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孩
帮忙介绍一下猴子 二年级小孩子用
猴是一种群居动物,据动物学家长期观察,猴也有它的社会秩序,有位高、位低之分,其中统治群猴的是一只资格较老的霸主——猴王。猴王年龄太老或过于残暴,也会激起群猴的愤怒,予以罢免或被咬得奄奄一息。据载,前不久,北京八大岭野生动物园的群猴就把一只老猴王不仅罢免,而且咬成重伤,后居然又有一新猴王继位,看来也体现了它们的社会秩序。
不过在猴的社会从无谦让的美德,就和人类当中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一样。有的猴王也相当残暴,它可以把地上的食物集拢成一大堆,自己把屁股坐上去,也不准其它猴子吃。每只猴子都有颊囊(即所谓脖子下面的口袋),吃不完的食物就藏在颊囊中,但绝不给其它猴子吃。有时为了抢夺食物,彼此吱吱乱叫,甚至互相追打,毫不谦让。人类常把吝啬人说成“猴奸、猴奸!”猴看来就是奸。
猴子好动,自古被视为聪明伶俐的形象。在动物园观看猴子时,很少能看到它不动的样子,要么在爬山,要么在爬树,要么在吃游客喂的食物,要么在挠蚤子,更甚者在模仿人的动作。神医华佗首创五禽戏,即仿效动物姿态的一种体育治疗法,《后汉书·华佗传》记他的话:“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猨即猿,这里是说运动时模仿猴子的姿态动作。三国时代,曹植写诗《白马篇》,吟咏马上习武的豪爽,其中“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之句,颇富动态感,是因为借助了猴的形象。猱,猿一类动物,攀授树木敏捷若飞。
猴子也有它的特殊习性,猴捉虱子是人们常见的,其实猴身上并没有那么多虱子,据动物学家分析,原来猴子的长毛下面,在皮肤上附有一种分泌物的结晶体,略带咸味,猴子把它找出来放入口中咀嚼得津津有味,犹如人类嗑瓜子一样,也是一种闲趣。不过,这种捉虱子的动作,往往是“位分低”的给“位分高”的捉,尤其给猴王捉,显然有巴结的意思。有时母猴也给小猴捉,这一点可能还体现了一点母爱。
猴子的简介
猴子
[编辑本段]猴子
[拼音] [hou zi]
[ Zoology ] a monke
猴是一个俗称。灵长目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之为猴。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原猴亚目颜面似狐;无颊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后肢,拇指与大趾发达,能与其他指(趾)相对;尾巴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亚目颜面似人;大都具颊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长于后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长、有的能卷曲,有的无尾。按区域分布或鼻孔构造,猿猴亚目又分为阔鼻猴组,又称新大陆猴类;狭鼻猴组,又称旧大陆猴类。本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猴,体重只有70克。
灵长类的大多数头骨具大的颅腔,呈球状,这是由于颌部变短,脸部变扁所致;眶后突发育形成骨质眼环,或全封闭形成眼窝;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触觉和听觉,某些低等种类在脑中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中枢,并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觉行动。某些狐猴有较长的鼻部。金丝猴属和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这些特殊的类型是因肌肉或软骨发育而形成的。脚的拇趾和它趾能对握,使得手和脚成为抓握器官。原猴类的5指只能同时屈伸,不能个别运用。掌面与□面裸出,有指、趾纹,纹路形态不一。具有非常软或宽的足垫,除黑猿外,皆为□行性。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后肢长相差不大,唯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猿类和人无尾,在有尾的种类中,其尾长差异很大,从只有一个突起到超过身体长。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称。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著。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
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乳头,而指猴的1对乳头在腹部。雄性的阴茎是悬垂形,多数具阴茎骨,而眼镜猴、绒毛猴、人和某些种类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体被毛,有的柔软细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长,或在毛上具异色环节。有的头顶毛很长,形成丛状毛冠,或甚短,呈平顶,或秃顶无毛。有的在两颊或颌下具长毛,形如胡须。有的两肩、后背、臀部被以长毛。有的体毛非常艳丽。
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营不同形式的树栖或半树栖生活,只有环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栖或在多岩石地区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动,也结大群活动。多数能直立行走,但时间不长。多在白天活动,夜间活动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干热季节夏眠数日至数周。
