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济南历史

来源:莆仙生活网时间:2024-03-02 13:24:55编辑:莆仙君

济南的历史简介

济南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有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现在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单层古塔四门塔,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等。济南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多聚于此,唐代著名诗人曾在这里写下了“济南名士多”的佳句。

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地。春秋战国时属齐地,秦代属济北郡,称历下邑。汉初,设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隋改济南郡为齐州。宋徽宗时升州为府。元代设济南路,属中


济南的历史简介

  济南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有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现在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单层古塔四门塔,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等。济南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多聚于此,唐代著名诗人曾在这里写下了“济南名士多”的佳句。

  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地。春秋战国时属齐地,秦代属济北郡,称历下邑。汉初,设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隋改济南郡为齐州。宋徽宗时升州为府。元代设济南路,属中


济南是几朝古都

济南没有做过首都,,,
有4600余年的建城史,是象征中华文明起源的龙山文化发祥地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时,今天的济南地区属于济北郡。汉初,设立济南郡,含义为“济水之南”,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济水即俗称大清河,古济水(音己,三声)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河山东段。后因黄河改道被其夺取河床,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济源、济南、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保存了下来,济南由此得名。自明朝以来,济南一直是山东省省会。1929年7月设立济南市。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济南,设“济南特别市”,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1949年5月,复称“济南市”至今。


济南名字来自什么朝代

 济南,“济”指济水(即俗称大清河),“南”指在南边,作为词汇意思是济水的南边,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古济水(音己,三声)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河山东段。后因黄河改道被其夺取河床,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济南,济源,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保存了下来。截止09年4月底,市区人口已达355万。
  
洪家楼教堂
[编辑本段]历史  相传舜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即济南市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至今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等。济南的名字来源于西汉时设立的济南郡,含义为“济水之南”。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音洛,四声)”字即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44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济南有多少年历史

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目前这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 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此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济南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因而遗留下来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遗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长清的大柳杭,平阴的周河等,内涵丰富,面积广大。 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山东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 龙山文化于1928年在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被命名。 通过对城子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该处已有一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城址,其规模居全国已发现的8处同时期城址之首。 1961年国务院将城子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是山东地区继龙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夷人文化。 目前,济南地区已发现该时期遗址达数十处,其中尤以章丘县境内数量最多,城子崖遗址仍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 遗址上的龙山文化城址之内,存在一个面积17万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这是国内发现和确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 已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 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 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剌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此时的济南,仍地属齐国。 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 ”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北郊马鞍山一带;战国时期的齐国大思想家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稷下学派著名学者,其墓即在章丘;卢人(今长清人)扁鹊,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创立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 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汉初,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 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县平陵城)。 汉文帝时,年过九旬的济南人、秦博士伏生口授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使之得以流传后世。 汉武帝时的博士弟子济南人终军,先后出使匈奴和南越,为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 东汉,为济南国。 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政绩颇著。 位于长清县孝里镇的古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于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室内的画像及题字,被列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 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 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进入隋唐,社会趋于稳定。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济南郡为齐州,治所仍在历城。 隋唐时期,佛教在济南十分兴盛,留下众多的佛教胜迹。 主要遗存有历城柳埠四门塔、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以及千佛山、青铜山、玉函山、龙洞等地的石窟造像等。 四门塔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与其附近的千佛崖石窟造像(含龙虎塔、九顶塔),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北魏的长清灵岩寺,唐代极为辉崇,今亦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高僧、长清人义净,继玄大壮之后赴印度取经,译佛经百余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宋开国后,济南沿称齐州。 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州为府,齐州遂为济南府。 社会的长时期相对稳定,使济南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著名诗人黄庭坚曾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诗句赞美济南的湖光山色。 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勤政之余,饱览胜迹,每至一地,总赋诗撰文,为济南山水锦上添彩。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在济南建立了金地方政权,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 1161年,爆发了耿京、辛弃疾领导的农民起义。 随后,红袄军、杨妙真领导的起义军均在济南地区活动过。 北、南宋之交,济南“二安”相继蜚声文坛: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词作情真、意深、语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字幼安),不仅是一位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产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金代,济南仍为府,属山东东路。 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代,济南为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 著名散曲家、济南人杜仁杰博学多才,诗文俱佳,他曾多次同文学家元好问共游济南。 元好问在遍游济南山水后,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 元代,济南文风日盛。 著名者有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戏曲作家武汉臣、康进之,散曲作家刘敏中、张养浩等。 张养浩,济南人,他的散曲造诣极高,元代的散曲,至他达到高峰。 书画家、湖南人赵孟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职3年间留下许多诗画,最著名者当推《鹊华秋色》图,成为传世之作。 地理学家、益都人于钦,亦曾在济南做官,他游览山川,走访故老,考察齐地风土人情,完成了著名地方志书《齐乘》。 明初,曾置山东行省,济南始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 从此,济南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 清代,济南仍为山东省治。 明清两代,济南经济发展较快,清康熙以后,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 与之相适应,文化事业相当发达,一批著名学者应运而生。 明代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历城人边贡,诗作以清新婉转、平淡和粹、兴象飘逸见长;“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则是文学复古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对明代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著名戏剧作家、章丘人李开先,有《宝剑记》等传世;清代著名学者、历城人周永年,是《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者之一;马国翰则穷其毕生精力,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成为中国辑佚学的煌煌巨著。 余如许邦才、殷士儋、于慎行等,均在文坛享有盛名。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宰割掠夺,济南亦未幸免。 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胶州湾,后又强修胶济路,从胶澳(今青岛)直达济南。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 城市区域随之扩大,工商各业有长足发展。 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在此前后,德、日、英等国先后在济南设领事馆,开办银行、商店、教会、学校、医院等,济南进而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立足点之一。 然而,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始终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 山东地区义和团运动的首领朱红灯曾在长清一带活动,在“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口号鼓动下,济南城乡的反帝爱国运动达到 *** 。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 1929年设立济南市。 民国以后,济南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济南各界 *** 、罢市、 ***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秋,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邓恩铭等人成立了共产主义学会,并在学生中发起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 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内建立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 7月,王尽美、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次年5月, *** 济南独立组正式成立,王尽美任组长,有9名党员。 到1927年5月,济南已建立津浦大厂、一中、一师等20个 *** 支部,党员发展到50人。 *** 济南党组织成立后,不但领导了济南工人运动,而且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和其他形式的革命斗争。 1928年,日本侵略军在济南制造了举世震惊的“五三”惨案, *** 济南党组织立即号召民众起来,誓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组织开展对日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 *** 济南市委选派党员和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分赴山东各地,参加抗日武装起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 在中国 *** 的领导下,济南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开辟了南部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期间,济南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 *** 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8年9月24日,人民 *** 攻克济南,济南解放。 济南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人民 *** 、政协山东省委员会、 *** 和山东省军区机关均设驻于济南,济南继续保持着山东省的政治中心地位。


