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七夕风俗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05 07:58:41编辑:莆仙君

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拜织女、兰夜斗巧、七姐诞、种生求子、妇女洗发等。1、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2、兰夜斗巧。该习俗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3、七姐诞。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5、妇女洗发。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扩展资料: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七夕节的民间习俗

七夕节时,都有哪些习俗?

众所周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自古就有。而且准确地记录这一传统节日在阴历七月七日,是汉朝专家学者崔颢的《四民月令》一书中。那时七月七日只是一个农事传统节日,后来经过古代劳动人民的种种进化,转变成了妇女乞讨、祝福的传统节日。牛郎织女两汉时期大家观查天象,加上丰富的想象,手工编织了一段凄惨的感情故事,就是牛郎织女的感情故事。织女星、牛郎星在七月出现在头顶上方的天空,特别是织女星在七月七日这个日子最亮,再加上天际,这个七月七日牛朗会织女星的小故事就详述了。「远行牵牛星,皎洁河汉。纤纤升素手,札札弄机键。日复一日,泪如雨下,泪如雨下。河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一水盈盈,脉脉无语。”汉民族民间认为鹊重情义,由鹊正确引导其向前、雌、情的特点,慢慢演变出乌鹊搭桥术、牛郎织女七夕的传说。较详细地描写牛郎织女聚居的小故事,是汉朝时期梁家殷芸写的小说:「广州天河东岸有织女星,狂战之子也。年复一年的劳役,织出方锦天衣,容颜不详。帝怜其与人相处,许嫁河上的牵牛郎。娶后遂废绢。怒气冲冲,勒令归河东,许一年相聚。”后来牛郎织女的小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号,虽然它们基本内容相同,但关键点是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七夕节的习俗七夕除开美丽的故事,古人在这一天做了些什么?唐朝的时候,李世民在宫中宴请妃嫔,妃子们也各自受到皇上的伤害。女仆将瓜果蔬菜花酒陈列在御园内,向天拜祭,乞巧牛郎织女将她们的相貌和巧事,还将蜘蛛放入各自的小盒中,供她们织网。这只蜘蛛一般叫“喜子”,天明时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网密者表示巧多,网稀者表示巧少。唐高宗和杨玉环参加完后乞巧,还会继续到长生殿海誓山盟。于是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便有这样一句名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无人细语。”前唐后主李煜过的七夕节也是别具一格,每到七夕,他便指示宫娥美女将100匹鲜红、乳白的绸罗竖在御园里,作为广州天河之状,第二天才将彩绸织成鲜红、乳白的彩绸。宋、元时期,七夕节乞巧非常庄重,这一天京都还配有专业的乞巧物品买卖市场,称为“乞巧”。每个人从初一起就逐渐提前准备,到初七这一天,乞巧市人潮人海,都是万人空巷,其繁华和受大家热烈欢迎的水平不逊于新春佳节。宋朝的时候,富贵人家一般都会锣鼓喧天,搭起“乞巧楼”。由于资金有限,普通家庭便搭起温室大棚为彩楼代用。由于这种习俗在宋代广泛地传播到广东岭南地区,民间“乞巧节”的内容也更为丰富。每个七夕这一天晚上,妇女们都在院落里摆上瓜果菜,结彩缕,穿七孔针,向织女星乞巧。说白穿七孔针,就是七月初七的夜晚,月亮只有半弯,光比较弱,姑娘们拿出彩缕,冲着月儿,把七、九个针眼一串一串地穿过去。这种钻好七、九个孔的针眼是专业检测针眼的工具,谁能在月夜把针孔一直穿过这样的孔,就说明她的手很巧。而且,在这天夜里,美少女们还会焚香燃烛,跪拜天神七次,称为拜拜,也叫“拜七姐”,拜后将扎纸的艺术品烧给七姐。女人们忙着拜七姐、做工艺品,小伙子们忙着凑热闹,提着小灯笼四处串门,看女孩子,寻找自己喜欢的目标。小孩合成大家呢,与左邻右舍或同城网亲朋好友相聚在大屋露台上,谈古论今吃宵夜,好不热闹。一夜灯光一亮,人头攒动,大家沉浸在一派繁华和谐的气氛中。

七夕节有哪些节日习俗?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有拜七姐、游七姐水、祈福许愿、穿针乞巧、兰夜斗巧,祈祷姻缘等等,七夕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节日,经过时间的发展,如今也是中国人的的情人节。
在古代星象文化中,其中的织女星后来在民间被演化成了七姐,也就是民间神话传说中妇女、儿童和情侣的保护神,所以流传下来的七夕节习俗大多都和七姐有关,下面就来看看。

游七姐水,正如《天仙配》里面有说,七仙女下凡来人间洗澡,然后就看上了偷窥的董永,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当然这个七夕礼传说的七仙女是七姐,而且里面是没有董永的,有没有牛郎,这个还真不好说,小道传说是有,仙女那天会去江河中洗澡,至于为啥要来人间洗澡,这个也不是很清楚,反正呢,仙女洗过澡的江河也就是洗澡水吧,你进去洗个澡,你就会姻缘美满,幸福安康等等。
拜七姐,祈祷姻缘和祈福许愿,其实就是古代人们对七姐的一个祭拜和许愿习俗,每逢七月初七,人们焚香案牍,摆上祭品,祈祷自己姻缘美满,孩子健康平安,女人们希望自己想七姐一样心灵手巧,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男人们则希望能娶到一个好婆娘。

穿针乞巧,是指民间,在七夕当天会举办一个节目,就是女人们针孔穿线比赛,谁穿得最多,就说明七姐就会降好运给谁,谁就好心灵手巧,而且赢的人还会有礼物,在古代,男耕女织,就是常态,女儿织布能巧很重要,越是手巧的人就代表着最优秀。
兰夜斗巧,源于汉朝时期的宫廷游戏,宫女将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将这些物品放在黑夜角落,让宫女摸黑寻找,这叫“斗巧”,而七夕夜也叫“兰夜”,古称为“兰夜斗巧”,这类游戏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故成了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在古代,阴历七月正好是女人们织布作衣的时候,于是七夕节的各种文娱活动就慢慢形成了。传统的七夕活动包括:对着月亮穿针、种粟米盆栽、晒衣服晒书、洗头发染指甲等,主要参与人员都是未婚少女,有的活动甚至禁止已婚人士参加。在七夕节当天乞巧活动是我国的民族活动,也就是要祈求织女让自己有更多的技能,特别是女孩子会祈祷织女让自己心灵手巧,当然每个地区活动可能有一些差别。


上一篇:塔里木大学图书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