猴子大多为杂食性、吃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猩猩的食量很大,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活动时间用以觅食。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
猴子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数可多到3仔。幼体生长比较缓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体胸、腹部或骑在母背上,由母带着活动。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经,雄性能在任何时间交配。只有低等猴类,如狐猴、懒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节。
树科的头骨特征与某些十分原始的原猴类颇相似,许多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曾把它包括在灵长类内,但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却与灵长类有很大差异,因此,现代分类学家已把它独立成树目。
灵长类化石发现于北美和欧洲、亚洲的古新世至渐新世地层中,在非洲和欧洲发现于中新世,而在南美、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则发现于更新世。灵长类的进化已有6000万年历史,从世界各地发现的早期灵长类化石属原猴类,其中60多属现已绝灭。现在美洲已没有原猴类,只是在亚非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度洋一些岛屿上,还生存着少数与5000万年前的原猴类极为相似的种类。猿猴类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5000万年以前,大约在1500~2000万年以前,猿类的祖先就已遍布欧、亚、非三大洲,但现今却仅残存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
在我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
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山区,每年5月7日是“敬猴节”。而泰国的北部山区,每年的11月1日是“猴子运动节”。
人类的生殖细胞与猩猩猴子等动物的生殖细胞能否结合?
就目前的理论来说是不可能的。
虽然说人类与灵长类的DNA基本相同,通过DNA杂交技术测量发现只有2%的差异,但是人类线粒体DNA的结构和序列与其它各种生物有着根本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假定进化论成立的前提下,类人猿在DNA的结构和序列发生突然改变以后和猿类分道扬镳了。
目前认为人和猿是近亲也在争论当中,事实上很多物种的家族谱系都在争论中,有很多被认为是近亲的物种被证明是不相关的物种。不过目前来说,还是基本认定人和猿是近亲的。这里不讨论这个就不多说了。
人和猿不能杂交的根本问题在于染色体的数目不同和上述所说的线粒体DNA的结构和序列的巨大差异。(人只有46条染色体,而大猿有48条染色体,长臂猿只有44条染色体,猴子虽然看起来和猿比较象,不过却是根本的差异,大部分猴子有54条染色体),简单的说,数目不同,其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也不同,所以精子和卵子完全没有办法结合的
至于楼上诸位说的狮虎兽、骡子和人、猿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生物学是这样分类的,门、纲、目、科、属、种。狮和虎是同属不同种,马和驴也是一样,染色体和DNA是基本相同的,人和猿是同目不同科了,其差异是巨大的,所以就目前来说人猿杂交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的基因能否结合?
物种是演变的,这是事实,可演变的原因是什么?物种为什么会变异?为什么物种竟然呈现出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呢?在达尔文之前,已有一些进化论者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但他们的解答或偏离事实,或过于牵强附会。达尔文总结、扬弃了前人的学说,并注意从其他学科的学术思想中吸取养料,经过多年辛勤的探索和紧张的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以此来解释生物进化的事实。自然选择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和谐统一的内容:
(1)生存斗争的理论。生殖过剩与生存条件的有限这一矛盾是地球上的物种被淘汰的外在原因之一。
(2)遗传性发生变异的理论。虽然变异的机制并不清楚,但普遍发生变异的事实不容否认,达尔文以此说明物种演变的内在原因。
(3)适者生存的理论。生存条件一直在变化,如果物种的变异适合于变化的环境,那么就在生存斗争中取得胜利而发展;如果物种的变异不适宜于它当时生存的条件,那么就趋于衰减或灭亡。
这样,达尔文基于自然界本身的事实和矛盾,为我们大致描绘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各种关键的问题在他这里都有了比较合理的、有事实佐证的回答。新的物种怎么出现的呢?因为旧的物种会变异。很多物种为什么灭绝了?因为它们承受不住生存斗争的压力。为什么现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那么和谐呢?因为无数变异之中的某些变异恰好符合环境的选择。至于为什么低等类型的生物到处存在,达尔文写道:“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不一定包含进步性的发展——自然选择只利用有利于处在复杂生活关系中的生物的那些变异。”
“野人之谜”是什么?
