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未完成交响曲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04 22:46:30编辑:莆仙君

舒伯特的《未完成的交响曲》是怎样的一部交响曲?

舒伯特过着单身生活,专心作曲,与世无争。心头的忧伤不能消减时,他便将这忧伤转化成一首首爱的歌曲。在他的周围集结着一批画家、诗人、音乐家、演员,全是些年轻的不拘小节的艺术家。舒伯特常和他们聚集在酒楼里,他独自埋头喝酒,任他们在一旁胡闹。更多的日子里,是他自个儿形影相吊,走到哪个朋友家,便寄居在哪个朋友家。当他生病无钱时,他就悄悄地躲到某个角落,或带着满脸的酒色,去找一家能够让他赊酒的酒吧,在那里,默默无声地消磨着他那宝贵光华的青春。就在这种心境中,他写下了《未完成交响曲》。这是以史诗的形式,抒写的一首爱情之歌;这是在他痛苦的土壤中,开出的一朵娇艳的花朵。舒伯特拟就了3个乐章的草稿,但他完成了两个乐章之后,在第三乐章,他只写了一两页总谱,大概是他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结尾,他就搁笔了。这部未完成的交响曲,正如舒伯特自身的生命那样,在青春的昙花吐蕾之后,便戛然终止了。在他去世40年后,人们才在阿尔卑斯山附近小村里,从舒伯特一个朋友的抽屉里,发现了这个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的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是什么?

这首作品来历是这样的,《未完成交响曲》又叫《第八交响曲(b小调)》,创作于1822年,舒伯特将它作为完成了的作品献给奥地利格拉茨市的音乐协会,以表示对协会授给他荣誉会员证书的谢意。人们在他死后的1865年,才发现了交响曲的总谱,因为它只有两个乐章,所以被称为“未完成”。虽然,按照古典交响曲的范式,仅有第一乐章的快板,加上个第二乐章的慢板,是不能算“完成”的,但舒伯特打破传统,两个乐章交响曲的创作构思已充实完整、自成一体,显示出绝无仅有的艺术魅力。


《未完成交响曲》是在怎样的心境中创作的?

舒伯特过着单身生活,专心作曲,与世无争。心头的忧伤不能消减时,他便将这忧伤转化成一首首爱的歌曲。在他的周围集结着一批画家、诗人、音乐家、演员,全是些年轻的不拘小节的艺术家。舒伯特常和他们聚集在酒楼里,他独自埋头喝酒,任他们在一旁胡闹。更多的日子里,是他自个儿形影相吊,走到哪个朋友家,便寄居在哪个朋友家。当他生病无钱时,他就悄悄地躲到某个角落,或带着满脸的酒色,去找一家能够让他赊酒的酒吧,在那里,默默无声地消磨着他那宝贵光华的青春。就在这种心境中,他写下了《未完成交响曲》。

未完成交响乐为什么叫未完成?