济南的历史

济南名字的由来

济南1904年开埠通商,是我国内陆城市开埠最早的城市,至今已有百年,但济南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城之一,历史已远过千年,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说2600年,一说4600年,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足以表明济南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积淀的深厚。

但千百年来,济南的名字历经变迁更改,济南市区的面积也日益扩大。

济南名称变化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济南发展的历史。



济南这个名字最初来源是因为它位于济水(河流)之南,(这就如河南河北在古时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一样),是一个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古时所说的济水是由趵突泉等泉水汇聚而成,位置大致在现在的济南北部,由于年代久远,它的河道已被现在的黄河河道所侵蚀,如今早已不复存在。

但从人文这方面讲,济南和山东历来被奉为礼仪之邦,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济南东面是齐国,西面是鲁国,位于两国交界之处,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但从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齐国,时称泺邑,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为历下邑。

西汉时,改为济南郡,从此“济南”这个名字见诸史册。

西汉文帝时又将济南改郡为国。

南北朝时期及以后的隋唐时期,又将济南改称齐州或齐郡。

但从北宋开始,又设济南府,随后的南宋、元、明、清各朝历代均没有大的改变。

济南开始成为山东省省府,大约可以追溯到清初。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 *** 将济南府改为济南道,但这次改称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1928年,张学良将军率部在东北改旗易帜,归顺国民 *** ,国民 *** 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遂于1929年,将济南道改为济南市,现代意义上的济南市正式形成。

但辖区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济南获得解放,成为特别市,并将历城划入济南市,济南市区面积扩大。

上个世纪80年代,长清、章丘划归济南管理,作为济南的两个郊县;90年代,商河、平阴、济阳又先后划入济南市管辖,济南所辖面积进一步扩大。

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长清由济南市辖县升格为济南的一个区,为济南市西部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济南自古民风朴实,物产丰富。

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黄海,背依中原,南连华东,北达平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随着济南“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战略规划的实施,济南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济南街名的由来

“经三纬二”、“经七纬一”、“经三纬八”……如果是第一次来济南的话,你也许会感到好奇:“济南人怎么想起用经纬来命名道路呢?”“为什么济南的经纬路与地理坐标的经纬正好相反呢?”这就要从济南的开埠说起了。

1904年,为发展济南经济,当时的清 *** 将济南东起十王殿(今纬一路),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路),南沿赴长清大道(今经七路),北以铁路为限(今经一路),计东西长约五里、南北约二里的区域划作商埠,用以商货转输、发展商业。

同时,规划了商埠区的经纬马路。

我们知道,远古时代我国的纺织业即很发达,祖先把长的线称为经线,短的为纬线。

因此,依“织物”“长者为经,短者为纬”的称说,命名东西向道路为“经”, 南北向道路为“纬”,与经路基本垂直相交。

经纬路的命名,体现了当时济南纺织业的繁荣景象。

一百多年前用纺织物来命名道路,不仅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现在仍是独具特色的。


上一篇:初中生内库福利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