作为世界四大谜之一的“野人之谜”关系到我们人类自己的起源,因此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许多国家都有科学家进入原始森林对这种人形动物进行科学考察。“野人”传说,在我国已有3000年历史。据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在“枭阳国”的注释中说,《周书》记载南方“州靡国”将捕获到的“野人”献给了周成王。屈原在《九歌》的《山鬼》中描述了“野人”的生活习性,并拟人化,抒发了诗人的情思。自汉以来,我国历代文献中都有关于“野人”的记载,明代大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这部名著中还对历代文献记载的“野人”进行了综合分析。但是,对“野人”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40多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野人”多次进行过考察,尤其是我国在鄂西北神农架一带,从1976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与有关单位组织的多次进山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西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10多个省区都有“野人”行踪的报告,现今惟一可惜的是,没有一例活“野人”被抓获。我国最早进行“野人”考察的是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喜马拉雅山南地区及东部峡谷区都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盛产野果及各种动物。原始森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野人”避难所恐怕就属辽阔的喜马拉雅山了。藏族及舍巴人常见“雪人”或“野人”是很自然的。80年代中期,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西藏文联作家肖蒂岩经过几个月的初步调查,从领导干部、各方群众中了解到许多重要情况和线索。在拉萨召开的藏族学术讨论会上,四川大学童恩正副教授作了《西藏高原——人类起源的摇篮》的学术报告。西藏“野考”的进展,对研究从猿到人的人类起源理论,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对“野人”十分重视,并具体安排宣传部的理论处主管“野考”,这说明区领导对这一科学事业的理论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目前各省区的考察研究工作强调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考察与研究相结合。在考察目标上,不仅要重视间接证据,更要重视直接证据,以便更快揭谜。考察队员十分重视可以追踪尸骨获得直接证据的宝贵线索。为了有利于接受当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深入发动组织本地区各方面力量进行“野人”考察研究,各有关省区正在酝酿成立该省区的“野人”考察研究地,同时成为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的分会。以神农架为中心的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工作几年来不断取得进展,广泛搜集了目击资料,灌了一批石膏脚印,鉴定了一些毛发,发现和研究了多起可疑的粪便、睡窝和吃食现场,对环境进行了综合考察和多方面的科学分析,制作了大量植物标本和部分动物标本,建议成立了自然保护区,举办了“野人”考察汇报展览,积累了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特别是3个考察队员一起见到了一个巨型“野人”。在中国“野人”考察研究约300名会员中,湖北的会员就有近80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成立了“人类起源史研究组”,从人类起源角度研究“野人”问题,并将此列入了科研项目。种种情况表明,成立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十分必要。