那只是一个名字,并不是未完成。未完成交响曲开放分类: 音乐、古典、交响曲舒柏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和威伯是同时代的作曲家,也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还有声乐套曲《冬之旅》等,他的歌把诗词融于音乐,而他的器乐作品(钢琴曲、交响曲、重奏曲等),也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抒情性。因此,李斯特曾以“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的评价,来赞颂舒伯特。舒伯特的创作盛期,正是贝多芬声名大振的时候,舒伯特一方面热爱、尊重大师,一方面也有苦恼困惑之感,他说过:“在贝多芬以后,谁还能做出些什么更多的呢?”但正是他自己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也包括他的交响曲创作)中,继承了古典传统,又体现出前辈们所没有的个性气质,比如他的《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等。在舒伯特作品编号中,列为《第八交响曲(b小调)》的《未完成交响曲》,创作于一八二二年,舒伯特将它作为完成了的作品献给奥地利格拉茨市的音乐协会,以表示对协会授给他荣誉会员证书的谢意。人们在他死后的一八六五年,才发现了交响曲的总谱,因为它只有两个乐章,所以被称为“未完成”。虽然,按照古典交响曲的范式,仅有第一乐章的快板,加上个第二乐章的慢板,是不能算“完成”的,但舒伯特打破传统,两个乐章交响曲的创作构思已充实完整、自成一体,显示出绝无仅有的艺术魅力。第一乐章,按传统作法,用奏鸣曲式。速度是“适中的快板”。引子主题虽短,但在整个乐章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那色彩暗淡的旋律,明确地揭示出乐章的b小调性质,而且内含着在展开部里得到发展的动机,尤其是其中的小二度音程:■这之后的乐队伴奏音型,预示了主部主题出现时继续保持的状态,而主部主题就在这个背景上开始呈示:■大家可以拿主部这个旋律与贝多芬或海顿的主题旋律比一比,它不再是那种短小、可分割的动机性质,而是具有宜于抒发情感的歌曲性质,它宽广、悠长,小调的性质,加上一直处于波动不安的伴奏音型,使旋律显得抑郁、哀怨。连接部和引子后部的4个小节一样,没有任何展开的性质,大家还记得贝多芬在奏鸣—交响套曲中,曾大大发挥了各个连接部分的发展因素,而舒伯特在这里仅用了6个小节的、3个简单的和弦连接,就完成了调性的转换,进入了副部,因此它象是夹在主部和副部两个长大旋律之间的小连句。在b小调的关系大调(G)上的副部主题,它那大提琴的起句、小提琴声部重复句时的柔美音色,与主部主题的双簧管、黑管的音色,形成对比,音乐性质更为温暖、热情,但主部、副部二者都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这点上是共通的:■副部的结构要比主部大,而且它独特的处理引人注意。副部本身可以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小提琴重复句的结尾音,被1小节的休止突然替代,接下去,调性突转到同名小调(g小调)上,副部的材料在这一段里转换于不同的调性中,造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小高潮,然后,稍有变化的副部主题又回到G大调上。以这种大调、小调调性色彩的对比变换,来体现对比性的情感,是舒伯特常用的手法,他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菩提树》、《春之梦》都用了这个手法,旅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黑暗、寒冷与孤独,和对过去的回忆与梦中的境界绝然相反,那里,故乡的老家有门前的水井、菩提树的浓荫,充满幸福和安宁,在甜蜜的梦中,处处是鲜花小鸟、爱情欢乐,但从回忆的梦中惊醒,一切如旧,美丽的幻梦消失殆尽。舒伯特这部交响曲,也充分显示出他所擅长的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段,就象他的那些歌曲一样,包含着突变的戏剧性,交响曲体现了舒伯特对生命与艺术的丰富情感。当我们听舒伯特的交响曲或钢琴等器乐作品时,可以联想到他的歌曲,就象听莫扎特的交响曲要想到他的歌剧一样,这不仅因为在他们的各种音乐体裁创作之间,音乐语言上相通是必然的,而且这种联想,会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他们的无标题音乐。