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赏析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十首
八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的古诗一般都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音乐节奏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便于感悟、领会语言文字。我整理了关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的十首课外古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十首
1.《赠从弟》(其二) 刘桢 汉末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初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 文章 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无题》 李商隐 晚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相见欢》 李煜 五代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登飞来峰》 王安石 北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自)缘身在最高层.
10.《苏幕遮》 范仲淹 北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评析】
古代送别诗大都情调低沉、忧伤。该诗却一反悲伤的风格,充满昂扬豪迈的精神。特别是颈联,写知心朋友同在四海之内,即使相隔天涯也如同近邻。形象精炼,意气风发。
【练习】
1.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忧伤。
2.这首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 说说 它好在哪里。
……一洗古诗中悲凉凄怆之感,把儿女情长抛在一边,代以乐观豪迈之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 典故 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10首
把握 八年级 语文古诗教学审美化,能进入到古诗的意境,领悟无穷的内涵,品尝到古诗的美感和愉悦。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10首,希望你们喜欢。
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唐)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 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 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 上使人愁。
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
(刘禹锡·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
(梅尧臣·北宋)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 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
(苏轼·北宋)
兰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 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年级语文课外描写蜡烛的诗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煜 【句】 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以下《孔帖》)
田娥 【杂曲歌辞·夜夜曲】 愁人夜独伤,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
【杂曲歌辞·第六彻】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张仲素 【杂曲歌辞·宫中乐】 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薛维翰 【杂歌谣辞·古歌】 美人闭红烛,烛坐裁新锦。频放翦刀声,夜寒知未寝。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杨师道 【咏舞(一作杨希道诗)】 二八如回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蒋维翰 【古歌二首】 美人闭红烛,独坐裁新锦。频放剪刀声,夜寒知未寝。
孟浩然 【同张将蓟门观灯】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韦应物 【同褒子秋斋独宿】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张继 【饮李十二宅】 重门敞春夕,灯烛霭馀辉。醉我百尊酒,留连夜未归。
顾况 【山春洞】 引烛踏仙泥,时时乱乳燕。不知何道士,手把灵书卷。
权德舆 【玉台体十二首】 空闺灭烛后,罗幌独眠时。泪尽肠欲断,心知人不知。
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10首相关 文章 :
1. 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
2.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十首
3.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古诗十首
4.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后十首古诗
5.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十首
如何赏析古诗词
如何赏析古诗词,方法如下:1、赏析诗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2、赏析诗词的语言:常用术语,“诗眼”,“炼句”。3、赏析诗词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4、评价作品的诗词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5、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怎样赏析一首诗?
鉴赏一首诗歌,我们可以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大方面去分析。
古人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就是表达自我的情志的方式和载体,就是吐露想法,如此简单!
“诗言志”,是说人们创作的诗歌要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或情感志趣,表达作者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诗的格调要高雅。有没有真情实感,是衡量一首诗的重要标志。
比如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把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一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现代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也认为:
“一首诗必须具有的一种造型,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
这是他诗歌的美学追求。
再华丽的灵魂,也需要精美的外衣去包装,这个外衣就是诗歌的语言艺术。通俗地说,一首诗歌有了好的思想内容,也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语言就是载体。
对于古诗而言,可通过韵律,平仄,对仗等去判断,也可以从修辞、节奏、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量。
对于现代诗而言,题材、形式、手法更多样化了。仅抒情,就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不少,比如渲染、烘托、映衬、虚实、点面、象征等等;从修辞来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是经常用到的。
一个诗人,若能灵活驾驭这些手法,不管写通俗诗还是纯诗,他诗歌语言一定会美到骨子里。读这样的诗,给人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给人美的享受,叫人欲罢不能。
上一篇:小憩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没有了