1983年8月26日至29日,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在迷人的神农架召开了成立大会,代表们决心使以神农架为中心的湖北省“野人”科学考察研究出现一个新局面。据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李建透露,1987年以来,中国一些地方不断传来“野人”活动的信息。1987年6月24日,一外地青年在神农架接山泉水喝,突然被一红毛怪物击昏,当他醒过来时发现被抬进山洞,面前站立着一个2米多高的“野人”。1988年3月至5月,神农架了望塔工作员袁玉豪在猴石、南天门等地发现300多个40多厘米长的大脚印,以及“野人”粪便和红毛。1988年,湖南一采购员乘押运货车经过阳月山自然保护区,遇到3个人形怪物追车,被他用扳手等工具赶下去。云南西双版纳曾有人提供情况说,浙江永嘉县有一专业户到云南养蜂,被一母性“野人”拖去同居3年,生下后代后趁机逃离回家。自1974年在神农架发现“野人”以来,“野人”考察工作已开展20多年。据悉目前全国共有800多人参加野人考察研究会。科学工作者对“野人”毛发进行多次科学鉴定,确认自然界确有“野人”存在,大量信息表明长江流域是“野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出身于书香门弟、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上海青年李孜,就是凭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渴望,自愿放弃安逸的生活,于1979年起自费踏入湖北神农架及川东林海,去探索“野人”之谜。为寻觅野人,李孜食野果,吃树皮,蹲山洞,宿野地,卧林莽。一次他被毒蛇咬伤,濒临死亡时,他毅然用刀将伤口四处的毒肉一块块剐去,战胜了死神。10年多的时间,李孜8次进山洞遍访被“野人”追赶过的人,他自己也曾发现过“野人”的毛发、脚印、粪便和宿窝,积累了大量资料。李孜对“野人”的毛发进行了测定,发现“野人”毛发中的元素含量比正常人高50倍,是普通动物的7倍。他与别人合撰的《“野人”毛发中微量元素的质子X光分析》一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方毅同志批示说:“世界上就要有这样的探险者,否则就没有哥伦布。”1983年7月,武汉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也曾对神农架及附近6个县发现的8种“红毛野人”毛发进行了科学鉴定。该教研室黄光照副教授在同年8月下旬湖北“野人”考察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宣布:“通过肉眼检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横切面检查及毛小皮印痕检查,发现这8种‘野人’毛,其毛小皮形状特征基本上类似人毛。”观察所见8种“野人”毛,毛发皮质均发达,可见纵间细纤维,皮质色素颗粒少,且多呈外围性分布。这说明8种“野人”毛发皮质的组织学特点与人类相似,而与大猩猩、金丝猴、猿猴、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毛有较大差异,明显不同于猪、狗熊、绵羊等动物毛的特点。如今我国“野人”考察研究已不只是在湖北的神农架和西藏进行,而扩展到了四川、陕西、浙江、河南、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安徽等10多个有关地区。江西、福建也有了考察的线索,新疆也计划进行考察。我国近年“野人”考察研究范围如此迅速扩大,是世界上没有的。有关省区普遍进行了初步普查,了解到许多目击资料和可能获得证据的线索,对生态环境也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在我国广大地区,发现众多大面积的适合“野人”生息繁衍的原始森林山区,那里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人烟稀少,野人可能就出没其中。
如何揭开“野人”之谜?