呈示部和展开部的连接,也象主部副部间的连接一样,用圆号、木管长音上的几个和弦,简单地实现过渡,而且这里和海顿的习惯用法不同,又回到主调性上来。展开部是以b小调引子的动机,作为戏剧性发展的基本因素,这个小动机的原型、倒影、扩充及在一系列调性上的发展,构成交响曲典型的展开部那种紧张的气势和力度,它的内在潜力被发挥得十分充分,主部副部的旋律,在展开部中,从没有完整地出现过,但它们的伴奏音型,作为象征它们的因素,与引子的动机冲突、并置。再现部里副部和主部的调性并没有统一,紧接再现部的是用引子动机构成的尾声,到这时,音乐才回到了乐章的主调——b小调上来,整个乐章结束在b小调,突出的不仅是引子的调性、它的材料,而且是引子所带来的第一乐章的总的气氛。从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创造性处理,就可以领会到舒伯特创作的个性,让我们再来看看《未完成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首先,对于交响曲套曲的乐章间关系来说,舒伯特的调性安排是不寻常的,从b小调一下转到E大调,属于交响曲主调性的远关系调,但这个调性,在舒伯特的创作中,经常用来体现最美好、最温柔的情感和境界。乐章仍采用奏鸣曲式,但这是一个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它的特殊处理,完全是出于舒伯特创作内容的需要,这个乐章中的两个主题虽有对比,但总的气质是相近的,主部副部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安详、宁静、遐想、幻梦的气氛。第一主题的E大调的旋律,由弦乐声部平静、柔和地奏出,由低音提琴的拨弦、管乐的和弦构成的和声背景,轻柔地为之衬托。中间有一小段较为滞重、有力的音乐,后又回到开始的旋律:第二主题,起初是黑管在升c小调上奏出悠长的旋律,它单纯而带些愁思。这支旋律结尾时,已转入升C大调的主和弦,而此时双簧管再次重复这个旋律时,已在降D大调上陈述了,这里通过一个“等音转调”的手法,即升C大调与降D大调相同的主音“等音”,一下子就完成了从升c小调向降D大调的“远关系”转调,这种手法在古典乐派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正是这种突变的调性色彩与乐器音色,显示了舒伯特在这个乐章里所需要的飘忽、幻觉、万千思绪的境界。请看下面的谱例:副部转换调性陈述之后,又用它的后半材料,形成一个激情冲动的小高潮,当它平息下来的时候,再现部的主部进入。这样分析下来,看出乐章中的对比因素,只存在于主部内部,及副部导向主部再现时的发展与连接,而这些情绪的起伏波动,并没有改变乐章突出抒情性的整体构思。从《未完成交响曲》这个具体的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到舒伯特的创作追求感情和幻想,他继承古典交响曲的传统形式,但他更着力于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舒伯特力图用自己纯真的音乐艺术,建造一个幻想的王国,以热爱生命与大自然,钟情于艺术和爱情的理想世界,取代那令他感到孤独、寂寞、痛苦、压抑的人生。他曾说过:“幻想”,“你是人类的至宝,你是取之不尽的源泉”,贝多芬要用音乐“唤起人类心灵的火花”,舒伯特则“尽可能地用我的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他的交响曲虽不具备贝多芬式的气魄和广阔天地,但他并不乏自己独有的戏剧性,音乐中那突然爆发的热情,以及它瞬息间的变换与消失,既有激奋,又有幽怨。舒伯特的音乐同时给人们带来了亲切、温暖而又深沉的情感。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的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未完成交响曲》是以史诗的形式,抒写的一首爱情之歌;这是在他痛苦的土壤中,开出的一朵娇艳的花朵。舒伯特拟就了3个乐章的草稿,但他完成了两个乐章之后,在第三乐章,他只写了一两页总谱,大概是他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结尾,他就搁笔了。这部未完成的交响曲,正如舒伯特自身的生命那样,在青春的昙花吐蕾之后,便戛然终止了。这是一部给他带来不朽盛名的交响曲,但舒伯特就像在花园中漫不经心地采花人那样,他在自己才华横溢的枝头,摘下了这朵绝美的花儿,然后就随手把它扔在大千世界的路旁。

