷克国王,次年,他禁止布拉格新教徒集会,引起捷克人民起义。图伦伯爵组成临时政府,捷克暂时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619年,捷克国会选举巴拉丁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1620年,捷克和巴拉丁联军在白山战役中失败。斐迪南复位,残暴迫害捷克人民,强迫居民改奉天主教,焚毁捷克文书籍,德语成为国语。捷克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行省。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捷克斯洛伐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所发展。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强制农奴每周服役3天。1775年3月捷克农民起义遍及捷克北部、东北部及摩拉维亚。农奴袭击贵族城堡,向布拉格进军。8月起义被镇压。但迫使约瑟夫二世于1781年11月 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诏令。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纺织、机械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使波希米亚进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逐渐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新生的民族知识分子阶层致力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在法国二月革命、维也纳五月起义(见欧洲1848年革命)的影响下,1848年 6月10日,布拉格的大学生要求撤走奥地利军队。12日,学生、工人、市民举行示威游行遭枪击,引发起义。17日起义被镇压。奥地利当局不得不废除劳役制。这标志着捷克进入资本主义的新时期。

奥匈帝国时期
编辑
1867年,奥地利政府与匈牙利国会达成协定,把统一的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从此,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处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经济发展缓慢。从70年代始,捷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壮大。1878年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在捷克成立。19世纪末期,由于改良主义渗透到该党内部,党逐步走上机会主义道路。

共和国时期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要求建立独立的、统一的国家。1916年,T.G.马萨里克在国外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会议。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同年10月14日,捷克工人举行总罢工,迫于人民的压力,10月28日资产阶级控制的全国委员会宣布成立共和国,马萨里克当选第一任总统。1919年初期,东欧出现无产阶级革命浪潮。6月16日,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在普雷绍夫宣告诞生,实行企业、银行和土地国有化,并赋予劳动人民以选举权及其他民主权利,7 月初为资产阶级政府和外国武装干涉者所镇压。1921年5月,社会民主工党左派联合其他马克思主义小组组成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捷克斯洛伐克,工人运动高涨。A.希特勒利用“苏台德德意志党”作为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工具。捷政府妥协退让,接受了慕尼黑会议的决定。1938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次年3月,德国出兵占领并肢解了捷全部领土。前总统E.贝奈斯逃亡英国组织流亡政府。捷共成立中央民族革命委员会,开展游击抵抗运动。1943年12月,捷共领导人K.哥特瓦尔德与捷流亡政府达成在战后成立民族阵线政府的协议。1944年8月29日,斯洛伐克爆发了反希特勒的民族起义,解放了1/3的国土。1945年4月捷共制定了《科息斯纲领》,成立了以Z.费林格为总理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5月初,布拉格起义爆发,5月9日配合苏联红军解放布拉格,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为一个人民共和国。1946年5月29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成立了以哥特瓦尔德为总理的联合政府,E.贝奈斯任总统。政府没收了外国资本家和卖国贼的财产,颁布了工业、银行和私人保险公司的国有化的法令;没收了外国占领者的土地;颁布第 1个土地改革法令。1948年,联合政府中的资产阶级右派势力制造捷克二月事件,企图推翻人民民主制度。工人阶级在捷共的领导下挫败了这一阴谋。政府颁布了第 2个土改法,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大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封建残余。1948年5月9日,制宪议会通过宪法,定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其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以保证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哥特瓦尔德当选为总统。1949年10月6日,同中国建交。


巴拉丁斯基代表作

巴拉丁斯基作品有祖国之子、北极星、努林伯爵、舞会等。少年时期曾在彼得堡贵胄军官学校学习,因细故被亚历山大一世下令开除,禁止担任公职,只准当兵。1819年服兵役,同时在《祖国之子》、《北极星》等刊物上发表诗作。后结识普希金、茹科夫斯基、雷列耶夫等,同情十二月党人。巴拉丁斯基的人物生平1826年出版诗集《埃达》,1828年写成长诗《舞会》并与普希金的《努林伯爵》合册出版,1831年完成长诗《姘妇》,1832年写就名篇《歌德之死》。其作品力求对现实作忠实描绘,富于现实主义色彩,因受保守派批评家的攻击。但后期作品则脱离现实,带有浓厚的悲观情绪。1844年赴意大利旅行,死于那不勒斯。


巴拉丁斯基有哪些代表作品?

巴拉丁斯基作品有祖国之子、北极星、努林伯爵、舞会等。少年时期曾在彼得堡贵胄军官学校学习,因细故被亚历山大一世下令开除,禁止担任公职,只准当兵。1819年服兵役,同时在《祖国之子》、《北极星》等刊物上发表诗作。后结识普希金、茹科夫斯基、雷列耶夫等,同情十二月党人。巴拉丁斯基的人物生平1826年出版诗集《埃达》,1828年写成长诗《舞会》并与普希金的《努林伯爵》合册出版,1831年完成长诗《姘妇》,1832年写就名篇《歌德之死》。其作品力求对现实作忠实描绘,富于现实主义色彩,因受保守派批评家的攻击。但后期作品则脱离现实,带有浓厚的悲观情绪。1844年赴意大利旅行,死于那不勒斯。


上一篇:杨鸿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