1980年农历正月初七傍晚,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潍寨瑶族社员卜小球去下铁夹现场察看猎物,见铁夹夹住一个小“野人”,中国新闻社记者李延柱曾走访了这位猎手。据卜小球反映,这个小“野人”,一米多高,头圆,有脸有额,耳朵、双眼、手很像人的,一双含泪的眼睛似乎向他哀求,没有兽性,太像人了。可是卜小球认为这怪物是两月前去世的他的好友托身转世来看望他的,于是喃喃自语:“你不伤害我,我亦不伤害你,放走你吧!”他松开铁夹,小怪物抽出被夹的手指,转身慢慢走了。如果卜小球不迷信,把这个小怪物抱回家,可以把它养起来,揭开“野人”之谜不就有希望了吗?如今,广西的元宝山、贵州的雷公山、江西的南山,三省交界的高山密林地区,已成为一个考察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野人之谜终有一天会揭开的。云南的沧源是个多民族聚集的佤族自治县,与耿马、西盟紧邻,西南与缅甸接壤。境内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植物繁多,野果累累。在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中,有无数的岩洞,这一切都为“野人”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勐来乡四永小学佤族教师李应昌是个精明强干的中年人,中等身材,枪法很准,是个著名的猎手。1980年春节后,他在仇黑村后面的大黑山集体狩猎中,击毙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因其貌酷似人形,因遭受众人谴责,他的思想压力很大,唯恐政府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他顾虑重重,从不愿讲述这件事。经过公社党委书记做了耐心的解释,他才认识到把这一问题搞清,是对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他和爱人把猎获奇异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回忆、讲述,并把左掌标本及少量脑髓交给有关部门。那事发生于1980年初,北国还是冰天雪地寒冬季节,但地处亚热带的沧源山区,却依然是山青水秀、温暖如春。1月20日左右,勐来乡翁黑村田阮勐,背着火枪,到村后的大黑山南麓的山地里守庄稼。他也是全村著名的猎手,在多年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地间上搭起了一个高高的望台,好便于登高望远,守护庄稼,又能随时观察野兽的动静。这天,他坐在高高的窝棚上,边吸烟边观察,仿佛没有看到什么。他爬下来向地边的森林走去,发现了许多新鲜的马鹿脚印,凭他多年的狩猎经验马上判断这是一群马鹿刚从这里跑过。于是他提着枪,抄小路,爬悬崖,迎头赶到岔路口等候,他相信马鹿定会从这里经过。不出所料,片刻功夫,一队马鹿依次跳跃而过,他蹲在大树脚下隐蔽,端着枪,刚准备射击第一只马鹿时,第二只又跟着来了;准备打第二只时,第三只又跑来了。此时,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了:在第四只最大的马鹿背上,只见坐着一个浑身长毛的动物,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右手抓着鹿颈上的毛,一瞬间,其余的马鹿一一从田阮勐的身边跳越而过。他记得非常清楚,那个人形动物个子为八九岁小孩那么大,但脸形却像十三四岁的男孩,毛发较长,红黄色,仿佛是穿着军装一样。他被这从未见过的奇异景象吓呆了,半天才清楚过来。春节过后,田阮勐组织寨子里的七八十个青壮年到村后的大黑山原始森林围猎。他挑选了10多个枪法好的人间隔埋伏在西北部的山头上,特别是把李应昌安排在他亲自碰到奇异动物的岔路口上,其余的人从相反的方向,人喊狗叫的向埋伏赶去。随着枪响,其他同伴打死了一个麂子和一个豪猪,但李应昌的面前却没有什么响动。正在纳闷,忽然在他的左前方的丛林里,响起了嗦嗦的响声。抬头一看,一个奇异动物正朝着他所在的方向顺坡跑来,跑了几步甩一次头发,再跑几步又甩一次头发。李应昌正准备开枪时,那家伙发现他,便迅速踅头往回跑,动作非常敏捷。快上到坡头时,只见那奇异动物回头看着。说时迟,那时快,李应昌瞄准其胸口,一枪把他打倒在地,直往坡下滚,死在山沟里,坡地上流着鲜血。听见枪响,人们向李应昌围拢过来,一个人问他:“你打着什么东西了?”“什么东西,你们瞧嘛!”李应昌指着前方的猎物。人们走过去一看,大吃一惊,责备他为什么要打这个“达”(佤语:爷爷),因为眼前的死者并不是一般的野人,却是一个非常类似老头子的人形动物,头发很长,浑身毛发灰黑色,个子较高,约1.5米左右,脸白晰,有前额,眼大,眉脊和颧骨突出,鼻和嘴部稍凸,牙洁白整齐,有双肩,胸扁平,腰粗壮,无尾,属雄性,生殖器与人的相似。于是全村破除惯例,没有分食这个奇异动物。该村会计田上拐帮助李应昌一起把猎物抬回家,估计约有40公斤重。李应昌把猎物交给老婆及其亲友刮洗烧煮后,他就跑到其他家吃麂子肉去了。