未完成交响乐为什么叫未完成?

那只是一个名字,并不是未完成。
未完成交响曲
开放分类: 音乐、古典、交响曲

舒柏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舒伯特和威伯是同时代的作曲家,也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还有声乐套曲《冬之旅》等,他的歌把诗词融于音乐,而他的器乐作品(钢琴曲、交响曲、重奏曲等),也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抒情性。因此,李斯特曾以“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的评价,来赞颂舒伯特。

舒伯特的创作盛期,正是贝多芬声名大振的时候,舒伯特一方面热爱、尊重大师,一方面也有苦恼困惑之感,他说过:“在贝多芬以后,谁还能做出些什么更多的呢?”但正是他自己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也包括他的交响曲创作)中,继承了古典传统,又体现出前辈们所没有的个性气质,比如他的《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等。

在舒伯特作品编号中,列为《第八交响曲(b小调)》的《未完成交响曲》,创作于一八二二年,舒伯特将它作为完成了的作品献给奥地利格拉茨市的音乐协会,以表示对协会授给他荣誉会员证书的谢意。人们在他死后的一八六五年,才发现了交响曲的总谱,因为它只有两个乐章,所以被称为“未完成”。虽然,按照古典交响曲的范式,仅有第一乐章的快板,加上个第二乐章的慢板,是不能算“完成”的,但舒伯特打破传统,两个乐章交响曲的创作构思已充实完整、自成一体,显示出绝无仅有的艺术魅力。

第一乐章,按传统作法,用奏鸣曲式。速度是“适中的快板”。

引子主题虽短,但在整个乐章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那色彩暗淡的旋律,明确地揭示出乐章的b小调性质,而且内含着在展开部里得到发展的动机,尤其是其中的小二度音程:





这之后的乐队伴奏音型,预示了主部主题出现时继续保持的状态,而主部主题就在这个背景上开始呈示:




大家可以拿主部这个旋律与贝多芬或海顿的主题旋律比一比,它不再是那种短小、可分割的动机性质,而是具有宜于抒发情感的歌曲性质,它宽广、悠长,小调的性质,加上一直处于波动不安的伴奏音型,使旋律显得抑郁、哀怨。

连接部和引子后部的4个小节一样,没有任何展开的性质,大家还记得贝多芬在奏鸣—交响套曲中,曾大大发挥了各个连接部分的发展因素,而舒伯特在这里仅用了6个小节的、3个简单的和弦连接,就完成了调性的转换,进入了副部,因此它象是夹在主部和副部两个长大旋律之间的小连句。

在b小调的关系大调(G)上的副部主题,它那大提琴的起句、小提琴声部重复句时的柔美音色,与主部主题的双簧管、黑管的音色,形成对比,音乐性质更为温暖、热情,但主部、副部二者都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这点上是共通的:


副部的结构要比主部大,而且它独特的处理引人注意。副部本身可以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小提琴重复句的结尾音,被1小节的休止突然替代,接下去,调性突转到同名小调(g小调)上,副部的材料在这一段里转换于不同的调性中,造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小高潮,然后,稍有变化的副部主题又回到G大调上。

以这种大调、小调调性色彩的对比变换,来体现对比性的情感,是舒伯特常用的手法,他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菩提树》、《春之梦》都用了这个手法,旅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黑暗、寒冷与孤独,和对过去的回忆与梦中的境界绝然相反,那里,故乡的老家有门前的水井、菩提树的浓荫,充满幸福和安宁,在甜蜜的梦中,处处是鲜花小鸟、爱情欢乐,但从回忆的梦中惊醒,一切如旧,美丽的幻梦消失殆尽。舒伯特这部交响曲,也充分显示出他所擅长的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段,就象他的那些歌曲一样,包含着突变的戏剧性,交响曲体现了舒伯特对生命与艺术的丰富情感。当我们听舒伯特的交响曲或钢琴等器乐作品时,可以联想到他的歌曲,就象听莫扎特的交响曲要想到他的歌剧一样,这不仅因为在他们的各种音乐体裁创作之间,音乐语言上相通是必然的,而且这种联想,会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他们的无标题音乐。

呈示部和展开部的连接,也象主部副部间的连接一样,用圆号、木管长音上的几个和弦,简单地实现过渡,而且这里和海顿的习惯用法不同,又回到主调性上来。

展开部是以b小调引子的动机,作为戏剧性发展的基本因素,这个小动机的原型、倒影、扩充及在一系列调性上的发展,构成交响曲典型的展开部那种紧张的气势和力度,它的内在潜力被发挥得十分充分,主部副部的旋律,在展开部中,从没有完整地出现过,但它们的伴奏音型,作为象征它们的因素,与引子的动机冲突、并置。

再现部里副部和主部的调性并没有统一,紧接再现部的是用引子动机构成的尾声,到这时,音乐才回到了乐章的主调——b小调上来,整个乐章结束在b小调,突出的不仅是引子的调性、它的材料,而且是引子所带来的第一乐章的总的气氛。

