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中学
安徽省最老的一所高中?
安庆市 - 迎江区 安庆包装装潢学校 安庆市第二中学 安庆市第三中学 安庆市第十四中学 安庆市第十一中学 安庆市第十中学 安庆市广圩中学安庆市 - 大观区 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第二中学 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第一中学 安庆市第七中学 安庆市第四中学 安庆市第一中学 安庆市第五中学 安庆市私立龙门高级中学 安庆市私立同安普通高级中学 安庆市第十三中学 安庆市第八中学 安庆市舒州普通高级中学安庆市 - 宜秀区 安庆市第九中学 安庆市第十六中学 安庆市第十七中学 安庆市白泽湖中学 安庆市杨桥中学安庆市 - 怀宁县 安徽省怀宁中学 怀宁县第二中学 怀宁县皖河中学 怀宁县希望中学 怀宁县黄龙中学 怀宁县秀山中学 安微省怀宁县高河中学 怀宁县公岭镇三祝中学 怀宁县新安中学 怀宁县民办皖江高级中学 怀宁县民办东升普通高级中学 怀宁县月山第二中学 怀宁县月山高级中学 怀宁县凉亭乡第二中学 怀宁县洪镇中学 怀宁二中 月山高中安庆市 - 枞阳县 安徽省枞阳中学 枞阳宏实中学 枞阳县第二中学 枞阳县三中 枞阳县耦山镇中学 枞阳县藕山镇松元中学 枞阳县汤沟中学 枞阳县长凤中学 安徽省枞阳县老洲中学 枞阳县周潭中学 横埠中学 枞阳县白云中学 枞阳县钱桥镇钱塘中学 枞阳县钱桥中学 枞阳县其林中学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枞阳县牛集高级职业中学 官桥镇团山中学 枞阳一中 牛集综合高中 枞阳县会宫中学安庆市 - 潜山县 安徽省潜山县第二中学 安徽省潜山中学 潜山县源潭中学 潜山县野寨中学 潜山县槎水镇中学 黄铺中学安庆市 - 太湖县 太湖县太湖中学 太湖县太湖二中 太湖县徐桥中学 太湖县大石乡二中 太湖县大石乡第一中学 太湖县新仓镇茗北中学 太湖县新仓镇新仓中学 太湖县新仓镇转桥中学 太湖县新仓中学 太湖县花园乡花园二中 太湖县小池中学 太湖县刘羊中学 太湖县牛镇高中 太湖县刘畈乡中学 太湖县弥陀镇第二中学 太湖县弥陀镇第三中学 太湖县弥陀镇第一中学 太湖县弥陀镇中学 太湖县北中镇沙河中学 太湖县百里镇中学 太湖县百里镇耿家中学 太湖县桐山中学 太湖县玉珠乡莲花中学 太湖县玉珠乡中学 太湖县望天乡中学 徐桥高中 熙湖高中 太湖中学安庆市 - 宿松县 安徽省九成中学 宿松县第二中学 宿松县实验中学 宿松县城关中学 宿松县花凉中学 宿松县宿松中学 宿松县凉亭中学 宿松县隘口中学 宿松县程集中学 宿松县九姑中学 安徽省国营农场华阳河总场中学 宿松县复兴中学 宿松县汇口中学 宿松中学 安庆市慧德高级中学安庆市 - 望江县 望江县第二中学 望江县中学 望江县吉水中学 望江县雷阳镇翠岭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华阳中学 望江县华阳镇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杨湾镇杨河中学 望江县杨湾镇第三中学 望江县杨湾镇丰大中学 望江县杨湾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漳湖高级职业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赛口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金堤乡九华民中 望江县高士中学 望江县毛安乡大闸民中 望江县毛安乡中学 望江县鸦滩中学 安徽省望江县长岭高级职业中学 望江县泊湖中学 望江县新桥乡中学 望江县太慈镇中学 望江县桃岭职业中学 望江县沈冲乡青草学堂安庆市 - 岳西县 岳西中学 岳西县汤池中学 店前中学 岳西县南岳中学安庆市 - 桐城市 石河高级中学 桐城市第二中学 桐城市孟侠中学 桐城中学 白马乡蔡店中学 卅铺镇龙头中学 桐城市大关高级中学 兴店镇新店是中学 市孔城镇高级中学 桐城市包圩中学 桐城市杨公中学 嬉子湖镇中学 桐城市黄铺乡汪河中学 范岗镇高级中学 范岗镇铁铺中学 桐城市老梅镇龙塘中学 桐城市老梅中学 桐城市新渡镇新安中学 新渡镇徐河中学 市天城高级中学 双港镇白果中学 双港镇练潭中学 青草镇三星中学 桐城市青草塥中 陶冲镇沙铺中学 桐城市青草高中 桐城市鲟鱼学校 桐城一中 桐城十中 吴汝纶公学
枞阳县的建制沿革
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古人类开始在枞阳境内活动。新石器时代(1万年——4千年前),为薛家岗、良渚文化领域,先民在枞阳生息繁衍,开始使用石锛、石斧等工具。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属扬州之域。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属扬州之域。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封为宗子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群舒之地。先属楚,后属吴,又属越。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属楚。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属九江郡。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初属魏,后属吴,属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营蒙城”遗址。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属庐江郡。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属豫州晋熙郡。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后侨置阴安县,属晋熙郡。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阴安县并入枞阳,属熙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扬州同安郡。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初为同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为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辖33里。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盛唐郡复名舒州。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为桐城县,属淮南道舒州;先归十国·吴;后隶十国·南唐及后周。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为桐城县,属淮南路淮南西路的舒州,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属德庆军。桐城县辖4乡9镇,今枞阳县为其东、南乡。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为桐城县。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改军为府,属安庆府,仍隶属淮南西路。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为桐城县,属安庆路总管府。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现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乡,乡名清净、大宥。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为桐城县,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为桐城县属地,民国3年(公元1914年)属安庆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今枞阳县境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民国36年(公元1947年)12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1949年2月18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设置桐庐县,县治初设项铺镇(白云区),1949年10月移至汤沟镇(汤家沟)。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4年秋,县治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 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国函[2015]181号)批复同意:将安庆市的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 2016年1月4日下午,安徽省民政厅在枞阳县城正式传达国务院国函[2015]181号和安徽省关于区划调整的实施意见,枞阳县正式划归铜陵市管辖。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其县名由来,说法有三: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城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城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
上一篇:ronan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