其妻按佤族习惯从猎物的每个部位上割下了块肉来,煮成一锅,但由于十分腥臭,没有吃完就倒掉了。后来李应昌只好将肉晒成干,经过一年左右才逐渐吃完,仅留下下颏骨,左掌做纪念,留下脑髓做药。1982年因工作调动,他又将下颏骨连同其它兽头一并烧毁。所留下左掌标本,1984年1月以后,经上海、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上海华东师大、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鉴定,一致确定为合趾猿。中国科学院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在鉴定书中指出:“过去在我国没有趾长臂猿的记录,这次发现了它的脚,就有很大的成绩,值得赞赏。”合趾猿是各种长臂猿中最大的人类猿,原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马来西亚,中国尚无记录,此次在我国是首次发现。该标本的主要特征是趾稍呈菱状球形,趾细长,大趾粗壮发达,对掌。趾甲尖而上翘,二、三、四、五趾短于长臂猿,第二、三趾的第一关节有皮膜相连。由于合趾猿个体颇为高大,形象又与人极其相似,因而当地部分群众就把它误认为“野人”了。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线索和踪迹呢?有!在1982年8月,佤族社员包老大用铁夹活捉了一个“古”,在家里饲养了两个多月,于10月因伤势严重才死去。死前,主人把它关在一个铁笼子里,出于好奇,徐守清曾两次进行过认真观察:这种佤族称为“古”的奇异动物,既不同于猴类,也不同于一般的猩猩,其貌酷似老人,面白,有额和下颏,眉骨、颧骨和嘴部稍突出,个头高大,约1.4米左右,毛发灰黑,长及肩,手、脚已基本分工,似人,看不到尾,只有一寸左右的无毛肉团,似一种尾巴蜕化形式。有喜怒哀乐和怕羞的表情。另据当地著名猎手田尼块告知,他曾于近年内捕获过3个“古”,有雌的,有雄的,有大的,也有小的,并在森林中作过详细的观察。“古”除上述特征外,它还会到河里捉鱼、抓螃蟹,会搬动树干、捉土蚕,七八十个群居,基本生活于地面,偶会爬树,但不能跳跃。有极强的集体感,相互关照,若同伴不幸被击伤,就集体帮助转移;若被击毙,则一同把它背到隐蔽地,剜土掩埋,实行“土葬”,两性关系固定、隐蔽等等。这些都说明,“古”是一种我们现在还未知的人类动物,其形象与李应昌捕获的奇异动物极其相似,是否同类?还是其它未知的灵长类?有待于深入地考察。拱撤地区也曾多次发生过和“野人”遭遇的事例,卫力勐的目击和遭遇,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卫力勐,男,佤族,幼失父母,因生活无着,从小投靠乡亲,被他人收养。大约是1954年盛夏的一天上午,他背着一个大麻布袋,到原始森林采集饲料叶。那时刚好太阳出山不久,但山林中依然阴森森的,十六七岁的卫力勐于是在一棵饲料树下站住,伸手攀摘叶子。他刚把第一把饲料叶装进布袋里,突然一个家伙从背后把他戴在头上的线帽抢了去。他出于本能的反应,猛地回头一把从那家伙的手中夺了回来,顺手放进麻布口袋中。待他抬头一看,吓呆了:因为站在他面前的不是人,而是平时听别人经常讲起的“野人”,只见“野人”的身材比他略高,全身裸体、长毛,只是背上披着一块破布。毛发棕红色,头发长过肩。系一雌性,乳房较长。脸形酷似人,只是眉骨、颧骨和嘴部稍凸,脸的皮肤呈黑红色,两颊较鲜艳,似演员化妆过一样。使他印象最深也是最恐惧的是“野人”的那双眼睛。据卫力勐说,其眼球发蓝,有光泽,就像猫的眼睛一样。刹那间,他看到这一切后,不由自主地折头就往回跑,一口气跑了六七公里,待他回到家里倒在床上,已吓得不省人事,直到傍晚才苏醒过来,这才把早上遭遇“野人”的经过,一一讲述给亲友们听。班洪,位于沧源县西部,北部接大黑山原始森林,南部属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这里林海辽阔,面积约11万亩。境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也是“野人”经常出没的场所。1967年9月,17岁的胡德仁,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一天清晨,生产队安排他跟其舅舅张老大到马伴边守包谷。马伴边离班洪大寨约有10余公里,位于大黑山西南麓,北面是森林,南面是坡地。为了便于看守庄稼,他们在包谷地里盖了两个临时窝棚,一个靠地头,一个靠地脚,两个窝棚的距离不远、相互呼喊可以听得到,但由于成熟包谷的遮挡,却彼此看不见。这天上午10时左右,张老大在地脚的窝棚里煮饭烧菜,胡德仁驻守地头窝棚,半坐半卧地靠在床边休息。