从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创造性处理,就可以领会到舒伯特创作的个性,让我们再来看看《未完成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首先,对于交响曲套曲的乐章间关系来说,舒伯特的调性安排是不寻常的,从b小调一下转到E大调,属于交响曲主调性的远关系调,但这个调性,在舒伯特的创作中,经常用来体现最美好、最温柔的情感和境界。

乐章仍采用奏鸣曲式,但这是一个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它的特殊处理,完全是出于舒伯特创作内容的需要,这个乐章中的两个主题虽有对比,但总的气质是相近的,主部副部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安详、宁静、遐想、幻梦的气氛。

第一主题的E大调的旋律,由弦乐声部平静、柔和地奏出,由低音提琴的拨弦、管乐的和弦构成的和声背景,轻柔地为之衬托。中间有一小段较为滞重、有力的音乐,后又回到开始的旋律:



第二主题,起初是黑管在升c小调上奏出悠长的旋律,它单纯而带些愁思。这支旋律结尾时,已转入升C大调的主和弦,而此时双簧管再次重复这个旋律时,已在降D大调上陈述了,这里通过一个“等音转调”的手法,即升C大调与降D大调相同的主音“等音”,一下子就完成了从升c小调向降D大调的“远关系”转调,这种手法在古典乐派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正是这种突变的调性色彩与乐器音色,显示了舒伯特在这个乐章里所需要的飘忽、幻觉、万千思绪的境界。请看下面的谱例:


副部转换调性陈述之后,又用它的后半材料,形成一个激情冲动的小高潮,当它平息下来的时候,再现部的主部进入。

这样分析下来,看出乐章中的对比因素,只存在于主部内部,及副部导向主部再现时的发展与连接,而这些情绪的起伏波动,并没有改变乐章突出抒情性的整体构思。

从《未完成交响曲》这个具体的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到舒伯特的创作追求感情和幻想,他继承古典交响曲的传统形式,但他更着力于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舒伯特力图用自己纯真的音乐艺术,建造一个幻想的王国,以热爱生命与大自然,钟情于艺术和爱情的理想世界,取代那令他感到孤独、寂寞、痛苦、压抑的人生。他曾说过:“幻想”,“你是人类的至宝,你是取之不尽的源泉”,贝多芬要用音乐“唤起人类心灵的火花”,舒伯特则“尽可能地用我的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

他的交响曲虽不具备贝多芬式的气魄和广阔天地,但他并不乏自己独有的戏剧性,音乐中那突然爆发的热情,以及它瞬息间的变换与消失,既有激奋,又有幽怨。舒伯特的音乐同时给人们带来了亲切、温暖而又深沉的情感。


学习外语有什么好处!

学习外语好处很多,可以和外国人自由交流,获得工作的机会,也是出国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虽然一直还算比较认真,但是因为疏于持续性练习,缺乏语感和语言环境,所以一直坚持到大学考了四六级证书之后,就没有再继续深入学习了,感觉非常的遗憾,但是我始终认为学习外语的作用非常巨大。有成就感 能够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能够和外国人熟练的交流,是非常让自己有满足和成就感的。 读高中的时候,我们县城有对外国夫妻来旅游,他们两个的中文也很差(估计和我当时的英语水平差不多),因为不熟悉路线就在路边询问,结果一堆人都不能帮忙。我和几个同学从那里经过,因为穿着校服,结果路边热心的大爷就给老外指着我们,说那些学生懂英语,你可以问他们。幸好当时我们的英语教材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问路和回答,所以配合着蹩脚的英语和简单的手势,好歹给外国友人指好了路。末了,那个男的还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也不知道是在夸奖我们的英语,还是感谢我们帮他俩解决了问题,反正我们当时是挺有成就感的,感觉总算是对得起自己学生的身份了。就业的机会 现在很多公司,特别是涉外的以及外国的分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很重视英语口语,当然你能熟练的掌握其他外语也可以,所以掌握外语意味着你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好的平台和薪资待遇。 我老婆去亚马逊应聘报关员的时候,对英语的要求就很高,要求熟练掌握口语和能用英语发邮件,我老婆的英语水平也就一般,本来过不了的,幸好有个领导是前公司跳槽的,在她帮助下才顺利的过关。要是真的要考英语,我老婆这份工作就没戏了,可见掌握一门外语有多重要。出国留学 我们都知道,要去欧美出国留学需要考雅思和托福,对英语要求很高,所以如果大家想去深造,那么学好外语是必备的。虽然我学习的专业就注定了不用出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但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有机会出去闯一闯,所以我现在要求他必须要把外语学好。 无论在任何时候,能够熟练的掌握外语,对我们的好处都是非常多的,希望大家要重视外语的学习,如果自己没有机会了,也要让孩子努力学好。

贝多芬的交响曲和奏鸣曲,哪些是有名字的,请列出第几首,作品多少号及对应是什么名字

第21号
Op.21
C大调
第一交响曲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01-1-1
第一乐章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01-1-2
第二乐章
如歌的行板
(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01-1-3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
( Menuett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01-1-4
第四乐章
柔板-活泼的快板
( 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第36号
Op.36
D大调
第二交响曲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01-2-1
第一乐章
柔板-快板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01-2-2
第二乐章
小广板
(Larghetto)
01-2-3
第三乐章
诙谐曲-快板
(Scherzo-Allegro)
01-2-4
第四乐章
终曲-甚快板
(Finale-Allegro Molto)
第55号
Op.55
降E大调
英雄交响曲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01-3-1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01-3-2
第二乐章
葬礼进行曲-极慢板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01-3-3
第三乐章
诙谐曲-活泼的快板
(Scherzo-Allegro Vivace)
01-3-4
第四乐章
终曲-甚快板
(Finale-Allegro Molto)
第60号
Op.60
降B大调
第四交响曲
(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01-4-1
第一乐章
柔板-活泼的快板
(Adagio - Allegro Vivace)
01-4-2
第二乐章
柔板
(Adagio)
01-4-3
第三乐章
活泼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01-4-4
第四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67号
Op.67
C小调
命运交响曲
(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01-5-1
第一乐章
辉煌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01-5-2
第二乐章
有活力的行板
(Andante Con Moto)
01-5-3
第三乐章
快板
(Allegro)
01-5-4
第四乐章
快板
(Allegro)
第68号
Op.68
F大调
田园交响曲
( Symphony No.6 in F major "Pastorale", Op.68)
01-6-1
第一乐章
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 Awakening Of Cheerful Feelings Upon Arrival In The Country)
01-6-2
第二乐章
河畔风景
(Scene By The Brook)
01-6-3
第三乐章
村民欢乐的集会
(Merry Gathering Of Country Folk)
01-6-4
第四乐章
暴风雨
(Thunderstorm)
01-6-5
第五乐章
牧人的歌
(Shepherd's Song)
第92号
Op.92
A大调
第七交响曲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01-7-1
第一乐章
生机勃勃的-活板
(Poco Sostenuto - Vivace)
01-7-2
第二乐章
小快板
(Allegretto)
01-7-3
第三乐章
急板
(Presto)
01-7-4
第四乐章
有活力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第93号
Op.93
F大调
第八交响曲
(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
01-8-1
第一乐章
生机勃勃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01-8-2
第二乐章
诙谐小快板
(Allegretto Scherzando)
01-8-3
第三乐章
小舞步曲
(Tempo Di Menuetto)
01-8-4
第四乐章
活泼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第125号
Op.125
D小调
合唱交响曲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Choral", Op.125)
01-9-1
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有些庄严地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01-9-2
第二乐章
活泼的快板
(Molto Vivace)

01-9-3
第三乐章
如歌的柔板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01-9-4
第四乐章
急板
(Presto - Allegro Assai)


贝多芬早中晚期一共有哪些奏鸣曲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


公认的最像贝多芬Beethoven的画像
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纳,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

贝多芬(15张)
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
  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了。
  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