忽然从门外看见一个似人类的奇异动物从山林里出来,走近他的窝棚,跑到胡德仁的胸口,并侧身倒下,还不时摸他的下身……。胡德仁感到其手心是温暖的,并无伤害之感。此时,胡德仁看清了,“野人”是个母的,个子比他还高,浑身裸体长毛,头发较长,毛发稀疏呈黑红色,可见其黄色皮肤,额部较狭小,眉脊突出,眼大,眉以下与人类极其相似。真把胡德仁吓坏了,想叫也叫不出来,想反抗,手脚不听使唤,直到张老大高声呼喊,责骂外甥偷懒时,“野人”才匆匆离去。“野人”走时,背微弯,身摇摆,姿势就像初学会走路的小孩那样,不慌不忙走向山林。待“野人”走远,胡德仁才跑到其舅舅旁,把上述遭遇“野人”的情况一一讲述。此后,他再也不敢到那里守包谷地了。学者认为云南沧源可能存在着两个品种“野人”,一是小种,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一般在1.5米至1.8米左右,毛发多灰黑色;二是大种,主要特征是个体大,一般身高在2米左右,毛发较长而棕红色,雌性的乳房较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活动规律,就是在一年当中的八九月份出来找食物或寻觅配偶。1982年8月底,“野人”连续几次夜闯班洪大寨胡德礼等家竹楼。胡德礼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佤族中年男子,44岁,很有胆识。他家竹楼,居于村寨之中。胡德礼的妻子是一个秀外慧中的傣族妇女,有两个儿女,母亲有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胡能操汉语,而且说得十分流利。1982年8月底,他爱人带着大姑娘回娘家去了,家里只有他和小儿子。30日那天晚上,他照例领着儿子在里屋安歇。大约凌晨5时左右,响声使它突然从睡梦中惊醒,只听到拨了几下门闩后,一个家伙匆匆走进家来,只听到竹楼发出咔嚓咔嚓重重的脚步声。胡德礼立刻翻身起床,左手拿手电筒,右手从枕头下抽出匕首,迅速追了出去。看见一个高大的全身长毛的裸体女人向门外跑。追至门口,它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他家养的看家狗还好好地侧卧在门口。胡用电筒一照,狗既没有受伤,也没有跑掉,为什么有人进家,狗不叫不咬呢?他感到十分奇怪。进房后,胡德礼把门关好,还特别加固了门闩,然后才进去入睡。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过去常人听说,山林中有“野人”,但他未亲眼见过。今晚闯进家来的是不是“野人”?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为什么是直立行走的?浑身又长毛?想着,想着……终于睡着了。天朦朦亮的时候,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又把他惊醒了。当胡德礼坐立起来去拿电筒的时候,只见一个高大的雌性“野人”站在内屋,呲牙咧嘴,伸开双臂向胡德礼扑来。胡用尽全身力气,一拳向“野人”打去,正打在“野人”的腹部。胡又从枕头下抽刀,准备和“野人”拼搏之时。“野人”才仓皇逃走,胡一直追到门口才停步。据他回忆,“野人”是个雌的,乳房很大,个子也很高,头部到达竹笆顶,经调查时测量竹笆高2.15米,说明“野人”也达两米左右。头发灰黑色,长及臂部,身上的毛较稀疏。“野人”呲嘴时,胡看见其牙较大,约一般人食指那么宽,而且鼻高,眉骨和颧骨都较突出。
世界上最可怕的人是什么人
没有什么最可怕的人,人都一样,犯罪只不过是在一刹那选择错误了,从而走向犯罪。。只是在一刹那。。但那不能说是可怕的。。如果说罪犯不是最可怕的人,那还有什么??
最可怕的人,这是不实际。。说可怕那只是一个你自己的概念。
如果你认为他可怕,那他就可怕。。。
我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但我是这样想的。。呵呵`可能别人的想法不一样吧`
世界上什么人最可怕?
其实无法分别什么人最可怕,真正可怕的人看起来是很善良的。
禽兽之可怕,在于它们外形的凶恶;而人之可怕,在于他们外形的善良。
外形凶恶的,即使可怕,也是有限的,只要有足够的胆量,不怕它们凶恶的外表,那么就无从可怕了。
人的可怕,就在于那种善良,叫你捉摸不透。当你对一个人不了解的时候,或者当你觉得自己很了解一个人,然而其实却不了解其内心,这才是真正的可怕。
所谓的可怕,在于一种不可预知性,正如当所谓的鬼怪都给预料了,也就没什么可怕了。
纯属个人意见,敬请指点一二。
上一篇:爱琴海航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