贝多芬的父母
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编辑本段贝多芬生平天才降生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


贝多芬16岁时剪影
夭亡,贝多芬成了长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音乐神童
  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这种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他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八岁时的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跟随大师学艺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担任了管风琴师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尼福学习音乐。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


年轻的贝多芬肖像
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尼福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尼福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的心无时不充满热情,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不解风情的朱列塔·圭恰迪尔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尔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创作交响曲
  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
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伟人辞世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


贝多芬的钢琴
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他患了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里。而一年之后,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遗愿葬于贝多芬墓旁,终生未婚。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几十首:交响曲9部;《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爱格蒙特》等序曲;钢琴协奏曲5首(还包括另外两首:零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田园、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小提琴奏鸣曲10首(包括《春天》《克莱采》;钢琴三重奏12首(包括:著名的《大公》)以及七重奏等各类室内乐共70余部;歌剧1部《弗黛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歌曲等许多作品。


求One Ok Rock And I Know的罗马音歌词,急!!!

And I know

作词:TAKA.
作曲:ALEX
歌:ONE OK ROCK

And I know...

いつものように君は家を出た 全部仕组まれた物とも知らず
itsumo no youni kimi wa ie wo deta zenbu shikumareta mono tomo shirazu
谁かが作る规则で君は悪に満ちた
dareka ga tsukuru okimari de kimi wa aku ni michita
仆はとっさにナイフを持つ
boku wa tossa ni naifu wo motsu

And I know so 全てさ 消えそうなものまで
And I know so subete sa kiesou na mono made
鼓动が闻こえるかい? 泣いてるよ
kodou ga kikoeru kai ? naiteru yo

下らない论争のせいで仆は悪に満ちた
kudaranai ronsou no sei de boku wa aku ni michita
君はとっさにナイフを向ける
kimi wa tossa ni naifu wo mukeru

And I know so 全てさ 消えそうなものまで
And I know so subete sa kiesou na mono made
鼓动が闻こえるかい? 泣いてるよ
kodou ga kikoeru kai ? naiteru yo
And I know so 全てさ 消えそうなものまで
And I know so subete sa kiesou na mono made
鼓动が闻こえるかい? 泣いてるよ
himei ga kikoeru kai ? naiteru yo

赤·青·黄色·绿 全部混ぜたら黒になるでしょ?
aka . ao . kiiro . midori zenbu mazetara kuro ni naru desho ?
お前らがやってる事ってそういう事!
o maera ga yatteru kototte souiu koto !

And I know so 全てさ 消えそうなものまで
And I know so subete sa kiesou na mono made
鼓动が闻こえるかい? 泣いてるよ
kodou ga kikoeru kai ? naiteru yo


求one ok rock liar歌词罗马音

Liar作词:Taka作曲:Toru・Taka歌手:ONE OK ROCKWhat do you want from me? Just let me breathe a littleWhat do you want to see? Me ni mieru mono?What do you want to believe? Still nothing can settledHold on your words you say It's no goodNani wo motome Soshite nani wo ukeireru?Futatsu ni hitotsu!! Boku niwa mada sore ga I don't knowTonari de warau kimi waHey Liar, Hey LiarWhat do you think of living without me?Hey Liar, Hey LiarNani ga uso de dore ga shinjitsu?Must be a dream I see Marude dejavu(deja vu) no youTrying so hard to know inside of youStaring your eyes to feel Kono omoi ga todoku youni toNegau kedo risou towa urahara So coldTonari de hohoemu kimi...Hey Liar, Hey LiarAre mo kore mo uso ja mouI'm tired, so tiredWhat do you think of living without me?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bleedMy heart can't take this any moreHey Liar, Hey LiarWhat do you think of living without me?Nee Liar, Oh yeah LiarTodomaru koto wa muimi??[ 参考URL ]UtaTen 歌词(+平假名):ONE OK ROCK / Liar


音乐大师贝多芬的 最后一部作品是 什么 ?大神们帮帮忙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师,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风骚幼稚自私的奇丽爱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终生未婚。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上一篇:杂思录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